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淋巴结CT检出方法研究:工作站电影回放与胶片阅片法的比较

唐磊;张晓鹏

关键词:淋巴结, 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工作站电影回放, 窗技术
摘要:目的比较螺旋CT工作站电影回放(CT Cine)与传统胶片阅片法对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差异,探讨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提高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图像阅读方法. 方法分析比较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对37例胃癌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存在显著差异(χ2=161,P<0.001),应用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明显优于于胶片阅片法,其中对5 mm以下小淋巴结检出能力的提高尤为显著(χ2=25.49,P<0.001). 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阅片,适当的调节窗宽窗位和建立合理的读片顺序,显著提高了CT对胃癌淋巴结的检出能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及子宫肌瘤

    目的提高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方法肌壁间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穿刺前超声设计恰当的穿刺部位和角度,以宫颈管线为纵坐标线,以宫颈内口水平划横坐标线,超声测量计算肌瘤部距浆膜内0.8cm的点与坐标角度在45~135°,超声引导及监视下自凝刀通过宫颈、宫腔自然腔道,沿超声设计好的穿刺路线准确插入肌瘤内至设计点,瘤体直径>3 cm者要先穿近浆膜处,待凝固完全后再退向近宫腔处.肌瘤直径≥4.5 cm者, 术前均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服用1~3个月以缩小瘤体.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子宫穿孔、大出血、肠管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23例中功血4例、肌瘤19例.功血3例一次治愈、1例两次治愈,治愈率100%;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术后1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15例,3例3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12例3个月、6个月复查肌瘤体积缩小率大于60%、80%,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治愈率93%;功血及肌瘤的总有效率均达100%.结论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及子宫肌瘤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 改进治疗方法后治疗效果满意, 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

    作者:滕想;岳小妹;孙菊英;罗宇;米真真;王英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功能的CT研究进展

    CT对肺功能的研究进展迅速.许多研究均显示CT定量指标与肺功能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它合理的将肺的形态和功能结合起来,将对CT在呼吸系统的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杨学东;路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磁共振2D-FIESTA序列对婴儿肝移植患者肝外血管和胆管系统的评价

    目的评价磁共振2D-FIESTA序列能否用于婴儿肝移植术后肝外胆道及血管系统的显示.方法 3例婴儿肝移植患者术后行6次MR检查以了解肝外胆道及血管的通畅情况.患儿口服水合氯醛或静注安定镇静.行轴位、冠状和矢状2D-FIESTA扫描.不需屏气.不使用MR造影剂.在ADW工作站上以MIP和MPR方式重建图像.结果 2D-FIESTA序列可清晰显示患婴的肝外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外胆管,肝动脉显示欠清晰.1例显示来自供体的门静脉过长,1例显示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显示多发肝脓肿和膈下积液.结论 2D-FIESTA序列可在自由呼吸、不使用造影剂的条件下显示婴儿肝移植患者的肝外静脉血管和肝外胆管.

    作者:王霄英;黄柳明;李龙;孙非;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数字人脑高级神经中枢的模型及实现方案

    提出了数字人脑的多中枢自协调模型,探讨了模型中智能类中枢与调控类中枢的设计方案和主要实现技术,并给出一种多中枢自协调拟人脑模型的实验方案.

    作者:韩力群;毕思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9例乳腺癌和6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脂肪抑制(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MRI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检出情况.结果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高于SE序列,SE序列有利于病灶病理解剖关系的显示,MR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乳腺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情况.结论 SE、TSE应为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必不可少,MR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尤其是FLASH动态增强扫描.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何双梧;刘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肱骨外上髁炎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30例健康志愿者肱骨外上髁,在此基础上检查7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 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回声.对于常见的由伸肌总腱损伤及撕裂所致的肱骨外上髁炎高频超声不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对非手术治疗患者超声还可判断疗效. 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有效、实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明花;郭瑞军;邵德成;殷春霞;张文云;李莉;甄景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OLOGIC直接转换DR系统平板探测器分析

