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风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随机将我院8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比较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2.9%,且患者治好后较治疗前的心率有所下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正确的护理策略可使患者的疗效有效提高。
作者:潘海燕;李赫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的诊治水平以及降低病死率。方法总结分析33例收住本院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的病例。结果33例患儿先天性心脏病中以左向右分流居多,肺炎治愈22例,心衰纠正20例,14例手术治疗,5例因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改善不理想自动出院。3例心衰控制后再次发生、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心力衰竭重及缺氧发作。结论先心病的婴幼儿合并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出现早、易反复、难以控制,病死率高,如果未能早期手术治疗,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仍是降低婴幼儿先心病肺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雁;李克蓉;周锦妍;曹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脑栓塞合并心肌梗塞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后,有12例患者治疗成功,占57.14%,有9例患者在护理治疗后,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占42.86%。观察组患者通过综合护理后,有1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占42.86%,有2例患者经过护理治疗后,临床效果不理想,占9.52%。结论:对脑血栓合并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针对人性化护理工作对于外科患者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影响加以探讨。方法:利用某医院从2013年1月直到2013年2月中外科病房新入住的12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对照组在护理的过程中依然采取常规措施,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人性化护理措施加以应用。针对两组终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从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个方面的比较结果来看,其中的差异具有着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用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极大的提升护理效果、质量,提升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度,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上建议大范围推广。
作者:佟立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脑梗塞病人的护理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9月间收治199例脑梗塞病例,并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为99人,另一组为100人,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结合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干预的方法,后对比两个小组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当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的忧郁程度、发生感染的几率、恢复期、以及焦虑程度要明显的高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4%,并且各方面的情况对比之下,治疗组的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脑梗塞患者要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身心治疗成效的提升,并且该治疗方法值得大力的推广应用。
作者:赖秀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的血液检测方法对于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集的成品血液样本346份,对其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及艾滋病抗体(抗-HIV)测定,同时对其中的100份显示为HBsAg阴性的血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进行 HBV 标志物及 HBV -DNA 测定。结果再检测不符率:HBsAg4.9%,抗 HCV4.0%,抗HIV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0份显示为HBsAg阴性的血样检测结果中,2.7%为HBV-DNA阳性,1.1%为HBV其他四项标志物阳性,HBV-DNA的定量为103~107cp/mL。结论为对输血风险残余度进行有效控制,要求对试剂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并在实际检测中不断应用成熟的血液检测技术。
作者:程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昌吉州疾控机构开展业务现况及其效率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内更加深入开展疾控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历史文献回顾法、现场实地调查等方法,对2011年与2012年昌吉州疾控机构开展业务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2年全州报告法定传染病为19种8447例,法定报告发病率590.16/10万,比2011年下降29%,呈现稳步下降趋势。2012年昌吉州基础免疫总接种率达98%以上,全程接种率达91%,接种监测报告覆盖率达100%,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任务完成率100%,十二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7.10%,基础免疫和扩大免疫持续保持高接种率、高质量水平。结论:在昌吉州疾控机构调查中发现开展慢性病监测的机构两年没有变化,在慢性病及死因监测上,疾控机构还要有不少的工作要进行。
作者:温靖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支原体感染进行药敏分析。方法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及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15例,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液;女性患者取宫颈分泌物,置于无菌试管中送检,进行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615例患者标本中,解脲支原体阳性237例,阳性率为38.5%;人型支原体阳性52例,其中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均阳性的43例,阳性率为8.5%。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较高,超过90%以上,而环丙沙星、司巴沙星、红霉素对解脲支原体耐药率则大于50%以上,Uu+Mh混合感染的除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四种药物敏感外,其余耐药率几乎在70%以上。因此作为检验人员应定期向临床医生通报信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株的快速出现。
