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思文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小林春美分型标准、Friedman分期标准和Lund得分对19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螺旋CT扫描结果术前分期、分型及结果定量分析表明,Friedman分期与Lund评分有良好一致性.结论应用螺旋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分期、分型及定量分析,有利于选择术式及彻底清除病变.
作者:刘亚群;张杨;王鲁中;崔凤玉;张玫;韩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结节性病变CT三维血管成像的技术和方法.方法 23例肺结节性病变患者,增强后35 s时间段螺旋扫描并行三维血管重建,观察结节处血管情况及与定性的关系.结果 23例三维血管重建图像中,质量良好19例,其中14例恶性结节中,13例可见结节处异常血管,良性结节5例,结节处血管未见异常.结论①层厚3~5 mm,螺距1.2~1.5可获得良好的三维血管重建图像,且层数不会过多;②位于肺野外带的结节成像更加清晰,扫描时可适当增加层厚;③肺结节CT三维血管成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有帮助.
作者:刘斌;杨明;储成凤;徐秋贞;张俭;郏爱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81耳骨性外耳道畸形的HRCT表现,探讨颞骨鼓部的发育情况与外耳道畸形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及HRCT证实外耳畸形病例81耳,观察颞骨鼓部的发育情况及相邻结构的改变.结果骨性外耳道轻度发育不良20耳(20/81),表现为鼓部形成外耳道结构,但鼓部发育短小、骨性外耳道狭窄或走行异常;外耳道重度发育不良21耳(21/81),表现为鼓部为一骨块,未形成管形外耳道结构;骨性外耳道缺如40耳(40/81),表现为鼓部结构缺如.结论颞骨鼓部是构成骨性外耳道结构的重要部分,鼓部的发育情况对外耳道畸形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文玲;刘中林;王振常;刘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肿瘤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肺部病变进行前瞻性分析.其中肺癌29例,病灶大直径2~7 cm(平均4 cm).17例良性病灶中,结核7例,肺脓肿3例,非特异性炎症3例,炎性假瘤1例,曲菌球1例,错构瘤2例,病灶大直径2~5 cm(平均3 cm).采用GE Lightspeed Qx/i Extra 8排探测器螺旋CT,电影模式,层厚5 mm/4层.扫描时间1 s/圈,数据采集时间40 s.非离子对比剂(300 mgI/ml)50 ml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浅静脉注射,速率4 ml/s,延迟5.6 s.CT灌注2-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测定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结果良恶性比较以BV和PS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2和P=0.000).若以BV值≥6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则灵敏度为100%,特异度64.7%,阳性预测值82.9%,阴性预测值为100%.以PS值≥30作为恶性病变域值,灵敏度为86.2%,特异度88.2%,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为79%.结论螺旋CT肺灌注在肺部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有较大的帮助.灌注参数以BV和PS为佳,BV的敏感度高而PS的特异度高,两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赵振军;梁长虹;谢淑飞;何晖;茹光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血管生成和瘤周脑水肿(PTBE)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术前进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在MRI计算星形细胞瘤的瘤体体积和瘤周脑水肿体积,从瘤周脑水肿与肿瘤本身的体积之比获得水肿指数(EI),估价脑水肿的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 34例星形细胞瘤VEGF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显示微血管,测量微血管密度(MVD)表示肿瘤血管生成.结果 VEGF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瘤周脑水肿均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01;r=0.336,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VEGF、MVD、EI分别显著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t=7.08,3.37,2.74;P=0.01,0.011,0.025).结论 VEGF可能通过参与星形细胞瘤血管生成和脑水肿发生,对胶质瘤的恶性演进起促进作用;MRI瘤周脑水肿征象能间接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肿瘤血管形成和预测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陈军;周义成;朱文珍;夏黎明;冯定义;邹明丽;王承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39例,脑外型6例.结果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及形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外科处理特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结论认识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上的这些不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尚爱加;安宁豫;程东源;许百男;周定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CTA的容积再现法(VR)、表面阴影遮盖法(SSD)、仿真内镜(VE)等重建图像与DSA血管造影所见对照分析,探讨CTA对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总动脉囊状侧壁型小动脉瘤模型,直径小于4 mm.分别进行CTA多种方法重建和DSA造影,测量动脉瘤的长、宽、瘤颈、顶/颈的比值、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及对比剂用量,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征象,将DSA与CTA的结果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 CTA的VR对动脉瘤纵径、瘤体宽度、瘤颈宽度、动脉瘤顶/颈的比值、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夹角的测量数据,与DSA测量的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TA的VR与DSA效果相同.CTA的SSD测得的动脉瘤瘤体、瘤颈数据较DSA测得的数据偏大(P<0.05),CTA的SSD对动脉瘤顶/颈的比值、与载瘤动脉夹角,与DSA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TA的SSD与DSA效果相同.DSA比CTA所用的对比剂量更多(P<0.05).结论 CTA能准确显示小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与载瘤动脉的夹角、载瘤动脉的通畅性等重要信息,可提示DSA的佳投照角度、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造影剂的用量更少,可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详实的影像信息.
