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范国平;冯斌;刘明;金彪;王秋艳;李玉华;朱杰明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病人行彩超检查. 结果 24例囊性肾癌分别为囊肿型12例,分隔型8例,结节型4例.22例病灶实质部分或分隔上发现彩色血流,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小于0.40m/s者15例,阻力指数范围0.40~0.9 0.结论彩超对显示病灶血流情况和提高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备建;季正标;毛枫;王文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定量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方法于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记录2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背向散射图像,比较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前、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CVIB)和标化CVIB(CVIB%)的变化.结果按不同节段分组比较,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判断为存活心肌的CVIB及CVIB%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性的提高.若以CVIB%增加(△CVIB%)>10为判断冬眠心肌的标准,则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 3%、87.5%、83.3%.结论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VIB和CVIB%可作为评价冬眠心肌的定量、客观的指标运用于临床.
作者:张峻;郭瑞强;孙有刚;尹家保;周立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与常用造影剂Gd-DTPA的比较来评价新型造影剂Feridex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53个病例107个疑似小肝癌病变首日行平扫及Gd-DTPA的动态增强扫描,次日行Feridex 增强扫描,对照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比较平扫联合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联合Feridex 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结果 Feridex 增强扫描小肝癌信号保持不变 ,而良性肝占位的信号随肝实质降低.平扫联合Feridex 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较平扫联合 Gd-DTPA增强扫描的略高,但两者的定性诊断率在统计学上相差不显著.结论 Feridex增强的原理、强化方式直至临床应用方法、特点与Gd-DTPA均完全不同,两者互相补充和印证,Feridex增强扫描不仅可进一步提高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而且可进一步帮助定性诊断.
作者: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选择合适的脉冲线圈以获得清晰的腹部磁共振图像.方法 14例病人采用体线圈和体部相控阵线圈分别进行腹部磁共振扫描,两种线圈的扫描序列完全一致,比较两种线圈所获图像的质量.结果用相控阵线圈采集的腹部磁共振图像的平均信噪比明显高于体线圈所获图像( P<0.05).结论利用体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腹部磁共振图像的质量.
作者:张晨;陈敏;尹晶晶;蔡葵;王文超;杨薇;杨正汉;周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Ganau's分类法将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左室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大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LVEF、CO、CI、SV;二尖瓣口E、A峰,E、A峰流速积分(EVI、AVI)及E/A、EVI/AVI 和IVRT,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①向心性重构组CI、SV值降低、离心性肥大组LVEF值降低,高血压各组E/A、EVI/AVI、 A峰、AVI、IVRT有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高血压各组间多无显著性差异.③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大组可有E/A<1、1 <E/A<2 .0、E/A>2.0三种模式,其中1<E/A<2.0可为假性正常.结论①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可引起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不同程度损害,而舒张障碍先于收缩障碍.②血流多普勒法评价左室舒张障碍有其局限性.
作者:翟兵;杨雪莲;张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2DM)病人,及2DM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的灌注特点.方法用 99m Tc-ECD对71 例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脑SPECT显像.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的变化,并用 APP17肽加以干涉.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脑颞叶、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稀疏区及缺损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糖尿病大鼠颞叶、顶叶血流灌注减少,而用APP17肽干涉的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结论在老年2DM病人中,尽管尚未出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但已有脑血流灌注减少,脑S PECT的检查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防治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APP17肽对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防护作用.
