张净宇;马铁鹏;高顺红;于志亮;平凡;霍永鑫;张文龙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ree flap,MSAP)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4月,采用MSAP修复12例舌癌术后缺损.男7例,女5例;年龄45~68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8例,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4例.病程2.0~8.5个月,平均4.3个月.肿瘤部位:舌缘8例;舌腹4例,其中1例浸润口底.TNM分期:T2N0M07例,T2N1M0 2例,T3N1M02例,T4N1M0 1例.肿瘤范围3.0 cm×2.0 cm~4.5 cm×3.0 cm.MSAP切取范围4.0 cm×3.5 cm ~ 6.5 cm×6.0 cm.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时间5.5 ~ 8.3 h,平均6.8 h;皮瓣制备时间54~85 min,平均65.6 min.术后除1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11例切口达Ⅰ期愈合,1例因局部感染经换药后Ⅱ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3.7个月.随时间延长,皮瓣表面皮肤逐渐出现黏膜化改变.患者发音逐渐清晰,术后6个月时可基本正常交流.小腿供区未遗留明显瘢痕,均无肢体运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SAP解剖结构稳定,皮瓣厚薄、质地适宜,应用其修复舌癌术后缺损后舌体外形和语言功能恢复满意,且供区并发症少.
作者:赵文权;刘建华;刘超;李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对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采用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治疗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分析其优缺点、术后融合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的术后融合率、临床效果与自体骨、聚醚醚酮融合器相近,但其适应证、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仍需继续观察.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的佳适应证和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充足证据.
作者:潘剑成;龚旭;罗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大鼠脊髓仿生支架方法,为用生物材料制备脊髓支架并进行脊髓损伤修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取3只雌性SD大鼠,采用7.0T动物专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获得T8 ~10节段脊髓截面位置和形状图像,结合脊髓各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和形状资料,应用Getdata数据获取软件获取相关数据.应用SolidWorks三维制图软件进行支架三维模型设计,并将数据转换为立体平版印刷(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后以光敏树脂为材料,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髓仿生支架.结果 MRI扫描显示,T8 ~ 10节段脊髓截面呈纵轴较长、横轴相对较短的椭圆形,横径为(2.05±0.24)mm,纵径为(2.20±0.52)mm;其神经传导束在STL格式的三维模型中清晰显示,应用3D打印机制备了目标节段脊髓的仿生支架.该脊髓支架形态、截面与大鼠正常脊髓相似,其中各神经传导束孔隙位置模拟了大鼠脊髓正常神经传导束走行.结论 3D打印技术制备的大鼠脊髓支架与正常脊髓外形和尺寸接近,内部神经传导束通道也更仿生,且制作程序简便,有望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
作者:陈以胜;王景景;陈旭义;陈翀;涂悦;张赛;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iRNA-203转染诱导人表皮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机制.方法 取包皮环切术获得的人正常包皮组织5例,采用0.25%胰蛋白酶-EDTA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和真皮,应用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纯化人表皮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行β1整合素(integrin β1,ITGB1)、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CK1、CK10、CK18、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通过脂质体转染将miRNA-203模拟物导入人表皮干细胞(实验组),转染对照miRNA模拟物作为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转染后细胞行ITGB1、CK19、CK1、CK10、CK18、CEA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染前及转染后72 h的细胞中miRNA-203、P63、ITGB1、CK19、CK1、CK10、CK18、CEA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63、ITGB1、CK19、CK1、CK10、CK18、CEA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对miRNA-203的mRNA表达与P63的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转染前人表皮干细胞CK19、ITGB1阳性表达,转染后CK1、CK10、CK18、CEA阳性表达.实验组转染后细胞miRNA-20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前(P<0.05).实验组转染后细胞CK1、CK10、CK18、CEA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转染前及对照组,而P63、CK19、ITGB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转染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对照组与转染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前后miRNA-203的mRNA表达量与P6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成负相关,转染前相关系数分别为-0.91(t=3.862,P=0.042)及-0.96 (t=5.971,P=0.009);转染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92(t=4.283,P=0.031)及-0.95 (t=5.842,P=0.011).结论 miRNA-203能诱导人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汗腺细胞,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抑制P63来实现的.
作者:宋志芳;刘德伍;彭燕;李津;章志伟;宁璞;刘移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岁.跟骨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足,Ⅲ型20足,Ⅳ型10足.伤后至入院时间1~ 12h,平均6.02 h.应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测量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透视2~4次,平均2.85次.共植入47枚螺钉,其中l枚穿过载距突前下,l枚进入载距突前方,余45枚均准确通过后关节面下方骨块,精确率达95.7%.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2例皮缘切口坏死及感染.患者跟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 18周,平均12.7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B(o)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9.40±4.65)°和(130.84±5.08)°,与术前的(6.48±3.67)°和(99.30±5.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8,P=0.00;t=-28.32,P=0.00).末次随访时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为65~98分,平均90.66分;其中优41足,良3足,可3足,优良率93.6%.结论 采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能明显提高螺钉固定载距突的准确性,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伤害.
