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放疗联合化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作用

吴頔;方健;聂鋆;戴玲;陈筱玲;张洁;胡维亨;韩金娣;马向娟;田广明;韩森;龙皆然;王洋

关键词:肺肿瘤, 放疗, 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 局部治疗, 生存期
摘要:背景与目的化疗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S-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有效率高,但容易发生快速耐药。局部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方法,能够缓解局部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能否延长生存期尚缺乏证据。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全身化疗基础上的局部放疗对ES-SCLC患者生存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ES-SCL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4.4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 MST)10.4个月,1年生存率37.8%;2年生存率10.2%;3年生存率4.4%。原发灶放疗+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MST分别为14.3个月和8.2个月(P<0.01);多处转移灶局部治疗、一处转移灶局部治疗和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MST分别为18.7个月、12.3个月和8.9个月(P<0.01);主动性的转移灶局部治疗、被动性的转移灶局部治疗和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MST分别为16.0个月、10.9个月和9.4个月(P<0.01);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和未行PCI患者MST分别为19.8个月和9.9个月(P<0.01)。原发灶放疗、转移灶局部治疗和PCI是ES-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原发灶放疗、转移灶局部治疗和PCI能够延长ES-SCLC患者生存期。
中国肺癌杂志相关文献
  • 二线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非常强的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案是细胞毒化疗,尽管有较高的初始治疗缓解率,但大部分患者在一线治疗后会出现复发或进展。目前只有较少的证据证明二线治疗能给复发或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指南推荐药物较多,但临床多依据经验制定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同二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医生更客观地选择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9例接受二线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157例患者进展后仅予佳支持治疗,其余152例患者进行了二线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观察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安全性分析。结果接受二线化疗的患者较二线仅接受佳支持治疗的患者生存获益明显,两组患者自一线治疗开始的OS分别为11.5个月和6.0个月(P<0.001),并且前者无论何种复发类型,在二线治疗ORR、DCR、PFS和OS上均明显优于后者。接受二线化疗患者,其ORR为39.5%,DCR为59.2%,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3.3个月和5.3个月。据方案将二线化疗患者分组,敏感型复发患者由采用含VP-16方案的A组和采用含CPT-11方案的B1组组成,两组ORR分别为48.6%和35.3%,DCR分别为68.6%和58.8%,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264和0.400);两组二线中位PFS分别为4.0个月和3.0个月,无明显差异(P=0.432);两组中位OS分别为6.5个月和4.5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508)。耐药/难治型复发患者由其余含CPT-11方案的B2组、含PTX/DXL方案的C组和含TPT方案的D组组成。组间ORR、DCR、二线中位PF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1、0.528和0.775);D组中位OS优于B2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30)。四个方案组毒副作用相似,III度-IV度血液学毒性组间并无差异;伊立替康组的患者腹泻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P=0.029)。结论二线化疗可以给一线治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不同二线化疗方案患者的近期缓解和无进展生存相似;耐药/难治型患者二线化疗采用含TPT的方案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总生存获益。

    作者:李治桦;刘晓晴;李俭杰;高红军;汤传昊;李晓燕;郭万峰;秦海峰;王伟霞;曲莉莉;陈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局部放疗联合化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化疗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S-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有效率高,但容易发生快速耐药。局部治疗作为姑息治疗方法,能够缓解局部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能否延长生存期尚缺乏证据。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全身化疗基础上的局部放疗对ES-SCLC患者生存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ES-SCL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4.4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 MST)10.4个月,1年生存率37.8%;2年生存率10.2%;3年生存率4.4%。原发灶放疗+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MST分别为14.3个月和8.2个月(P<0.01);多处转移灶局部治疗、一处转移灶局部治疗和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MST分别为18.7个月、12.3个月和8.9个月(P<0.01);主动性的转移灶局部治疗、被动性的转移灶局部治疗和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MST分别为16.0个月、10.9个月和9.4个月(P<0.01);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和未行PCI患者MST分别为19.8个月和9.9个月(P<0.01)。原发灶放疗、转移灶局部治疗和PCI是ES-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原发灶放疗、转移灶局部治疗和PCI能够延长ES-SCLC患者生存期。