作者:詹松华;宋国红;杨振燕;郑少强;徐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56岁,农民,出现声音嘶哑1月余,咳嗽偶血丝痰,发病前1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作者:李耀强;李铁一;黄晗;王建国;吴以宾;郑小令;何泽娟;詹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一组超急性期脑出血MR表现,提高MR对超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丽雅;周旭峰;卢超;张璐;刘晓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彩色双功超声扫描(CDUS)在腹主动脉瘤(AAA)血管内修复术(EVR)后随访的价值.方法用CDUS对28例腹主动脉瘤血管内修复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将有内漏者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进行比较.结果检出内漏4例5人次占14.29%,其中Ⅰ型内漏2例占7.14%,Ⅱ型内漏2例占7.14%,Ⅲ型内漏1例占3.57%;血管内支架分支阻塞2例占7.14%;腹股沟血肿2例占7.14%.结论 CDUS对于AAA血管内修复术后的随访检查能确定内漏的类型及病因血管;有无支架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作者:王节;刘萃;张国华;原金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对子宫肌瘤治疗后的临床及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观察.方法 65例病人采用Seldinger技术一侧经皮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用聚乙烯醇微粒(PVA)栓塞.每个病人随访3~12个月.结果 48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7例明显好转,有效率100%,B超或MRI复查肌瘤缩小率为97%,无一例复发.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卵巢内分泌功能测试栓塞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肌瘤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好,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郑俊;刘晋波;王文新;高萍;吴新淮;高莉莎;窦彩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薄层断面解剖和多平面TEE技术完成心脏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为心脏的影像学和外科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学依据.方法将心脏的薄层解剖断面和多平面TEE二维图像输入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完成心脏及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并将二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心脏连续薄层解剖断面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成功地重建出了心脏及其内部结构,二者具有良好的对照性.结论在多平面TEE基础上重建的心内三维结构清晰、生动;在断面解剖基础上完成的心脏三维重建较TEE更为细致、完整,能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TEE三维图像.
作者:郭燕丽;张绍祥;刘政;刘正津;谭立文;李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研究应用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TVS)检测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及超声图像的改变,评估有无内膜病变,并将其与相应的诊断病理结果比较,以判断该方法鉴别内膜病变的可靠性.
作者:范晓芳;毛玉荣;孙卫健;冯佩珍;王雪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66岁.因头痛4天,加重并恶心呕吐1天入院.体检:左眼球突出,左眼睑下垂,左侧瞳孔较右侧大,伸舌居中,双乳突压痛(+),胸骨压痛(+),淋巴结无肿大,肝未触及,脾大,左锁中线肋下2 cm,压痛.
作者:张芳;卢东霞;原兰;张凤翔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方法 6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7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36只,用于探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时合适的线栓头端直径;D组12只,用于对C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对于B组以及C、D组插线成功的动物分别于插线后30 min、1 h、2 h、3 h、和6 h行T2WI和DWI检查,C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小于4.0 cm的动物改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可以清楚地显示兔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适合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的线栓头端直径是0.51~0.55 mm;当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时线栓很容易进入枕动脉而导致手术失败.通过选择合适的线栓和正确控制插线的方向,该模型的成功率由开始的25%提高至83.33%.结论选择合适的线栓以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能够明显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韩鸿宾;刘洪东;郎宁;裴新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骨孔的解剖基础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干颅标本8个,离体鼻骨16个(8对),均行CT横断扫描及冠状扫描.结果在CT横断扫描及冠状扫描中,鼻骨孔均可表现为线样骨质不连续.结论鼻骨孔是鼻骨上一对正常解剖结构,在CT上与鼻骨骨折表现相似,认识其影像学表现,对于鼻骨骨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琳;张瑞禄;孙东辉;何岸苇;王振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60岁,突发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后6天出现右下肢肿胀,腓肠肌压痛.
作者:申亚伟;程颜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肺通气是人体的一项基本生理功能,评估肺部疾病的通气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检测肺通气的方法较多,但MRI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现将近年来应用MRI进行肺通气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吴晓明;张志琴;郭佑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盆腔静脉是一组以静脉丛为特征的静脉血管,没有瓣膜,结构较为薄弱,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盆腔静脉的研究较少,而且内容较为局限,还没有盆腔静脉相关参数正常值的报道.为此我们展开对盆腔静脉的研究,建立盆腔静脉相关参数的正常值,为临床上一些盆腔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陈粉红;段学蕴;雷小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孕妇24岁,17周妊娠,B超检查: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厚2.3 cm,羊水大径4.8 cm,于胎儿胸腹腔见4.2 cm×3.0 cm无回声区,将心脏向前挤压,胎儿心肾正常.
作者:李小英;雷晓莉;瞿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