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护理在新型防护模式应用于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

谢亚莉;孙朝文;程猛

关键词:循征护理, 新型防护模式, 外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价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防护价值,寻求对现代外科临床的护理刍议。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60例,在循证护理多途径下寻找证据资料,并行价值评判,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级预防防护方案。结果:在外科术后建立新型防护模式,践行循证护理两个“三防”,可以为现代外科临床提供新的护理防护模式。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其发生率,是现代外科遵循循证医学的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新型防护模式。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观察探讨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对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本院供应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一般情况下,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物理、化学及心理等因素,利器刺伤的发生率居于首位,第二位为紫外线暴露损伤,与其他危险因素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器伤害和紫外线损伤是供应室护理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对其进行预防应以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以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主,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者:陆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家属,采用问卷法,了解家属分为的情绪反应,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90%患者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

    作者:彭利红;姚丽;贾小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微课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它能实现资源区域共享化,且有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有推广价值,特别是对中职生的医学相关学科教学,新颖、易懂、简短等特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如何成功合理的把微课引入到教学当中,达到优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非盲目开展微课教学。

    作者:戴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扎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

    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儿童中。因此,控制儿童哮喘成为全球哮喘防治的关键。

    作者:朱天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心电图改变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改变与心率失常发生的相关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一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收集到20例病例,分别回顾观察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心率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探究分析心电图改变金额心率失常发生率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形式。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表现者11例,占55%;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者8例,占40%;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15例,占7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例,占25%。与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率结合比较发现,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且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性急性心急性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性心急性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医护人员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着重观察预防和治疗ST段抬高性心急性肌梗死患者是否出现心率失常的症状,科学有效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作者:何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及体会

    目的:了解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对74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对照组(64.8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沈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产后妇女抑郁症的预防及心理护理

    目的:预防产后妇女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孙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理干预在8例阴茎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阴茎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阴茎癌患者手术期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减轻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负担。结果:8例阴茎癌患者经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心理护理,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心理干预在阴茎癌围手术期护理中,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康复。

    作者:郑志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059例婴幼儿腹泻粪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腹泻婴幼儿感染A群轮状病毒的年龄组、性别及季节性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12月1059例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来检测样本中A群轮状病毒的抗原。结果1059例腹泻婴幼儿粪便中检出250例A群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23.6%。.各个年龄段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个月组为16.9%,6个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为25.6%,2~5岁组为14.9%,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阳性217例,占总阳性例数86.8%。男性患儿的感染率为24.1%,女性患儿感染率为22.9%,男女患儿的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一年中11月、12月、1月为感染的高峰期。结论 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6个月至2岁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和每年的秋冬季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体的检测,以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美容缝合或常规缝合的相关护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美容缝合或常规缝合后的护理方式选择[8]。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因需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美容缝合或常规缝合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分别为新试验护理方法(观察组)和传统护理方法(对照组),比较哪种护理方法更适合术后护理。结果:护理3周后观察组整体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新试验护理法护理患者恢复情况较好,满意度较高,副反应发生率极低,适合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作者:王娅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瘤标志物(TM)的临床应用分析综述

    在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黄梅香;袁茜茜;周春浪;覃宜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II型糖尿病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用数字排列法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详细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病人在统一的表格上进行回答,3个月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技术资料用X2检验,调查血糖控制与糖尿病急发症发生次数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得好,且糖尿病急发症的次数要少于对照组,两组按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有效地控制了血糖,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春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门诊注射室中发生晕厥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门诊注射室内患者发生晕厥的原因以及护理的体会、方法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间收治的108例于我院门诊注射室发生晕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晕厥的原因,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门诊注射室内发生晕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低血糖性晕厥、药物反应性晕厥、心理因素导致的晕厥、环境因素导致的晕厥等。护理工作做得越细致、医护人员态度越和善,病人发生晕厥概率越低。结论:门诊注射室内病人出现晕厥的原因有很多,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这些原因的产生,遏其源头,明确掌握发生晕厥时应采取的抢救措施,做到针对性、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以减少病人发生晕厥的概率,降低由晕厥导致的意外损伤。

    作者:钱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35例无创通气患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无创通气由于无需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呼吸机通过鼻/面罩与患者相连,具有保留正常的吞咽、进食、咳嗽、说话功能;上气道的生理湿化、温化和免疫功能,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少的特点。所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急性心力衰竭等治疗效果肯定,可以明确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增加存活率。

    作者:徐月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肝病专科门诊患者就诊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型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现有开放床位250余张,各专科较细,肝病专科是医院的其中一个科室,开放床位有102张,日门诊量平均达250余例次,患者从挂号、就诊、交费、检查、待结果通常少则几小时,长则2 d 或者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农村患者,长时间的等待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笔者对135例肝病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及路途的往返,降低患者的费用。

    作者:张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满意度、医疗花费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满意度、医疗花费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53%、住院时间(15.2±3.2)d、住院费用(31465.3±1342.2)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腓骨固定对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胫骨力线的影响研究

    目的:对腓骨固定对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胫骨力线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11月间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取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联合中药治疗,且观察组患者给予腓骨固定处理,而对照组未采取腓骨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和胫骨力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力线不良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给予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疾病治疗时采取腓骨固定,能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胫骨力线不良情况,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乐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提升医学知识学习效率

    人类的大脑具有思维的能力,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通过感官刺激,在脑海中将这些有内在联系的点串联记忆,形成一个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王麟尧;陈鑫;罗威明;冯楚炎;汤志祥;黄怀礼;孙建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颌面部外伤的急诊整容处理

    目的:探讨颌面部外伤的急诊整容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颌面部伤患者112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清创、骨折复位固定等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普外科颌面部外伤处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取急诊整容处理。结果:研究组患者对颌面部预后的总满意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结论:急诊整容处理可以有效恢复颌面部外伤患者的组织功能,提高美观度,减少瘢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可作为常规治疗方法应用推广于临床。

    作者:张成书;崔树英;张功宝;刘伟;程定;李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槟榔与口腔疾病研究进展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咀嚼槟榔在世界范围中广泛流行[1]。我国是世界槟榔第二大生产国,嚼食槟榔人群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湖南3省。槟榔在我国至少有2100年的历史,道光初年的《槟榔谱》是第一部有关槟榔的专著。据文献报道,全世界约有6~12亿人口咀嚼槟榔[2],槟榔是全世界流行的主流嗜好品之一[3]。

    作者:王麟尧;李晨;黄怀礼;蔡敬国;王佳鹏;张中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