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在全身性疾病及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

侯海娟;张洁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心血管病, 糖尿病, 牙周炎
摘要: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可分为3种:神经原性、内皮性和诱生性,NOS基因多态性主要表现在内皮性NOS.本文主要探讨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牙周炎的密切关系.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植物精油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植物精油是萃取自植物的具有特殊芳香的易挥发的一类天然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和止痛等功效,在医药、食品和日用化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植物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在口腔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叶园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机械力对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和调控

    核心结合因子(Cbf)-α<,1>,在骨成型和骨改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机械力则是调控骨改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就Cbf-α<,1>的结构、Cbf-α<,1>与骨改建的关系、机械力对Cbf-α<,1>的表达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将自胚胎干细胞中筛选出的oct-4、sox一2、c-mye、klf-4四种基因组合转入体细胞,可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牙髓干细胞取材简单,尝试利用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将其重编程为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为牙组织工程提供优质的种子细胞.本文就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在体细胞去分化中的作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在牙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芳;周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为解决大块骨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目前制约组织工程骨研究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成骨细胞的增生迁移成骨过程与其血液营养供给的矛盾,因此血管化在骨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作者:史雨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放射治疗对口腔种植的影响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于放射治疗患者的口腔种植问题进行如下5方面的综述:放射治疗与未放射治疗的骨结合比较;放射剂量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放射治疗与种植的间隔时间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种植不同区域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以及配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亚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生物学作用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描述的是上皮细胞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获得某些间充质细胞特征(如极性丧失、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和成纤维细胞样外形等)的现象,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近年来对EMT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胚胎发育、损伤修复、脏器纤维化以及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因此,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对EMT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点和思路.

    作者:胡逢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感染根管中产黑色素杆菌检测率的影响因素

    产黑色素杆菌与感染根管密切相关,但各项研究得出的检测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感染根管中产黑色素杆菌检测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样本量、样本来源地区、取样部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方法,希望将来能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更全面地评价该细菌在根尖周感染中所占的地位.

    作者:漆正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碘、钼、硒、镁、硼预防小鼠氟斑牙效果的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微量元素碘、钼、硒、镁、硼预防小鼠氟斑牙的效果,筛选较优的抗氟元素.方法 将1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7个组:空白组饮用双蒸水,氟组饮用含110mg·L<'-1>NaF的双蒸水,15个微量元素组分别将碘化钾、钼酸钠、亚硒酸钠、四硼酸钠、硫酸镁按照各自化合物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25%、50%、75%三个剂量添加于饲料中,饮水同氟组.通过观察小鼠体重及牙长增长率,氟斑牙形成的时间、形成时分级及D<,42>分级,确定较优的抗氟元素.结果 5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一定预防氟斑牙的作用,硫酸镁及四硼酸钠LD<,50>的25%剂量显示出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 镁、硼是具有较好抗氟效果的微量元素.

    作者:陶洪;郭海燕;侯铁舟;刘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头颈部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给药途径的应用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化学治疗在头颈部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给药途径的改进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给药途径不同,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头颈部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给药途径可简单分为:静脉化学治疗、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淋巴化学治疗、局部化学治疗和多途径联合化学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给药途径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金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机制

    雌激素水平能影响牙槽骨吸收,其生物学效应可能主要通过2种途径实现:1)直接通过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介导,主要包括经典的基因组途径和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非基因组途径;2)调节细胞因子表达,通过它们的作用调节骨代谢,本文就雌激素作用于牙槽骨影响其代谢的这2种可能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央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细菌天然密度感应系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QSS)与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细菌相互间通过QSS交换信号分子实现其信息交流,而阻断细菌间的信号传导,可达到抑制或减少细菌感染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多种天然抑制剂,可干扰QSS的传导回路.本文就细菌QSS及其天然抑制剂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月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

    目的 对腭裂裂隙缘的骨膜进行牵张,研究新骨形成的过程及规律,初步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方法修复腭裂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幼犬8只制作腭裂动物模型,采用安置骨膜牵张器的方法对裂隙缘的一侧骨膜进行牵张,牵张力为(2.45±0.20)N.在牵张器放置后20、30、40、60 d各处死动物2只,未放置一侧为对照侧.结果 裂隙缘骨膜受牵张后,新生成骨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多,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的成骨细胞作用下,钙化沉积成新骨,并逐渐改建成熟.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在骨膜牵张器放置20d后牵张区已有新骨形成,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成骨量逐渐增加,40d时的成骨活动活跃,至60d时新骨钙化程度较成熟,以骨改建和塑形为主.

