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

华雍;寿奎水;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刘宇舟

关键词:甲根部断指, 皮下包埋, 指腹重建, 指动脉皮瓣
摘要:目的 总结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 2011年6月,收治10例12指甲根部离断伤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8~34岁,平均25岁.损伤指别:拇指1例,示指2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1例.断指按Ishikawa等分区标准均为Ⅱ区.末节掌侧缺损范围1.5cm× 1.0cm~2.5cm×2.0 cm.伤后至手术时间2~10h,平均3.7 h.采用腹部皮下包埋回植的指骨及甲床,二期带神经的指动脉皮瓣重建指腹方法治疗,皮瓣切取范围1.8 cm×1.2 cm~3.0 cm×2.5 cm.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远端甲床部分坏死出现骨外露,行残端修整术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指长度与健侧接近,指甲生长平整,指腹饱满,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6~9mm,平均7.5 mm.术后复查X线片示回植指骨密度与健指接近,骨折愈合时间1~2.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指各关节活动正常.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5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应用皮下包埋回植指骨及甲床,二期重建指腹的方法修复断指,为无再植条件的甲根部离断伤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3例(23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43~75岁,平均65.2岁.置换术后至出现感染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17.3个月;发生感染至入院翻修时间为15d~7个月,平均2.1个月.一期清创、取出假体,植入含庆大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8~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假体.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价翻修前后患膝功能,并统计总体感染控制率.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二期翻修术后发生再感染,余21例感染控制,总体感染控制率91.3%.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HSS评分由术前(60.6±9.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2.3±7.4)分,KSS评分由术前(110.7±9.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4.0±10.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假体周围透亮影等异常表现.结论 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翻修能有效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并能较好恢复患膝功能.

    作者:蔡碰德;胡懿郃;谢杰;汪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8月,采用多块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7~69岁,平均38岁.掌侧缺损4例,背侧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0.5 cm~5.5 cm×2.5 cm.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0 min~8 h,平均3h.皮瓣切取范围1.2cm×1.0cm~6.5cm×3.0cm.供区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例皮瓣远端坏死,1例皮瓣轻度感染,均经换药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1 mm;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 利用掌背动脉、掌心动脉及掌侧指总动脉交通支相吻合的解剖特点,选择其各自走行上的掌背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刘刚义;席志峰;王从虎;朱修文;张志敏;荣向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目的 对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相关文献,并对多种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和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的相关实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对软骨组织损伤修复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理想的软骨支架可以引导并促进新生软骨组织的形成.目前所应用的支架材料均有其局限性.结论 进一步深入研究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对未来临床软骨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清宇;王富友;杨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

    目的 总结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6月,收治11例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78岁,平均52岁.其中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创面2例.术中头皮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0.5 cm×9.0 cm~18.0 cm×15.0 cm,颅骨外露范围9 cm×8 cm~17 cm×14 cm;颅骨外板凿除后采用人工真皮修复,并于术后2周行二期自体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一期术后1周换药时见人工真皮下肉芽生长及类真皮组织生长;二期术后植皮均成活.10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除1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6个月复发外,其余患者皮片色泽可,质地柔韧平整,无破溃、坏死发生.结论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作者:李小川;吴志远;黄海华;郭晓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

