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

吴敏;官建中;肖玉周;周建生;代秀松;王晓盼;王照东;陈笑天

关键词:桡骨颈骨折, 经皮, 撬拨复位, 内固定,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11月-2014年8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后再植入弹性髓内钉固定方法治疗17例重度桡骨颈骨折患儿.男13例,女4例;年龄6~ 14岁,平均8.7岁.左侧8例,右侧9例.均为跌倒摔伤导致骨折.骨折成角64 ~ 102°,平均84°.按照Judet分型均为Ⅳ型,其中Ⅳa型7例,Ⅳb型10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d,平均4.2 d.术后肘关节功能按照Tibone-Stoltz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影像学评价按照Metaizeau等X线片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0 min.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桡神经深支及感觉支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2个月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骨折畸形愈合、骨骺早闭、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头骺变形膨大、肘内外翻、上尺桡关节融合等并发症发生.1例肘关节伸直轻度受限.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Tibone-Stoltz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6例,良1例,优良率100%.X线片测量骨折端成角0~ 12°,平均3.7°;17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按Metaizeau等X线片评定标准,获优13例,良4例,复位优良率为100%.结论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简便、安全、微创、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乳房假体植入后感染对假体周围纤维包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目的 建立乳房假体细菌感染动物模型,观察感染对假体周围纤维包膜形成的影响,探讨感染与纤维包膜挛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雌性滇南小耳猪3头,随机分为A、B、C组(分别有12、10、12只乳头).乳房假体植入前,A、B、C组分别于分离的乳房后间隙腔穴内注入无菌PBS液、SE ATCC12228细菌悬液(1.2× 105 CFU/mL)和SE RP62A细菌悬液(1.2×105 CFU/mL)各1 mL;之后每只乳房腔穴内植入10 mL无菌硅凝胶假体1枚,3组共植入假体34枚.实验动物术后于清洁环境中饲养13周后取假体周围包膜,用压平式眼压计检测包膜张力,电子天平称量包膜重量;取包膜标本行HE染色观察包膜结构特点并测量包膜厚度,Van-Gieson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VG染色)观察包膜胶原特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包膜肌成纤维细胞.结果 术后切口均愈合,实验动物生命体征平稳.13周后3组假体周围均形成完整纤维包膜,3组间包膜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包膜重量明显大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3组包膜均可见致密层和疏松层,C组包膜致密层和全层厚度均大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G染色示,C组包膜胶原纤维明显较A、B组致密.t-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包膜的α-SMA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多于A、B组.结论 乳房假体植入后感染对纤维包膜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且与包膜挛缩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汤琦;周绍强;黄云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11月-2014年8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后再植入弹性髓内钉固定方法治疗17例重度桡骨颈骨折患儿.男13例,女4例;年龄6~ 14岁,平均8.7岁.左侧8例,右侧9例.均为跌倒摔伤导致骨折.骨折成角64 ~ 102°,平均84°.按照Judet分型均为Ⅳ型,其中Ⅳa型7例,Ⅳb型10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d,平均4.2 d.术后肘关节功能按照Tibone-Stoltz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影像学评价按照Metaizeau等X线片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0 min.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桡神经深支及感觉支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4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2个月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骨折畸形愈合、骨骺早闭、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头骺变形膨大、肘内外翻、上尺桡关节融合等并发症发生.1例肘关节伸直轻度受限.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Tibone-Stoltz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6例,良1例,优良率100%.X线片测量骨折端成角0~ 12°,平均3.7°;17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按Metaizeau等X线片评定标准,获优13例,良4例,复位优良率为100%.结论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重度桡骨颈骨折简便、安全、微创、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敏;官建中;肖玉周;周建生;代秀松;王晓盼;王照东;陈笑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个性化设计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上臂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12例手部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挤压伤5例,热压伤3例,交通事故伤2例,摩擦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0~4.5 h,平均3.1h.对3例近似正方形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设计宽度<6 cm的皮瓣并分割成分叶皮瓣修复创面;5例手部贯通伤,采用双叶皮瓣修复;4例多个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双叶或者三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总缺损范围6.0 cm×5.0 cm ~ 9.0 cm×8.0 cm,皮瓣切取范围10.0 cm×3.5 cm ~ 12.0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5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2例女性患者皮瓣略臃肿,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整术.术后6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1~S3.手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上臂外侧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肌间隔穿支丰富,通过个性化设计可修复手部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缺损,且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