作者:丁美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肺炎支原体以及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不同季节支原体以及病毒感染的分布特点。结果:较为常见的新生儿肺炎病原体按照发病率从高至低依次为EB病毒(52%)、肺炎支原体(33%)、呼吸道合胞病毒(5%)、柯莎奇病毒(4.2%)、腺病毒(3%)、巨细胞病毒(1.6%)、轮状病毒(1.2%)。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夏季(43.6%)和春季(21.2%);EB病毒感染主要集中于春季(26.2%)、夏季(35.4%),春、夏季感染率高于秋冬季;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夏、秋、冬季的发病率均高于春季(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春、夏、冬季的发病率均高于秋季(P<0.05);腺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春季(40%)和冬季(33.3%);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夏季(33.3%)和秋季(33.3%);柯莎奇病毒感染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发病率均高于冬季(P<0.05)。结论:目前,新生儿肺炎支原体以及病毒感染率逐渐上升,研究不同季节新生儿肺炎病原体的流行规律可为临床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以及抗维生素药物选用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余保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游离皮瓣移植术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18例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结果18例患者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全部成活,平均愈合时间为13天,无一例感染,也无发生淋巴回流水肿,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游离皮瓣移植术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侯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儿童就医难问题的研究,了解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辖区内所有儿童医疗资源状况进行摸底,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城乡儿童家长就儿童就医状况和主观感受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市共994家卫生机构,开设专门儿科门诊的13家,占1.31%,全市专职儿科医生45人,高级职称占22.22%;140名儿童家长接受了本次调查,其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61.4%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药品贵分别是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结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儿童家长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加强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有效控制儿童药品价格,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
作者:程进;汪浩文;魏锁;居万蕾;王国平;许东宝;羊礼荣;吴小姝;李青霞;王奇志;周萍;查道青;桂裕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文章从神经机制的调节、脑血流量、免疫系统、脑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生成、调节NO和ET、抗肿瘤坏死因子、保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阐释了针灸对急性期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提出了目前针灸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者:张代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美托洛尔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给予常规的心衰治疗方法,治疗组的治疗方法除了给予常规的治疗外还给予美托洛尔的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64%,可见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不仅如此在超声心动图各参数上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胡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观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外科护士工作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利用护理程序形成独立的护理方案,全面实施对患者的身心整体护理,而临床观察涉及到外科患者的方方面面,贯穿护理程序始终,对整个外科护理工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临床护理观察的工作内容范围和重要作用做出简要的概括和介绍。
作者:申翠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6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喜炎平治疗组80例,利巴韦林对照组76例,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06 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安全可靠且有明显疗效的纯中药制剂。
作者:吕明利;卞兴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认识其危险因素,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等观念自古有之,但在基层医院往往被忽视或宣传不够。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其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其危险因素,加强自我保健与预防,尤为重要。控制危险因素可使全球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75%,卒中风险降低85%。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佳手,危险因素是指与某一疾病发病率增高有关的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力活动减少、情绪应激等。预防分为一级预防:防发病,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事件,有病防变,预防和减少致残或致死率。下面就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概述如下。
作者:王卫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锌硼散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80例患有湿疹的婴幼儿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锌硼散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氧化锌软膏治疗,之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锌硼散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徐芬芬;屈统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B超声像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腺肌症患者96例,据合并症统计诊断情况,对比征象与指标。结果:单纯子宫腺肌症32例占33.33%,诊断符合率65.63%,超声征象表现较典型;合并其它64例占66.66%,诊断符合率71.88%,征象多不典型,差异较大。结论:子宫腺肌症合并症较多,超声征象多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合并子宫肌瘤比例较高,行B超声诊断若混杂子宫腺肌症声像特征,应提高警惕。
作者:谭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总结对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筛查和探讨,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发病率及治疗方法。通过对17543名出生72 h的新生儿采集足跟末梢血,以时间分辨免疫法测血斑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新生儿筛查结果显示,初筛阳性病例185例,确诊11例。结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因其初期没有明显表征容易导致误诊,尽早进行新生儿筛查可以有效减少误诊率,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发生不可逆的智能障碍,防止症状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韩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对于神经症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达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症患者60例,将其按照住院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利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情绪差异。结果:在进行治疗之前,对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对神经症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使其治愈率提高,有利于疾病康复。
作者:陆玺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