    作者:吴頔;方健;聂鋆;戴玲;陈筱玲;张洁;胡维亨;韩金娣;马向娟;田广明;韩森;龙皆然;王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专家共识(2015年版)

    1概述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出版的GLOBOCAN 2012估计:全世界肺癌新发病例180万,死亡病例160万[1]。在中国,1988年-2005年10个肿瘤登记处18年发病死亡数据分析,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1.63%,其中男性为1.30%,女性为2.34%(P<0.05)[2]。与30年前相比,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2,3]。

    作者:刘宝东;支修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亚实性肺结节CT三维质量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差异

    背景与目的肺内亚实性结节(包括磨玻璃密度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体积增长常较缓慢,但恶性概率比实性结节大,常需随访确定其生长特性。恶性亚实性结节的生长性不仅可以表现为体积的增长,也可以表现为密度的增加或新出现实性成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质量(Mass)测量能综合评估其体积及密度的变化,在结节随访中量化反映其生长特性。本研究目的是评估亚实性结节质量测量的重复性,并与体积测量重复性比较。方法两名医生盲法应用结节分析软件对44例患者共80个亚实性结节的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体积及质量重复测量,对自动分割效果不佳的结节采用手动调整。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质量测量及体积测量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差异,组内相关及Wilcoxon检验评估质量测量与体积测量观察者内、间测量变异度的差异。结果74个(92.5%)亚实性结节分割效果满意纳入研究。结节直径(7.2±2.5)mm(3.2 mm-16.4 mm)。质量测量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11.5%-10.4%、-17.4%-19.3%,体积测量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8.4%-8.8%、-17.9%-19.4%,观察者内、间质量测量与体积测量变异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3(P均<0.001),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8、0.09)。手动调整结节分割对测量的重复性有一定影响。结论亚实性肺结节的质量测量重复性较好,可作为随访定量评估方法。

    作者:刘慧婷;王颖;冯磊;于铁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肺癌杂志》被CSCD收录

    2015年3月,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抗癌协会,中国防痨协会和天津医大总医院主办的《中国肺癌杂志》正式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核心期刊(以C标记),至此,《中国肺癌杂志》已经被美国Medline,荷兰SCOPUS,中国统计源目录,北大核心与中科院CSCD数据库全部成为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雌激素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肺癌死亡率位居全球癌症之首,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虽然其治疗手段有所提高,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参与了NSCLC的发生和发展。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芳香化酶抑制剂能够逆转NSCLC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并能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疗效。本文就雌激素系统及抗雌激素治疗在NSCL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何涓(综述);宋鑫(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外肿瘤胸内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背景与目的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已广泛应用于增大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诊断,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价EBUS-TBNA对肺外恶性肿瘤胸内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既往诊断/新发肺外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内病变和/或胸内淋巴结增大怀疑为肺外恶性肿瘤胸内转移所致,需行EBUS-TBNA取得病理诊断的患者。结果共41例患者入组,穿刺纵隔/肺门淋巴结67组,肺内肿块5例。EBUS-TBNA明确诊断肺外肿瘤胸内转移14例,原发性肺癌1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9例,类结节病反应4例,结核1例;假阴性3例。EBUS-TBNA对肺外肿瘤胸内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0%和95.12%。18例来源或类型不明的恶性肿瘤中,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明确诊断肺外肿瘤胸内转移12例和原发性肺癌6例。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肺外肿瘤胸内转移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可为鉴别肺外肿瘤胸内转移和原发性肺癌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孙加源;鲍亮;滕家俊;钟润波;翁薇琼;张琴;韩宝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NSCLC肺部小病灶非均整模式立体定向放疗的应用

