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治疗胸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韩莹松;孔金海;康意军

关键词:胸椎,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手术
摘要:1 病例介绍患儿女,6岁10个月.因背部疼痛,活动受限8个月入院.生长发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检查:T11棘突处有压痛及轻叩痛,胸腰段活动受限,病理征(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作者:朱金海;陈燕凌;唐南洪;王晓茜;李秀金;陈良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

    目的 探讨低旋转点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8月,应用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53岁.左足2例,右足4例.蓖物压砸伤5例,车祸伤1例.患足均伴肌腱、骨外露或坏死皮肤软组织切除后肌腱、骨外露.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4例.清创后创面缺损为7.0 cm×5.0 cm~9.0 cm ×5.5 cm.皮瓣旋转点位于内踝上1~3 cm处,切取皮瓣人小为8.0 cm × 6.0 cm~13.0 cm × 6.5 cm.其中2例将皮瓣内隐神经近断端和创面内足背内侧皮神经残端吻合.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4例术后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2 d皮瓣远端出现肿胀、水疱,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厚薄、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术中吻合神经的2例皮瓣痛、温觉恢复,两点辨别觉分别为8 mm和9 mm;未吻合神经的4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无皮肤破溃. 结论 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血供可靠,足修复前足背侧缺损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陈玉兵;徐永清;陆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一文的几点感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第22卷第9期1077-1081页刊登了宣昭鹏、张晓杰、路来金、刘志刚作者撰写的<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一文[1].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重组胸腺素β4调节创伤皮肤层粘连蛋白5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胸腺素β4 (thymosin β4,Tβ4)调节层粘连蛋白5(laminin 5,LN-5)表达促进创伤愈合的机制.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采用直径8 mm自制打孔器子脊柱两侧脊肋角处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根据伤口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45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再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实验组于模型制备后即刻、每天7:00、19:00分别予每个伤口表面滴加50μLTβ4,低、中、高剂量组Tβ4浓度分别为2、6、18μg/50μL,对照组同法滴加等量PBS液(pH7.2),共滴加7 d.造模后观察大鼠大体情况,术后2、4、7d观察大鼠伤口愈合情况及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 除高剂量组1只大鼠于术后7d死亡,余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7 d,中剂量组伤口明显缩小,多数伤口与创缘皮肤衔接良好.术后2 d,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7.67%±5.46%、29.01%±7.43%、26.54%±11.49%、10.39%±3.96%;术后4 d分别为28.16%4±13.76%、37.99%±13.05%、42.00%±9.56%、39.58%±12.74%;术后7 d分别为59.08%±19.02%、64.15%±17.92%、77.39%±8.45%、69.78±8.45%.术后2 d,低、中、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各组均可见较多LN-5阳性表达,对照组与低剂量组阳性表达强(P<0.05),中剂量组阳性表达少;术后4 d,中剂量组阳性表达强(P<0.05);术后7 d,中剂量组仍有较强阳性表达(P<0.01).结论 重组Tβ4早期抑制LN-5表达,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中晚期上调LN-5表达,改善基质环境,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和创伤愈合.

    作者:李艳;王冠;于虎;杨小凡;许松山;聂李亚;车永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大面积创面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大面积创面的术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7月,采用不带皮肤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修复足背部大面积创面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7~59岁.碾挫撕脱伤9例,热压伤3例,深度烧伤2例.创面均位于足背,均伴有肌腱外露或断裂,骨外露4例,跖骨、舟骨及骰骨骨皮质坏死2例.创面范围为10 cm×6 ccm~20 cm×10 cm.损伤至手术时间1~21 d,平均5.8 d.术中切取筋膜瓣11 cm×8 cm~23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关闭. 结果 供区均I期愈合.11例创面I期愈合,筋膜瓣成活;2例筋膜瓣远端断层植皮成活不良,经补充植皮愈合;余1例因局部感染严重和骨外露,筋膜瓣远端1/3坏死,经换药补充植皮后愈合.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年.供区均无明显瘢痕、凹陷、肌皮粘连.蒂部稍有隆起,小腿轮廓良好,足部功能活动良好,其中2例行蒂部修整.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能提供较大面积的组织量,可修复足背较大面积创面.

