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合并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王山米;刘国莉;张学试

关键词:妊娠合并, 混合性,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硬化症, 类风湿关节炎, 多发性肌炎, 结缔组织病, 核糖核蛋白, 肾脏损害, 雷诺现象, 功能障碍, 血管炎, 皮肌炎, 淋巴结, 关节痛, 血清, 特征, 手指, 食道
摘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ID)是Shaw等于1972年提出的,该病临床上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及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疾病的某些特征,其中包括雷诺现象、关节痛或关节炎、手指肿胀、食道功能障碍、淋巴结病变、肌炎和血管炎等,其肾脏损害较轻,血清中出现高滴度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抗U1-RNP),预后相对较好.
实用妇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合并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死亡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36岁,G3P1,因妊娠30+周,咳嗽1月,呼吸困难,不能平卧1周,于2006年1月11日急诊入院,孕前未做正规体检,末次月经2005年6月7日,停经40+天出现恶心等妊娠反应,孕4+月自觉胎动至今,未行产前检查,孕26周出现咳嗽,未诊治.

    作者:褚黎;李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是一种主要以关节滑膜和某些结缔组织为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主要侵犯手、足的小关节,有时可累及心、肺、神经系统.其主要的病变首先是关节滑膜炎,主要累及关节滑膜,急性期滑膜充血水肿,有浆液渗出至关节腔内,而使局部肿胀,并伴有淋巴滤泡形成.

    作者:戴钟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根据不同方法对120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采用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术;对照组60例,采用腹腔镜下常规子宫肌瘤剥除术.肌瘤数目、大小、发病年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月经症状的改变,B超检查监测子宫大小及肌瘤复发情况,并将两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92.5±31.2)分钟,与对照组(103.8±48.6)分钟相近(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87.5±48.4)ml,明显少于对照组(233.0±86.0)ml(P<0.05);两组随访均在2年以上,平均随访26个月,研究组失访9例,对照组失访8例;研究组术后2年所有患者E2值均在正常范围;术后2年,研究组和对照组94.1%和78.8%的患者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月经症状缓解率93.6%,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肌瘤复发率3.9%,明显低于对照组23.1%(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肌瘤剥除治疗子宫肌瘤与常规腹腔镜下肌瘤剥除术相比,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更好地缓解月经过多等症状,延缓了肌瘤的复发,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爱琴;陈曾燕;张玉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阴式与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阴式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病率和盆腔感染差异,探索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2006年阴式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1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两种手术途径及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单个肌瘤重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盆腔感染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盆腔感染率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高外,其余皆以腹式组较高.结论:两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适合病例的选择;术前重视阴道准备、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盆腔放置引流管,可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彩;李理;李婕;梁洁;游泽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抗磷脂综合征与妊娠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或称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是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导致危及生命的动、静脉血栓形成,胎儿丢失或顽固的血小板减少症.多见于年轻人,60%~80%为女性患者,并与妊娠密切相关.

    作者:林莲莲;陈云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MDR3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MDR3基因mRNA的表达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的关系.方法:从36例ICP患者和38例正常孕妇外周血标本中抽提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MDR3基因和β-Actin基因,采用凝胶分析软件对RT-PCR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MDR3基因mRNA的表达在ICP患者和正常孕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3基因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中国皖南地区ICP发生无关或关联很小,中国人ICP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的发病机制.

    作者:宫磊;孙青;孔丽娜;李铁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且反复.

    作者:余海燕;刘兴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幼女卵巢单纯性囊肿1例

    1 病例报告患儿2岁,因阴道出现分泌物1+年,阴道少量流血2天,于2007年4月19日入院.患儿出生后40+天无明显诱因阴道出现分泌物,量不多,呈白色,持续至今.10天前,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粘液样.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少量流血,色暗红,点滴状.

    作者:庞义存;梁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胚胎移植技术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评价胚胎移植的难易程度、出血、移植管胚胎遗留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自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620个IVF-ET周期的胚胎移植技术与其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困难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20.00%)和胚胎种植率(10.29%)低于容易移植组32.79%和15.96%(P<0.05).移植管出血组的临床妊娠率(19.23%)低于无出血组32.57%(P<0.05);但胚胎种植率两组分别为11.33%和1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管胚胎遗留对临床妊娠率(28.00%与31.60%)和胚胎种植率(14.67%与15.42%)均无明显的影响.结论:胚胎移植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胚胎移植和出血,将会影响IVF-ET的临床妊娠结局,因此移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

    作者:黄萍;刘伟信;王丽;赵成元;严凤英;王颖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55岁,因绝经8年,便秘1周,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1天,于2006年8月8日入院.术前B超检查提示肝、胆、脾、双肾及输尿管无异常,盆腔混合性包块.8月11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水粘稠,呈脂性液体50 ml,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细胞.

