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涛;刘玉杰;齐伟;曲峰;申学振;肇刚;袁邦拓;李宏亮;郭旗
目的 探讨斜置锁定钢板对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选取40根与人体股骨力学性质类似的仿制人工股骨模型,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10根,在股骨小粗隆下15 cm和17 cm处横行截骨制备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模型,均用12孔锁定钢板和皮质骨螺钉固定.A组钢板放置在股骨正中纵轴线上,B、C、D组钢板分别放置于5、10、15°夹角的轴线上.测量内固定后4组在轴向压缩、三点折弯、扭转试验中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结果 随着压缩载荷和弯曲载荷不断增加,各组内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也不断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压缩载荷和弯曲载荷下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值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扭矩不断增加,各组内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也不断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为10 N.m时,骨折块内外两侧的应变值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扭矩为20、50 N·m时,C、D组骨折块内外侧应变值均显著高于A、B组,D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应力下,斜置钢板>10°会使骨折应变明显加大.
作者:丁宁;安国俊;张长海;刘加宝;刘宝涛;耿鑫;贾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应用跖肌腱重建喙锁及肩锁韧带结合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跖肌腱“8”字固定重建喙锁及肩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9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1.7岁.Rockwood分型:Ⅲ型3例,Ⅳ型5例,V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d,平均3.3 d.术后随访患者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复位维持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无肩峰撞击、肩峰下骨溶解、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178.8±1.1)°.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健患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2,P=0.312);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3.623,P=0.002).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侧喙锁间隙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3.294,P=0.004;t=3.237,P=0.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635).结论 跖肌腱移植“8”字重建喙锁及肩锁韧带联合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临床疗效满意且学习曲线短.
作者:印飞;孙振中;宋升;韦旭明;马运宏;刘军;刘学光;庄胤;周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对软骨组织工程三要素——细胞、支架、生长信息三者的结合领域:细胞-支架修复技术、无细胞-基于支架的修复技术及无支架-基于细胞的修复技术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与软骨组织工程三要素结合领域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细胞-支架修复技术如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预先将软骨细胞固定,可提高其移植生存率;无细胞-基于支架的修复技术通过诱导剂促进自身细胞聚集修复,效果良好;无支架-基于细胞的修复技术接近软骨胚胎发育过程,可避免支架降解产物毒性作用.结论 细胞-支架、无细胞-基于支架、无支架-基于细胞的软骨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更接近自然软骨组织的修复方式,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陆宵彤;邢珍珍;郑济林;张杰;田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观察混合生物膜的形成与微观结构.方法 取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与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分别制备浓度为1× 106 CFU/mL的悬液并混合后,与直径0.5 cm PVC膜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培养基中共培养形成混合生物膜(实验组).培养2、6、12、24、48、72h时取PVC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厚度、单位视野菌落数,并于48 h时测量生物膜内活菌百分比、三维重建PVC膜表面生物膜图像;扫描电镜观察各时间点混合生物膜结构.以单纯PVC膜置于TSB培养基中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PVC材料表面无病原菌黏附.实验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培养6h时可见菌落及生物膜形成,随时间延长均逐渐增加,24 h时菌落达高峰,48 h时生物膜厚度达峰值.实验组PVC膜表面菌落数比较,2、6、24 h间以及2、6h与48、72 h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厚度除48、72 h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时,混合生物膜外层活菌百分比明显高于内层及中间层(P<0.05).三维重建显示混合生物膜表面凹凸不平,突起部分活菌数量较多.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随培养时间增加,PVC膜表面白色念珠菌由孢子状逐渐伸长出现假丝状及菌丝状,表皮葡萄球菌黏附于白色念珠菌周围,逐渐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网状混合生物膜.结论 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混合培养可在PVC材料表面形成结构复杂的混合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结合是研究混合生物膜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颖;王小燕;赵光强;雷玉洁;叶联华;黄秋博;段万石;黄云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2例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闭合组(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1例)和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6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B(o)hler角、Gissane角及伤后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 闭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但切口组发生切口裂开3例、皮缘坏死2例及切口感染1例,闭合组未发生切口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闭合组随访时间24~68个月,平均38.7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6~66个月,平均38.7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2,P=0.121).末次随访时,闭合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B(o)hler角(t=-27.929,P=0.000;t=-32.565,P=0.000)和Gissane角(t=-26.351,P=0.000;t=-25.561,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2,P=0.624).结论 对于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同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同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切口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作者:沙良宽;田家祥;李敬祥;田振兴;李利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icroRNA-199b-5p(miR-199b-5p)在尤文肉瘤细胞系中的功能,分析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人尤文肉瘤细胞系A673、TC252,分别以miR-199b-5p寡核苷酸片段(mimic)及其阴性对照(mimic control)转染,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99b-5p mRNA相对表达量,并与MSCs比较;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miR-199b-5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初步检测miR-199b-5p可能作用的靶基因,Western blot验证靶基因.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对照组A673细胞及TC252细胞中的miR-199b-5pmRNA相对表达量与MSCs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与实验组对应细胞相比亦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实验组处于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G2/M期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显著增高(P<0.05).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99b-5p可能作用的靶基因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1(cyclin-L1,CCNL1)和c-Kit.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对应细胞相比,实验组CCNL1和c-Kit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99b-5p能抑制尤文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转换,促进细胞凋亡,其抑制作用是通过靶向CCNL1和c-Kit实现的.
