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锦林;张金山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原发性心室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Sonos 5500和Philips Sonos 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心室占位12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心室占位12例,其中右室占位7例(58.3%),左室占位5例(41.7%),手术8例,术中所见与超声诊断一致,符合率为100%,病理证实黏液瘤5例,脂肪瘤1例,血管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常规二维超声能够准确、直观地了解心室肿瘤的形态、大小、附着部位及活动度,RT-3DE能够显示肿瘤的整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较二维超声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解俊敏;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腹膜后纤维化(RPF)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中特发性占2/3.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困难.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我院的特发性RPF病例,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记录其就诊原因、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1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47.6岁.经腹腔镜或手术活检病理证实者13例,其余5例为临床诊断.从出现症状到做出诊断平均14.9个月.②均无明确的用药史、感染、手术、外伤及肿瘤的病史.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实验室异常结果分别为:疼痛和血沉加快.③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55.6%的患者发现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低回声,无血流信号,并伴有肾积水;另有22.2%的患者只有肾积水;少数患者出现血管受压的表现.本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需要与腹主动脉瘤伴发血栓、腹膜后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多发性大动脉炎鉴别.结论特发性RPF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检查者对这一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忽视了腹膜后的检查;二是患者的客观条件,影响了腹膜后病变的显示.
作者:张璟;姜玉新;孙惠文;戴晴;吕珂;谭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胃十二指肠水窗法对壶腹癌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 34例壶腹癌患者行饮水前后超声准确率比较,并根据壶腹癌的不同超声表现分为壶腹内型、壶腹周型与混合型.结果饮水后壶腹癌的超声准确率为94.12%(32/34),明显高于饮水前的67.65%(23/34).胃十二指肠水窗法将壶腹癌分型的阳性率由饮水前的26.47%明显提高到79.41%.结论胃十二指肠水窗法超声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比较,可明显提高壶腹癌诊断准确率,且可提示壶腹癌的分型,对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艳;林礼务;高上达;吴丽足;林展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病变淋巴结的血管模式.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13例患者的120个颈部淋巴结,将这些淋巴结的血管模式分为淋巴门型、中央型、边缘型和混合型等4种类型.结果 120个淋巴结中,30个(25.0%)表现为淋巴门型血管,16个(13.3%)为中央型血管,19个(15.8%)为边缘型血管,52个(43.3%)为混合型血管.结论根据血管空间分布和血流起源,尝试建立了病变淋巴结血管模式的标准化分型.
作者:周建桥;詹维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作者: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65岁,发现脾脏占位2天入院,查体无发热,无腹痛,体重无明显下降,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超声表现:于脾脏中下部可见6.6 cm×6.0 cm×5.4 cm的略偏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回声高低不均匀,并见1.9 cm×1.5 cm×1.5 cm的无回声区,其内透声好,左肾受挤压向下(图1),CDFI: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腹腔扫查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脾脏实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磁共振检查诊断:脾脏占位.考虑:①炎性假瘤,②错构瘤.术后病理诊断:脾脏炎性假瘤.
作者:赵欣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首次就诊的UTI患儿核素肾皮质显像、肾脏B超等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讨小儿UTI影像学检查的策略.方法研究对象为224例首次就诊的UTI患儿,在1周内进行99Tcm-DMSA肾皮质显像及肾脏超声检查评价是否有肾实质感染,一到两周内进行膀胱输尿管显像以评价VUR.结果经DMSA显像证实121例(54%)存在肾实质感染,其中8人伴肾瘢痕形成;103例(46%)DMSA显像正常.以DMSA肾显像为诊断标准,B超检查评价肾实质感染的灵敏度为53.72%.在肾实质感染患儿中,41%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100个发生损害的肾脏,48%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而92个未发生损害的肾脏,有1个存在中度VUR.在有肾瘢痕的UTI患儿中,75%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对VUR分度及肾损害分级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发现肾损害分级程度越重,VUR分度越高.结论对首诊的UTI患儿,临床上怀疑肾实质感染者,应行DMSA显像以准确评价肾损害程度,B超检查可作为筛查及补充手段;DMSA显像提示肾损害或有反复尿路感染者,尤其是有瘢痕形成的UTI患儿,行VUR检测十分必要,并建议3~6个月后随访DMSA显像,以检测是否发生肾瘢痕.
作者:赵瑞芳;曾纪骅;季志英;吕孝妹;吴哈;李益卫;顾凡磊;赵晓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佳.结论 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作者:罗云辉;彭秀斌;毛俊;陈敏;孙放;陈海东;刘玉涛;肖万宏;何虹;龙雪银;林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35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疼痛、发热.抗感染治疗后仍反复发作.二维超声检查显示肝右叶可见8.0 cm×6.3 cm的低回声肿块,呈分叶状,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其中一片无回声区大小3.4 cm×2.7 cm(图1).
作者:刘景云;黄道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胼胝体扩散指标对鉴别复发性视神经脊髓炎(RNMO)和复发好转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价值.方法对110例复发性脱髓鞘病患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从中选择诊断明确的RNMO患者26例和RRMS患者31例进行分析.以正中矢状面分数各向异性(FA)图上的胼胝体作为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该ROI的平均扩散率(MD)、FA、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并将其作为分类指标,观察这些指标对鉴别RNMO和RRMS的效果.结果 RNMO患者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与RRMS患者明显不同 (P<0.001).通过选取恰当的分类阈值(MD=9.31×10-4 mm2/s,FA=0.685;λ2-3 =4.98×10-4 mm2/s),利用胼胝体的MD、FA和λ2-3 可将这两组患者区分开,分类准确性分别达到92.98%,89.47%和91.23%.结论胼胝体扩散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RNMO和RRMS.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朱朝喆;秦文;孙红;陈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增效剂,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的生物学效应,损伤兔肝VX2移植瘤的可行性.方法 3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二组,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组和联合辐照组,超声造影剂剂量为0.05 ml/kg.结果联合辐照组的辐照时间明显缩短(P<0.05),损伤肿瘤体积大大增加(P<0.01),损伤效率高于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组(P<0.01).结论超声造影剂可以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损伤效率,靶区组织的声学特性、组织结构或者功能状态可以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剂量.
