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组织中CD40/CD40L与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性

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高文信

关键词:CD40, CD40L, 白细胞介素-8,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摘要: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龋病相关细菌的细菌素

    细菌素是由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多肽或前体多肽.龋病相关细菌产生的细菌素可能与细菌的定植、黏附等致龋性有关.本文介绍龋病相关细菌产生的细菌素,重点介绍变链素、乳杆菌素和血链素等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利;周学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颊侧径路在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颊侧径路在拔除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的第三磨牙作颊侧径路的拔除术.对患者拔牙术后疼痛、术后开口度和创口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1)57例患者的57颗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牙全部顺利完整拔除;2)颊侧径路去骨充分、术野大、暴露清晰、截冠便捷;3)颊侧径路并发症少.结论 颊侧径路适用于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

    作者:沈海平;庄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口溃宁胶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初探

    目的 初步探索口溃宁胶囊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四逆汤组方配以甘菊花用水煎,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技术制各口溃宁胶囊.用口溃宁胶囊口服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75例.结果 经治疗的75例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口溃宁胶囊对于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芳;赵富虎;刘丽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牙本质基质蛋白-1与生物矿化

    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是骨、软骨、釉质、牙骨质和牙本质生物矿化所必需的一种酸性非胶原蛋白.蛋白质化学研究显示,DMP-1全基因序列是生物矿化的启动因子,由C末端和N末端组成.体内实验证实DMP-1具有多方面功能,不仅是生物矿化的信号分子,同时也是调节因子,对成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本文就DMP-1在基因调节、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成骨、成牙本质中的生物矿化作用作一.

    作者:刘冬梅;董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进展

    在舌癌发展中一些抑癌基因发生不断累积的变异,同时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也发生了改变.抑癌基因和表达蛋白的测定对舌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长青;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组织工程技术瓶颈及其原因分析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的瓶颈是培养的细胞在功能和行为上与体内的细胞有较大差异,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存在缺陷,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与天然的生理骨仍有较大差距.可能的原因是细胞的培养微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实现组织工程骨的同步血管化和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与骨膜复合体的构建目前仍缺乏研究.

    作者:闫香珍;杨丕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周炎的发生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与冠周炎发生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34例患者的450颗下颌第三磨牙为研究对象.将450颗下颌第三磨牙分为冠周炎组(Ⅰ组)和无冠周炎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磨牙后垫高度和倾斜度、冠周盲袋深度及龈瓣大小,并将两组牙的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与无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比较,前者磨牙后垫更高、倾斜度更大、盲袋更深、龈瓣面积更大;而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周存在深盲袋、大龈瓣,高而倾斜的磨牙后垫是下颌第三磨牙高发冠周炎的危险因素,此类下颌第三磨牙可行预防性拔除.

    作者:何苇;谢文扬;刘夏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扭曲基因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扭曲基因(twist)在人成釉细胞瘤CAME)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AME标本和10例根尖囊肿标本中Twist的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5例AME和1例根尖囊肿组织中Twist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Twist在AME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20.0%,在AME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根尖囊肿组织(P<0.05);Twist在一般型AME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囊型(P<0.05).与根尖囊肿组织相比较,Twist在AME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但单囊型AME与根尖囊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st在AME中高表达可能与AM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华;周银梅;唐休发;华成舸;王斯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即刻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临床评价

    目的 观察即刻修复种植体的临床存活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对影响种植体即刻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75名患者行种植后即刻修复,共植入种植体171颗,其中ITI种植体110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61颗.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评价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结果 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临床存活率分别为100%~98.4%.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在上颌骨,2组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2组种植体在植入时边缘骨高度和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冠修复组在6~12个月期间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更为显著.结论 在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并进行合理的控制耠力下进行即刻修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取决于一段式种植体的植入深度.

    作者:邓悦;王万春;赵俊;Kim Young-gyu;Kwon Jong-jin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8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第一次矫治失败的原因,寻求第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 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 ,对矫治失败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8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作者:姜世同;许崇开;刘洪杰;焦广军;安忠军;姜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是多发生于下颌骨后部的放射线透射病损,中年女性好发,发病机制不清.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通常没有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为该病损较少见,常不能及时确诊.因此,本文就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等作一,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是一类以22q11.2的基因缺失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的异常,但在基因层次上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表型不同.对其基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限迪格奥尔临界区域中基因位点的分析,包括tbx-1、hira、UFD1L和pcqap等基因.下文主要就22q11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学表现以及研究方法 等研究状况作一,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方绍伟;郑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

    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常见的颌面部感染之一,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微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张春旭;梁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和诊断评估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从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作一,并简单介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和目前牙根吸收评价方法 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志刚;胡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微型种植体支抗及口外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 1)A、B组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 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史建陆;林艺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神经嵴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脊椎动物的脑神经嵴干细胞(CNC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参与形成颅颌面部多种组织器官.下文就近年来CNCSC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作一,为研究CNCSC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发育、再生修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方法 学参考.

    作者:杨蓉;江宏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在髁突肥大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往往依据于对髁突的生长情况的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一种相对于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判断更为精准灵敏的技术,可为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其在髁突肥大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其测量值于髁突肥大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指导意义和与临床诊断方法 的优劣比较等作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一.

    作者:陈宇翔;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近些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之一.由于DGGE技术具有可靠性强、重现性高和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性分析.下面就DGGE的原理、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优缺点和应用前景作一.

    作者:谷海晶;凌均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

    蛋白组学研究发现,转录后蛋白质的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SUMO)化修饰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SUMO家族中的SUMO-1广泛参与了唇腭裂易感基因转录后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本文就SUMO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作一.

    作者:廖礼姝;蒙田;郑谦;石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