作者:刘丙根;庞清江;余霄;陈先军;郭宗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对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文献,对取出困难的发生率、原因、预防措施、取出方法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随着锁定钢板应用的普及,螺钉取出困难较非锁定钢板明显增多,已成为新的临床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螺钉滑丝、错扣和冷焊接.针对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螺钉取出专用工具和取出方法,但每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并存在缺陷.结论 内固定物取出前应作充分准备、熟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取出困难原因、螺钉、钢板、切口、骨骼骨质和现有设备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方法.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因左足背伸功能障碍伴左下肢感觉异常7月余于2014年8月入院.7年前患者因外伤致左腓骨远端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6年前骨折愈合后完整取出内固定物.7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左足背伸功能障碍,行针灸治疗3个月无明显改善.入院检查见左下肢呈跨越步态,左足下垂,左踝及(踇)趾跖屈肌力根据Lovett分级法评定为4级,左踝及足趾背伸肌力0级,左足背及足外侧感觉减退,左腓骨颈处Tinel征阳性.
作者:徐龙;黄富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对尿液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USCs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 目前用于分离筛选USCs的方法主要为贴壁法.USCs是一类具有较强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MSCs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结合使用适宜的生物支架材料和适当的生物活性因子,USCs可作为良好的种子细胞来源应用于组织器官修复重建.结论 USCs的研究前景广阔,其来源、个体差异性及其治疗价值等尚待深入研究.
作者:陈春媛;牛鑫;汪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症状型颈总动脉迂曲(symptomatic tortuosity common carotid artery,SCAT)行血管重建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重建术治疗的12例SCA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1例;年龄48~62岁,平均54.8岁.均为右侧患病.影像学检查显示迂曲的颈总动脉均呈C形,长度4 ~ 8cm,平均5.4 cm.术后1、3、6、9、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行头颅CT、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术或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平均1.98 h,术中出血量平均50 mL,颈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14.9 min.术中动脉造影均显示血管通畅无狭窄,跨迂曲段收缩压压差由术前(39.58±9.54)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为术后即刻(5.50±2.39)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2,P=0.000).围手术期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术后无周围神经系统改变、颈动脉闭塞.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3年.患者血管无复发或狭窄.末次随访时,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32.17±6.24)、(82.67±6.51)mmHg,均较术前(152.83±14.80)、(94.17±11.30)mmHg明显改善(t=5.751,P=0.000; t=4.976,P=0.000).结论 血管重建术治疗SCAT早、中期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率低,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吴忠隐;熊江;卫任;贾森皓;刘杰;段琛;刘小平;贾鑫;郭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拟分期行双侧TKA患者60例,随机选择一侧手术时使用TXA(TXA组),另一侧手术时不用TXA(对照组).TXA剂量为10 mg/kg,于松开止血带前1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两组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TXA组与对照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点Hgb、输血量、输血比例及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发生情况.结果 TXA组引流量、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h及1、3、7 d Hgb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252).TXA组4例(6.7%)、对照组13例(21.7%)患者术后行输血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中4例为两次手术均需输血.TXA组的总输血量为14 U,较对照组的38 U显著降低(P=0.004).TXA组及对照组各3例(5.0%)发生术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DVT),均无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其中2例两次手术均发生DVT.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 17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期间均无新发VTE.结论 TKA术中松止血带前10 min内静脉滴注TXA(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量及输血患者比例,且不增加VTE发生风险.
作者:黄子达;张文明;李文波;白国昌;张超凡;林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部及躯干部滑膜肉瘤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颈部及躯干部滑膜肉瘤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3 ~ 68岁,平均50岁.病变位于颈后部、左颈根部、右腰背部和左肩胛下各1例.病变范围8 cm×6 cm×4 cm~12 cm×10 cm×6 cm.术中避开病变周围重要结构,尽量距病变周围2 cm以上彻底切除,病变切除区植入125I粒子并以皮瓣或肌皮瓣修复,供区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患者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均I期愈合.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6个月.皮瓣存活良好,局部均无肿瘤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8个月因肺转移死亡.结论 手术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部及躯干部滑膜肉瘤安全易行,可有效控制肿瘤局部复发.