    作者:曹贵军;杨佳伟;孙志刚;李冬海;贺立新;曹玉珏;崔永珍;屠海霞;孙凯;朱海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胸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1 病例介绍患儿女,6岁10个月.因背部疼痛,活动受限8个月入院.生长发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检查:T11棘突处有压痛及轻叩痛,胸腰段活动受限,病理征(一).

    作者:韩莹松;孔金海;康意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深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5月-2007年5月,采用吻合血管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5~56岁.绞榨伤12例,热压伤2例,车祸伤4例.单纯手掌软组织缺损7例;手掌软组织缺损伴指伸肌腱损伤3例,伴掌、指骨开放性骨折6例,伴手指挤压伤2例.皮肤缺损范围为4cm × 2cm~9cm×6cm.损伤至入院时间1 h~7d.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5cm×3cm~10 cm×8 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18例皮瓣均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供区1例植皮区少量坏死后痂下愈合,余均成活.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皮瓣质地好,外形无明显臃肿,两点辨别觉为6~9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88.89%. 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效果好,足理想术式之一.

    作者:黄飞;李骥;张发惠;吴水培;王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生物活性玻璃复合自体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切除及搔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5月,收治良性骨肿瘤患者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8~56岁,平均25.6岁.病程2周~4个月.其中单体骨囊肿1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骨样骨瘤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4例,内生软骨瘤2例,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2例,骨巨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为2.0 cm×1.5 cm×1.0 cm~9.0 cm×3.0 cm×2.5 cm,骨缺损范围为3.0 cm×2.0 cm ×1.5 cm~11.0 cm×3.5 cm×3.0 cm.彻底清除病灶,残腔灭活处理,将5~20 g条块状BG复合20~60 mL(平均40 mL)自体骨髓填充骨缺损.6例合并移位的病理件骨折结合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观察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质生长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伤口渗液、结晶析出、周缘皮疹搔痒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伤口均I期愈合.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6个月.无再次骨折、骨肿瘤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甲均16周,下肢骨肿瘤患者弃拐行走,上肢骨肿瘤患者能持物和正常学习工作,并可行轻体力劳动.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可见BG替代骨和宿主骨接触界面变模糊;术后2个月,替代骨影开始变淡,骨缺损处有部分新骨形成;术后4个月骨缺损处密度增高,替代骨与宿主骨融合;术后6~10个月,BG均被新牛骨组织替代,骨皮质增厚,骨髓腔改建并再通. 结论 BG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创伤小,并发症少,经骨替代后可完成骨修复.

    作者:刘宏伟;孙俊英;王勇;杨兴;朱二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 方法 2007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PRP注射治疗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15~68岁,平均43.2岁.原发疾病:胫腓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1例,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例,胫骨骨髓炎10例,股骨骨髓炎1例,足踝部软组织损伤4例,截肢术后感染2例,足部矫形术后感染及跟腱修补术后感染各1例.外院治疗后2~4个月创口未愈合转入合并骨折未愈合23例,细菌培养结果 阳性38例.患者予2次清创加自体PRP伤口内注射,每次间隔2个月. 结果 患者均于首次注射PRP后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首次注射PRP2个月后,34例伤口明显缩小,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牛肉芽组织覆盖.4个月随访时,无肌肉和骨组织外露患者,创面覆盖率79.3%4±18.O%,总治愈率29.8%.治疗前创口体积(11.8±5.6)mL,治疗后为(2.5±2.7)mL,创口体积缩小(9.3±4.9)mL,治疗前后创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3例合并骨折未愈合者,随访4个月时骨折完全愈合9例,骨痂生长明显增多12例,无明显改变2例,均无骨髓炎征象加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 15例. 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缺损修复,加速下肢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

