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费萍;赵培泉;王嘉健

关键词:视网膜病, 早产儿/诊断, 超声生物显微镜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及严重病变的出现率也有显著增高,ROP进展至5期时,视网膜全脱离,有时出现前房消失,需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因此,手术前需要对患眼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情况,尤其是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的病变有明确了解.常规的直、间接检眼镜检查以及眼B型超声检查能够对患眼眼后段情况进行检测,但对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的病变情况以及房角结构无法探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应用高频换能器(50~100 MHz)研究眼前段断面图像的一种无创、无痛的超声诊断方法[1].我们对ROP患儿行UBM检查,观察房角、睫状体与视网膜及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情况.
中华眼底病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性酸中毒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代谢性酸中毒诱导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探讨其发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方法实验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425只.从大鼠出生后第2天开始按535 mg/kg的剂量管饲NH4Cl(浓度为50 mg/ml),每天2次,管饲6 d,然后进入恢复期.另选150只新生大鼠未进行管饲,作为对照组.两组大鼠分别于出生后3、5、8、10、13、20 d处死.取出双眼进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酶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评估;用酶联免疫分析法进行VEGF的测定. 结果实验组鼠在出生后3、5、8、10、13、20 d的新生血管(NV)发生率分别为0%、9%、26%、55%、19%、0%.出生后第3天,实验组鼠VEGF的蛋白水平[(101.1±14.2 ) pg/mg]比对照组[(133.2±15.9) pg/mg]下降(P=0.004),出后生第8天,实验组鼠VEGF蛋白水平[(98.4±19.2) pg/mg]比对照组[(78.1±8.7) pg/mg]升高(P=0.028);出生后第5、10、13、20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损害了正在发育的视网膜血管而引起新生血管;酸中毒引起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与VEGF有关.

    作者:陈宜;黎晓新;Jonathan M. Holmes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母子同患Stargardt病

    例1 男,11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年于2003年2月18日来院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5,矫正+1.75 DS=0.5;左眼:0.2,矫正+1.50 DS=0.4.双眼外眼及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眼底检查,视盘及视网膜动静脉未见异常,黄斑区可见边界清楚的横椭圆形病灶,大小约1.5个视盘直径(DD)×2.0 DD,呈灰黄色斑点状,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黄色斑融合成小团块状.病灶外周视网膜下未见黄色斑点(图1).周边视野检查正常,有相对性中心暗点.色觉检查:红绿色弱.眼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图(ERG)正常,眼电图(EOG)正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病灶区斑点状透见荧光,边界清晰,无荧光素渗漏.诊断:双眼Stargardt病.

    作者:林东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无脉络膜症一例

    无脉络膜症(CHM)是一种X性连锁性隐性遗传性眼病,临床较少见,我们近期诊断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2岁.因进行性夜盲及视力下降20多年于2004年2月7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其它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自述家中无类似病例发生.全身检查:患者发育正常,全身未见异常.

    作者:张迎秋;蒋秀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选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临床的急诊之一,由于其发病迅速,预测性差,可造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药物治疗作用甚微,鲜有抢救成功的报道,近年来我院采用经血管内超选眼动脉溶栓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作者:卢国华;李如龙;王小吟;谭英;李朝伟;蒋国民;陈亚贤;赵进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征以及在M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科经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确诊的MS患者42例84只眼的视力、散瞳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FFA检查、视野检查、脑脊液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和MRI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42例患者的84只眼中,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9%、21.4%、71.4%、83.3%和100%.44只眼有FFA异常,占52.4%.其中,病程早期的4只眼表现为视盘炎,占4.8%,视野有生理盲点扩大和中心暗点;病程早中期的7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占8.33%,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程晚期的33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占39.3%,视野为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视野. 结论 MS的FFA图像多表现为视盘炎、视神经视网膜炎和视神经萎缩的特征.FFA检查结果结合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M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匡丽晖;杨为中;金敏;黄雄飞;丁小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危险因素,为合理制定ROP筛查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4年4月期间我院眼科就诊的168例孕龄<37周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胎数(BC)、孕龄(GA)、出生体重(BW)、氧疗时间以及双眼充分散瞳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所见的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按ROP国际分类法(ICROP)记录检查结果,1、2、3期为轻度ROP,阈值病变、4期和5期为严重ROP.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ROP与性别、BC、GA、BW、氧疗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68例早产儿336只眼中,严重ROP 47例91只眼,分别占患儿例数和眼数的28.0%、27.1%.其中,阈值病变20只眼,占6.0%;4期病变11只眼,占3.3%.4期病变中,4A期2只眼,占0.6%;4B期9只眼,占2.7%.5期60只眼,占17.8%.各因素中,GA、BW和氧疗时间对严重ROP的发生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15,α=0.05),性别和BC与ROP无关(P值分别为0.640和0.084,α=0.05).亚变量统计分析显示,当GA≤30周或BW≤1 500 g或氧疗时间>4 d时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GA、BW和氧疗时间的影响,而与性别和BC无关.GA≤30周或BW≤1 500 g或氧疗时间>4 d的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筛查.