作者:李卫华;王晓;张永乐;郭建阔;潘华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生物医用聚氨酯微球,对其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乳化法 (乳化速率分别为l 000、2 000、3 000、4 000 r/min)制备聚氨酯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聚氨酯微球的分子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部结构及表面形貌,筛选佳乳化速率制备的微球进行后续实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采用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acetoxymethylester/pyridine iodide,Calcein-AM/PI)双染观察细胞在聚氨酯材料上的形态及生长黏附情况.分别用含1%苯酚、10%FBS的H-DMEM培养基(A组)、按GB/T 16886.12标准规定比例制备的聚氨酯材料浸提液(B组)、含10%FBS的H-DMEM培养基(C组)培养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评价细胞活力;通过溶血实验评价血液相容性,其中浸提液作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乳化速率为2 000 r/min时制得的微球形态大小均较为理想,聚氨酯涂膜的表面为粗糙致密结构,内部为不均匀的多孔结构.Calcein-AM/PI双染观察示HUVECs与聚氨酯材料黏附紧密,且以绿染的活细胞为主.CCK-8检测示B、C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高于A组(P<0.05),材料细胞毒性低.溶血实验测定示,阳性对照组吸光度(A)值为0.864±0.002,阴性对照组A值为0.015±0.001,聚氨酯微球浸提液的溶血率为0.39%±0.07%(<5%标准),无溶血作用.结论 通过自乳化法成功制备了球形度较好的聚氨酯微球,该材料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细胞毒性低,且具备良好血液相容性,有望用作软组织缺损填充材料.
作者:笪琳萃;王旻;龚梅;张利;解慧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掌尺侧小面积皮肤伴指神经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7例掌尺侧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神经缺损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8~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铰链伤4例,压榨伤3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0 mm×1.5 mm~3.0 mm×2.0 mm;伴小指尺侧指神经、指动脉缺损0.5~1.2 cm.采用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移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4.0 mm×2.0 mm~6.0 mm×3.0 mm,同时将皮瓣下指神经适当游离推进8-0线缝合远端修复指神经,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外形与周围组织接近,无臃肿;皮瓣血运好.小指掌指关节活动无障碍.小指尺侧两点辨别觉为6~10mm,平均8 mm.结论 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等优点,是修复掌尺侧较小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通过游离皮瓣下指神经一期修复缺损指神经,术后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周晓;芮永军;薛明宇;许亚军;强力;郑和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3例行ACDF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用植骨材料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2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B组27例使用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拜欧金移植,C组24例使用普通同种异体骨——鑫康晨移植.3组患者性别、年龄、颈椎病分型、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摄X线片及CT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供骨区疼痛、麻木12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B、C组术后分别出现伤口红肿渗液1例和6例;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2,P=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6个月A、B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100%),C组23例达骨性融合(95.8%),3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P=0.36).术后6个月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间比较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9%、88.9%、87.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P=0.93).结论 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用于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是否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和延迟排斥反应.