    作者:郭彦杰;仇建军;张长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C7神经根移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应用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修复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功能的疗效.方法取1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制备冷冻坐骨神经.取14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36只,于手术显微镜下,显微剪半横断左侧脊髓造成左侧截瘫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A、B组(n=18).A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自体同侧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B组通过C7神经根移位将同种异体冷冻坐骨神经桥接股神经根.两组分别于术后16、24周各取9只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计算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 结果 术后16周,A组诱发动作电位幅值(nerve action-evoked potential,NAP)为(1.14±0.07)mV,B组为(0.87±0.06)mV;A组移位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为(17.34±2.15)m/s,B组为(11.23±1.45)m/s.术后24周,A组NAP为(1.21±0.07)mV,B组为(0.99±0.05)mV;A组NCV为(19.00 ±3.02)m/s,B组为(12.54 ±1.59)m/s.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24周,HE染色、Bielschowsky嗜银染色均显示A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排列较整齐规则;B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少,轴突排列分布较零散.术后24周透射电镜观察示两组移植神经内均有大量再牛有髓神经纤维及少量无髓神经纤维通过.术后16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438±79)、(196±31)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5 596.00 ±583.94)、(4 022.63 ±615.75)μm2视野;术后24周,A、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642±64)、(321±75)个/视野,有髓神经纤维面积分别为(6 689.50±1142.10)、(4 733.00±982.22)μm2/视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组股四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87.96%±4.93%和86.47%±7.47%;术后24周,A、B组分别为90.10%±4.22%和87.66%±3.14%,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7神经根移位加自体、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均能重建截瘫大鼠股四头肌部分功能,自体坐骨神经移植组效果明显优于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组.

    作者:胡昊;蔡林;王建平;金伟;魏坦军;王冶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国外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运动疗法治疗KOA的国外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 在国外,运动疗法已广泛应用于KOA患者的住院治疗及社区康复,主要包括肌力训练、有氧运动及水中运动疗法.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KOA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并延缓外科干预时间,但对其长期疗效仍有争议. 结论 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KOA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林海丹;何成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瘢痕疙瘩TNF受体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患者TNF受体Ⅱ(TNF receptor Ⅱ,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的情况. 方法收集22例自愿捐献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标本,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设患者自身外周静脉血标本为正常对照.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NFR-Ⅱ基因1573位点片段,DNA测序,将测序结果 与GeneBank比较.结果 实验提取DNA浓度均>0.5 μg/μL,纯度(A260/A280)均>1.5,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相近,符合实验要求.13例瘢痕疙瘩标本检测示不同程度突变,突变率为59.1%;9例1663编码子发生点突变,,占总数的40.9%.与外周静脉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类型主要为点突变、插入、缺失,为多位点、多类型,呈多态性. 结论 TNFR-Ⅱ基因1573位点突变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刚;付记乐;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不同术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3月,收治34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7~54岁.骨折椎体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8例,L2 3例.术前Cobb角为(36.33±3.13)°;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2.34 4±11.61)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44 ±1.12)分,病程为8~50个月,平均25个月.B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18~56岁.骨折椎体节段:Tu 2例,T12 6例,L-7例,L2 1例.术前Cobb角为(38.55 ±4.22)°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0.61 ±10.22)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23 ±2.23)分.病程为10~60个月,平均28个月.既往采用非手术治疗A组12例,B组10例;手术治疗A组6例,B组6例,均为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两组各4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Cobb角、JOA评分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6个月,甲均13.5个月.Cobb角A组为(12.78 ±3.76)°,较术前改善(24.23±1.64)°;B组为(10.56±4.23)°,较术前改善(26.66±1.66)°.JOA评分,A组为(14.21±1.08)分,较术前改善(3.92 ±1.33)分;B组为(13.14 ±2.32)分,较术前改善(3.12 ±1.95)分.术后测量伤椎前后缘的高度筹A组为(3.11 ±1.06)mm,较术前改善(18.03 ±2.14)mm;B组为(2.56 ±1.33)mm,较术前改善(20.36 4-3.78)mm.两组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胸腔积液2例,局限性肺不张4例,肋间神经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未经特殊处理自愈.两组均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症状均无加重. 结论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作者:施建党;白雷;丁惠强;赵浩宁;王自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及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尺神经沟扩大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22例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治疗组),与2001年7月-2004年11月,采用尺神经前移显微镜下神经束间松解治疗的2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男17例,女5例;年龄21~66岁,平均43.8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尺神经滑脱3例,肘外翻畸形2例.左侧8例,右侧14例.病程6~69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4例;年龄20~64岁,平均42.1岁.肘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尺神经滑脱4例,肘外翻畸形及肱骨内髁骨折移位畸形愈合致尺神经沟变窄变浅各1例.左侧7例,右侧15例.病程5~67个月.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治疗组术后1 d,患者小指麻木均明显减轻、消失;对照组术后3~5 d,患者小指麻木明显减轻、消失.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0.1个月.肌电图检查示尺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Lascar分级法评价疗效,治疗组优21例,良1例,优良率100%:对照组优1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4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评分分别为(2.89±0.15)分和(2.9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11.32±1.04)分和(9.9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尺神经沟扩大神经束间松解和尺神经前移、神经束间松解均是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前者优于后者.

