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休克蛋白27致敏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

赵薇;戴乐;唐志屏;曾勇;李燕

关键词:HSP27热休克蛋白质类/药物作用,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摘要: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27(HSP27)致敏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影响.方法 35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HSP27致敏组、硼酸盐缓冲液(BBS)对照组、正常组,分别为15、15、5只大鼠.给予HSP27致敏组大鼠后肢皮下注射100μg的HSP27和完全弗式佐剂,腹腔注射1μg百日咳毒素.BBS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BBS.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注射前3d及注射后3d,1、2、4、6、8周,检测大鼠双眼眼压.注射后4、6、8周行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RGC的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HSP27抗体的含量.结果 HSP27致敏组、BBS对照组、正常组大鼠注射前后眼压均无明显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27致敏组于注射后4周即可见RGC凋亡,注射后6周凋亡的RGC明显增多.BBS对照组及正常组均未见RGC凋亡.HSP27致敏组大鼠血清、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分别于注射后4、6周出现高峰,然后随着注射时间延长而递减.注射后4、6、8周,HSP27致敏组RGC凋亡率、血清中HSP27抗体含量、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分别与BBS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对照组RGC凋亡率、血清中HSP27抗体含量、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27致敏可促进大鼠RGC的凋亡.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与RGC凋亡趋势一致.
中华眼底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性多灶性脉络膜炎一例

    患者男,41岁.因右眼视物眼前黑影伴视力下降10余天于2012年6月13日来我院就诊.10年前诊断为肺结核,抗痨治疗后病情稳定已停药多年.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1.0,不能矫正.双眼角膜透明,房水清澈,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散瞳眼底检查显示,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后极部视网膜散在黄白色渗出性新鲜病灶及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陈旧性色素沉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造影早期双眼新鲜病灶处呈弱荧光,陈旧性病灶处呈现广泛散在的遮蔽荧光及透见强荧光,造影晚期新鲜病灶处荧光渗漏着染(图2).

    作者:孙则红;王志学;赵俊华;陈俊娥;王雪燕;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放射疗法治疗难治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放射疗法(放疗)对难治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氩激光光凝或光动力疗法多次治疗无效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8例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11~54岁,平均年龄(27.50±15.18)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3只,左眼5只.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5只眼,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3只眼.均合并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视力为光感~0.01.肿瘤体积1.96~5.35 cm3,肿瘤平均体积(3.37±1.06) cm3.所有患者采用X射线行常规分次放疗.4例患者放疗总剂量24 Gy,3 Gy/次,共8次;另4例患者放疗总剂量46 Gy,2 Gy/次,共23次.治疗后随访7~95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42个月.结果 所有患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渗液吸收,且均未发生再次视网膜脱离.末次随访时,患眼视力为光感~0.6.8只眼中,视力提高6只眼,无变化2只眼.肿瘤体积1.24~2.16 cm3,肿瘤平均体积(1.68±0.30) cm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14.6%~72.7%,平均缩小(44.89±21.30)%.所有患眼均未出现与放疗相关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病变或视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结论 放疗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脉络膜血管瘤.

    作者:李骥;王胜资;徐格致;王文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引领科研的良师 点化人生的益友——缅怀恩师罗成仁教授

    恩师罗成仁教授因病不幸于2014年7月3日在四川成都与世长辞,享年91岁.恩师名冠一世,他放下了一辈子为之献身的眼科事业,就这样悄然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闻此噩耗,我悲痛万分,彻夜难眠.恩师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谆谆教导亦留在耳边.回首往事只觉泪眼迷蒙,无语凝噎.

    作者:陈大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建议将“视网膜蔓状血管瘤”更名为“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畸形”

