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平;庄浩
目的 探讨扭曲基因(twist)在人成釉细胞瘤CAME)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AME标本和10例根尖囊肿标本中Twist的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5例AME和1例根尖囊肿组织中Twist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Twist在AME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20.0%,在AME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根尖囊肿组织(P<0.05);Twist在一般型AME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囊型(P<0.05).与根尖囊肿组织相比较,Twist在AME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但单囊型AME与根尖囊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st在AME中高表达可能与AM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华;周银梅;唐休发;华成舸;王斯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髁突作为面部重要的生长发育区,其生长改建直接影响下颌的形态和功能.覆盖于下颌髁突关节表面的纤维软骨,是髁突保持终生改建能力的基础,直接反映生物机械应力对髁突的影响.因此,在颅面生长发育和功能矫形研究方面,髁突软骨一直是正畸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下面就近年来生物机械应力影响下颌髁突适应性改建的研究现状作一.
作者:徐婷;林新平;谷志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从影响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作一,并简单介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 和目前牙根吸收评价方法 的研究进展.
作者:左志刚;胡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脊椎动物的脑神经嵴干细胞(CNC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参与形成颅颌面部多种组织器官.下文就近年来CNCSC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作一,为研究CNCSC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发育、再生修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方法 学参考.
作者:杨蓉;江宏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认为颢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咀嚼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异常和退行性改变.近几十年来,正畸治疗与颢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直是正畸医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
作者:王璟;王晟;赖文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常见的颌面部感染之一,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微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张春旭;梁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Note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可以通过局部细胞间相互作用传导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终决定多细胞动物发育过程中多种细胞的命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牙胚发育以及牙髓、牙周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作一.
作者:马亮;王胜朝;张亚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是骨、软骨、釉质、牙骨质和牙本质生物矿化所必需的一种酸性非胶原蛋白.蛋白质化学研究显示,DMP-1全基因序列是生物矿化的启动因子,由C末端和N末端组成.体内实验证实DMP-1具有多方面功能,不仅是生物矿化的信号分子,同时也是调节因子,对成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本文就DMP-1在基因调节、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成骨、成牙本质中的生物矿化作用作一.
作者:刘冬梅;董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由于服用免疫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而引发的牙龈病变.传统意义上将DGO定义为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牙龈纤维增生和体积增大.近来发现,牙龈上皮细胞增厚也是引起DGO的重要原因之一.下文就环孢素抑制牙龈上皮程序性细胞死亡和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等机制作一.
作者:刘培红;马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是临床常见性牙周疾病.硝苯地平(NIF)为第1代钙离子拮抗剂,其副作用可引发DGO.在NIF介导的DGO中,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调节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和c-myc以及转录因子又头框蛋白在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表面所表达的补体受体具有异质性,与DGO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对DGO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文就近年来NIF介导DGO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文海燕;束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是多发生于下颌骨后部的放射线透射病损,中年女性好发,发病机制不清.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通常没有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为该病损较少见,常不能及时确诊.因此,本文就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等作一,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是一类以22q11.2的基因缺失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的异常,但在基因层次上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表型不同.对其基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限迪格奥尔临界区域中基因位点的分析,包括tbx-1、hira、UFD1L和pcqap等基因.下文主要就22q11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学表现以及研究方法 等研究状况作一,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方绍伟;郑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第一次矫治失败的原因,寻求第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 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 ,对矫治失败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8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作者:姜世同;许崇开;刘洪杰;焦广军;安忠军;姜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与器械预备相伴的根管冲洗是根管预备过程的重要环节,冲洗液应当能够溶解坏死组织,有消毒杀菌作用,并且能够去除玷污层.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根管冲洗剂--MTAD.MTAD是强力霉素、柠檬酸和清洁剂的混合物,它能有效去除玷污层,抗微生物作用强,细胞毒性小,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朱文昊;王世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与冠周炎发生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34例患者的450颗下颌第三磨牙为研究对象.将450颗下颌第三磨牙分为冠周炎组(Ⅰ组)和无冠周炎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磨牙后垫高度和倾斜度、冠周盲袋深度及龈瓣大小,并将两组牙的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与无冠周炎组下颌第三磨牙比较,前者磨牙后垫更高、倾斜度更大、盲袋更深、龈瓣面积更大;而两组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周存在深盲袋、大龈瓣,高而倾斜的磨牙后垫是下颌第三磨牙高发冠周炎的危险因素,此类下颌第三磨牙可行预防性拔除.
作者:何苇;谢文扬;刘夏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和方法 ,对49例单侧唇裂患几行唇裂修复术并同时行前鼻孔成形术.术后7d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49例患儿除2例近鼻底处皮瓣部分坏死外,余47例患儿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49例患儿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动态和静态效果,鼻畸形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华西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式设计简单,手术效果良好,是一种可靠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式.
作者:郭雪松;田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
作者: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高文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卓美流动聚合体作为窝沟封闭剂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0例6~10岁患儿的720颗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用卓美流动聚合体行窝沟封闭,采用可见光固化窝沟封闭剂作自身对照.结果 随访3年后,卓美流动聚合体的涂膜保留率较可见光固化剂高(P<0.01).龋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卓美流动聚合体是一种可靠的窝沟封闭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玉峰;梅玉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舌癌发展中一些抑癌基因发生不断累积的变异,同时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也发生了改变.抑癌基因和表达蛋白的测定对舌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舌癌中抑癌基因及其相关表达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长青;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