    作者:张建华;崔青;董占引;魏华;赵玲;杨中华;李海清;王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局部岛状皮瓣移位在复杂拇指离断伤再植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局部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复杂拇指离断伤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3月,采用局部岛状皮瓣移位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复杂拇指离断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23.5岁.三角带绞伤2例,旋转撕脱伤3例,爆炸伤1例.5例为单纯拇指离断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伴中环指复合损伤.缺损部位:近节指腹缺损4例,近节指背缺损2例,缺损范围2.0 cm×1.2 cm~2.5 cm×1.8 cm.患者损伤至入院时间30 min~6 h.在进行断指再植术的同时,2例采用食指桡侧指动脉岛状皮瓣、2例采用环指近节桡侧指动脉岛状皮瓣、2例采用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范围为2.0 cm×1.4 cm~2.5 cm×1.8 cm.供区采用令厚皮植皮修复. 结果 6例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皮瓣均成活,断拇再植成功.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皮瓣及拇指血循环良好,再植拇指外形良好,指腹饱满,末节指腹两点辨别觉为10~12 mm,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 结论 采用局部岛状皮瓣期修复伴皮肤软组织血管缺损的离断拇指,能大程度恢复再植拇指的外形和功能.

    作者:周晓;芮永军;寿奎水;许亚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胫骨中段骨折内固定钢板长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胫骨中段骨折采用有限接触型动力加压接骨板(limited contact-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内同定时钢板长度对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自愿捐赠新鲜成人(20~40岁)尸体胫骨标本45根,长30~38 cm,平均34 cm.随机分成3组,每组15根.测定完整胫骨在扭转、三点弯曲及压缩状态下的应力一应变指标,确定垂直压缩应力为0~1000 N,扭转角度为0~3°三点弯应力为0~400 N.然后制备中段斜行无缺损骨折模型,分别以6、10、14孔不锈钢AOLC-DCP同定,测定扭转、三点弯曲及压缩状态下应力-应变指标,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10、14孔钢板乖直压缩时竖直方向应变值分别为0.449 4±0.241、0.093 ±0.003、0.139±0.005,10、14孔钢板与6孔钢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孔钢板与14孔钢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0、14孔钢板侧方应变值分别为0.1200±0.0004、0.1275±0.0100、0.2370±0.0006,6孔钢板和10孔钢板与14孔钢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孔钢板与10孔钢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0、14孔钢板扭矩分别为(5.066士2.715)×10-3、(5.671±2.527)× 10-3、(4.570 ±2.228)×10-3 Nm,三点弯曲竖直方向应变值分别为0.049±0.009、0.124±0.017、0.062±0.009,各孔钢板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当材质、厚度、宽度及螺钉使用数量相同时,采用长度不同的钢板固定胫骨中段斜形骨折,14孔钢板抗垂直压缩、抗扭转、抗弯曲的稳定性较好,6孔钢板较差.