    视网膜蔓状血管瘤(retinal racemose hemangioma)这一名词至今仍为大多数中国眼科医生所采用,用于诊断一种发生在视网膜动脉与静脉之间直接吻合的血管异常,并一直将其归属为视网膜良性肿瘤[1].但有研究表明,视网膜蔓状血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仅仅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2].故在欧美眼科界,视网膜蔓状血管瘤这一名词已经被视网膜动静脉交通(arteriovenous communications of the retina)或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畸形(congenital reti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所替代.对其命名历程追根求源,凝聚共识,或许有利于统一我国眼科学界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张轶;张美霞;陈大年;张军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葛根素注射液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视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活血化瘀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微循环、增加氧扩散及毛细血管增生和延伸,从而消除水肿,有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1-2].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甘葛藤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活性的作用;可降低血清黏附分子水平,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周围神经和环境的缺血、缺氧症状[3-5].为观察葛根素对RVO的可能治疗作用,我们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对一组RVO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颈动脉狭窄患者眼缺血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眼缺血表现的发生率,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与眼缺血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132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详细询问患者眼科症状,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眼缺血表现.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与眼缺血表现的相关性.以颈动脉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但≤75%为中度狭窄,>75%但≤99%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结果 132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16例,占12.1%;中度狭窄46例,占34.8%;重度狭窄50例,占37.9%;闭塞20例,占15.2%.颈动脉狭窄分布在颈外动脉21例,占15.9%;分布在颈内动脉46例,占34.8%;分布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55例,占41.7%;分布在颈总动脉10例,占7.6%.伴有眼缺血表现并确诊为眼缺血性疾病者54例,占40.9%.其中,视网膜中央或分支动脉阻塞5例,占9.2%;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13例,占24.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例,占13.0%;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9例,占35.2%;眼缺血综合征10例,占18.5%.眼部症状包括一过性黑矇、视力减退、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复视、虹膜红变、眼内压增高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眼缺血表现有明显相关性(r=0.287,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与眼缺血表现无相关性(P>0.05).结论 40.9%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眼缺血表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眼缺血表现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狭窄部位与眼缺血表现无相关性.

    作者:黄敏慧;郜忠海;林列兴;李力;李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与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及循证对照试验注册Cochranc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等数据库广泛地检索文献,选取以病理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选治疗方案采用IVB与PDT相比较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对这些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获得IVB组和PDT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疗效.采用漏斗图、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轶检验法分析发表偏倚.评价指标为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厚度(CFT).结果 共纳入临床对照研究6篇,共351只眼.351只眼中,IVB组166只眼,PDT组185只眼.漏斗图、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轶检验法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治疗后3、6、12个月,IVB组患眼视力得到明显提高[3个月:加权均数差(WMD)=-0.14,95%可信区间(CI)为-0.26~-0.01,P=0.04;6个月:WMD=-0.18,95% CI为-0.33~-0.03,P=0.02;12个月:WMD=-0.26,95% CI为-0.35~-0.18,P<0.001].IVB组与PDT组患眼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WMD=-22.49,95% CI为-93.49~48.52,P=0.53;6个月:WMD=-17.34,95% CI为-56.00~21.31,P=0.38;12个月:WMD=-5.32,95% CI为-56.37~45.74,P=0.84).结论 IVB较PDT可明显提高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BCVA.IVB与PDT在减少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CFT方面无明显差异.

    作者:朱丹;金子夜;陶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眼科教授罗成仁与他所耕耘的学术事业

    1 播种蕴育罗成仁1923年出生于成都,他的父亲罗赓飏早年从重庆到成都经商,在成都安家.母亲崔茂实是旧制中学毕业的,还懂点英文.罗成仁外婆家在陕西街开了一个洗浆房,那条街上有教会办的存仁医院、华美女中和启化小学.由于经营洗浆房,自然也就与教会医院和学校多多少少都有点关系,但外婆家人都不信仰基督教.罗成仁小时候,看到陕西街存仁医院里宏大的建筑和钟楼,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大楼上“存仁医院”四个大字给他很深刻印象,让他一直都不能忘怀.有一次他扁桃体发炎住进了存仁医院,在医院里做了手术,此后,他对医院里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戴护士帽的护士小姐有了亲切感.

    作者:戚亚男;罗俊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eber先天性黑矇Ⅱ型基因治疗进展

    Leber先天性黑矇(LCA)Ⅱ型以临床表现多样化与遗传异质性为主要特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65(RPE65)基因是唯一能进行LCAⅡ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靶基因,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临床试验结果已显示出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视网膜下腔注射携带有RPE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后,患者均未发生眼部炎症及全身系统性免疫排斥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且其视力、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瞳孔对光反射、眼球震颤、视觉行为等均有改善.但其在如何降低基因治疗本身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作者:吴艺君;郑钦象;李文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结核合并拟诊眼内结核的眼部表现特征