作者:张人玲;关乐;孙素花;盛树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EH患者心脏各项功能异常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并探寻出测量简便、直观而且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作者:符兴江;史君英;刘松亭;赵世琴;刘薇;吴克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探讨了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前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间,收治非脱垂子宫肌瘤阴式切除术患者31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3岁。
作者:林利;曹雅丽;钟红;夏利;周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女,26岁.葡萄胎清宫术后5年,反复阴道出血5个月.妇科查体:阴道后壁黏膜见3cm×3cm×3cm紫蓝色结节,无压痛,无活动性出血.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HCG弱阳性,血HCG大于50ng/ml.心电图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胸片示:双肺转移性癌.半月后复查肺门区出现新的结节状影.超声征象:子宫增大,长径11.2cm,横径 7.4cm,前后径6.5cm.包膜光滑,肌壁变薄且不均匀,测值前壁后度0.82cm,后壁厚度 0.62cm,底部肌壁厚度0.91cm.肌壁回声偏低.宫腔内见一测值为6.0cm×4.3 cm×5.3cm实质性中等度偏强回声团块.形态不规整,边界欠整齐,无包膜,内部有多条短管状或类圆形无回声区,尤以与肌壁交界处更明显.彩色多普勒显示为丰富的动静脉血流, 频谱显示团块周边动脉血流:Vmax0.12m/s,Vmin0.16m/s,Vmean0.18m/s,PI =0.42,RI=0.33.
作者:史月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直是对影像医师的挑战.现分析我院诊治的7 例病例,进一步探讨定性和定位诊断问题.
作者:张立仁;高萍;崔红;王剑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长期吸烟者肺小气道损害的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HRCT表现.方法非吸烟组25例和吸烟组45例,吸烟组按吸烟量分为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行吸气末和呼气末HRCT扫描,分析HRCT表现. 结果小叶中心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肺实质微结节、磨玻璃样密度影、空气潴留等在吸烟组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组(P<0.05或P<0.01);小叶中心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和空气潴留在重度吸烟组的发生率高于轻度吸烟组(P<0.05).结论长期无症状吸烟者肺小气道损害的特征性HRCT表现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肺实质微结节、磨玻璃样密度影和空气潴留.
作者:王振光;路晓东;孔令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女,27岁,第1胎,孕28周,行常规产前检查,胎儿呈头位, 腹围(AC) 24.1cm,双顶径(BPD) 7.3cm,头围(HC) 25.5cm,股骨长径(FL) 5.1cm ,胸围(TC) 26.7cm,胎心率(FHR)140次/分,规则,羊水指数(AFI) 11.5cm.超声于胎儿胸腔内显示一大小约6.0cm×4.2cm的囊性包块,边缘较清晰,形态呈葫芦状;包块的主体位于脊柱的左侧,上端抵胸廓的上缘,下端近膈肌光带,心脏被推向右侧,心脏的四腔结构尚可分辨,包块的左侧未见肺组织回声,包块的前上及右侧胸腔内有肺组织图像,胸腔内未见积液暗区(如图);胎儿腹腔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中孕、胎儿(左)胸腔囊性包块性质待查.1周后引产出一男婴,外观发育正常;尸解开胸后见纵隔的中下部分显著右偏,心脏位于脊柱的右侧,左侧胸腔几乎为包块所占满,上部与肺门结构相连,胸腺 (超声误认作肺组织)位于包块的前上偏右侧,右肺三叶组织发育较好,左肺上叶仅见0. 3cm×0.5cm大小;包块壁呈蛋青色,厚约0.1cm,针吸其内容物为清亮、无色无气味液体 ;镜下病理见包块内壁衬有柱状上皮细胞,壁内可见散在的平滑肌细胞,诊断:(左)胸腔支气管源囊肿.