作者:陈程;岑瑛;卿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hAECs)在正常免疫大鼠体内存活、迁徙及对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为hAECs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0周龄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20 ~ 28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A组为肝纤维化+细胞移植(移植细胞量4×106个)组,B组为肝纤维化+生理盐水组,C组为肝纤维化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移植后2周,取A组大鼠心、肝、脾、肾、肺、脑组织采用DNA-PCR法检测人Alu基因重复序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HLA-G)表达,并比较各脏器阳性表达百分比(脾脏为细胞注入器官不纳入统计);取各组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并采用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行肝纤维化半定量分析,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mmunohistochemical score,ISH);取各组血清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浓度检测,定量分析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A组各脏器中人Alu基因重复序列及HLA-G均表达阳性,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余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计分分别为(10.47±3.20)、(13.84±3.46)、(13.85±3.16)分,A组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TGF-β1的ISH评分分别为(3.60±1.50)、(5.38±2.60)、(5.50±2.40)、(1.87±1.36)分,A、B、C组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血清AST、ALT浓度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浓度显著低于D组,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ECs可在正常免疫大鼠体内存活,可缓解肝纤维化程度并改善血清肝功能指标.
作者:寻权;罗宏武;黄湘俊;黄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23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30 ~ 68岁,平均40.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运动伤5例,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坠落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 ~ 10d,平均8.5 d.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3例伴三角韧带损伤.手术复位固定内踝及后髁骨折,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或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踝关节均无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X线片复查示,术后3~6个月(平均4.6个月)腓骨及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踝穴正常,腓骨长度恢复,内固定牢固,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1年,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均达30~40°,平均34.5°.末次随访时,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为85~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根据Maisonneuve骨折受伤机制,通过固定内踝、后踝,修复三角韧带,固定下胫腓联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志文;蔡贤华;魏世隽;刘曦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半月板中软骨退变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半月板撕裂对软骨退变的潜在影响,并分析miRNAs和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9月-2013年10月5例行关节镜下撕裂半月板部分切除患者自愿捐赠的半月板组织作为实验组,4例截肢患者自愿捐赠的正常半月板组织为对照组.取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半月板中软骨退变相关基因[蛋白多糖(Aggrecan,ACAN)、X型胶原(type X collagen,COL10A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13,MMP-13)、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 (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蛋白聚糖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motif 5,ADAMTS-5)]以及miRNAs(miR-193b、miR-92a、miR-455-3p)表达水平.结果 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撕裂半月板组织存在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CAN表达水平下调,COL10A1、CEBP-β、ADAMTS-5、MMP-13表达水平均上调;除ACAN、MMP-13外,其余各退变相关基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iR-193b、miR-92a、miR-455-3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撕裂半月板有退变趋势,其促进软骨退变作用较正常半月板显著,miR-193b、miR-92a、miR-455-3p可能是促进软骨退变的调控因子.
作者:龙毅;何爱珊;张志奇;孟繁钢;侯昌禾;张紫机;黄广鑫;廖威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累及Tillaux-Chaput骨块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5例累及Tillaux-Chaput骨块的成人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3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损伤8例,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其中2例为开放骨折(Gustilo Ⅰ型),13例闭合骨折;单独Tillaux-Chaput撕脱骨折5例.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5例,旋前外展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15d,平均8.5 d.结果 术后2例患者切口发生皮肤浅层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3个月.X线片复查示,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 ~ 16周,平均13周.术后1年,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为78~99分,平均87分;获优9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达80%.结论 手术治疗累及Tillaux-Chaput骨块的成人踝关节骨折有利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赵锦伟;舒衡生;李卫哲;刘亚斌;石博文;郑国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8月,采用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17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7例;年龄9~ 14岁,平均10.8岁.15例存在腰背部疼痛,3例合并轻度双下肢麻木等神经系统损害体征.Risser征0级3例,1级2例,2级7例,3级5例.均为完全分节型半椎体,半椎体节段:胸段9例、胸腰段4例、腰段4例.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评估矫正效果及维持情况.结果 术中固定2~7个节段,平均3.7个节段.手术时间4~6h,平均4.77 h.术中出血量300~1 100mL,平均611.76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37个月,平均20.12个月.患儿背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等症状均消除.X线片检查示,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除节段后凸角外,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及总侧凸角较术后10d增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矫形率分别为64.35%±0.07%、65.08%±0.07%、72.26%±0.11%,矫形丢失分别为(3.04±1.17)、(2.81±0.93)、(0.75±0.50)°.