作者:镐英杰;张迪;李志磊;刘涛;于磊;李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TGF-β3对体外大鼠跟腱来源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3周龄雄性SD大鼠跟腱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SCs,取第3代TSCs以2×103个/cm2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皿中,培养24h观察细胞完全贴壁后,分别采用5.0、2.5、1.0、0ng/mL TGF-β3培养,于1、3、5d收集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成肌腱分化标志性基因Ⅰ型胶原、肌腱蛋白C(tenascin C,TNC)、腱调蛋白(tenomodulin,TNMD)和Scx (scleraxis),成骨分化标志性基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ALP,成软骨分化标志性基因Sox9、Ⅱ型胶原,成脂肪分化标志性基因AP2、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TGF-β3处理不同时间可导致TSCs向不同方向分化.TGF-β3促进TSCs向肌腱方向分化,与TGF-β3浓度、处理时间均相关,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5).TGF-β3短时间、低浓度刺激会抑制TSCs向非肌腱方向分化,而高浓度、长时间刺激会同时导致TSCs向成骨、成软骨等方向分化.结论 TGF-β3对TSCs分化的作用呈多样性,随浓度和时间改变而不同,可能是TSCs正常分化和异常分化之间的关键因素.
作者:郭宇鹏;唐康来;张吉强;陈波;施又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Sonic Hedgehog (Shh)信号通路成分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是否表达,探讨Shh信号通路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 取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8只)、假手术组(B组,8只)和SCI组(C组,48只).A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B组大鼠仅咬开T7~9椎板,不作损伤处理;C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SCI模型.取A、B组及C组术后12h,1、3、7、14、21d大鼠(n=8),采用BBB评分标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恢复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CI区Shh、Gli-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C组BBB评分随时间延长缓慢升高,但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B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C组SCI后可见Shh、Gli-1大量增生.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示,C组SCI后Shh、Gli-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逐渐增高,7d时达大值,各时间点Shh、Gli-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B组(P<0.05).相对于A组,C组SCI后Gli-1蛋白在细胞质中表达减少,细胞核中表达增加,呈现出“核转移”现象.结论 SCI后星形胶质细胞可分泌Shh、Gli-1信号分子,两者表达均显著上调并表现出规律的动态变化,提示S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SCI后神经细胞再生修复的调控.
作者:崔兆辉;滕元君;姜金;夏亚一;汪静;安丽萍;马靖琳;万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自产氧型材料作为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自产氧型材料研究文献,对自产氧型材料的类型、制备和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自产氧型材料具有理想的产氧能力和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肝脏、心肌、胰腺等组织修复方面.结论 自产氧型材料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鲁文龙;冯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100万烧伤患者,其中90%烧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严重烧伤即使能够存活下来,患者也可能因残疾和容貌损毁而带来许多社会问题.面部是人体的外露部位之一,体现个人的主要特征,在社交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面部集中了眼、耳、鼻、口等器官,是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器官.
作者:全国整形外科多中心研究平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近期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膝关节内侧间室OA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16例选择UKA(UKA组),采用BiometOxford第Ⅲ代单髁膝关节假体置换;12例选择HTO(HTO组),采用闭合式楔形截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身体质量指数、各部位关节软骨退变分级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UKA组于48 h内开始在助步器辅助下负重行走;HTO组6周开始在助步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8 ~ 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8; t=-1.552,P=0.133).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UKA组随访时间3.0 ~ 4.5年,平均3.5年;HTO组为3~4年,平均3.6年.两组组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F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示,两组膝关节力线均矫正良好,内固定物固定可靠,与宿主骨匹配良好.随访期间,UKA组、HTO组各1例出现外侧间室关节软骨Kellgren-LawrenceⅡ级退变,HTO组1例出现髌股关节软骨Ⅱ级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78,P=0.378).结论 采用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OA均能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波;姜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式及假体演变,讨论临床常用人工肩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广泛查阅复习人工肩关节置换相关文献,并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人工肩关节置换可分为半肩关节置换、全肩关节置换、肱骨头表面置换、无柄肩关节置换和逆向型肩关节置换等,各有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置换术后可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抬举和外展功能,大多数假体的生存率可达到10年以上.结论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肩关节疾患、改善关节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均有效,疗效满意.
