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小腿环形灼伤修复一例

石荣剑;宗亚力;孙峰;张旭阳;许立;寿奎水

关键词:小腿, 灼伤, 修复
摘要:1 病例介绍患者男,27岁.2003年7月入院.2 h前被700℃高温之扁钢缠压小腿致伤.检查:右小腿下段被3 cm宽、1 cm厚扁钢环形卡压,致软组织焦化,其内侧为10 cm×13 cm,外侧为5 cm×8 cm,右足无血循环、无感觉;X线片示腓骨下段骨折.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强烈要求保肢.在全麻下锯开取下钢条,彻底清创、切除焦化和失活软组织,右小腿下段内侧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13 cm;游离出创面上、下端的胫后动脉、伴行静脉、胫神经及大隐静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头坏死表面积测量及在股骨头塌陷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图像,计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表面积及坏死面积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表面积比),检验其准确性,并应用于临床预测股骨头塌陷. 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6月,对8例13髋拟行关节置换的ONFH患者术前作标准的MRI扫描,依T1连续图像计算,得出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将手术标本锯成与MRI扫描相同的层厚和层数,应用坐标纸粘贴,图像分析仪测出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另对16例25髋Ⅰ、Ⅱ期非手术治疗的ONFH患者,用MRI扫描图像法测定其股骨头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临床随访至股骨头出现塌陷,未塌陷者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两者差异. 结果 MRI图像法与标本测量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16例25髋中,17髋发生股骨头塌陷,坏死表面积为31.06±8.10 cm2(95%CI:26.58~35.55),坏死表面积比为58.91%±15.11%(95%CI:51.14~66.68),未塌陷的8髋坏死表面积为14.16±9.32 cm2(95%CI:6.37~21.95),坏死表面积比为29.48%±19.76%(95%CI:12.97~45.99).未塌陷组中仅4髋坏死表面积比>33%,塌陷组均>33%. 结论 MRI图像法能较准确计算股骨头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比,可用于预测股骨头塌陷,坏死表面积比>33%为股骨头塌陷的临界值.此计算法仍较复杂,宜进一步简化,以利临床应用.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史振才;张雪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硅胶带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

    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常以植皮、皮瓣或游离皮瓣等修复,不仅增加了创伤,还有植入组织感染坏死的危险.2001年3月~2004年1月,我们根据皮肤扩张器的原理,用三角针直接将硅胶带缝在缺损部位的皮肤软组织上,通过其对皮肤的持续牵拉,逐渐合拢伤口.临床应用16例,疗效满意,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报告如下.

    作者:张祥英;倪怀军;杨宗夫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前臂桡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因右手虎口皮肤癌6个月入院.13个月前摘板栗时不慎被刺伤右手虎口,伤后6个月,虎口处出现数个黄豆大皮肤结节.当地卫生院行皮肤结节切除,术后整个虎口出现一圈黄豆大皮肤结节,呈围堤状,创面直径约8 cm, 包括虎口全部及部分手背桡侧皮肤.院外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

    作者:钱运春;施申启;汪安和;詹才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 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 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 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 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 mm;踝上穿支,外径0.8±0.3 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 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田万成;宋一平;岳素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逆行前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以胫前动脉及其分支为蒂的前踝上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许亚军;寿奎水;陈政;姚群;薛明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犬自体睾丸移植术式的改进

