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震后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反应情况调查

敬攀;付晔;程芳;何金彩

关键词:地震, 失眠, 焦虑, 抑郁, 创伤后应激反应
摘要:目的:了解地震灾区震后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反应情况。方法:对符合震后失眠判断标准的地震灾区居民,运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评估。结果:共收集震后失眠患者246人(男性占40.2%,女性占59.8%)。其中伴有焦虑症状51.6%,伴有抑郁症状48.0%,伴有创伤后应激反应41.9%。震后失眠患者失眠的严重程度与焦虑(rs=0.443),抑郁(rs=0.334),创伤后应激反应(rs=0.39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地震灾区震后失眠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与灾区震后失眠患者失眠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联系。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性护理干预缓解早孕反应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干预缓解早孕反应的效果。方法:资料采用查表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孕妇1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前检查,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早孕反应评分及焦虑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早孕反应评分及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孕妇早孕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护理策略研究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的护理策略。方法对180例全麻患者苏醒期在复苏室严密的观察与相应的呼吸道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80例全麻患者在复苏室均顺利的度过麻醉苏醒期,各项生命指征基本平稳后安全返回病房。结论:严密临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平衡地度过复苏期的关键。

    作者:黄琳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研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

    作者:林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关于神经外科疾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分析

    目的: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例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并进行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讨论在我院神经外科中防控多重耐药发生的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中存在的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出现的根源来制订控制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多方面多重耐药感染监督以及医务人员整改措施,改善清洁消毒存在的病原体污染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感染范围。结论:对神经外科多重感染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其发生比例。并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较大意义。

    作者:周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序贯结肠透析在救治急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评价序贯结肠透析在救治急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按照患者血尿酸水平的不同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序贯结肠透析治疗,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本组研究显示,治疗期间并没有1例并发脑血管意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高尿酸肾病、通风或者死亡等,轻度、中度、重度急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序贯结肠透析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中度、重度患者继续进行序贯结肠透析治疗,血尿酸水平均可下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序贯结肠透析在急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救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温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火药烧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火药烧伤的临床特色及治疗。方法对136例火药烧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火药烧伤除有热力损伤外,还具有特殊的损伤作用,即吸入呼吸道和残留在创面上的硫磺、硝石类物质能吸收中毒和腐蚀创面,可加重伤情,易引起心、肾功能障碍,导致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而且创面愈合缓慢,致残严重。结论认为促进毒性物质排泄和重视残留于创面火药的处理在火药烧伤治疗和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树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对13例毒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及时进行局部疼痛、红肿的处理并尽快中和、清除体内毒素,采取血液净化治疗,监测全身脏器功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严格管理,预防感染,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13例患者住院治疗中9例在6~22d后痊愈,4例抢救无效死亡。提出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造成严重后果,护理上要加强脑、肝、肾、肺等脏器功能的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防止更多的脏器受累。

    作者:向利;邓雅文;张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康模禾教址治龀中缘娜宋墓鼗忱砟钤贗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0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ICU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展医护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医护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和基础护理工作质量三项指标进结果显示分别是(93.39±2.08)分、(25.43±12.18)天和(95.42±2.16)分,其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开展情况,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对于ICU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提高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明显的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开展和护理人员的态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何君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电话回访式护理指导在肝胆外科带引流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护理指导在肝胆外科带引流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我院对82名接受肝胆外科手术并且带引流管出院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式的资料。结果:82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失访。78名患者没有1名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感染以及脱管现象,也没有患者出现相关的护理并发症,出院患者的回访满意度从以前的92%升到了98%。结论:制定有关引流管健康宣教的内容,利用电话回访式护理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护理模式在患者出院后的再教育是可行,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唐丹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1、急性期护理一、急性期护理由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急性期死亡率较高,监护病房,使用监护仪器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四肢活动情况,做好书面记录。并要保持环境安静。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区别术后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瞳孔:瞳孔正常直径为2~5mm,双侧等大等园,光反射灵敏。否则可能提示有脑疝发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力的改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厦,血压升高常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必须密切注意,以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平稳。如果早期发生“二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提示脑疝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病情,配合救治。三、保持呼吸道通畅要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误吸的发生,保持正常通气,确保有效供氧。定时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有的放矢的指导呼吸管理。对缺氧状态严重,出现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应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正确吸痰,避免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四、降低颅内压颅脑损伤病人因出血、水肿等原因必然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对于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结合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可以预测是术后出血还是脑水肿,一般颅术后出血易发生在24小时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达高峰,因此,在术后3天之内监测颅内压很有意义,如颅内压升高,经一般治疗产能降低时,可进一步采取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辅助检查寻找原因,以决定是脱水治疗或进行手术减压。五、适当抬高头部,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稳、仔细,以免刺激病人而引起颅内压剧烈波动。适当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准确收集记录每日尿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各种脱水剂的治疗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六、控制中枢性高热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累及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很高,势必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应将病人置于易于散热的环境下,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为宜,于高热病人的头部、颈部、腋部、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冰块,或用温水擦洗上述部位以行物理降温,或应用医用控温毯。同时行动态体温监测,必要时可采用冬眠疗法,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保护细胞膜,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作者:刘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0例腹部贯通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腹部贯通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腹部贯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抢救与护理对策。结果:60例腹部贯通伤患者经过抢救与护理后,其中59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治愈率为98.33%,有1例腹部贯通伤患者由于患有严重并发症,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通过对腹部贯通伤患者采用及时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益于患者预后,同时有助于提高腹部贯通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腹部贯通伤患者死亡率。