    目的 观察肺结核合并拟诊眼内结核患者的眼部表现特征.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的159例患者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间接检眼镜等全面眼科检查,对眼底可见视网膜脉络膜炎性浸润灶、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可疑病灶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判定其是否合并拟诊眼内结核.159例患者中,9例16只眼拟诊眼内结核,拟诊眼内结核检出率为5.67%.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5.12岁.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2例.葡萄膜炎8例15只眼,占患眼的93.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例1只眼,占患眼的6.25%.所有拟诊眼内结核患者血清快速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弓形虫抗体滴度正常范围;CRVO患者血脂、血糖、血液流变检查未见异常.观察拟诊眼内结核患眼的眼部表现特征.结果 16只拟诊眼内结核眼中,矫正视力为光感~0.15者6只眼,均为全葡萄膜炎者;矫正视力为0.8~1.0者10只眼.眼前节改变10只眼,其中肉芽肿性葡萄膜炎8只眼,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2只眼.肉芽肿性葡萄膜炎患眼表现为虹膜结节、虹膜后粘连及羊脂状角膜后沉着(KP);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患眼表现为KP、无虹膜结节和虹膜后粘连.脉络膜结节7只眼,其眼底可见3~7个1/4~1/2视盘直径大小不等、灰白色且边界不清楚的病灶,伴局部视网膜浅脱离;FFA检查表现为动脉期、动静脉期病灶呈边界不清楚的弱荧光区,后期病灶区荧光逐渐增强,晚期病灶呈边界不清楚的强荧光、荧光素积存;OCT检查可见病灶处视网膜色素上皮液性隆起.CRVO1只眼,眼底表现为点、片、线状出血,部分出血灶中心可见白色病灶.结论 拟诊眼内结核患眼主要表现为眼前节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和多发性脉络膜结节,也可单纯表现为CRVO.

    作者:赵慧英;陈冬军;陈建华;王伟;吴香丽;刘彦;殷英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热休克蛋白27致敏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27(HSP27)致敏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影响.方法 35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HSP27致敏组、硼酸盐缓冲液(BBS)对照组、正常组,分别为15、15、5只大鼠.给予HSP27致敏组大鼠后肢皮下注射100μg的HSP27和完全弗式佐剂,腹腔注射1μg百日咳毒素.BBS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BBS.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注射前3d及注射后3d,1、2、4、6、8周,检测大鼠双眼眼压.注射后4、6、8周行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RGC的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HSP27抗体的含量.结果 HSP27致敏组、BBS对照组、正常组大鼠注射前后眼压均无明显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27致敏组于注射后4周即可见RGC凋亡,注射后6周凋亡的RGC明显增多.BBS对照组及正常组均未见RGC凋亡.HSP27致敏组大鼠血清、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分别于注射后4、6周出现高峰,然后随着注射时间延长而递减.注射后4、6、8周,HSP27致敏组RGC凋亡率、血清中HSP27抗体含量、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分别与BBS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对照组RGC凋亡率、血清中HSP27抗体含量、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27致敏可促进大鼠RGC的凋亡.脑脊液中HSP27抗体含量与RGC凋亡趋势一致.

    作者:赵薇;戴乐;唐志屏;曾勇;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典及替代途径激活巨噬细胞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巨噬细胞(Mf)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分为经典途径激活Mf(M1型)和替代途径激活Mf(M2型).Mf通过表达细胞外因子蛋白调控血管生成、融合尖端细胞协助血管网形成、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协助血管网构建,从而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共有的病理改变,其形成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调节机制.Mf通过联络和(或)上调各促血管形成因子,发挥促血管生成的作用;Mf激活和极化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多种分子和细胞功能变化紧密相关.针对Mf的作用机制以及型别调控药物的深入探究,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寻找到更多的治疗靶点并开发出新型治疗手段.

    作者:朱艳吉;沈玺;钟一声;谢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眼球内异物伤手术后全氟萘烷残留CT征象误诊眼内异物一例

    患者男,24岁.因右眼外伤后视物不清40余天于201 3年6月13日来我院就诊.2013年5月9日患者被铁屑击伤右眼后迅速出现视力下降伴眼痛,当时即觉有液体流出.外院诊断为右眼球内异物伤、玻璃体积血并行右眼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眼球内容物脱出还纳、眼球内异物取出、前房成形手术.手术中取出一枚9 mm×6 mm×4 mm大小的金属异物,手术后给予消炎、营养角膜等药物治疗.5月1 5日因眼球内金属异物取出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右眼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周边虹膜切除、前房成形、眼内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使用全氟萘烷复位视网膜.

