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刚;胡敏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近些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之一.由于DGGE技术具有可靠性强、重现性高和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性分析.下面就DGGE的原理、在口腔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优缺点和应用前景作一.
作者:谷海晶;凌均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质量浓度和白假丝酵母菌黏附率变化的角度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感染口腔假丝酵母菌病的原因.方法 检测唾液sIgA的质量浓度,并通过体外黏附试验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SCAL)和临床分离株(CCAL)在含和不含sIgA环境中与颊上皮细胞的黏附率,比较HI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口腔内白假丝酵母菌的黏附率.结果 HIV感染组sIgA的质量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含sIgA环境中,SCAL和CCAL的黏附率总体均值低于不含sIgA环境中SCAL和CCAL的黏附率总体均值,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含sIgA环境中,HIV感染组口腔中的白假丝酵母菌的黏附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HIV感染组易感染口腔假丝酵母菌病与唾液sIgA的质量浓度变化和白假丝酵母菌黏附力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陈昌荣;陈建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Note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可以通过局部细胞间相互作用传导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命过程,终决定多细胞动物发育过程中多种细胞的命运.本文就Notch信号途径在牙胚发育以及牙髓、牙周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作一.
作者:马亮;王胜朝;张亚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常见的颌面部感染之一,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微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
作者:张春旭;梁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是一类以22q11.2的基因缺失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的异常,但在基因层次上有相同的遗传学基础,表型不同.对其基因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极限迪格奥尔临界区域中基因位点的分析,包括tbx-1、hira、UFD1L和pcqap等基因.下文主要就22q11近端微片段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学表现以及研究方法 等研究状况作一,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方绍伟;郑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骨组织肿瘤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上皮性肿瘤与BMP-2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BMP-2的生物学特性和信号通路作一简单回顾,并对BMP-2在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侵袭性及其相关药物对肿瘤的治疗几方面进行.
作者:叶明福;郑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是骨、软骨、釉质、牙骨质和牙本质生物矿化所必需的一种酸性非胶原蛋白.蛋白质化学研究显示,DMP-1全基因序列是生物矿化的启动因子,由C末端和N末端组成.体内实验证实DMP-1具有多方面功能,不仅是生物矿化的信号分子,同时也是调节因子,对成骨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本文就DMP-1在基因调节、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成骨、成牙本质中的生物矿化作用作一.
作者:刘冬梅;董福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症(HED)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组织,如牙、汗腺、毛发等发育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有关HED的报道多为临床病例分析,而有关分子水平研究的较少.下面就HED的类型、基因定位、基因突变、基因功能和信号途径几个方面概述HED相关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科;何祥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重型颅脑损伤常表现为颅内血肿、高压,通常需要立刻行开颅手术,降低颅内高压以保护脑部组织.翼点开颅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之一,能充分暴露前、中颅底以及鞍区,但由于需要剥离和牵拉颞肌,常常导致术后颞肌纤维化甚至萎缩,产生张口受限.下面就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所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假性关节强直作一.
作者:况进;龙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广泛地存在于人体各种肿瘤组织中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并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诱导肿瘤组织的恶性潜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下面就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调节以及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关系作一.
作者:黄志权;黄洪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认为颢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咀嚼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异常和退行性改变.近几十年来,正畸治疗与颢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一直是正畸医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
作者:王璟;王晟;赖文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涎腺恶性肿瘤是一类较常见、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恶性肿瘤,且性别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涎腺恶性肿瘤多为涎腺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大涎腺如腮腺、领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发生于小涎腺如腭腺等,具有组织分型多、细胞成分复杂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涎腺恶性肿瘤在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涎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手段作一.
作者:夏勇;农晓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的瓶颈是培养的细胞在功能和行为上与体内的细胞有较大差异,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存在缺陷,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与天然的生理骨仍有较大差距.可能的原因是细胞的培养微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实现组织工程骨的同步血管化和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与骨膜复合体的构建目前仍缺乏研究.
作者:闫香珍;杨丕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卓美流动聚合体作为窝沟封闭剂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0例6~10岁患儿的720颗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用卓美流动聚合体行窝沟封闭,采用可见光固化窝沟封闭剂作自身对照.结果 随访3年后,卓美流动聚合体的涂膜保留率较可见光固化剂高(P<0.01).龋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卓美流动聚合体是一种可靠的窝沟封闭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玉峰;梅玉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口外弓支抗(HGA)技术进行比较,回顾性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MIA)技术结合MBT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采用MIA结合MBT技术(A组)及HGA结合MBT技术(B组)矫治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共40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疗程疗效的比较.结果 1)A、B组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和切牙位置等指标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A、B组矫治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其中SNA(°)、U1-SN(°)、U1-PP(mm)、U6-Ptm(mm)和OJ(mm)的变化可以表明A组的矫治效果更好,仅Li-E(mm)减小的变化表明B组矫治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矫治的疗程A组(平均13个月)明显短于B组(平均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A组矫治前后的MIA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移后发现,MIA能够发挥支抗作用且保持稳定.结论 A、B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但A组不仅能缩短疗程,还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史建陆;林艺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与器械预备相伴的根管冲洗是根管预备过程的重要环节,冲洗液应当能够溶解坏死组织,有消毒杀菌作用,并且能够去除玷污层.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根管冲洗剂--MTAD.MTAD是强力霉素、柠檬酸和清洁剂的混合物,它能有效去除玷污层,抗微生物作用强,细胞毒性小,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朱文昊;王世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是多发生于下颌骨后部的放射线透射病损,中年女性好发,发病机制不清.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通常没有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为该病损较少见,常不能及时确诊.因此,本文就颌骨局灶性骨质疏松样骨髓缺损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鉴别诊断、诊断和治疗等作一,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CD40/CD40L相互作用可促进多种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而IL-8和MCP-1可趋化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调节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下面就CD40/CD40L与IL-8和MCP-1在炎症组织中的相关性以及CD40/CD40L诱导IL-8和MCP-1的调节因素等作一.
作者:李男男;张志民;王金蕊;高文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蛋白组学研究发现,转录后蛋白质的小遍在蛋白质样修饰物(SUMO)化修饰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SUMO家族中的SUMO-1广泛参与了唇腭裂易感基因转录后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本文就SUMO化修饰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中的意义作一.
作者:廖礼姝;蒙田;郑谦;石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细胞外液生化物质采样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微透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检测物质,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琳;廖贵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