    作者:梅泉;喻传芬;向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Ogilvie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剖宫产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7例患者经纤维结肠镜结合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通过临床仔细分析可有效地与器质性结肠梗阻相鉴别,绝大多数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从而避免不当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作者:宋迎春;张丹;朱冰冰;谢美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生长激素治疗难治性子宫内膜反应不良性闭经3例

    子宫性闭经是妇科常见病,病因除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发育不良和子宫内膜受损或子宫切除以外,子宫内膜对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无反应,导致子宫内膜反应不良也是病因之一.一般采用大剂量雌激素和孕酮序贯疗法治疗子宫内膜性闭经可以奏效,但其中少数患者因闭经时间较长,造成子宫内膜过度萎缩,对雌激素反应不良,成为少见的难治性子宫反应不良性闭经.

    作者:朱铭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原发性腹腔妊娠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29岁,G3 P1.因置宫内节育器(IUD)1月余,突发下腹痛2天,于2003年10月10日入院.既往月经正常,末次月经2003年8月24日,月经净后4天置宫内节育器.9月24日出现少量阴道流血,4天后量增多同月经量,5~6天后又减少,持续5天后自净.

    作者:章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与其他结缔组织病

    1 强直性脊柱炎1.1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0.4%.

    作者:盖铭英;张学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85例子宫切除术后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的研究

    目的:评价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问题.方法:对85例因妇科良性疾病而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经腹子宫切除术(TAH)45例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VH)40例两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进行调查问卷,观察泌尿道、肠道功能和性功能的变化.结果:子宫切除术后3月,患者便秘、性交中阴道干涩、阴道短或狭窄、性交痛以及对性生活不满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12月,尿急、尿失禁、近期无性生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AH组与TVH组的近期无性生活、少或无性交、性交无高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长远来看,子宫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泌尿道、肠道功能和性功能无负面影响.

    作者:王利晓;程静霞;孟露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宫角妊娠的发生及诊治变化特点48例分析

    目的:探讨16年来我院宫角妊娠的临床诊治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48例宫角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16年间宫角妊娠发生占异位妊娠的比率由1990年代的1.7%上升到2000年代的3.4%;宫角妊娠的确诊率由14.3%上升至75.8%;经腹腔手术(剖腹探查和腹腔镜手术)由88.9%下降至51.4%;经宫腔手术(超声引导下吸宫和官腔镜手术)由11.1%上升至48.7%.结论:宫角妊娠发生率升高,经宫腔手术治疗比例增多,超声和宫腔镜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宫角妊娠的主要方法.

    作者:丁红;杜涛;陈立斌;周力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微型吸管加宫颈表面麻醉用于早早孕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微型吸管加宫颈表面麻醉用于早早孕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早早孕妇女分成3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微型吸管加宫颈表面麻醉法、传统人工流产术及药物流产3种不同方法终止妊娠,观察3组流产过程中腹痛情况、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及完全流产率等指标.结果:微管组与传统人工流产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在术中疼痛程度、术后出血时间方面同传统人工流产组及药物流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流产率达100%,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微型吸管加宫颈表面麻醉法终止早早孕,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轻,术后出血时间短.

    作者:董冬梅;林楚容;吴健慧;孟春燕;王家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止血带套扎子宫血管减少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下段剥离面出血的临床观察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常会遇到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难止的情况,特别是合并有胎盘植入时更是出血凶险,短时间内产妇即可因大量失血而陷入休克,严重威胁产妇生命.本文总结了9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时胎盘剥离面出血的病例,术中使用止血带套扎子宫血管,暂时阻断子宫血流,然后对剥离面进行缝扎止血,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输血率显著降低,均成功保留了子宫,报道如下.

    作者:金柯;卢海明;赵映红;朱进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3例IVF-ET失败者的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探讨

    目的:探讨IVF-ET失败患者的宫内膜组织学改变及对IVF-ET的影响.方法:对53例IVF-ET失败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检查的镜下改变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异常8例(宫内膜息肉6例,结核性子宫内膜炎2例),宫内膜组织功能性异常4例(无排卵性宫内膜3例,混合性宫内膜1例),异常者12例,占全部病例的22.64%.结论: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异常和功能性异常是IVF-ET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用宫腔镜作IVF-ET术后随访检查,便于对异常子宫内膜进行必要的治疗,恢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可能是提高IVF-ET临床妊娠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王彬;陈凤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ID)是Shaw等于1972年提出的,该病临床上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及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疾病的某些特征,其中包括雷诺现象、关节痛或关节炎、手指肿胀、食道功能障碍、淋巴结病变、肌炎和血管炎等,其肾脏损害较轻,血清中出现高滴度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抗U1-RNP),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王山米;刘国莉;张学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