    作者:胡浩良;李学渊;周晓玲;刘林海;费剑荣;王欣;陈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游离皮瓣修复足部贯通伤

    目的 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游离皮瓣修复足部贯通伤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7例足部贯通伤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43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4例,钝器穿刺伤2例,火器伤1例.左足4例,右足3例.纵向贯通5例,横向贯通2例.创面范围4 cm×3 cm~9 cm×7 cm.受伤至入院时间0.5~5.5 h,平均3.2 h.采用大小为5 cm×4 cm~10 cm×8 cm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两侧创面,并重建皮瓣感觉.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例发生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成活;1例发生创面感染,经再次扩创引流后延期愈合;余5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 24个月,平均12.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穿鞋及负重均未受影响,无破溃.供区瘢痕平坦,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对皮瓣感觉进行评定,其中S2 1例,S34例,S3+2例.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足踝功能,AOFAS评分87~97分,平均93.6分;其中优6例,良1例.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游离皮瓣能同时修复足部贯通伤两侧创面,重建皮瓣感觉,是修复足部贯通伤的一种较好术式.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曹广超;吴尧;石荣剑;孙峰;寿奎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动脉化静脉复合组织瓣应对桡动脉掌浅支组织瓣血管变异一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因电锯伤致左示、中、环指出血、活动受限1h于2014年5月入院.入院检查:左示、中、环指呈屈曲位;示指中节背侧横形伤口,长约1.5 cm,可见指伸肌腱断端;环指中节背侧横形伤口,长约1.0 cm,可见指伸肌腱部分断裂;中指中节背侧存在大小为4.5 cm ×2.0 cm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伸肌腱缺损长约4.0 cm,指骨骨折端外露,患指运动障碍(图1).X线片示左中指中节指骨基底骨折并移位.诊断:左示、中、环指开放性损伤,中指中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伸肌腱缺损,示、环指伸肌腱损伤,中指中节指骨开放性骨折.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曹广超;吴尧;裴广楠;许立;张旭阳;石荣剑;孙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 探讨一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联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合并ACL损伤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32例膝关节OA伴ACL损伤患者,均一期行UKA联合ACL重建术.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1~63岁,平均50岁.左膝17例,右膝15例.ACL损伤原因为运动伤(25例)及交通事故伤(7例);其中陈旧性损伤27例,急性损伤5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为膝关节内侧室疼痛,伴膝关节运动不稳.术前X线片测量示膝关节内翻角为(3.1±0.6)°.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 ~ 112个月,平均55个月.2例发生活动半月板脱位,均更换较厚半月板垫片后获较好疗效.X线片复查示,经手术矫正患肢膝关节外翻角为(4.0±0.7)°.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迹象,但10例存在胫骨侧假体生理性透亮线(<1 mm).末次随访时,患者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以及Tegner运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肢胫骨假体后倾角为(3.9±1.2)°,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123.5±2.8)°成正相关(r=0.392,P=0.031).结论 对于原发性ACL损伤伴继发性膝关节内侧室OA或膝关节内侧室OA伴急性ACL损伤,选择一期UKA联合ACL重建术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