    本文回顾了放射摄影系统的发展历史,讲述了直接转换DR系统的图像捕获机制,对HOLOGIC直接转换DR系统的Se/TFT探测器的板层结构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种不同设计方案像素线路的工作原理.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犬急性缺血心肌等容期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左室节段心肌在等容收缩期(IVC)与等容舒张期(IVR)长轴方向的运动特征及急性缺血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新的高帧频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对15只开胸犬分别在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前后采集心尖长轴切面动态图,后处理分析前间隔与左室后壁各节段心肌在基础状态下及LAD结扎后15 min与60 min的速度曲线、应变率曲线及位移曲线在等容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测量等容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IVC、VIVR)与应变率峰值(SRIVC、SRIVR)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心肌在IVC表现短暂高速的收缩缩短运动(心尖长轴测值VIVC为正而SRIVC为负),IVR表现低速舒张伸长运动(VIVR为负值而SRIVR为正);急性缺血心肌IVC运动速度显著降低甚至转为负值,IVR表现反常的高速收缩缩短运动.缺血节段心肌VIVC、VIVR、SRIVC及SRIVR与基础状态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肌在短暂的等容时相内存在有规律的运动,且急性缺血时运动形式显著改变.用应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捕捉该时相的心肌运动信息并分析其特征,有助于增进对正常与缺血心肌功能状态的了解.

    作者:杨颖;王新房;谢明星;王静;黄润青;费洪文;陈欧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重点解决成像、图像处理与分析以及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时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的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像.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像,都和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合成及其行为特征以及基因的表达有关,所以,对人体内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反义核酸水平上的动态成像是整个成像领域研究的前沿.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使用,将引起医学领域新的革命并促进医疗机构的重大改革.

    作者:包尚联;张怀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致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1例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腹疼痛1个月,近来疼痛加剧伴发热而就诊.查体:皮肤轻度黄染,体温38.5℃,莫菲氏征呈强阳性,有胆总管结石病史10余年.B超检查:胆囊大小9 cm×5 cm,囊壁回声增强,厚0.5 cm,于胆囊前壁近胆囊底处可见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宽0.3 cm;于胆囊周围可探及一13.7 cm×6.0 cm的不规则形液性暗区包绕胆囊(见图).胆总管明显扩张达2.5 cm,于中段可探及一3.7 cm×2.3 cm的强回声团嵌顿于胆总管内,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伴扩张,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周围积液,手术证实.

    作者:张海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螺旋CT征象与病理、MVD及VEGF、TGF-β1表达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 (SCT)征象与MVD及VEGF、TGF-β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0例均于检查后一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术、剖腹探查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石蜡包埋及5 μm切片.然后行VEGF、MVD、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在淋巴结转移阳、阴性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12/14)和15.38%(4/26);在肝转移阳、阴性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6)和32.35%(11/34).②在浆膜侵犯有、无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12/27)和7.69%(1/13);在腹腔转移阳、阴性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4/5)和22.86%(8/35).③MVD值变化范围为4.8~49,平均值26.04(标准差11.96).在VEGF阳、阴性组,MVD值分别为30.91±12.22和22.78±10.83;在TGF-β1阳、阴性组,MVD值分别为29.80±12.43和24.42±11.60.④在40例胃癌中,共有9例胃癌出现VEGF与TGF-β1阳性表达(P=0.002,r=0.468).结论 VEGF的表达与胃癌SCT征象上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TGF-β1的表达与胃癌SCT征象上的浆膜侵犯及腹腔转移有关; TGF-β1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间接参与胃癌的血管生成.

    作者:高剑波;张晓丹;杨学华;孔祥泉;李荫太;张云汉;张谢夫;郭华;陈学军;周志刚;杨晓鹏;岳松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法洛四联症的MRI诊断研究

    目的评价MRI 对TO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TOF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其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的MRI表现.并与UCG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MRI能检出TOF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统计学显示TOF心内畸形的MRI和USG检出率χ2值为1.03~2.01,P>0.05,表明两种检查技术无显著差异;对合并心外畸形的显示,MRI明显优于UCG(χ2 = 52.27,P<0.001). 结论 MRI有诸多的成像优势,能充分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查技术.

    作者:李谷买;龙莉玲;黄仲奎;宋英儒;李荣富;李文美;叶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在乳腺病变中的对比应用

    目的探讨对比运用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20 MHz与7.5 MHz的探头检查30例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状况.结果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肿块边界蟹足状改变及包膜样回声以及乳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灶检出率高于7.5 MHz高频超声.结论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小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特征.

    作者:黄道中;黎萍;陆永萍;张青萍;乐桂蓉;朱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盆腔单纯囊性肿物超声定性诊断与穿刺治疗病例选择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囊性肿物的超声定性诊断及其对超声引导穿刺抽吸治疗病例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526个有病理结果的女性盆腔囊性肿物的声像图表现及144个病变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526个肿物中超声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95.6%(503/526).部分卵巢囊性畸胎瘤、黏液性囊腺瘤、输卵管积脓、卵巢出血性囊肿或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可有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卵巢冠囊肿相似的声像图表现.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者多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囊壁厚、囊内或囊壁有中等回声块状物或酒精凝固时间短者.包裹性积液和绝经后卵巢囊肿抗炎治疗或随访观察中可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对盆腔囊性肿物的定性诊断率较高,但部分不典型病例仍有误诊可能.超声引导穿刺抽吸治疗前应观察2~3个月经周期.