    目的建立犬自体睾丸移植术的改进方法.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30只,年龄1.5~2.0岁,体重14~17 kg.切取带腹主动脉瓣和下腔静脉瓣的睾丸动、静脉,并进行灌注及冷保存.将睾丸动、静脉分别与同侧髂外动、静脉进行端侧吻合,行自体睾丸移植术30只.对睾丸灌注、带瓣睾丸血管的切取及血管吻合,行自体睾丸移植术30只.对睾丸灌注、带瓣睾丸血管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关键步骤进行了改进.观察术后犬生存情况,对移植的睾丸进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测定犬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性激素水平.结果自体睾丸移植30只,成功27只,成功率90%.其中睾丸热缺血4.5±0.9 min,冷缺血50.0±10.0 min,睾丸血管吻合35.5±5.5 min,总手术时间3.5±0.5h.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 DSA)证实成活睾丸血供良好;组织学检查显示精曲小管的各期生精细胞形态无异常,层次及数量无减少,管腔内有少量精子;术后各时间点,黄体生成素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酮及卵泡刺激素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了改进后稳定而可行的犬自体睾丸移植的手术方法,为研究人睾丸移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炜;王玲珑;张杰;张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carrying BMP-2 gene, Ad-BMP-2),通过纤维蛋白凝胶与牛松质骨支架(bovine cancellous bone, BCB)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采用4种材料植入修复.A组:Ad-BMP-2+BCB;B组:重组BMP-2+BCB;C组:携带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腺病毒对照载体(adenovirus carrying β-gal gene, Ad-Lacz)+BCB;D组:单纯BCB支架.修复术后各组于4、8和12周各处死动物5只取材,行X线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结果 A、B两组骨缺损均得到了修复,但术后各时间点,A组在成骨活跃程度、新生骨量、力学强度及BMP-2表达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C、D两组均无新骨形成. 结论 BMP-2直接基因治疗,操作简便、骨诱导能力强,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建军;白伦浩;孙鸿斌;韩冬;顾稼祥;王欢;段景柱;徐莘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23例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reduction fixation,RF)由角度椎弓根螺钉和螺杆两部分组成,其角度螺钉有0°、5°、10°、15° 4种,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脊椎生理弯曲所需的基本角度,临床应用显示其性能优于AO系统和Steffee系统.我院自1999年3月~2004年5月使用该系统治疗腰椎滑脱2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倪松;杨华;卓小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48岁. 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1~5年,髋关节Harris 评分从术前平均39分增至91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移位,近段股骨和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髋关节间隙除1例轻度狭窄外余均无磨损征象,无1例翻修.全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分增至93分,有1例因技术原因术后半年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评为失败. 结论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董天华;孙俊英;瞿玉兴;王禹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改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8月,共治疗124例(13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83例(93髋),女41例(46髋);年龄16~57岁,平均36.4岁.其中创伤性49例(54髋),激素性29例(32髋),酒精性19例(21髋),特发性27例(32髋).SteinbergⅡ期50髋,Ⅲ期71髋,Ⅳ期18髋,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79.3、69.3和58.4分.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技术,设计髋前小切口入路,并采用改良的坏死清理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X线摄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评价. 结果游离腓骨手术时间为10~30 min,平均15 min.总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90 min.髋部切口长为6~12 cm,平均8 cm.总出血量为100~300 ml,平均200 ml.术后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7 d.患者随访6个月~3年8个月,其中随访1年以上65例(78髋)患者的X线片显示:62髋(79.5%)的股骨头坏死有不同程度改善,14髋(17.9%)无明显变化,2髋(2.6%)恶化.Harris评分平均为:Ⅱ期94.4分,Ⅲ期86.0分,Ⅳ期74.1分.术后10例出现股前外侧皮肤麻木和感觉减退,1例小腿伤口延迟愈合,6例足背感觉异常,5例出现一过性供体肌力减弱,3例踝关节活动不适,但均未对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结论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具有出血少、解剖清晰、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

    作者:张长青;曾炳芳;眭述平;袁霆;徐铮宇;邵雷;李鸿帅;张开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 方法 1998年6月~2004年8月,采用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Ⅰ~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39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22~60岁.术前疼痛时间2~12个月,平均6.5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5 d,3个月和6个月行双髋关节功能、常规X线片、ECT、CT和MRI检查.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74个月,平均31.4个月.17例临床症状缓解明显,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8分升至术后91.6分.18例X线片显示髋关节形态基本保持完好,无明显坏死进展.ECT、CT和MRI检查均见植骨成骨征象.有2例4髋于1年半后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另有3例4髋症状有所加重,但未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结论股骨头髓心减压加异体腓骨移植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损伤小,术后关节功能2~4周即可恢复或超过术前水平,临床症状改善.其短期疗效肯定,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郭晓忠;窦宝信;周乙雄;李玉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弹性枢轴(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弹性枢轴(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2004年就诊、且有完整诊治过程记录的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病例,其中采用弹性枢轴(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5~58岁.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治疗1个月和3~6个月随访,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病程较短的患者效果较好,而病程较长者效果较差. 结论弹性枢轴(牙合)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病程短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张雷;霍永力;孙志干;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核心结合因子α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α1,Cbfa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抽取3月龄日本大白兔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获得MSCs,以Cbfa1重组腺病毒转染第3代MSCs,3 d后免疫荧光法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并于1~7 d 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Cbfa1腺病毒处理组).以正常培养组、单纯诱导组和对照腺病毒处理组作为对照,各组设置7、14 d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RT-PCR法半定量分析Cbfa1腺病毒处理对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I型胶原等多种成骨细胞标志基因的影响,同时观察Cbfa1对MSCs成脂、成肌分化指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和生肌决定因子的影响. 结果①免疫荧光显示,转染Cbfa1重组腺病毒后MSCs可以表达Cbfa1;②各组MSCs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显示7、14 d,Cbfa1腺病毒处理组ALP、OC和OPN的表达均明显上调,Ⅰ型胶原的表达基本不变;④Cofa1使PPARγ、MyoD的表达受到抑制. 结论 Cbfa1能明显促进MSCs成骨方向的分化.