    作者:田少奇;王斌;刘论;哈承志;王远贺;刘江俊;李启才;杨旭;孙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分为创伤性及非创伤性两类,其中创伤性包括外科手术、物理损伤、化学损伤,非创伤性包括激素、脂多糖、激素联合脂多糖、激素联合马血清等.各种造模方法均有优缺点,尚无一种理想的造模方法.结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较多,需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理想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作者:余开富;谭洪波;徐永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转染腘绳肌腱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形态学影响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转染腘绳肌腱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取重组腺病毒载体AdTGF-β1与腺病毒空载体AdGFP,以DMEM培养液稀释其滴度至5×108 PFU/mL.取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质量1.6 ~ 2.5 kg,随机分为A、B、C3组(n=16),以兔右后肢膝关节制备自体同侧腘绳肌腱重建ACL模型;ACL重建前A、B组腘绳肌腱分别以AdTGF-β1与AdGFP转染培养12 h,C组以DMEM培养作为对照.转染后12h,荧光显微镜观察A、B组腘绳肌腱绿色荧光表达,ELISA检测A组腘绳肌腱中TGF-β1蛋白含量.重建术后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并于2、4、8、12周取材行HE及Masson染色,计数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以及参照Buark评价分级标准对腱-骨愈合进行评价.结果 A、B组腘绳肌腱转染培养后,均可见绿色荧光表达;A组转染12 h时腘绳肌腱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量为(221.0± 12.2) ng/mL.组织学观察示:A组术后腱-骨界面见成纤维细胞生成及胶原纤维逐渐增多,Sharpey纤维逐步形成;至12周时界面区见到规整Sharpey纤维,部分区域组织有直接愈合倾向.而B、C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间成纤维细胞较A组少且腱-骨连接疏松;至12周时界面区组织未见直接愈合倾向.各时间点A组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计数以及腱-骨愈合分级均显著优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转染方法可促进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兔ACL术后腱-骨愈合.

    作者:王晓旭;翟溶凡;杨俊涛;周寿红;谭文甫;谭光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利用一级神经元重建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一级神经元重建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取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300 ~ 350 g,制备L1椎体水平横断型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制备后2周,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0);其中实验组行右后肢一级神经元直接重建手术,对照组除不缝合胫神经远端与股神经近端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7、30、50、70 d对双侧后肢行BBB评分,观察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于70 d取材行HE染色、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示踪标记染色观察脊髓重建区变化.结果 饲养期间6只大鼠死亡.两组右后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恢复,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0分;左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各时间点两组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E染色可见脊髓重建部位坐骨神经嵌入脊髓中,坐骨神经束膜显示清楚,连接部位脊髓无明显萎缩;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脊髓重建部位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轴突呈阳性染色,且周围神经与脊髓形成联系.HRP逆行示踪标记染色示,实验组脊髓重建部位头端见HRP显色,对照组无着色.结论 一级神经元直接重建手术可使大鼠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通过残留神经元轴突残端再生,重建相应的神经通路,但未见到周围神经支配靶肌肉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方永;袁媛;李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腘窝囊肿切除联合腓肠肌内侧头腱瓣修补关节囊疝口治疗腘窝囊肿

    目的 探讨采用腘窝囊肿切除并腓肠肌内侧头腱瓣加强修补关节囊疝口联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4年6月,收治140例有临床症状的腘窝囊肿患者.其中男44例,女96例;年龄14~80岁,平均54.68岁.病程20 d~ 30年,中位病程31个月.术前按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法:Ⅰ级4例,Ⅱ级44例,Ⅲ级92例.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68.99±8.23)分.术中先行腘窝囊肿切除,然后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腱瓣加强缝合修补腘窝囊肿切除后关节囊疝口,后在膝关节镜下进行关节内疾病的诊断和相应治疗.结果 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坏死等并发症.1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64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期间仅1例腘窝囊肿复发,复发率0.71%.术后6个月,按照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法:0级37例,Ⅰ级9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303,P=0.000);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5.51±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98,P=0.000).结论 腘窝囊肿切除联合腓肠肌内侧头腱瓣加强缝合修补关节囊疝口以及关节镜下对症治疗可有效治疗腘窝囊肿.

    作者:杨磊;唐新;李棋;陈刚;付维力;蒋海;胡燕青;李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创及开放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创及开放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86例Meyerding Ⅰ、Ⅱ度单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39例在Quadrant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微创组),47例行开放经后路椎间融合术(开放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腰椎滑脱分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VAS评分及ODI,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滑移百分数(percentage of slipping,PS)、椎间隙高度、滑脱角(angle of slip,AS)、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7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骨盆角(spino-sacral angle,SS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并对以上指标手术前后差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5.1±1.6)d,较开放组的(7.2±2.1)d显著缩短(t=2.593,P=0.01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5个月.微创组复位率为68.53%±20.52%,开放组为64.21%±30.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5,P=0.093).术后3个月,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中,除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外,其余各参数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差值相关性分析显示:ODI与SVA、SSA、PT、LL相关(P<0.05).结论 开放及微创椎间融合术在改善单节段轻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方面效果相似,均应注重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SVA、SSA、PT、LL的重建.