    背景与目的随着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已得到广泛应用,且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中取得与手术相当的疗效。非均整模式移除了加速器的射野均整器,其剂量率远高于常规均整模式,缩短治疗时间,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均整模式SBRT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的T1-2N0M0原发NSCLC,术后肺内孤立复发转移,以及IV期肺内寡转移灶者共31例,予以内在大体肿瘤靶区60 Gy/8 f或48 Gy/4 f的非均整模式SBRT治疗。结果非均整模式比常规均整模式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靶区剂量相当,且未增加正常组织受量。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9.4个月。1年的局部控制、区域控制、远处转移控制、无疾病进展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6.8%、96.8%、83.9%、77.4%和96.8%。常见的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1级29%,2级3.2%)和胸痛(1级12.9%,2级6.5%),发生率较低。结论相比既往常规均整模式,使用非均整模式大分割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肺部小肿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耿建昊;石安辉;余荣;吴昊;朱广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腔内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裸鼠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临床预后不佳,胸腔内抗血管治疗可能对恶性胸腔积液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内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对裸鼠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 BALB/c裸鼠胸膜腔内注射Lewis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ncer cell, LCC)构建恶性胸腔积液模型,造模后分别胸腔内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顺铂(P)以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EP)并分析各组裸鼠胸腔积液量、胸膜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 MVD)以及血管生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可以使裸鼠MPE量减少,且与裸鼠胸腔肿瘤组织MVD下降呈正相关;且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后,MPE裸鼠胸腔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α, VEGF-α)表达下降、低氧诱导因子-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 HIF1-α)表达升高。结论胸腔内注射LLC细胞可成功制作裸鼠MPE模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裸鼠胸膜腔内注射对MPE裸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VEGF-α,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下调微血管密度而达成的。

    作者:周明;李敏;杨华平;胡成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与紫杉类单药/或联合铂类不同顺序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和紫杉类药物是晚期肺鳞癌常用的化疗药物,但二者在一、二线治疗中的佳顺序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同紫杉类药物单药/或联合铂类在一、二线治疗中不同化疗顺序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5例IIIb期-IV期肺鳞癌患者,49例为一线予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进展后二线予紫杉类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G-T组);56例为一线予紫杉类单药/或联合铂类,进展后二线予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T-G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及不良反应。结果①G-T组与T-G组中位OS分别为为18.5个月和19.0个月(P=0.520)。②G-T组与T-G组一线化疗中位PFS1分别为5.0个月和4.0个月(P=0.584);两组二线化疗中位PFS2为2.5个月和2.7个月(P=0.432)。③G-T组与T-G组一线化疗ORR1分别为36.73%和33.92%(P=0.577),DCR1分别为79.59%和89.29%(P=0.186);二线化疗ORR2分别为4.08%和5.36%(P=0.085),DCR2分别为51.02%和66.07%(P=0.118)。④G-T组与T-G组毒副作用相似,但G-T组更易出现III级-IV级红细胞减低(P=0.027)和血小板减低(P=0.002)。结论一线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序贯二线紫杉类单药/或联合铂类与一线紫杉类单药/或联合铂类序贯二线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铂类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耐受,两种序贯模式均对初治晚期肺鳞癌患者有效。

    作者:许晶;刘晓晴;高红军;郭万峰;汤传昊;李晓燕;李俭杰;秦海峰;王伟霞;曲莉莉;王红;杨辉;杨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肺癌细胞中miR-18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研究

    背景与目的已有的研究证明MiR-182的异常调控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细胞中miR-182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对miR-182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癌细胞中miR-182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细胞株中miR-18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通过测序进行验证。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dC处理后检测各肺癌细胞株中miR-182表达变化。结果 MiR-182在不同肺癌细胞株的表达水平不同,其中,在高转移性肺癌细胞株如A549和L9981中相对呈低表达;而在低转移性细胞株95C则相对呈高表达。MSP及测序分析显示多株肺癌细胞株中miR-182启动子区域存在DNA甲基化,其中A549细胞甲基化程度高。在5'-氮杂-脱氧胞苷酸(5’-Aza-dC)作用下,A549细胞及其他肺癌细胞中miR-18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在肺癌细胞中miR-182启动子区域存在异常甲基化,miR-182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调控。MiR-182的甲基化在肺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永文;孙永林;任凡;李颖;刘明辉;刘红雨;陈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肺癌杂志

中国肺癌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