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牙髓活力检测的新进展

徐倩容

关键词:牙髓活力检测, 牙髓感觉测试, 牙髓血流量, 脉搏血氧测定法, 激光多普勒
摘要:牙髓状态的判定对牙体修复和牙髓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牙髓状态的检测大致分为牙髓感觉测试和牙髓活力测试.牙髓感觉测试通过刺激牙髓神经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主观性较强,不一定能反映牙髓的真正状态,而牙髓活力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牙髓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体现牙髓的活力,客观、无创,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牙髓感觉测试与牙髓活力检测的区别,以及目前牙髓活力检测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

    目的 对腭裂裂隙缘的骨膜进行牵张,研究新骨形成的过程及规律,初步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方法修复腭裂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幼犬8只制作腭裂动物模型,采用安置骨膜牵张器的方法对裂隙缘的一侧骨膜进行牵张,牵张力为(2.45±0.20)N.在牵张器放置后20、30、40、60 d各处死动物2只,未放置一侧为对照侧.结果 裂隙缘骨膜受牵张后,新生成骨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多,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的成骨细胞作用下,钙化沉积成新骨,并逐渐改建成熟.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在骨膜牵张器放置20d后牵张区已有新骨形成,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成骨量逐渐增加,40d时的成骨活动活跃,至60d时新骨钙化程度较成熟,以骨改建和塑形为主.

    作者:宋庆高;邓金勇;陈尚;黄桂林;蒋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机制

    雌激素水平能影响牙槽骨吸收,其生物学效应可能主要通过2种途径实现:1)直接通过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介导,主要包括经典的基因组途径和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非基因组途径;2)调节细胞因子表达,通过它们的作用调节骨代谢,本文就雌激素作用于牙槽骨影响其代谢的这2种可能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央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牙髓活力检测的新进展

    牙髓状态的判定对牙体修复和牙髓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牙髓状态的检测大致分为牙髓感觉测试和牙髓活力测试.牙髓感觉测试通过刺激牙髓神经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主观性较强,不一定能反映牙髓的真正状态,而牙髓活力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牙髓血流量的变化从而体现牙髓的活力,客观、无创,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牙髓感觉测试与牙髓活力检测的区别,以及目前牙髓活力检测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倩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牙龈卟啉单胞菌研究进展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中国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引发牙周组织破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全基因组,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龈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作一综述,以拓宽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研究思路,进血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潘亚萍;刘静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补肾壮骨中药对成骨质量和骨钙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肾壮骨中药对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6只英国小猎兔犬(beagle)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并行其右侧下颌骨劈开,植入常规组合式骨牵张器,经7d延迟后,以0.5mm每12h的速度连续牵张10d.中药组自牵张器植入术后第1天,口服补肾壮骨中药至试验结束.分别于固定后的1、2、3、4周,每组处死小猎兔犬2只,留取标本后行组织学观察、骨组织计量学分析和骨钙蛋白检测.结果 1)大体标本:在第1~2周时,两组大体标本无明显差异,牵张间隙处骨膜增厚,牵张间隙有轻微的动度;第3周时,两组标本增生的骨膜变薄,两骨断端动度消失;第4周时,两组骨膜厚度逐渐恢复到正常骨膜的厚度,两切骨断端已难以辨认.中药组牵张间隙处骨组织较致密且光滑.2)组织形态学改变:在第1周时,牵张沟少量区域充满蜂窝状的结缔组织,在接近于切开的近髓腔处有膜状新骨形成;第2周时,牵张间隙内由中央向两侧,依次有纤维区带、指状类骨质区带和新生骨小梁区带;第3周时,牵张沟内大部分区域有新骨形成,中药组成骨细胞的数量较多且较活跃,新生骨小梁区带较宽,而纤维区带较窄;中药组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活跃,新生骨小梁粗大,新生骨组织也较为成熟;第4周时,牵张间隙3个区带消失,代之以近似平行排列的新生骨小梁;中药组骨小梁排列密集,形态粗大且均匀,而对照组骨小梁则稀疏且粗细不均.3)骨组织计量学分析:在第1~2周时,中药组骨小梁的面积、周长和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在第3~4周时,中药组骨小梁的面积、周长和面密度均高于对照组.4)骨钙蛋白的mRNA检测:骨钙蛋白mRNA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的细胞质和新生骨的表面.第1周时,中药组骨钙蛋白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在第2、3、4周时,中药组骨钙蛋白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肾壮骨中药能有效地加速下颌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通过增加成骨基因(胃钙蛋白)的表达促进牵张成骨中骨的再生并加速了骨的愈合.

    作者:闫宝勇;董福生;董玉英;郝福良;张扬;陈爱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含牙囊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估开窗负压吸引术应用于颌骨含牙囊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2009年收治含牙囊肿患者15例,年龄11~38岁;男11例,女4例.其中,9例为上颌骨含牙囊肿,6例为下颌骨含牙囊肿.采用开窗负压吸引术对其进行治疗,术后观察3、6个月颌骨囊肿的变化情况,对仍存留的囊肿行Ⅱ期囊肿刮治术.结果 Ⅰ期负压吸引术后3~6个月患者颜面畸形基本消除:Ⅱ期刮治术后6~12个月,下颌骨缺损区完全修复.其中,2例青少年的恒牙完全萌出,咬合关系正常;1例恒牙萌出1/2,咬合关系接近正常;1例恒牙即将萌出.结论 开窗负压吸引术可以显著缩小甚至消除颌骨大型含牙囊肿,改善患者颌骨膨隆畸形,大程度保留解剖结构及其相应的生理功能,是治疗颌骨大型含牙囊肿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顾倩平;孟箭;张杰;孟庆飞;李志萍;周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感染根管中产黑色素杆菌检测率的影响因素

    产黑色素杆菌与感染根管密切相关,但各项研究得出的检测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感染根管中产黑色素杆菌检测率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样本量、样本来源地区、取样部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方法,希望将来能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更全面地评价该细菌在根尖周感染中所占的地位.