    作者:单海冬;赵培泉;蒋定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皮抑素抑制氧致视网膜病变小鼠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鼠龄为7 d的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给氧组(12只)、ES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8只).将给氧组和ES治疗组小鼠置于浓度为(75±5)%高氧环境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 h,一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 μg ES,另一只眼注射1 μ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对照.对照组小鼠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右旋糖苷-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视网膜造影整装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改变;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结果与给氧组相比,ES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见视网膜血管分支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ES治疗眼平均每个视网膜切面可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减少,为(5.39±1.52)个,与给氧组[(22.56±2.13)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ES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新途径.

    作者:张美霞;张军军;严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种玻璃体手术用的弯注水头

    目前玻璃体手术中常用的灌注系统是一种直型注水头,固定之后,接在注水头上的注水管必须经过向上翘起,再弯曲向下后固定在面膜上[1,2].手术中,手术者常常担心碰上向上翘起的注水管而引起注水头的眼内部分损伤周围组织[2].为摒除这种不利因素,我们设计了一种弯型注水头,并在有晶状体眼玻璃体手术中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文;杭丽;黄素英;李加青;王丹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和某些内眼手术会因血视网膜屏障(内屏障)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外屏障)的破坏,使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渗漏,引起黄斑水肿,导致视功能损害.其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和药物治疗,但疗效不太理想.近年来玻璃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黄斑水肿取得了一定疗效[1].现将23例黄斑水肿患者接受玻璃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波;赵晓辉;邢怡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体外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和促移行作用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RPE细胞移行的影响. 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单层近融合期人RPE细胞,采用棉签和角膜移植用环钻做圆形细胞刮伤区,建立体外RPE细胞损伤模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ISH)方法检测RPE细胞受创后不同时间CTGF的表达及其转录水平mRNA的变化.并计数进入缺损区的RPE细胞数,定量观察CTGF对RPE细胞移行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对CTGF这一作用的影响.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创伤后6 h,创伤边缘RPE细胞表达CTGF呈弱阳性反应;随着创伤后时间延长,阳性信号逐渐增强;伤后24、48 h创伤边缘移行的RPE细胞呈CTGF强阳性表达.重组人CTGF因子(rhCTGF)呈剂量依赖性刺激RPE细胞移行,地塞米松对CTGF诱导的RPE细胞移行作用有显著抑制作用. 结论 CTGF参与了RPE细胞创伤修复过程,这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眼内增生性疾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长梅;韩泉洪;赵俊宏;惠延年;王静波;贾洪真;马吉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玻璃体液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1, 2].我们通过检测PVR患者和正常眼玻璃体IL-1、IL-6、IL-8和TNF水平,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在PVR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刘蓓;郑曰忠;赵秉水;陈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二极管激光治疗三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表现为视网膜无血管区、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轻者仅引起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周围的轻度增生;重者增生广泛,可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导致盲目.早产、低出生体重、吸氧史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自2002年底我院对出生后同时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的三胞胎姐妹进行密切眼底随访,适时地进行了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滨;董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调节规律,阐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36只7 d龄C57BL/6J幼鼠暴露在(75±2)%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 d,随后在正常氧环境下5 d,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24只同日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PCR)观察各组VEGF mRNA的变化. 结果氧诱导模型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为高氧状态下表层和深层血管的中心区出现无灌注,相对低氧状态下2 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其部位在中周部.RF-PCR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与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存在明确的时空对应关系,即高氧状态下,VEGF mRNA转录下降,相对低氧状态下,VEGF mRNA过度转录. 结论缺氧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氧之后的相对低氧使VEGF表达增加,可能会降低ROP新生血管的发生.