    作者:胡新佳;杨述华;肖德明;林博文;王华;徐忠世;赵卫东;张美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FGL多肽自组装纳米纤维与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支架材料FGL多肽组装纳米纤维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同相法合成FGL多肽两亲性分子(FGL peptide-amphiphile,FGL-P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加入0.1mol/LHCI于FGL-PA溶液,降低pH值引发其自组装,透射电镜观察自组装后的材料.取新生1 d大鼠大脑皮质,培养大鼠NSCs,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50、100、200、400 mg/L FGL-PA,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FGL-P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NSCs分别加入分化培养基(对照组:DMEM/F12、2%B27和10%FBS)和含FGL-PA的分化培养基(实验组:DMEM/F12、2%B27、10%FBS和100 mg/L FGL-PA)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GL-PA对NSCs分化的影响. 结果 FGL-PA可自组装形成凝胶,透射电镜示其为纳米纤维,直径为10~20 nm,长度可达数百纳米.加入各浓度FGL-PA 48 h后,当FGL-PA浓度为50、100、200 mg/L时,吸光度(A)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诱导分化培养14 d,免疫荧光结果 显示对照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46.35%4±1.27%,实验组为72.85%±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GL-PA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作者:张振兴;郑启新;吴永超;吴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3~56岁.车祸伤5例,重物压伤3例,皮带绞伤2例,慢性溃疡2例.缺损部位:小腿中下部8例,足跟部2例,内、外踝各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in×3 cm~11 cm x 8 cm.均伴骨、关节、肌腱或钢板外露.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11例. 结果 术后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2年.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下肢负重、行走正常.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足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林全艺;丁振贝;杨维章;陈加强;徐步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不同浓度阿米替林抗大鼠坐骨神经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局部注射阿米替林对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机械和热痛阈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阿米替林外周抗痛觉过敏的作用.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3只,体重(200 ±20)g,按照Bennett等的方法制备CCI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n=8):NS组、A2.5组、A5组、A10组、A15.9组和Aip组.Aip组为腹腔注射阿米替林2.5 mg,NS组、A2.5组、A5组、A10组和A15.9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注射生理盐水0.5 mL以及2.5、5.0、10.0、15.9 mmol/L阿米替林0.5 mL.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2、4、8、12、24、48 h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阙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latency,TWL),并根据Hwang等运动评分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 48只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伤口感染、肢体瘫痪及导管脱落等现象发生.A2.5组、NS组和Aip组大鼠运动功能均无明显改变,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5组在2 h内、A10组在4 h内、A15.9组在8 h内均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评分与NS组、Aip组及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后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注药前6组大鼠MWT和TW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 5组在2 h内,A5组在4 h内,A10组和A15.9组在24 h内各时间点MWT及TWL较注药前、NS组和Aip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A2.5组、A5组、A10组随阿米替林给药浓度的增加,MWT和TWL逐渐升高,持续时问逐渐延长.A15.9组与A10组间及Aip叩组与NS组间注药后各时间点MWT及T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坐骨神经旁注射不同浓度(2.5~15.9mmol/L)阿米替林均町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MWT和TWL,具有外周抗痛觉过敏的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和封顶效应;5.0~15.9 mmol/L阿米替林可产生运动阻滞,但均可完全恢复.

    作者:宋莉;杨邦祥;康仙慧;肖红;杨帆;刘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目的 探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NGF微球,与生物纤维蛋白胶混合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80~300 g,制备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取健康雄性Wismr大鼠52只,体重250~300 g,制备大鼠左侧世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根据修复缺损材料不同,随机分成4组(n=13):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加NGF复合缓释制剂组(B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和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和纤维蛋白胶组(D组).右侧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埘照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测鼍神经轴突生长距离;术后16周行电生理检测,计算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及湿重恢复率,并行移植神经吻合中段HE和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A组神经再生距离较其余3组长(P<0.05),B组优于C、D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C、D组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73.37%±7.82%、70.39%±8.45%、53.51%±6.31%、55.28%±5.37%;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5.33%±5.59%、69.79%±5.31%、64.46%±8.49%、63.35%±6.40%: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62.54%±8.25%、53.73%±4.56%、46.37%±5.68%、45.78%±7.14%;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图像分析示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C、D组(P<0.05),B组轴突直径小于A组(P<0.05). 结论 复合缓释NGF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作者:于海龙;彭江;孙华燕;徐风华;张莉;赵斌;眭翔;许文静;卢世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