    目的 总结皮下包埋二期重建指腹治疗甲根部断指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 2011年6月,收治10例12指甲根部离断伤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8~34岁,平均25岁.损伤指别:拇指1例,示指2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1例.断指按Ishikawa等分区标准均为Ⅱ区.末节掌侧缺损范围1.5cm× 1.0cm~2.5cm×2.0 cm.伤后至手术时间2~10h,平均3.7 h.采用腹部皮下包埋回植的指骨及甲床,二期带神经的指动脉皮瓣重建指腹方法治疗,皮瓣切取范围1.8 cm×1.2 cm~3.0 cm×2.5 cm.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远端甲床部分坏死出现骨外露,行残端修整术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指长度与健侧接近,指甲生长平整,指腹饱满,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6~9mm,平均7.5 mm.术后复查X线片示回植指骨密度与健指接近,骨折愈合时间1~2.5个月,平均1.8个月,手指各关节活动正常.术后6个月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5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应用皮下包埋回植指骨及甲床,二期重建指腹的方法修复断指,为无再植条件的甲根部离断伤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作者:华雍;寿奎水;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刘宇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第一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7例重物砸伤致(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3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5~10d,平均7d.(足母)趾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末节趾骨外露3例,甲床坏死伴骨外露1例,(足母)趾腓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2例,(足母)趾背侧皮肤软组织坏死1例.创面范围3.5 cm×2.5 cm~4.5 cm×4.5 cm.应用大小为4.0 cm×2.5 cm~5.0 cm×5.0 cm的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供区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质软,外形无臃肿.术后6个月按照神经感觉恢复标准评定,皮瓣感觉S1~S3,植皮区感觉S1~S2.患者第1趾蹼均遗留轻度瘢痕,患足功能良好.结论 第1趾蹼皮支蒂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具有供区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任何分型的第1跖背动脉.

    作者:沈小芳;糜菁熠;芮永军;寿奎水;赵刚;田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 17分评分法1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但颈椎活动度降低较大;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发症较少,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杭;孙天威;卢守亮;李清江;Sandip Kumar Yadav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

    目的 总结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 2010年8月,采用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17~62岁,平均37.2岁.致伤原因:摔伤8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按AO分型标准:21-B1型骨折9例,21-C1型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18d.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2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关节炎一过性加重1例,异位骨化1例,余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7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无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7例,良3例,可2例.结论 可吸收线缝扎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近中段粉碎性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霍建军;康雄;赵岩;王鹏;肖克来提·买苏木;阿布都赛买提;贾天鹏;别克博松;阿不都卡哈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BMP与后纵韧带骨化症易患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BMP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易患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BMP与OPLL易患性的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BM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产生微效累加效应增加对OPLL的易感性,多种环境因素可通过增加BMPs基因的表达,促进OPLL的发生、发展.结论 BMPs易感基因的SNPs可促进个体对OPLL的易感性,SNPs的累加效应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则可影响个体对OPLL易患性的高低.

    作者:方钊;孙天威;Sandip Kumar Yadav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舌瓣一期修复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

    目的 探讨舌瓣一期修复晚期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3月,收治20例喉咽癌及喉癌患者.男19例,女1例;年龄47~78岁,平均62.8岁.喉癌12例,喉咽癌8例;均为鳞状细胞癌.病程1~8.5个月,平均3.9个月.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1987)分期标准,Ⅲ期12例,Ⅳ期8例.肿块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5cm×2cm~4cm×4cm; 16例采用全舌根舌瓣修复,4例采用横形舌根舌瓣修复;舌瓣切取范围为5cm×2 cm~4 cm×4 cm.术后行正规放、化疗.结果 术后舌瓣均成活.18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出现切口皮下积液,经处理后延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3个月,平均36.7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进食,舌功能正常.随访期间共死亡12例患者,1例局部复发患者带瘤姑息存活;按直接法计算3年生存率为69.2% (9/13).结论 舌瓣一期修复喉癌及喉咽癌术后咽部缺损具有切取简便、血供丰富、易成活的特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韩跃峰;陈德尚;李慧;张明洁;马士崟;周兰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6例复杂性骶尾部褥疮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3~72岁,平均47岁.褥疮根据美国褥疮指导小组(NPUAP)分期标准均为Ⅳ期.既往有2~24次褥疮修复史.前次复发后至此次入院时间为1~8个月,平均4.5个月.褥疮范围12cm×10cm~17cm× 13cm.患者经2~3次VSD治疗(5~7周)后,直接拉拢缝合关闭创面,继续VSD治疗7~9 d.结果 5例骶尾部创面愈合良好;1例骶部遗留表皮缺损,经换药1周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骶尾部皮肤生长良好,褥疮未复发.结论 VSD治疗复杂性骶尾部褥疮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作者:盛伟;林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的87例(114髋)ANFH患者资料.其中男74例(97髋),女13例(17髋);年龄20~56岁,平均38岁.酒精性54例(62.1%),激素性26例(29.9%),特发性7例(8.0%).病程3~46个月,平均18个月.Ficat分期:Ⅰ期16髋,Ⅱ期68髋,Ⅲ期30髋.根据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和Ficat分期改变进行临床评价和影像学评价;以改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为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8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年~11年10个月,平均8年9个月.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73.13±7.1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1.59±1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8,P=0.000).总临床成功率为69.3%(79/114),总影像学成功率为54.4% (62/1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总生存率为84.2%(96/114),Ficat Ⅲ期生存率60.0% (18/30)显著低于Ficat Ⅰ期100% (16/16)和Ficat Ⅱ期91.2% (6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cat Ⅰ、Ⅱ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20,P=0.218).结论 髓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Ficat Ⅰ、Ⅱ期(早期)ANFH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而对Ficat Ⅲ期(中期)患者远期临床疗效差.