    作者:郝晓璐;宋莉;姚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改良式23G缝合切口与传统23G硅油取出手术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连续病例177例18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2例113只眼,女性65例67只眼;平均年龄(43.8±10.3)岁.平均硅油填充时间4.5个月.患者均行矫正视力、间接检眼镜、眼压、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患眼视网膜均在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传统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组(A组)和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组(B组).分别为88、92只眼.两组患者性别(x2=1.596)、平均年龄、平均矫正视力(£=0.785)、平均眼压(t=0.352)、原发疾病(x2=1.982)、晶状体状态(x2=2.6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记录手术时间.观察矫正视力、眼压硅油残留、脉络膜脱离、视网膜再脱离以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0,P>0.05).手术后1 d(t=0.873),1周(t=1.115),3个月(t=0.141)平均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两组间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0,P<0.05);手术后1周(t=1.451),3个月(t=1.062)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患眼中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再脱离和硅油残留小滴为25、8、5、9、7只眼,分别占A组患眼的28.4%、9.1%、5.7%、10.2%、8.0%;B组患眼为5、2、2、8、1只眼,分别占B组患眼的5.4%、2.2%、2.2%、8.7%、1.1%.两组患眼过一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硅油残留小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及末次随访时均未见眼内炎发生.结论 改良式23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手术可减少手术后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残留硅油小滴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好.

    作者:吴鸣宇;刘玮;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视盘水平径及杯盘比差异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眼视盘水平径、杯盘比(C/D)差异.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RVO患者385例39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2例,女193例;平均年龄(58.30±11.51)岁;病程7 d~1个月.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DM)、高血压(HP)将患眼分为单纯RVO组、RVO合并DM组、RVO合并HP组,分别为356、20、16只眼.选取同期FFA检查正常的100只眼作为正常组.单纯RVO组356只眼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 201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100只眼;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H-CRVO) 17只眼;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 38只眼.非缺血型RVO 101只眼.其中,BRVO 17只眼;CRVO 53只眼;H-CRVO 6只眼;M-BRVO 25只眼.缺血型RVO 255只眼.其中,BRVO 184只眼;CRVO 47只眼;H-CRVO 11只眼;M-BRVO 13只眼.采用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造影系统行红外眼底照相(IR),利用系统自带软件在IR 30°图像上测量患眼视杯、视盘水平径,计算水平径C/D.结果 正常组、单纯RVO组、RVO合并DM组、RVO合并HP组视盘水平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P>0.05);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4,P<0.05).正常组与单纯RVO组中BRVO、CRVO、H-CRVO、M-BRVO患眼视盘水平径(F=4.49)、C/D(F=61.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视盘水平径比较,CRVO眼视盘水平径相对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VO、M-BRVO、H-CRVO眼视盘水平径相对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VO、CRVO、H-CRVO、M-BRVO患眼C/D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RVO组中,不同分型RVO眼视盘水平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P<0.05);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6,P<0.05).RVO同一分型眼间视盘水平径两两比较,除缺血型H-CRVO眼与非缺血型H-CRVO眼视盘水平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缺血型RVO眼与非缺血型RVO眼视盘水平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RVO:P=0.35,CRVO:P=0.86,M-BRVO:P=0.22);C/D两两比较,缺血型RVO与非缺血型RVO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RVO:P=0.35,CRVO:P=0.48,H-CRVO:P=1.00,M-BRVO:P=1.00).结论 RVO眼C/D均有不同程度扩大;除外CRVO眼,视盘水平径均无明显改变.

    作者:杨丽亚;徐延山;杨凯转;杨旭;韩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眼睫状视网膜动脉存在情况及其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眼睫状视网膜动脉存在情况及其与中心视力损害的关系.方法 临床确诊为CRAO且资料完整的140例患者1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3例,女性5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70±22.20)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79只,左眼61只.病程1~10 d,平均病程(4.7±3.9)d.所有患者均行中心视力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患眼有无睫状视网膜动脉以及有睫状视网膜动脉者视盘黄斑区睫状视网膜动脉数目、长短及其与黄斑区的位置关系.分析有无睫状视网膜动脉与中心视力损害程度的关系.中心视力损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视力0.1以上为轻度;数指~0.08为中度;无光感~手动为重度.结果 140只眼中,有睫状视网膜动脉41只眼,占29.3%;无睫状视网膜动脉99只眼,占70.7%.有睫状视网膜动脉的41只眼中,≥3支睫状视网膜动脉13只眼,占31.7%;2支睫状视网膜动脉23只眼,占56.1%;1支睫状视网膜动脉5只眼,占12.2%.睫状视网膜动脉分布于视盘颞侧29只眼,占70.7%;分布于其他象限12只眼,占29.3%.从视盘缘分出后长度在1个视盘直径(DD)内,未达到黄斑中心区37只眼,占90.2%;从视盘缘分出后长度超过1 DD,达到黄斑中心区上或下4只眼,占9.8%.中心视力检查发现,140只眼中,视力轻度损害15只眼,占10.7%;中度损害50只眼,占35.7%;重度损害75只眼,占53.6%.有或者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的CRAO患眼中心视力损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6,P>0.05).结论 29.3%的CRAO患眼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睫状视网膜动脉存在与否与CRAO患眼中心视力损害程度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吕沛霖;王润生;杜善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双侧性弥漫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二例

