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红;马肃
目的 探讨颊侧径路在拔除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的第三磨牙作颊侧径路的拔除术.对患者拔牙术后疼痛、术后开口度和创口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1)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全部顺利完整拔除;2)颊侧径路去骨充分、术野大、暴露清晰、截冠便捷;3)颊侧径路并发症少.结论 颊侧径路适用于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
作者:沈海平;庄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舌癌发展中一些抑癌基因发生不断累积的变异,同时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也发生了改变.抑癌基因和表达蛋白的测定对舌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长青;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临床常见性牙周疾病.硝苯地平(NIF)为第1代钙离子拮抗剂,其副作用可引发DGO.在NIF介导的DGO中,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调节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和c-myc以及转录因子又头框蛋白在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补体受体具有异质性,与DGO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对DGO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文就近年来NIF介导DGO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文海燕;束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常见的颌面部感染之一,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微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张春旭;梁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扭曲基因(twist)在人成釉细胞瘤CAME)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AME标本和10例根尖囊肿标本中Twist的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5例AME和1例根尖囊肿组织中Twist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Twist在AME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20.0%,在AME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根尖囊肿组织(P<0.05);Twist在一般型AME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囊型(P<0.05).与根尖囊肿组织相比较,Twist在AME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但单囊型AME与根尖囊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st在AME中高表达可能与AM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华;周银梅;唐休发;华成舸;王斯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是多发生于下颌骨后部的放射线透射病损,中年女性好发,发病机制不清.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通常没有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为该病损较少见,常不能及时确诊.因此,本文就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等作一,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 1)A、B组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 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史建陆;林艺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从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作一,并简单介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和目前牙根吸收评价方法 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志刚;胡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重型颅脑损伤常表现为颅内血肿、高压,通常需要立刻行开颅手术,降低颅内高压以保护脑部组织.翼点开颅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之一,能充分暴露前、中颅底以及鞍区,但由于需要剥离和牵拉颞肌,常常导致术后颞肌纤维化甚至萎缩,产生张口受限.下面就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所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假性关节强直作一.
作者:况进;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Note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可以通过局部细胞间相互作用传导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终决定多细胞动物发育过程中多种细胞的命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牙胚发育以及牙髓、牙周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作一.
作者:马亮;王胜朝;张亚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即刻修复种植体的临床存活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对影响种植体即刻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75名患者行种植后即刻修复,共植入种植体171颗,其中ITI种植体110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61颗.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评价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结果 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临床存活率分别为100%~98.4%.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在上颌骨,2组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2组种植体在植入时边缘骨高度和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冠修复组在6~12个月期间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更为显著.结论 在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并进行合理的控制耠力下进行即刻修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取决于一段式种植体的植入深度.
作者:邓悦;王万春;赵俊;Kim Young-gyu;Kwon Jong-jin 刊期: 2009年第01期
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
作者: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高文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索口溃宁胶囊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四逆汤组方配以甘菊花用水煎,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制各口溃宁胶囊.用口溃宁胶囊口服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75例.结果 经治疗的75例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口溃宁胶囊对于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芳;赵富虎;刘丽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蛋白组学研究发现,转录后蛋白质的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SUMO)化修饰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SUMO家族中的SUMO-1广泛参与了唇腭裂易感基因转录后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本文就SUMO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作一.
作者:廖礼姝;蒙田;郑谦;石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和方法 ,对49例单侧唇裂患几行唇裂修复术并同时行前鼻孔成形术.术后7d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49例患儿除2例近鼻底处皮瓣部分坏死外,余47例患儿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49例患儿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动态和静态效果,鼻畸形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设计简单,手术效果良好,是一种可靠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式.
作者:郭雪松;田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涎腺,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是该治疗方案对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控制效果尚不理想.本文主要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基因分子治疗等方面介绍涎腺腺样囊性癌治疗的新进展,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治疗.
作者:闫冰;李龙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往往依据于对髁突的生长情况的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一种相对于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判断更为精准灵敏的技术,可为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其在髁突肥大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其测量值于髁突肥大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指导意义和与临床诊断方法 的优劣比较等作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一.
作者:陈宇翔;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由于服用免疫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而引发的牙龈病变.传统意义上将DGO定义为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纤维增生和体积增大.近来发现,牙龈上皮细胞增厚也是引起DGO的重要原因之一.下文就环孢素抑制牙龈上皮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等机制作一.
作者:刘培红;马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种肿瘤组织中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并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诱导肿瘤组织的恶性潜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下面就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调节以及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关系作一.
作者:黄志权;黄洪章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