    作者:江国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64例患者的T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261例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的病理切片诊断结果。结果:NILM4056例(87.6%);ASCUS 305例(6.6%);LSIL 166例(3.6%);HSIL30例(0.7%);鳞癌7例(0.1%);AGC 64例(1.4%);腺癌1例(0%)。261例病理切片诊断结果为CINⅠ级以上的,ASC-US/ASC-H 74.6%;LSIL 86.4%;HSIL 91.7%;总的符合率为84.1%。结论:随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TCT阳性结果与病理切片诊断结果相符合率也越高。

    作者:陈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子宫切除术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子宫切除术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腰硬联合麻醉组分为观察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31例患者,麻醉效果优26例,良4例,差1例,麻醉优良率96.77%;对照组麻醉效果优16例,良7例,差8例,麻醉优良率74.19%;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肉松弛优良率100%,对照组肌肉松弛优良率为87.1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心得

    目的:研究并分析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心得。方法:本组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一共128例,并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处理,对照组:68例患者,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即滴加抗生素药水;观察组:68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负压吸引法来进行治疗,并将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87%、平均治愈天数为31.5±4.5天,平均治疗的次数为3.8±1.2次,听力提高值为6.8±1.2分贝;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平均治愈天数为42.5±7.5天,平均治疗次数为5.9±2.4次,听力提高值为3.4±2.5分贝,二者进行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负压吸引法来进行治疗十分安全,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刘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的20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阿米替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针刺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状况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优于西药治疗,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许明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文书书写存在问题的探讨

    护理文书是护士在日常的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它包括体温单、医嘱的执行记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等。《医疗事处理条例》明确了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律性文件,护理文书中的每个文字、每个符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从我院病历抽查结果来看,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以达到提高文书书写质量和法律效用的目的。

    作者:李红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留眶脂肪的睑袋整形术

    睑袋成形手术是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近年来要求手术者增加明显,其中不少是中老年人。其发病机理导致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下眼袋区的松垂、眶脂肪移位引起的凸起和近下眶缘区以及眶鼻沟的凹陷、睑缘退缩等。睑袋的出现是中面部老化早、明显的表现之一。传统的睑袋成形术是剪除部分眶脂肪,术后凹陷无明显改善,部分受术者还因剪除部分眶脂肪后下睑区空虚显得老态。随着眼周超微解剖和不同人群睑袋成因深入研究的支持,人们观念不断的更新,对手术效果要求更高。我们认为睑袋整形手术目的是针对成因尽可能的恢复年轻化的状态。我们自2011年以来,对年龄比较成熟,下睑组织衰老导致的睑袋采用保留眶脂肪的睑袋整形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静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相关疾病及交通事故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表现为睡眠呼吸紊乱,继发稳定睡眠减少,血液氧饱和度病理性波动,反复间断缺氧。慢性间断缺氧可加重或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睡眠呼吸紊乱,继发稳定睡眠减少,生理系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恢复,夜间反复觉醒,引起睡眠片断,白天常出现嗜睡,伴认知功能下降,而机动车驾驶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和快速应变能力,OSAHS所致的白天嗜睡、认知功能下降可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研究OSAHS与其他疾病及交通安全的关系可引起对OSAHS重视,尽早治疗OSAHS进而控制及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并为驾驶员这一特殊人群OSAHS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早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丹;张湘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保健网络枢纽,是维护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健康守门人”职责,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作者:唐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护理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发生率一般为1/1000,包括单独的唇裂畸形、单独的腭裂畸形和兼有唇裂与腭裂的畸形,主要是在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口腔的唇部和腭部的中胚叶组织在早期(妊娠3个月)发育暂停所致,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1]。目前对唇腭裂有效的治疗就是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2]。近年来多主张唇裂修复术在3-6个月的年龄施行,腭裂修复术在12-18个月的年龄施行,以尽早开始语音功能训练和改善喂养困难。亦可在患儿的健康情况和麻醉及手术水平等条件都较良好之时再稍提前。护理工作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100例小儿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作者:刘海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