    作者:韩梅;孔怡淳;赵堪兴;袁松涛;李宁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早期成功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例

    患儿男,3.5个月.因发现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孕31周早产,出生体重1 400 g,吸氧157 h.生后70 d、矫正胎龄41周时在当地检查发现双眼ROP3期并行双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发现病变进展,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作者:姜燕荣;周鹏;董晓光;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Kringle5基因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

    目的观察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Kringle5基因对SD大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探寻治疗ROP的新方法. 方法亚克隆构建pSNAV-Kringle5-gfp载体,腺伴随病毒包装形成rAAV-Kringle5-gfp.21只鼠高氧环境下建立ROP模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只眼).两组各取18只眼作视网膜组织切片;各剩3只眼作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另设正常对照5只大鼠.实验组每只眼注入滴度为2.5×1012 vg/ml的rAAV-Kringle5-gfp 10 μl,对照组每只眼注入滴度为2.5×1011 vg/ml的rAAVLacZ 10 μ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目的基因在眼组织中的表达.12周后,麻醉下处死大鼠,行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记数. 结果 pSNAV-Kringle5-gfp载体经测序正确;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Kringle5 在玻璃体腔及视网膜有大量表达;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有表达;实验组、阴性对照组视网膜表面内皮细胞细胞核分别为(19.954 2±3.825 7)、(7.335 2±2.731 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血管抑素Kringle5对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宋哲;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视网膜电图比较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功能发育程度. 方法选取健康无眼病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各25例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记录视杆细胞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及大混合反应.对比分析两组婴儿的ERG各波反应的潜伏期、振幅以及大反应b/a波振幅比值. 结果与足月产婴儿比较,早产儿视杆细胞反应潜伏期延长(t=11.00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振幅没有明显改变(t=1.836,P=0.069);大反应a、b波潜伏期延长(t=2.44,P=0.010;t=10.800,P=0.000),而振幅降低(t=5.804,P=0.000;t=5.80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儿视锥细胞反应除b波振幅无明显差异外(t=0.486,P=0.628),a波潜伏期(t=4.444,P=0.000)和振幅(t=3.819,P=0.000)及b波潜伏期(t=2.850,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大混合反应的b/a波振幅比值没有明显差异(t=1.142,P=0.256). 结论早产儿视网膜发育程度较足月产婴儿稍低.

    作者:关天芹;盛艳娟;黄时洲;江福钿;刘彩娇;吴乐正;吴德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ROP筛查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为了解RetCam在ROP筛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将它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总结如下.

    作者:单海冬;赵培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其中后两组又按照不同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后1、6、12、24、48、72 h 6个时间段.建立RIRI动物模型,以bFGF(治疗组)或平衡盐溶液(缺血组)玻璃体腔注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链酶卵白素-生物素复合体法检测不同时段视网膜组织中野生型(WT)p53、c-fos、c-jun基因的表达变化. 结果缺血组视网膜再灌注后6 h可发现有WTp53、c-fos和c-jun蛋白的表达,24 h达到高峰,48 h仍持续强表达,72 h表达已明显下降.bFGF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规律基本与缺血组相似,但表达量相对明显减弱.二组比较,在再灌注6~48 h各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IRI能引起WTp53、c-fos、c-jun基因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与内核层表达的增高;WTp53、c-fos、c-jun基因可能通过在与RIRI的细胞凋亡中起作用而参与了RIRI的发生机制;bFGF可以抑制RIRI时WTp53、c-fos、c-jun基因在视网膜表达的增高,从而对RIRI起治疗作用.

    作者:牛膺筠;高云霞;袁春燕;丁玉芝;杨文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纤维蛋白溶解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研究进展

    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称为玻璃体后脱离(PVD).PVD可以改善部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预后,缩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药物性PVD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现就纤维蛋白溶解酶诱导产生PVD的组织结构基础、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魏来;王桂云;邹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特指发生于早产儿特别是过早产儿的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病变特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儿童失明的主要病因.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ROP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早期发现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无疑是现阶段拯救ROP患儿视功能的重要措施.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OP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涵盖了ROP的发病、诊断、筛查、治疗以及随访等诸方面.

    作者:高磊;赵秀芹;Wilson Yip;林顺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