    作者:孙欣;曾荣;李广盛;魏波;胡资兵;林颢;陈光华;陈思园;孙杰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神经调控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神经调控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血管生成的神经调控机制文献,对神经和血管的相互联系及涉及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神经调控血管生成过程有赖于神经血管单元中多种细胞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共同参与,还与神经再生、突触重塑等多种修复机制密切相关,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神经调控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血管神经损伤性疾病再生修复过程的认识.

    作者:南伟;张海鸿;伍亚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7月,16例(24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3膝),女14例(21膝);年龄57~79岁,平均67岁.病程3~ 15年,平均9.1年.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8.71±10.04)分、功能评分为(50.31±14.31)分,膝关节活动度为(91.88±13.01)°,股胫角为内翻(9.04±4.53)°.术中经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后内翻畸形完全矫正.结果 手术时间85 ~ 245min,平均165.5 min.显性失血量10 ~ 800mL,平均183.1 mL.住院时间8~ 22d,平均13.6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 ~ 62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示,膝关节股胫角为外翻(3.92±1.89)°,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84.21±6.49)分、功能评分为(85.31±6.9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5.83±11.2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65,P=0.000;t=9.585,P=0.000;t=8.333,P=0.000).结论 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可有效矫正内翻畸形,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苏伟平;谢杰;李明清;曾敏;雷鹏飞;汪龙;胡懿郃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植皮联合分裂式骨牵引矫治脱套伤后手掌横向挛缩一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20岁.2010年6月因机器伤致左手全手皮肤脱套伤,于外院急诊清创,其中第2~5指保留近端一节半、拇指仅保留近节,然后将全手埋植于腹部袋状皮瓣内,50 d后取出并植皮修复创面.创面愈合后左手瘢痕增生挛缩严重,影响手部功能,于伤后10个月至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左手第2~5指僵直于轻度屈曲位,拇指僵直于内收25 ~ 30°位,手指对掌、抓持功能完全丧失(图1).