结论 对于9~ 14岁、Risser征0~3级、总侧凸角<60°、由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通过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可切除多余生长中心,平衡脊柱两侧生长,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宏其;楚戈;潘超;黄佳;胡炜;卡哈尔·艾肯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评价其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治疗11例乳腺癌术后继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女性患者.年龄38~55岁,平均49.5岁.乳腺癌术后7~30个月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平均18.3个月.淋巴水肿病程10~38个月,平均25.5个月.左侧上肢5例,右侧上肢6例.按照健、患侧上肢差值界定临床分型标准:中度5例,重度6例.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术后1例前臂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40个月,平均38.4个月.患者均自觉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减轻,无丹毒发作,水肿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周径分别为(33.9±3.7)、(31.0±3.5)、(30.9±3.5) cm,前臂周径分别为(30.1±3.6)、(27.8±3.4)、(27.7±3.3) cm.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及前臂周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36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按照Campisi评价标准评价疗效,获优良3例,良好6例,改善2例.结论 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作者:侍朋举;张文龙;赵刚;李亮;蔡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大鼠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取3月龄雌性SD大鼠34只,体质量(208.73±23.94)g,随机分为基线组(n=6)、对照组(n=14)、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组(n=14).DXM组皮下注射DXM 0.75 mg/kg,每周2次,连续1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基线组大鼠不做处理.基线组于实验前,对照组及DXM组于4、8、12周取大鼠,测量体质量及子宫、肾上腺重量;ELISA法测量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procollagen,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及雌激素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L1~3椎体及左侧股骨,测量股骨头颈、股骨粗隆、股骨干、股骨全段和L1、L2、L3、L1~3区域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面积(bone area,BA).对大鼠的体质量、腰椎BMD、股骨BMD、PINP、β-CTX、雌激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时间点DXM组大鼠体质量及子宫、肾上腺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基线组(P<0.05).DXM组激素干预后大鼠血清PINP、β-CTX升高,但4、8周时与基线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各时间点均较基线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DXM组BMD、BMC、B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L2及股骨粗隆部骨量丢失严重.4周时,L1BMC、BA及股骨干BA较基线组显著降低(P<0.05),而其余部位BMD、BMC、BA在各时间点与基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腰椎及股骨BMD与PINP、β-CTX成负相关(P<0.05),与雌激素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 GC干预后大鼠腰椎及股骨骨量呈先快速降低、再维持低水平趋势,骨转换指标在激素干预后呈持续上升趋势,血清雌激素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体质量、骨转换指标及雌激素水平与骨量密切相关.
作者:任辉;沈耿杨;江晓兵;梁德;唐晶晶;崔健超;林顺鑫;庄洪;杨志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改良Stoppa入路采用内侧壁弹力接骨板(medial wall spring plate,MWSP)治疗累及髋臼方形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9月,收治38例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6.0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重物压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伤后至入院时间3h~2d,平均11h.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标准,前柱骨折(D型)12例,横形骨折(E型)5例,T形骨折(H型)8例,前柱并后半横形骨折(Ⅰ型)6例,双柱骨折(J型)7例.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改良Stoppa入路(19例)或分别联合髂腹股沟入路(10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9例),显露骨折部位,采用MWSP固定方形区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发生,评价骨折复位效果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为85 ~ 210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900mL,平均650mL.术中1例血管撕裂,1例损伤膀胱;术后8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切口脂肪液化.术后CT复查示1例螺钉误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骨折达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24例,不满意复位5例;骨折复位满意率为86.84%.3例患肢较健侧短缩0.8~1.0 cm.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3 ~ 16周,平均14周.术后1年,根据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获优9例,良21例,一般5例,差3例,优良率78.95%.结论 采用单纯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手术入路显露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操作相对简便、骨折复位满意、并发症少.采用MWSP固定方形区骨折,可获得稳定固定.
作者:杨亚军;岳建明;温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胸背动脉数字化解剖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6月行主动脉CTA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例患者(20侧)主动脉CTA图像,利用Mimics 17.0三维重建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并测量胸背动脉起源、穿支数量、分型、内径、蒂长,并行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以及模拟胸背动脉穿支组织瓣切取.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显示10例患者胸背动脉均起源于肩胛下动脉,共发现穿支血管76支,其中32支(42.1%)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44支(57.9%)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69支(90.8%)胸背动脉穿支属肌皮穿支型,7支(9.2%)为直接皮动脉型.胸背动脉内径(1.69±0.23) mm、蒂长(2.12±0.64) cm.胸背动脉外侧第1穿支位于肩胛下角水平线上方(1.65±0.42) cm、肩胛下角垂直线外侧(1.68±0.31)cm;内侧第1穿支位于肩胛下角水平线上方(1.43±0.28) cm,肩胛下角垂直线外侧(1.41±0.28) cm.成功模拟胸背动脉穿支组织瓣切取.结论 CTA是在体研究胸背动脉解剖较直观的方法,三维重建后可清晰显示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走行和分布等三维立体信息,能有效、准确指导皮瓣设计.
作者:沈美华;任鹏;肖虎;艾合买提江·玉树甫;买合木提·亚库甫;王彦林;亚默罕默德·亚力克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