    作者:漆正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变异链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变异链球菌对牙面的黏附,是形成牙菌斑的前提和致龋的重要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针对变异链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旨在更好地诠释变异链球菌在致龋过程中的作用,为龋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本文就黏附、变异链球菌表面成分与黏附的关系、影响变异链球菌黏附的环境因素、变异链球菌黏附研究的前景展望等作一综述.

    作者:杨隆强;周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201例患者根管再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根管再治疗的临床现况.方法 随机选择需行根管再治疗的201例患者的254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分析根管再治疗的就诊情况和疗程情况.结果 254颗需行根管再治疗的患牙中,前牙65颗,占25.59%;前磨牙64颗,占25.20%;磨牙125颗,占49.21%.根管内充填物为牙胶尖/AH糊剂者 208颗,曾做过干髓术者29颗,塑化治疗者0颗,根管内单纯糊剂允填者8颗,根管内存在器械分离者9颗.平均疗程为2~7次,2次完成者89颗;3次完成者150颗;4次完成者5颗;5次及以上完成者10颗.结论 254颗患牙其根管于治疗情况复杂,根管再治疗的疗程较首次根管治疗延长.

    作者:李凤霞;谭红;叶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放射治疗对口腔种植的影响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于放射治疗患者的口腔种植问题进行如下5方面的综述:放射治疗与未放射治疗的骨结合比较;放射剂量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放射治疗与种植的间隔时间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种植不同区域与种植体生存率的关系以及配合高压氧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亚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细菌天然密度感应系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QSS)与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细菌相互间通过QSS交换信号分子实现其信息交流,而阻断细菌间的信号传导,可达到抑制或减少细菌感染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多种天然抑制剂,可干扰QSS的传导回路.本文就细菌QSS及其天然抑制剂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月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碘、钼、硒、镁、硼预防小鼠氟斑牙效果的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微量元素碘、钼、硒、镁、硼预防小鼠氟斑牙的效果,筛选较优的抗氟元素.方法 将1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7个组:空白组饮用双蒸水,氟组饮用含110mg·L<'-1>NaF的双蒸水,15个微量元素组分别将碘化钾、钼酸钠、亚硒酸钠、四硼酸钠、硫酸镁按照各自化合物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25%、50%、75%三个剂量添加于饲料中,饮水同氟组.通过观察小鼠体重及牙长增长率,氟斑牙形成的时间、形成时分级及D<,42>分级,确定较优的抗氟元素.结果 5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一定预防氟斑牙的作用,硫酸镁及四硼酸钠LD<,50>的25%剂量显示出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 镁、硼是具有较好抗氟效果的微量元素.

    作者:陶洪;郭海燕;侯铁舟;刘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机械敏感性及其研究进展

    在人体生理环境中,生物体或活细胞总是受到多种机械刺激的影响,如膜牵张力、渗透压或高频震动等.从这一现象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机械敏感性对于机体的重要性.在以往的研究中,离子通道的敏感性主要存在于机械门控离子通道(MSC),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机械敏感性在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GC)中的表达,在生理和神经组织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对VGC机械敏感性的表现、机制及其所涉及的生理作用作一阐述.

    作者:王海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为解决大块骨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目前制约组织工程骨研究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成骨细胞的增生迁移成骨过程与其血液营养供给的矛盾,因此血管化在骨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作者:史雨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生物学作用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描述的是上皮细胞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获得某些间充质细胞特征(如极性丧失、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和成纤维细胞样外形等)的现象,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近年来对EMT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胚胎发育、损伤修复、脏器纤维化以及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因此,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对EMT的生物学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点和思路.

    作者:胡逢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β-防御素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与口腔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防御素是在植物以及动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类阳离子多肽,是抗菌肽(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短链多肽)中具有代表性的亚家族,是十分保守的宿主防御分子.至今为止,已发现多种防御素.人β-防御素(hBD)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趋化活性、调节吞噬细胞及获得性免疫等功能.此外,hBD还具有抗肿瘤活性,且与口腔癌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可能为肿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李艳忠;但红霞;刘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将自胚胎干细胞中筛选出的oct-4、sox一2、c-mye、klf-4四种基因组合转入体细胞,可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牙髓干细胞取材简单,尝试利用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将其重编程为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为牙组织工程提供优质的种子细胞.本文就特异性多能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在体细胞去分化中的作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在牙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芳;周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膜型-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代谢和口腔发育及疾病中的表达和作用

    膜型(MT)-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存在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与骨代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mt-1-mmp基因缺陷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骨代谢异常,而诸多口腔疾病都与骨代谢异常密不可分.本文就MT-1-MMP的结构和功能、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在口腔发育及疾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忻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在全身性疾病及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可分为3种:神经原性、内皮性和诱生性,NOS基因多态性主要表现在内皮性NOS.本文主要探讨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牙周炎的密切关系.

    作者:侯海娟;张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口腔细菌的新种属及其生物学特性

    对口腔内细菌性疾病进行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近年来,都有关于口腔新种属的报道.本文就2007年至2009年6月报道的口腔细菌的新种属及其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作者:陈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