    作者:刘德淮;陈前芬;陈源;刘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鼠胫骨中段1/3不同缺损直径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缺损直径对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愈合的影响,为组织工程材料研究、骨缺损修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和骨缺损基因治疗研究等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体重(20±2)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只.利用牙科磨钻分别制备直径为0.8 mm(A组)和1.0 mm(B组)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于造模后7、21、28d摄钼靶X线片观察缺损修复情况;28d对骨缺损修复行Micro CT扫描及骨组织三维成像;28d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结果 B组5只小鼠造模7d内均发生二次骨折,A组无骨折发生.X线片、Micro CT和HE染色均显示A组胫骨单层骨皮质缺损可在28 d达骨性愈合.Micro CT定量分析骨小梁示,A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密度、骨体积显著高于B组,骨质密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胫骨中段1/3单层直径0.8mm骨皮质缺损模型是研究胫骨缺损无外固定缺损修复机制和骨替代植入材料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李福兵;徐永清;潘兴华;李霞;刘华;杨杜明;李军;沙勇;石健;赵万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游离静脉皮瓣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游离静脉皮瓣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59例(59指)断指再植术中采用腕掌侧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男46例,女13例;年龄17~56岁,平均29.6岁.致伤原因:冲压伤31例,压砸伤17例,爆炸伤1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0 min~3 h 30 min,平均95 min.损伤指别:拇指11例,示指17例,中指12例,环指9例,小指10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cm× 1.5cm~5.0cm×3.0cm.皮瓣切取范围2cm×2cm~5cm× 3cm.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第7天2例皮瓣边缘表皮坏死,1例再植手指坏死.5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皮瓣及手指浅痛觉及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0~8.5 mm,平均7.4 mm.术后12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38例,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96.1%.结论 在合并血管缺损的复杂性断指再植中应用游离静脉皮瓣,可同时修复血管缺损及创面,扩大了断指再植适应证,疗效满意.

    作者:郑大伟;侯威;许立;孙峰;寿奎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差异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影响

    目的 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以及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探讨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截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5月-12月拟行TKA治疗的53例(60膝)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关节炎组),男12例(14膝),女41例(46膝);年龄57~82岁,平均71.9岁.胫股角为(183.2±2.6)°.以15例(30膝)健康志愿者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59~68岁,平均66.3岁.将MRI扫描膝关节获得数据导入Mimics10.01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测量内、外侧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1.85±0.33)mm及(1.92±0.27)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5.0±0.9)°和(5.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45±0.40)mm及(1.78±0.51)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3.3±1.7)°和(4.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差为(1.33±0.45)mm,与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角度差(1.5±1.3)°成正相关(r=0.75,P=0.01).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存在差异,TKA术中行截骨时,应将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

    作者:高智慧;施小强;房晓敏;鲍亮;金群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成人获得性平足的软组织重建

