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平;邢路;苏勤
目的 通过观察微量元素碘、钼、硒、镁、硼预防小鼠氟斑牙的效果,筛选较优的抗氟元素.方法 将1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7个组:空白组饮用双蒸水,氟组饮用含110mg·L<'-1>NaF的双蒸水,15个微量元素组分别将碘化钾、钼酸钠、亚硒酸钠、四硼酸钠、硫酸镁按照各自化合物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25%、50%、75%三个剂量添加于饲料中,饮水同氟组.通过观察小鼠体重及牙长增长率,氟斑牙形成的时间、形成时分级及D<,42>分级,确定较优的抗氟元素.结果 5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一定预防氟斑牙的作用,硫酸镁及四硼酸钠LD<,50>的25%剂量显示出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 镁、硼是具有较好抗氟效果的微量元素.
作者:陶洪;郭海燕;侯铁舟;刘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根管再治疗的临床现况.方法 随机选择需行根管再治疗的201例患者的254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分析根管再治疗的就诊情况和疗程情况.结果 254颗需行根管再治疗的患牙中,前牙65颗,占25.59%;前磨牙64颗,占25.20%;磨牙125颗,占49.21%.根管内充填物为牙胶尖/AH糊剂者 208颗,曾做过干髓术者29颗,塑化治疗者0颗,根管内单纯糊剂允填者8颗,根管内存在器械分离者9颗.平均疗程为2~7次,2次完成者89颗;3次完成者150颗;4次完成者5颗;5次及以上完成者10颗.结论 254颗患牙其根管于治疗情况复杂,根管再治疗的疗程较首次根管治疗延长.
作者:李凤霞;谭红;叶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为解决大块骨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目前制约组织工程骨研究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成骨细胞的增生迁移成骨过程与其血液营养供给的矛盾,因此血管化在骨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作者:史雨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将自胚胎干细胞中筛选出的oct-4、sox一2、c-mye、klf-4四种基因组合转入体细胞,可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牙髓干细胞取材简单,尝试利用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将其重编程为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为牙组织工程提供优质的种子细胞.本文就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在体细胞去分化中的作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在牙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芳;周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天疱疮是其特异性自身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Dsg)一1和3所产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黏膜疾病.桥粒维持着上皮的完整性,其结构或功能破坏在天疱疮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桥粒及其结构、天疱疮信号通路与天疱疮作一综述,以期为天疱疮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口.
作者:荣琼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核心结合因子(Cbf)-α<,1>,在骨成型和骨改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机械力则是调控骨改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就Cbf-α<,1>的结构、Cbf-α<,1>与骨改建的关系、机械力对Cbf-α<,1>的表达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复杂过程,钙黏着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的结构和功能、E-cad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关系、E-cad启动子甲基化对头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李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可分为3种:神经原性、内皮性和诱生性,NOS基因多态性主要表现在内皮性NOS.本文主要探讨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牙周炎的密切关系.
作者:侯海娟;张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化学治疗在头颈部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给药途径的改进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给药途径不同,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头颈部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给药途径可简单分为:静脉化学治疗、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淋巴化学治疗、局部化学治疗和多途径联合化学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给药途径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金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以碱处理和仿生溶液在多孔钛表面制备类骨磷灰石涂层,观察人牙周膜细胞(PDLC)在碱处理前后多孔钛表面的黏附生长,评价多孔钛类骨磷灰石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松装烧结法制备多孔钛片,60℃下行碱处理,在模拟体液中沉积类骨磷灰石涂层.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表面形貌、物相和结构,能量散射光谱测定仪分析其表面成分,扫描电镜下观察PDIC在碱处理前后钛片表面的生长形态.甲噻唑四唑氮比色检测细胞活性,进行细胞毒性评价.结果 经碱处理后,多孔钛在仿生溶液中可形成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涂层,该涂层可促进PDLC增殖.结论 多孔钛表面类骨磷灰石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PDLC的良好生长载体.
作者:刘君瑜;刘艳;汪永跃;傅云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对口腔内细菌性疾病进行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近年来,都有关于口腔新种属的报道.本文就2007年至2009年6月报道的口腔细菌的新种属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作者:陈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开窗负压吸引术应用于颌骨含牙囊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2009年收治含牙囊肿患者15例,年龄11~38岁;男11例,女4例.其中,9例为上颌骨含牙囊肿,6例为下颌骨含牙囊肿.采用开窗负压吸引术对其进行治疗,术后观察3、6个月颌骨囊肿的变化情况,对仍存留的囊肿行Ⅱ期囊肿刮治术.结果 Ⅰ期负压吸引术后3~6个月患者颜面畸形基本消除:Ⅱ期刮治术后6~12个月,下颌骨缺损区完全修复.其中,2例青少年的恒牙完全萌出,咬合关系正常;1例恒牙萌出1/2,咬合关系接近正常;1例恒牙即将萌出.结论 开窗负压吸引术可以显著缩小甚至消除颌骨大型含牙囊肿,改善患者颌骨膨隆畸形,大程度保留解剖结构及其相应的生理功能,是治疗颌骨大型含牙囊肿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顾倩平;孟箭;张杰;孟庆飞;李志萍;周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描述的是上皮细胞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获得某些间充质细胞特征(如极性丧失、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和成纤维细胞样外形等)的现象,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近年来对EMT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胚胎发育、损伤修复、脏器纤维化以及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因此,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对EMT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点和思路.
作者:胡逢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防御素是在植物以及动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类阳离子多肽,是抗菌肽(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短链多肽)中具有代表性的亚家族,是十分保守的宿主防御分子.至今为止,已发现多种防御素.人β-防御素(hBD)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趋化活性、调节吞噬细胞及获得性免疫等功能.此外,hBD还具有抗肿瘤活性,且与口腔癌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可能为肿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李艳忠;但红霞;刘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雌激素水平能影响牙槽骨吸收,其生物学效应可能主要通过2种途径实现:1)直接通过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介导,主要包括经典的基因组途径和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非基因组途径;2)调节细胞因子表达,通过它们的作用调节骨代谢,本文就雌激素作用于牙槽骨影响其代谢的这2种可能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央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中国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全基因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作一综述,以拓宽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思路,进血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潘亚萍;刘静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产黑色素杆菌与感染根管密切相关,但各项研究得出的检测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感染根管中产黑色素杆菌检测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样本量、样本来源地区、取样部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方法,希望将来能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更全面地评价该细菌在根尖周感染中所占的地位.
作者:漆正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牙髓状态的判定对牙体修复和牙髓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牙髓状态的检测大致分为牙髓感觉测试和牙髓活力测试.牙髓感觉测试通过刺激牙髓神经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主观性较强,不一定能反映牙髓的真正状态,而牙髓活力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牙髓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体现牙髓的活力,客观、无创,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牙髓感觉测试与牙髓活力检测的区别,以及目前牙髓活力检测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倩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膜型(M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存在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与骨代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mt-1-mmp基因缺陷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骨代谢异常,而诸多口腔疾病都与骨代谢异常密不可分.本文就MT-1-MMP的结构和功能、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在口腔发育及疾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忻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在人体生理环境中,生物体或活细胞总是受到多种机械刺激的影响,如膜牵张力、渗透压或高频震动等.从这一现象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机械敏感性对于机体的重要性.在以往的研究中,离子通道的敏感性主要存在于机械门控离子通道(MSC),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机械敏感性在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GC)中的表达,在生理和神经组织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对VGC机械敏感性的表现、机制及其所涉及的生理作用作一阐述.
作者:王海业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