作者:吴昊;Goutallier Daniel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游离隐血管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4月,收治10例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3~58岁,平均42岁.机器致伤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h~32d,平均5.5 d;损伤部位:手背桡侧3例,前臂背侧6例.虎口挛缩切除术后皮肤缺损伴肌腱外露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 cm×9 cm.采用大小为6.0 cm×3.6 cm ~ 19.2 cm×10.8 cm的游离隐血管皮瓣修复创面;7例皮瓣所携隐神经分别与受区皮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吻合,5例复合部分缝匠肌肌腱行桥接移植修复肌腱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个月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17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无挛缩,色泽与手部皮肤相近,无破溃,虎口无挛缩,皮瓣感觉恢复达S1~S3+;其中7例吻合皮神经皮瓣感觉优于未吻合神经皮瓣.5例行复合缝匠肌肌腱桥接移植修复者,手部肌腱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仅1例总主动活动度>健侧75%.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8例,良2例.结论 游离隐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焕友;张荐;周红光;霍永鑫;刘伟;张剑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一种准确的检测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交联剂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BDDE)残留量的方法,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考察BDDE的热稳定性,同时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透明质酸钠凝胶中BDDE的残留量.通过分析荧光法检测BDDE残留量的影响因素(透明质酸酶及BDDE稳定性)改良荧光法.将透明质酸酶添加到BDDE标准溶液中,测定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BDDE残留量.结果 传统荧光法检测示,BDDE残留量与荧光值呈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为y=14.102x+1.103,R2=0.999 8.BDDE具有热不稳定性,随温度上升与时间延长均会发生分解.荧光法检测透明质酸酶和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酶解液均产生荧光值.经改良后的荧光法得到新的标准曲线,y=14.027x+7.062,R2=0.999 9.结论 荧光检测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测定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BDDE残留量的方法.由于BDDE具有热不稳定性,使用该方法时需严格控制各步骤温度,排除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采用传统荧光法检测凝胶中交联剂BDDE的残留量时需对凝胶进行酶解,而引入的透明质酸酶对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影响,可将透明质酸酶添加到BDDE标准溶液中,以扣除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魏长征;吕黄红;张健;朱彬;蒋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 Ⅲ型髋臼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 Ⅲ型髋臼骨缺损的8例(8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45~78岁,平均64岁.关节置换术后1个月~12年,平均5.94年行翻修术.其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翻修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3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54分,平均46.25分.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 45个月,平均16.25个月;其中获随访1年以上3例,2年以上2例.患者术前患髋疼痛、跛行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9~89分,平均83.75分.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臼杯及垫块周围未见进行性透亮线,无1例出现臼杯松动、移位及螺钉断裂,且臼杯及垫块周围有骨密度增强,骨长入良好.结论 多孔钽杯联合钽金属垫块翻修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可保证假体良好初始稳定性及覆盖,且能实现早期骨长入,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作者:郭江;张忠杰;李忠;陈歌;尹一然;杨洪彬;鲁晓波;谭美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治疗经验,探讨切口部位引流管留置佳时间,分析降低脑脊液切口漏出风险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隐性脑脊液漏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6~59岁,平均48.7岁.术后出现头痛19例;恶心5例,其中呕吐3例.23例引流管通畅、术后2d内无脑脊液从皮肤切口漏出者,于第3天行夹闭引流管试验,其中21例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并拔管;2例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保守处理后第10天拔管.3例术后2d内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且保守处理无效者,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术后第3天明确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后拔管.患者拔管后继续卧床3~5d.结果 患者切口均愈合,愈合时间7~15d,平均8d.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持续性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拔管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立即缓解.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6个月时MRI检查示手术部位无1例出现皮下硬脊膜假性囊肿.结论 切口缝合质量是预防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关键因素.在保证缝合质量的前提下,可于术后第3天拔管.拔管前行夹闭引流管试验明确有无脑脊液切口漏出,以减少拔管后脑脊液从手术切口漏出的风险.
作者:李晓龙;徐练;孔清泉;杨进;宋跃明;李涛;刘立岷;龚全;曾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ErbB3和Flotillin-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2009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38例骨肉瘤患者和13例骨软骨瘤患者样本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ErbB3和Flotillin-2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二者在骨肉瘤和骨软骨瘤中阳性表达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镜下观察示,ErbB3、Flotillin-2蛋白均在骨肉瘤组织细胞质中高表达,其阳性率显著高于骨软骨瘤组织中(P<0.05).ErbB3和Flotillin-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434,P=0.000).ErbB3在骨肉瘤中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不相关(P>0.05),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骨肉瘤临床分期及肺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Flotillin-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与以上因素均无相关(P>0.05).影响骨肉瘤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包括骨肉瘤临床分期、肺转移、ErbB3表达阳性及肿瘤大小(P<0.05),独立影响因素是肺转移和ErbB3表达阳性(P<0.05).结论 ErbB3和Flotillin-2在骨肉瘤中过表达,且具有一致性.此外,ErbB3的表达与骨肉瘤临床分期和肺转移有关,肺转移和ErbB3过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作者:刘雨微;成亮;朱剑熹;杨程;肖凯;罗伟;高曙光;李康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