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进展

万长青;廖贵清

关键词:抑癌基因, 基因表达, 舌癌
摘要:在舌癌发展中一些抑癌基因发生不断累积的变异,同时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也发生了改变.抑癌基因和表达蛋白的测定对舌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的研究进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在髁突肥大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往往依据于对髁突的生长情况的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一种相对于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判断更为精准灵敏的技术,可为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其在髁突肥大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其测量值于髁突肥大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指导意义和与临床诊断方法 的优劣比较等作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一.

    作者:陈宇翔;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口溃宁胶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初探

    目的 初步探索口溃宁胶囊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四逆汤组方配以甘菊花用水煎,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制各口溃宁胶囊.用口溃宁胶囊口服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75例.结果 经治疗的75例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口溃宁胶囊对于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芳;赵富虎;刘丽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颊侧径路在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颊侧径路在拔除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的第三磨牙作颊侧径路的拔除术.对患者拔牙术后疼痛、术后开口度和创口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1)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全部顺利完整拔除;2)颊侧径路去骨充分、术野大、暴露清晰、截冠便捷;3)颊侧径路并发症少.结论 颊侧径路适用于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

    作者:沈海平;庄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炎症组织中CD40/CD40L与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性

    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

    作者: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高文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恶性肿瘤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种肿瘤组织中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并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诱导肿瘤组织的恶性潜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下面就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调节以及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关系作一.

    作者:黄志权;黄洪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相关基因及其蛋白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HED)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组织,如牙、汗腺、毛发等发育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有关HED的报道多为临床病例分析,而有关分子水平研究的较少.下面就HED的类型、基因定位、基因突变、基因功能和信号途径几个方面概述HED相关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科;何祥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是一类以22q11.2的基因缺失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的异常,但在基因层次上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表型不同.对其基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限迪格奥尔临界区域中基因位点的分析,包括tbx-1、hira、UFD1L和pcqap等基因.下文主要就22q11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学表现以及研究方法 等研究状况作一,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方绍伟;郑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上皮性肿瘤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骨组织肿瘤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上皮性肿瘤与BMP-2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BMP-2的生物学特性和信号通路作一简单回顾,并对BMP-2在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侵袭性及其相关药物对肿瘤的治疗几方面进行.

    作者:叶明福;郑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环孢素诱导牙龈上皮细胞增生的机制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由于服用免疫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而引发的牙龈病变.传统意义上将DGO定义为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纤维增生和体积增大.近来发现,牙龈上皮细胞增厚也是引起DGO的重要原因之一.下文就环孢素抑制牙龈上皮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等机制作一.

    作者:刘培红;马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otch信号与牙胚发育和牙齿损伤修复

    Note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可以通过局部细胞间相互作用传导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终决定多细胞动物发育过程中多种细胞的命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牙胚发育以及牙髓、牙周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作一.

    作者:马亮;王胜朝;张亚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是多发生于下颌骨后部的放射线透射病损,中年女性好发,发病机制不清.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通常没有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为该病损较少见,常不能及时确诊.因此,本文就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等作一,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龋病相关细菌的细菌素

    细菌素是由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多肽或前体多肽.龋病相关细菌产生的细菌素可能与细菌的定植、黏附等致龋性有关.本文介绍龋病相关细菌产生的细菌素,重点介绍变链素、乳杆菌素和血链素等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利;周学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近些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之一.由于DGGE技术具有可靠性强、重现性高和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性分析.下面就DGGE的原理、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优缺点和应用前景作一.

    作者:谷海晶;凌均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进展

    在舌癌发展中一些抑癌基因发生不断累积的变异,同时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也发生了改变.抑癌基因和表达蛋白的测定对舌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长青;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8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第一次矫治失败的原因,寻求第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 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 ,对矫治失败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8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作者:姜世同;许崇开;刘洪杰;焦广军;安忠军;姜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硝苯地平介导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研究进展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临床常见性牙周疾病.硝苯地平(NIF)为第1代钙离子拮抗剂,其副作用可引发DGO.在NIF介导的DGO中,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调节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和c-myc以及转录因子又头框蛋白在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补体受体具有异质性,与DGO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对DGO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文就近年来NIF介导DGO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文海燕;束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下颌髁突的研究进展

    髁突骨关节病和骨-软骨破坏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髁突骨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和希望.虽然已经对下颌髁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组织工程技术构建髁突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本文对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下颌髁突相关的细胞来源、支架材料和下颌髁突构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作者:郑有华;张志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周炎的发生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与冠周炎发生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34例患者的450颗下颌第三磨牙为研究对象.将450颗下颌第三磨牙分为冠周炎组(Ⅰ组)和无冠周炎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磨牙后垫高度和倾斜度、冠周盲袋深度及龈瓣大小,并将两组牙的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与无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比较,前者磨牙后垫更高、倾斜度更大、盲袋更深、龈瓣面积更大;而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周存在深盲袋、大龈瓣,高而倾斜的磨牙后垫是下颌第三磨牙高发冠周炎的危险因素,此类下颌第三磨牙可行预防性拔除.

    作者:何苇;谢文扬;刘夏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物机械应力对下颌髁突适应性改建的影响

    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覆盖于下颌髁突关节表面的纤维软骨,是髁突保持终生改建能力的基础,直接反映生物机械应力对髁突的影响.因此,在颅面生长发育和功能矫形研究方面,髁突软骨一直是正畸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下面就近年来生物机械应力影响下颌髁突适应性改建的研究现状作一.

    作者:徐婷;林新平;谷志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