    例1 患者男,67岁.因双眼视力减退6周于2011年10月来我院眼科就诊.2010年8月患者曾行肺癌手术治疗.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低分化腺癌.近期全身检查未见肺癌复发或转移征象.眼部检查:双眼体征相似.视力均为眼前数指.可见少量角膜后沉着物(KP),伴有轻微房水闪辉,晶状体轻中度混浊.眼底检查发现,双眼下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中周部视网膜下散在分布大量钱币样黄色斑片状病灶(图1).眼底自身荧光检查发现,眼底检查所见的黄色斑片状病灶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荧光缺失(图2).B型超声检查发现,双眼脉络膜弥漫性增厚伴多发强回声拱形结节,无明显声衰减(图3).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双眼弥漫性睫状体增厚、浅脱离伴多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左眼周边部脉络膜探及一强回声拱形结节(图4).诊断:双侧性弥漫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DUMP),未予特殊治疗.

    作者:陈倩;姜春晖;王文吉;江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半胱氨酸与眼缺血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高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饮食中摄取的蛋氨酸(甲硫氨酸),是蛋氨酸与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Hcy可引起内皮细胞机能障碍与损伤,并加速凝血酶的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从而造成血管损伤并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变.Hcy作为慢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其水平的增高与颈动脉阻力增高、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血管粥样硬化相关,与眼缺血综合征(OIS)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可协助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下的OIS.OIS患者血浆Hcy水平、高Hcy血症发病率均高于视网膜静脉阻塞、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降低患者的血浆Hcy浓度能否防治OIS及其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证实.

    作者:刘喆;王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及其联合其他方法治疗3期以上Coats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及其联合其他方法治疗3期以上Coats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为Coats病的19例患者1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1~42岁,平均年龄(13.05±6.78)岁.年龄≤14岁的儿童患者15例;年龄≥18岁的成人患者4例.3a期13例,3b期6例.根据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及高度、视网膜周边异常血管活性,是否合并眼内增生等不同病变情况,分别行单纯IVR、IVR联合视网膜冷冻、IVR联合视网膜冷冻及视网膜下液引流、IVR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腔注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重复治疗.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1个月.其中,1次治疗11例,占57.9%;2次治疗3例,占15.8%;3次治疗3例,占15.8%;4次治疗2例,占10.5%.单纯IVR治疗22次,IVR联合视网膜冷冻治疗6次,IVR联合视网膜冷冻及视网膜下液引流治疗5次,IVR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1次.治疗后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11±7.05)个月.观察患者视力、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患者中,视力提高2例,占10.5%;视力无变化13例,占68.4%;视力下降1例,占5.3%;因年幼无法配合检查3例,占15.8%.视网膜完全复位3例,占15.8%;部分复位16例,占84.2%.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各1例.结论 单纯IVR及其联合其他方法均可有效治疗3期以上的Coats病.

    作者:杨琼;魏文斌;刘月明;杨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余,伴双眼闪光感、眼胀、视物模糊、周边视物不清及暗光、强光下视力下降来我院眼科就诊.发病前1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行右耳前黑痣切除手术,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基底细胞癌、切缘干净.手术后未行放射、化学药物治疗.我院眼科检查:双眼佳矫正视力均为0.8.玻璃体未见细胞.双眼视盘颜色略淡,边界清楚.动脉血管略细.视网膜可见轻微斑驳样色素紊乱,未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图1).蓝光眼底自身荧光成像(FAF)检查发现,黄斑外自身荧光弥漫增强(图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双眼视网膜弥漫斑驳状透见荧光,视网膜静脉节段性血管壁着染、轻微荧光渗漏(图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付彩云;黄厚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