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璟;王晟;赖文莉

关键词:颢下颌关节紊乱病, 正畸治疗, 错(牙合)
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认为颢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咀嚼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异常和退行性改变.近几十年来,正畸治疗与颢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直是正畸医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下颌髁突的研究进展

    髁突骨关节病和骨-软骨破坏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髁突骨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和希望.虽然已经对下颌髁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组织工程技术构建髁突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本文对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下颌髁突相关的细胞来源、支架材料和下颌髁突构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郑有华;张志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与假性关节强直

    重型颅脑损伤常表现为颅内血肿、高压,通常需要立刻行开颅手术,降低颅内高压以保护脑部组织.翼点开颅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之一,能充分暴露前、中颅底以及鞍区,但由于需要剥离和牵拉颞肌,常常导致术后颞肌纤维化甚至萎缩,产生张口受限.下面就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所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假性关节强直作一.

    作者:况进;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物机械应力对下颌髁突适应性改建的影响

    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覆盖于下颌髁突关节表面的纤维软骨,是髁突保持终生改建能力的基础,直接反映生物机械应力对髁突的影响.因此,在颅面生长发育和功能矫形研究方面,髁突软骨一直是正畸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下面就近年来生物机械应力影响下颌髁突适应性改建的研究现状作一.

    作者:徐婷;林新平;谷志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相关基因及其蛋白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HED)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组织,如牙、汗腺、毛发等发育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有关HED的报道多为临床病例分析,而有关分子水平研究的较少.下面就HED的类型、基因定位、基因突变、基因功能和信号途径几个方面概述HED相关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科;何祥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otch信号与牙胚发育和牙齿损伤修复

    Note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可以通过局部细胞间相互作用传导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终决定多细胞动物发育过程中多种细胞的命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牙胚发育以及牙髓、牙周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作一.

    作者:马亮;王胜朝;张亚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神经嵴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脊椎动物的脑神经嵴干细胞(CNC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参与形成颅颌面部多种组织器官.下文就近年来CNCSC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作一,为研究CNCSC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发育、再生修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方法 学参考.

    作者:杨蓉;江宏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环孢素诱导牙龈上皮细胞增生的机制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由于服用免疫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而引发的牙龈病变.传统意义上将DGO定义为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纤维增生和体积增大.近来发现,牙龈上皮细胞增厚也是引起DGO的重要原因之一.下文就环孢素抑制牙龈上皮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等机制作一.

    作者:刘培红;马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8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第一次矫治失败的原因,寻求第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 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 ,对矫治失败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8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作者:姜世同;许崇开;刘洪杰;焦广军;安忠军;姜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

    蛋白组学研究发现,转录后蛋白质的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SUMO)化修饰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SUMO家族中的SUMO-1广泛参与了唇腭裂易感基因转录后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本文就SUMO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作一.

    作者:廖礼姝;蒙田;郑谦;石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涎腺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涎腺恶性肿瘤是一类较常见、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恶性肿瘤,且性别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涎腺恶性肿瘤多为涎腺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大涎腺如腮腺、领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发生于小涎腺如腭腺等,具有组织分型多、细胞成分复杂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涎腺恶性肿瘤在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涎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手段作一.

    作者:夏勇;农晓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全面部骨折的诊治进展

    全面部骨折主要指面中1/3和面下1/3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由于颌骨维持着面部的外形和轮廓,一旦发生全面部骨折,面部外形则遭到严重破坏,常伴发颅脑损伤且常合并胸腹脏器和四肢伤.因此,全面部骨折的诊治一直是颌面部创伤外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诊治原则及方法 仍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就全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作一.

    作者:李明恒;刘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和诊断评估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从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作一,并简单介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和目前牙根吸收评价方法 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志刚;胡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恶性肿瘤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种肿瘤组织中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并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诱导肿瘤组织的恶性潜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下面就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调节以及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关系作一.

    作者:黄志权;黄洪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硝苯地平介导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研究进展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临床常见性牙周疾病.硝苯地平(NIF)为第1代钙离子拮抗剂,其副作用可引发DGO.在NIF介导的DGO中,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调节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和c-myc以及转录因子又头框蛋白在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补体受体具有异质性,与DGO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对DGO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文就近年来NIF介导DGO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文海燕;束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 1)A、B组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 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史建陆;林艺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周炎的发生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与冠周炎发生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34例患者的450颗下颌第三磨牙为研究对象.将450颗下颌第三磨牙分为冠周炎组(Ⅰ组)和无冠周炎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磨牙后垫高度和倾斜度、冠周盲袋深度及龈瓣大小,并将两组牙的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与无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比较,前者磨牙后垫更高、倾斜度更大、盲袋更深、龈瓣面积更大;而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周存在深盲袋、大龈瓣,高而倾斜的磨牙后垫是下颌第三磨牙高发冠周炎的危险因素,此类下颌第三磨牙可行预防性拔除.

    作者:何苇;谢文扬;刘夏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牙本质基质蛋白-1与生物矿化

    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是骨、软骨、釉质、牙骨质和牙本质生物矿化所必需的一种酸性非胶原蛋白.蛋白质化学研究显示,DMP-1全基因序列是生物矿化的启动因子,由C末端和N末端组成.体内实验证实DMP-1具有多方面功能,不仅是生物矿化的信号分子,同时也是调节因子,对成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本文就DMP-1在基因调节、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成骨、成牙本质中的生物矿化作用作一.

    作者:刘冬梅;董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即刻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临床评价

    目的 观察即刻修复种植体的临床存活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对影响种植体即刻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75名患者行种植后即刻修复,共植入种植体171颗,其中ITI种植体110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61颗.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评价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结果 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临床存活率分别为100%~98.4%.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在上颌骨,2组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2组种植体在植入时边缘骨高度和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冠修复组在6~12个月期间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更为显著.结论 在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并进行合理的控制耠力下进行即刻修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取决于一段式种植体的植入深度.

    作者:邓悦;王万春;赵俊;Kim Young-gyu;Kwon Jong-jin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组织工程技术瓶颈及其原因分析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的瓶颈是培养的细胞在功能和行为上与体内的细胞有较大差异,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存在缺陷,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与天然的生理骨仍有较大差距.可能的原因是细胞的培养微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实现组织工程骨的同步血管化和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与骨膜复合体的构建目前仍缺乏研究.

    作者:闫香珍;杨丕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