    作者:董世武;应大君;段小军;朱楚洪;刘光久;糜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腕尺管综合征39例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腕尺管的概念,腕尺管综合征的分型、病因、卡压特点、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986年3月~2003年6月收治的39例腕尺管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腕尺管包括Guyon管、豆钩管和小鱼际肌段.腕尺管综合征分为8型,病因较多,可伴有多部位卡压、腕管综合征或肘管综合征.通过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查能明确诊断. 结论明确腕尺管的概念、腕尺管综合征的少见及复杂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斌;张志刚;李康华;向铁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关节游离体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关节游离体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找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分别取游离体软骨标本5例,正常软骨标本2例和骨关节炎软骨标本6例,组织学观察其细胞分布、尿嘧啶脱氧核苷末端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核苷缺口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细胞分离培养观察原代软骨细胞形态,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软骨、骨关节炎软骨比较, 游离体软骨细胞分布密度较高,细胞凋亡明显,体外培养时原代细胞已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 结论游离体软骨细胞已具有成纤维细胞特性,不宜直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周新社;戴(克寸)戎;汤亭亭;贾庆卫;严孟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网塞感染的探讨及处理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术式.2000年5月~2004年11月我院施行了近200例手术,其中2例发生术后严重网塞感染导致材料取出.为此,我们就充填式疝修补术后出现感染可能的途径和处理作一探讨.

    作者:雷泽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人工神经预构的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人工神经预构的物理材料、化学基质及生物种子细胞等方面的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并重点讨论人工神经预构在物理材料、化学基质及生物种子细胞等方面的成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的聚合物及其复合物、透明质酸和戊二醛的聚合物、聚氯乙酸、聚丙烯的聚合物,均是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降解的人工神经材料;人工神经管的多腔化和神经管道上孔隙率的设计有益于神经再生;激活的雪旺细胞是人工神经良好的种子细胞;合适的化学基质如层粘蛋白和藻胶可促进神经的再生. 结论只有在神经再生的机制和人工神经的物理材料、化学基质和生物种子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时,理想的人工神经才有可能终构制成功.

    作者:何继银;劳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1986年3月~1993年3月,共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1例.将其中59例单侧患者分为两组:一组26例行THR,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8.3分;另一组33例采用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8.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年龄段患者Harris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后随访10年3个月~16年5个月,平均15年2个月.Harris评分变化术后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远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评分变化THR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带血运骨瓣移位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均较满意,THR更适合治疗中老年患者,而青壮年患者选择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更合适.

    作者:赵德伟;张耀;王卫明;芦健民;张克民;于晓光;孙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

    1999年2月~2004年12月,我们使用自行设计的带锁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魏海林;罗远英;劳晨登;张震旺;甘文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壳聚糖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物体外成骨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rhBMP-2)的壳聚糖-明胶支架的体外成骨作用. 方法将rhBMP-2与壳聚糖-明胶支架复合,按2×104/ml的密度接种成骨细胞系或成肌细胞系至rhBMP-2复合材料上,以及无rhBMP-2复合的对照材料上.A组(2T3成骨细胞接种组),其中实验A组:复合有rhBMP-2的材料14块,分别于接种培养第3、7、14和21天各取3块,以管家基因β-tubulin为内参照,RT-PCR行半定量分析,测定骨钙素基因表达水平,余2块于第14天终止培养,茜素红-S染色观察钙盐沉积情况;对照A组:未复合rhBMP-2的材料5块,接种培养至14 d终止,其中3块用于测定骨钙素基因表达,2块测定钙盐沉积.B组(C2C12成肌细胞接种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情况、培养时间及检测指标同A组.另取接种有rhBMP-2的材料2块接种2T3成骨细胞,培养3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情况. 结果 A组培养3 d,扫描电镜可见成骨细胞紧密黏附于多孔材料网表面,生长状态良好.实验A组成骨细胞中骨钙素基因的表达为1.28±0.17,对照A组14 d为0.56±0.09,表明复合rhBMP-2可促进材料中骨钙素基因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BMP-2还可诱导不表达骨钙素基因的C2C12成肌细胞出现基因表达,B组培养21 d,实验B组为0.58±0.13,对照B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茜素红-S染色可见,A组材料网络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接种相同的细胞时,复合有rhBMP-2的材料中有更多的钙盐沉积. 结论复合有rhBMP-2的壳聚糖-明胶人工骨支架材料在体外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作者:梁东春;左爱军;王宝利;张镜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