    作者:李莉;侯春胜;赵振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雪旺细胞的研究进展

    目的 对近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目前iPS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的相关文献,对iPS体外分化为雪旺细胞的诱导方案以及对分化形成的雪旺细胞进行鉴定和功能性检测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表明iPS可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但目前需要先将iPS诱导分化为神经嵴细胞或神经嵴干细胞,再将其进一步分化为雪旺细胞.S100-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为公认的雪旺细胞标记物.当神经嵴细胞或神经嵴干细胞分化前标记为p75+、HNK1+或nestin+,诱导后标记为S100-β+、GFAP+,表明诱导产生的是雪旺细胞.结论 将iPS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的研究虽然已有进展,但目前成功的诱导方案甚少,仍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李润欣;刘华蔚;鄢荣曾;胡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lizarov技术治疗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半环形外固定架结合尺骨微创截骨延长成角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月,应用改良Ilizarov半环形外固定架结合尺骨微创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2~ 13岁,平均7.2岁.先天性桡骨小头脱位l例,陈旧性孟氏骨折13例.Bado分型:Ⅰ型12例,Ⅲ型2例.比较手术前后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应用肘关节Mackay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0 ~ 65 min,平均58 min.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1个月.均无切口、钉道感染和骨化性肌炎、桡骨小头再脱位发生.X线片复查示,尺骨截骨区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2~114 d,平均90 d;肱桡关系佳.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kay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获优12例,良2例.结论 改良Ilizarov半环形外固定架结合尺骨微创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具有创伤小、去架方便、复位满意和有效避免尺骨截骨后骨不连等优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曹玉净;李扬;明新武;明新月;付科达;连慧娟;申守仁;董海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lizarov技术结合跗骨V形截骨治疗创伤性马蹄内翻足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结合跗骨V形截骨治疗创伤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14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13~61岁,平均31岁.胫骨、踝关节开放性骨折11例,踝关节闭合性骨折3例.手术距受伤时间7~78个月,平均36个月.踝关节固定于跖屈位44 ~ 89°,平均57°.足软组织微创松解和跗骨V形截骨后,将带有弹性牵伸杆的Ilizarov外固定支架安装在肢体设定位置并穿针固定;术后通过旋转螺母矫正马蹄内翻畸形,5~ 12周恢复踝关节中立位后继续维持固定8~12周,然后去除外固定支架佩戴支具8~ 12周,患足逐渐增加负重行走.结果 术后9例针道出现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 36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结束后踝关节外形正常,X线片检查踝穴关系正常.其中9例踝关节背伸达10°,恢复正常行走功能;4例背伸5°,但不影响正常行走;l例不能背伸,影响上下楼梯.1例矫正过程中出现疼痛,耐受性较差,给予延缓牵引,治疗结束去除外固定后出现反弹,经积极康复训练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标准:优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2.9%.结论 Ilizarov技术结合跗骨V形截骨创伤小,固定可靠,畸形矫正效果确切,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创伤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长红;蒋守海;徐明亮;胡敬男;彭爱民;郑学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4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9 ~ 72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扭伤20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h~12d,平均2.5 d.均为闭合性三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 分型标准:旋后外旋型Ⅳ度25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3例,旋前外展型Ⅲ度4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前,利用Superimage虚拟手术软件行虚拟复位及内固定操作,制定手术计划.结果 手术时间为76~120min,平均93.7 min.术后1例发生外踝切口裂开,经处理后Ⅱ期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及CT复查显示,踝关节骨折获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满意.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 27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8周患侧踝关节活动度达到或接近健侧;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3.1周.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3例(7.1%)踝关节有退行性改变;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获优24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88%.结论 计算机辅助术前设计有利于术前明确骨折类型及完善手术方案,能指导骨折复位、内固定物的选择及植入,从而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作者:夏胜利;王秀会;付备刚;陆耀刚;王明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带孔克氏针钢丝缠绕加压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带孔克氏针钢丝缠绕加压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月,采用带孔克氏针钢丝缠绕加压张力带固定治疗39例髌骨骨折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7岁.左侧21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摔伤21例,交通事故伤11例,打击伤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h~6d,平均3.5 d.开放性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19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钢丝断裂发生;X线片复查示术后无再骨折、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取出前无克氏针移位发生;骨折愈合良好,6~8周骨折线基本消失,平均7.5周.术后12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获优22例,良16例,可1例,优良率97.4%.结论 带孔克氏针钢丝缠绕加压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钢丝不易断裂、克氏针不脱落、加压力量大且可控的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李春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肠黏膜下层-蚕丝复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支架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制备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蚕丝复合支架用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并对其力学性能、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以及体内重建减缓胫骨隧道关节液渗入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蚕丝脱胶后编织成蚕丝支架,将膜状SIS呈圆筒状包绕在蚕丝支架外围构建复合支架,采用生物力学测试仪评价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支架复合BMSCs培养后,以活死细胞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评价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取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蚕丝支架组(S组)与复合支架组(SS组),每组15只,分别将两组支架材料移植于大鼠皮下,2、4、8周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组织相容性.取20只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肢随机分为S组与SS组(n=20),分别用蚕丝支架与复合支架行双膝ACL重建,胫骨隧道开窗,5 mL 10%NaC1和墨水溶液分别行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时间点测量骨窗内移植物的电阻值并记录骨窗处墨水渗出时间.结果 支架大体观察见复合支架内部为双股螺旋蚕丝束,外围SIS呈圆筒状包绕.蚕丝支架与复合支架大载荷分别为(138.62±11.41)、(137.05±16.95)N,刚度分别为(24.65±2.62)、(24.21±2.39)N/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死细胞染色显示蚕丝支架和复合支架上细胞活力均良好,其中复合支架上细胞伸展性更好.细胞增殖曲线示蚕丝支架组、复合支架组及正常细胞对照组各时间点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皮下埋植标本HE染色观察示,材料植入后SS组与周围组织相容性好,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数与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关节腔灌注后SS组电阻值开始下降时间点和墨水渗出时间均明显晚于S组(P<0.05),且墨水渗出持续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结论 制备的SIS-蚕丝复合支架生物力学性能及细胞、组织相容性好,体内移植能早期血管化,并对ACL重建早期胫骨隧道关节液渗入有较好的减缓作用,有望成为较理想的ACL重建材料.

    作者:曹杰;王旻;解慧琪;魏人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