    作者:宋庆高;邓金勇;陈尚;黄桂林;蒋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不同Ⅳ类洞型设计树脂直接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Ⅳ类洞型设计树脂直接修复后在正中和前伸 2种载荷状态下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建立上颌中切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预备成Ⅳ类洞,洞缘分别设计成1mm和2mm斜面、沟槽、阶梯状沟槽4种固位形树脂修复的模型,对照组不做特殊固位形.分别在牙冠舌侧切1/3与中1/3交界处和牙冠切缘偏舌侧,加载与牙体长轴呈45°的力,大小100 N,分析各组模型树脂和牙体界面的Von Mises值及应力分布状况.结果 前伸时,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值明显大于正中,而此时斜面设计界面的应力值比沟槽组稍小,但沟槽设计时应力分布比斜面组更均匀.结论 从应力角度考虑,2种预备方法各具优势,但前伸时树脂和牙体界面的应力值明显大于正中,因此树脂直接修复切角缺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前牙对刃啃咬硬物.

    作者:许海平;邢路;苏勤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201例患者根管再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根管再治疗的临床现况.方法 随机选择需行根管再治疗的201例患者的254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分析根管再治疗的就诊情况和疗程情况.结果 254颗需行根管再治疗的患牙中,前牙65颗,占25.59%;前磨牙64颗,占25.20%;磨牙125颗,占49.21%.根管内充填物为牙胶尖/AH糊剂者 208颗,曾做过干髓术者29颗,塑化治疗者0颗,根管内单纯糊剂允填者8颗,根管内存在器械分离者9颗.平均疗程为2~7次,2次完成者89颗;3次完成者150颗;4次完成者5颗;5次及以上完成者10颗.结论 254颗患牙其根管于治疗情况复杂,根管再治疗的疗程较首次根管治疗延长.

    作者:李凤霞;谭红;叶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口腔细菌的新种属及其生物学特性

    对口腔内细菌性疾病进行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近年来,都有关于口腔新种属的报道.本文就2007年至2009年6月报道的口腔细菌的新种属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作者:陈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变异链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变异链球菌对牙面的黏附,是形成牙菌斑的前提和致龋的重要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针对变异链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旨在更好地诠释变异链球菌在致龋过程中的作用,为龋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本文就黏附、变异链球菌表面成分与黏附的关系、影响变异链球菌黏附的环境因素、变异链球菌黏附研究的前景展望等作一综述.

    作者:杨隆强;周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皮-钙黏着蛋白及其启动子甲基化在头颈癌中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复杂过程,钙黏着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的结构和功能、E-cad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关系、E-cad启动子甲基化对头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李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安止痛牙龈膏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及具核梭杆菌的抑菌作用

    目的 体外测定安止痛牙龈膏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嗜血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安止痛牙龈膏对上述3种致病菌的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 安止痛牙龈膏对上述3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伴放线嗜血菌的抑制作用强,MIC和MBC均为0.8g·L-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12和12.5g·L<'-1>;对具核梭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5和25g·L-1.结论 安止痛牙龈膏对上述3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作者:吴卫锋;雷丹;姜苏;高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循环张应力对牙周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8和13表达的影响

    目的 以同一频率下不同力值、不同时间的循环张应力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一8、13表达的影响,探讨生物力介导下牙周组织细胞外基质代谢调节的分子机制和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培养在弹性硅胶膜6孔板上的HPDLC施加0.1Hz,硅胶膜形变率分别为6%、12%和18%的周期性循环张应力,分别在加载2、6、12h后检测HPDLC的MMP一8、13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的HPDLC的生长方向顺应力的方向改变,HPDLC表达MMP一8、13.MMP一8在加载6%、12%形变率循环张应力后,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加载18%形变率组,各时间段的表达量都增加,但12h较6h表达水平低.MMP-13在6%形变率的循环张应力刺激下,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12%、18%形变率组,各时间段表达量都增加,12h较6h表达水平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循环张应力可影响HPDLC中MMP一8、13的表达水平,MMP一8、13可能参与正畸力下牙周组织的改建.

    作者:岑玉锋;李雪;韩光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膜型-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代谢和口腔发育及疾病中的表达和作用

    膜型(M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存在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与骨代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mt-1-mmp基因缺陷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骨代谢异常,而诸多口腔疾病都与骨代谢异常密不可分.本文就MT-1-MMP的结构和功能、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在口腔发育及疾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忻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