作者:计晓娟;李锦青;邹建中;王智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岳松伟;高剑波;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灌注异常在肝血管瘤中的三期螺旋CT表现特征,明确灌注异常与血管瘤强化速度及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3例病人共545个肝血管瘤的三期多层螺旋CT表现,瘤体大小采用门静脉期大直径,强化速度根据动脉期瘤体强化范围是否超过50%体积分为快速强化和慢速强化两组.结果 545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79(14.5%)例,其中伴有动-门脉分流(APS)直接征象者14例(17.7%).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HPD)的发生率(30.2%)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4.5%),(P<0.01);小血管瘤(d≤2 cm)出现HPD的发生率高于大血管瘤(d>2 cm)(P<0.01);另外,小血管瘤的强化速度快于大血管瘤(P<0.01).结论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其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中.
作者:田锦林;张金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浓度变化,预判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完整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度与无损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结果 OCT系统可以对红细胞浓度为16 980个/mm3的脑脊液进行有效计数;通过加装匹配凹透镜,系统还可对浓度为932个/mm3的血溶液进行计数,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OCT技术能够对不同浓度下脑脊液中红细胞进行计数,因而可用来实时监测颅内载瘤动脉血管的破裂,预防蛛网膜下腔的出血.
作者:董建令;周思聪;周羽;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 ml,而肿瘤患者为(5.1±1.2) 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陈珑;倪才方;刘一之;杨惠林;唐天驷;金泳海;朱晓黎;邹建伟;丁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正常冠状动脉显示的可靠性.方法 4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一周内对这40例志愿者行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成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扫描时间.结果 38例受检者完成检查,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时间明显短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P<0.01).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评分在Ⅲ级以上的血管为138支(90.8%),分段冠状动脉成像为130支(85.5%),两者对血管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全心冠状动脉成像较分段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更高的信噪比(SNR)(P<0.01),两种方法对比噪声比(CNR)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心冠状动脉成像与分段冠状动脉成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但全心冠状动脉成像对冠脉的分支显示好.
作者:何建勋;孙翀鹏;曾庆思;邓宇;李新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58 岁.阴囊内扪及小肿块一周来诊.查体:发现右侧阴囊内小结节,质硬,无压痛,结节与睾丸能够分开.彩超检查:双侧睾丸与附睾大小形态正常,右侧睾丸鞘膜后壁中部可见局部鞘膜增厚,范围约0.4 cm×0.9 cm,其余部位的鞘膜回声及厚度正常.右侧附睾头部可见一约为1.0 cm×0.9 cm等回声团,边界清晰,轻动探头可震颤.并于该睾丸鞘膜壁层可见多个低回声团,其中大者约为0.52 cm×0.43 cm,与睾丸鞘膜壁间有一长约0.3 cm窄蒂相连,CDFI显示:实性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右侧阴囊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透声不良,可见弱回声点漂浮.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①右侧睾丸鞘膜壁层多发实质性肿块,良性增生可能性大.②右侧附睾附件.③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消炎治疗1个月后复查彩超,可见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明显减少,透声佳.后行手术治疗,病理显示:睾丸鞘膜多发限局性增生(睾丸鞘膜纤维假瘤可能).
作者:郑敏;郑淼;许祥丽;李宏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及胼胝体压部脑白质损伤情况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脑部DTI扫描后,测量双侧额叶和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应用成组t检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的相应区域进行比较,并用部分相关性检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各部位相应FA值与PANSS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纤维束成像技术(DTT)重建胼胝体和扣带束.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额叶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额叶FA值与PANSS量表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03,P<0.05),纤维束成像技术不能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差别.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存在脑白质细微结构的差异,DTI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受损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作者:吴婷;刘文;蔡宗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Mammotome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52个经临床及彩超诊断的乳腺良性肿块行高频超声引导下旋切治疗,对引导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高频超声引导成功率及显示率均为100%;34例共40个0.5 cm≤直径≤2.5 cm的肿块,完全切除32例共38个肿块(95.0%),8例共8个2.5 cm<直径≤3.0 cm的肿块,完全切除5例共5个肿块(62.5%),4例共4个直径>3.0 cm的肿块,肿块完全切除0例.结论高频超声引导Mammotome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创伤小、疗效好,尤其适用于治疗直径0.5~2.5 cm的乳腺良性肿块.
作者:刘佳;于谦;郭文斌;杨世财;赵晓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单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对侧小脑血流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与原发脑缺血组织的关系.方法对33例单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当小脑不对称指数(AI )大于0.1时诊断为CCD.结果脑血流灌注显像CCD的发生率为42%,脑葡萄糖代谢显像CCD的发生率为73%(χ2=6.203,P=0.013).两种检查方法中CCD患者的原发缺血部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χ2=2.600,P=0.761).发生CCD的对侧小脑的低血流灌注或低葡萄糖代谢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无显著差异(ECD:t=-0.522,P=0.608;FDG: t=1.751,P=0.093).结论在脑血流灌注显像中出现CCD时常受累的部位为顶叶和基底节,而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中常受累部位为顶叶,当发生CCD时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更敏感.
作者:何洁;翟勇;李则;马杰;许英路;张人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