    目的 总结成人获得性平足(adult-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AAFD)软组织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AAFD软组织修复和肌腱转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针对AAFD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可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重建两种,其中静力性重建以弹簧韧带的修复重建为主;动力性重建术式较多,趾长屈肌腱转移术常用,但其生物力学效果欠佳,对于胫后肌功能正常的患者Cobb手术效果更佳.结论 对于AAFD需根据畸形类型和分期选择软组织重建术式.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俞光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健侧C7移位重建前臂屈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前通路健侧C7移位修复患侧下干或内侧束时,相关前臂屈肌神经入肌点和尺神经深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观测上述肌肉的神经来源;测量C7及其前、后股的长度.结果 C7及其前、后股长度分别为(58.8±4.2)、(15.4±6.7)、(8.8±4.4)mm.C7神经吻合口至入肌点长度:至掌长肌支为(369.4±47.3) mm,至指浅屈肌支为(390.5±38.8)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13.6±47.4)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示中指指深屈肌支为(346.2±22.3)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08.2±23.9)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环小指指深屈肌支为(344.2±27.2) mm,至拇长屈肌支为(392.5±29.2) mm(正中神经发出)和(420.5±37.1)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旋前方肌支为(495.8±31.3)mm,至尺神经深支起点为(548.7±30.0)mm.骨间前神经均发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支配指浅屈肌5侧(16.7%);正中神经主干均发支支配掌长肌和指浅屈肌,支配示中指指深屈肌10侧(33.3%)、拇长屈肌6侧(20.0%).结论 如果采取腓肠神经移植,前臂肌肉功能在1年内均不能恢复;肱骨短缩、1个神经吻合口有利于前臂屈肌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斌;李海涛;张剑锋;杨焕友;刘伟;蒋文平;赵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11年1月,关节镜下采用double-needle缝线修复22例单膝混合型半月板撕裂.男14例,女8例;年龄18~41岁,平均31.3岁.均为运动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 d~4年,中位时间11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评分标准为(42.5±15.2)分,Lysholm评分为(45.5±13.5)分,Tegner评分为(2.9±1.6)分.17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按照Barrett等的评定标准,19例半月板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86%.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IKDC评分为(77.1±8.9)分,Lysholm评分为(79.8±9.9)分,Tegner评分为(6.8±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double-needle缝线由内向外修复混合型半月板撕裂固定牢固、疗效肯定.

    作者:赵道洪;陈鸿;张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

    目的 总结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6例股骨髁上骨不连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7~74岁,平均40.3岁.原始骨折中开放骨折1例,闭合骨折5例.交通事故伤5例,摔伤1例.按AO分型:32-A1型1例,32-A2型1例,32-C1型1例,33-A3型1例,33-C1型1例,33-C2型1例.术后5~ 16个月发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后再次手术治疗.其中肥大性骨不连2例,萎缩性骨不连4例;钢板断裂3例,螺钉拔出2例,螺钉断裂1例.结果 术后5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 120个月,平均40.3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8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80~135°,髋关节屈曲120~140°.结论 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钉结合进钉点环锯取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是一种新尝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

    作者:申国庆;张浩;高发旺;陈俊麒;王朝晖;李正文;赵琪;李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开放性缺损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 2011年6月,收治10例跟腱开放性缺损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5~60岁,中位年龄40岁.致伤原因:轮辐伤5例,重物砸伤3例,交通事故伤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24 h,平均8h.创面范围11 cm×7 cm~18 cm×10 cm;跟腱缺损长度4~10 cm,平均7 cm.3例合并跟骨结节缺损.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5~7 d后,应用大小为11 cm× 7cm~20cm× 12cm的股前外侧筋膜皮瓣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3例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2~4 cm,平均3 cm.患者行走正常,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24.40±2.17)°,与健侧(25.90±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1,P=0.129);跖屈活动范围为(44.00±1.94)°,与健侧(45.60±1.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5,P=0.100).踝关节功能按Arner-Lindhoim评定法评定均为优.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跟腱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采用改良方法缝合髂胫束重建跟腱,术后能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唐继全;甘干达;罗平;黄育胡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