    作者:张晶;王军燕;汪龙霞;关铮;李亚里;孙长坤;杨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食管癌MR表现与手术切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食管癌及其周围结构浸润的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来了解MR对食管癌手术切除可行性的评价作用. 方法 124例经吞钡透视检查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进行MR检查,包括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观察食管癌的MR表现及其对主动脉、气管及心包压迫、黏连及浸润的MR表现,并与手术进行比较. 结果 MR显示主动脉受压3例,黏连24例,侵犯5例;气管受压7例,黏连21例,侵犯26例;心包黏连5例,侵犯10例;MR诊断主动脉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为100%、100%、100%,气管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7.0%及97.5%,心包受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也为100%、100%、100%. 结论 MR能很好地显示食管癌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术前常规检查能对选择手术治疗方式起较大指导作用.

    作者:刘祥治;黄宏辉;洪瑞;陈锦生;杨深泉;梁碧玲;谢燕凤;石钦胜;刘俊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胎儿肝脏膨出畸形1例

    孕妇,30岁,足月待产,B超检查了解胎儿情况.超声所见:子宫增大,宫腔内见胎儿结构声像,胎头位于下腹部,颅骨光环完整,双顶径90 mm,脑中线清晰,居中.四肢发育正常,脊柱排列整齐,胎心、胎动良好,腹壁不完整,可见一 33 mm的缺损,从缺损口凸出一类球形的中等回声团块,大小38 mm×41 mm×32 mm,其内部回声均匀.超声诊断(见图):①宫内妊娠,单活胎;②胎儿畸形(内脏膨出);③羊水过多.次日引产一男婴,脐部向外突出一球形包块.尸检:包块表面为胎儿皮肤层,切开包块,内为肝脏组织,脐区肌层、脂肪组织缺如.为先天性肝脏膨出畸形,与产前超声检查基本符合.

    作者:刘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 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中,3例超声提示导管扩张或无异常,其余24例按照声像图特征分为:导管内占位型、囊内占位型、囊实混和性占位-实质为主型、实质占位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典型的超声表现包括扩张导管内的实质回声、厚壁囊性肿块内的低回声实质突起以及境界清楚,存在壁样结构,周边或内部测及液性暗区的低回声占位.结论超声可以发现大多数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方法.当病变表现为实质或实质为主型时,超声的误诊率较高.

    作者:夏罕生;丁红;袁锦芳;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低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颅脑病变的诊断与防护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婴幼儿颅脑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与防护价值.方法对高度怀疑颅内病变的婴幼儿患者36例行常规及低剂量颅脑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量及定性诊断的差异及其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低剂量CT扫描对病变的定量与定性诊断无明显差异而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也适用于婴幼儿颅脑病变的检查,有利于患儿颅脑部的辐射防护.

    作者:刘昌盛;魏文洲;郑晓华;童世平;殷响林;杨洪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用MCNP4B模拟X线成像过程

    蒙特卡罗方法是非常著名的模拟粒子输送问题的方法,它已经应用到医学放射诊断的图像分析和课题研究,但是除了人别情况外,蒙特卡罗方法很少同时应用于图像和剂量研究.本研究采用了蒙特卡罗方法的计算程序MCNP4B,它可以模拟X线/病人/图像整个过程,并且其中任一参数的改变对图像和剂量的影响可以同时进行调查.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通常采用均匀的模型来代替病人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数字虚拟人NORMAN,这样能大提高模拟的精度.用MCNP4B模拟出的一些图像表明这套模拟方法对放射诊断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宁静;Sally McClean;Kieran Cranley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ET显像部分容积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部分容积效应是影响PET图像质量及定量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探讨PET FDG图像中热灶的部分容积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西门子ECAT EXACT HR+ 型PET.实验模型为圆柱体内分布着13个内径为3~29 mm的柱状热灶.热灶(18F-FDG)的放射性浓度363.94~8.55 kBq/ml分17次扫描.采用OSEM和FBP两种重建方法.由图像热灶的恢复系数及半高宽分析部分容积效应.结果恢复系数随热灶尺寸的减小而减小;恢复系数和热灶的半高宽不随其实际放射性浓度而变化;不同的重建条件影响恢复系数和热灶的半高宽.结论 PET图像的部分容积效应随病灶尺寸的减小而加重;与重建条件有关;但不随病灶放射性浓度变化.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何义杰;陈盛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