作者:贺声;蔡春儒;郑淑红;于莲政;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两年前发现右上腹肿块,因无自觉症状,未行检查和治疗.两个月前右上腹肿物进行性增大,伴坠胀、纳差、乏力而就诊.体格检查:肝右肋缘下可扪及13cm×15cm肿块,质韧,无压痛,腹水征阴性, 脾肋下未扪及.AFP3ng/ml. 肿块穿刺活检见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炎症细胞, 未找到癌细胞.超声检查(如图):肝切面形态失常,肝内回声不均,在肝内可见一个肿块图像,大小约14cm×12cm,呈类圆形, 内部为混合回声,强弱不一,壁厚不规则.CDFI显示肿块内无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肝脓肿 (部分液化).手术切除肝内肿块,病检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熊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CT普查对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肺癌CT普查中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肺癌发生率及分期,追踪预后和长期CT随访对非钙化性结节进一步定性的价值.结果 2430人共10020人次参加了肺癌CT普查,1994年至2001年共发现肺癌25例;I期肺癌12例, II期肺癌6例,III期肺癌7例;首次CT普查发现肺钙化结节89例,其中首次诊断为肺癌的19 例,1~2年增大,证实为肺癌4例;1995年至1999年未参加普查,而2000年再普查发现新生肺癌1例;1994年发现结节,2001年才确诊1例;新生结核肉芽肿3例,隐球菌肉芽肿1例;结核瘤再活动增大2例.长期稳定60例.结论①肺癌CT普查能及时发现并诊断早期肺癌,主要在50~69岁年龄组.②肺癌CT普查会发现大量非钙化结节,大部分为良性 ,需要配合HRCT、局部Spiral CT、活检、CT复查仔细鉴别,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柳学国;谈高;王颖;李占军;王坚;张翠运;何燕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儿男,3岁,发现脾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20余天.体检:腹部膨隆,脾肋缘下5cm,腹水征(+).B超诊断:布加综合征.
作者:姜书平;刘建涛;闫桂栋;胡京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心肌声学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定量心肌血流灌注时的各项参数测量的重复性.方法对12条犬于注射乙酰胆碱(Ach)前、后分别重复进行心肌声学造影,采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获取TIC各项参数,计算注射Ach前、后即静息和冠脉大扩张时各项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 随冠脉血流(CBF)增加,TIC参数中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和曲线下降斜率(DS )明显增加,峰值时间(TP)、峰值减半时间(HT)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 明显减小,P值均小于0.0001.在静息和冠脉大扩张两种状态下,TP、PI和MTT的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分别为13.00%、14.99%、15.50%(静息)和10.84%、16.12%、19.58% (冠脉大扩张),而HT、AUC和DS的变异系数次之,静息和冠脉大扩张时分别为20.38% 、22.53%、25.82%、和17.12%、25.72%、26.09%.结论采用AD技术获得心肌声学造影TIC,其各项参数的测量重复性较好,技术稳定,为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局部心肌血流灌注提供定量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袁霞萍;王新房;刘望彭;康春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DWI )上豆状核及放射冠的表现特征.方法利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对50例正常人脑施加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测量豆状核及放射冠的信号强度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 DC值).结果豆状核的ADC值及信号强度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显著性, 而放射冠的ADC值及信号强度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有明显差异.结论豆状核信号强度及其ADC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 而放射冠的信号强度及ADC值则受其影响,定量地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弥散梯度方向.
作者:王秀河;黄力;刘斯润;陈汉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以胃底为声窗经腹彩超在诊断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方法运用经腹彩超,分别以胃底和左肝为声窗,对48例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食管下段进行了检查,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①以胃底为声窗,食管下段的显示率(95.8%)要高于以左肝为声窗的显示率(72.9%)(P <0.005),食管下段内血流信号显示率(93.8%)亦要明显高于以左肝为声窗的显示率(12.5% )(P<0.005).②在图像清晰的情况下,以胃底为声窗进行检查,食管下段二维图像质量要好于以左肝为声窗扫查所获得的图像,彩色血流信号要明显多于以左肝为声窗进行扫查获得的图像.结论经腹彩超以胃底为声窗可较好地显示食管下段及其内的血流信号,为诊断食管静脉曲张提供了好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平;李瑞珍;罗卓琼;刘浔阳;黄飞舟;朱晒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例1,患儿男,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半而入院.体格检查: BP 100/ 70mmHg,发育正常,无紫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震颤,并闻及4/6全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正常.X线检查:两肺血增多,主动脉结不宽,左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室内径增大,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约5~6mm,主动脉右冠窦部位似可见一向右室膨出的囊袋样回声,随心动周期而活动.CDFI示室水平探及收缩期似两束左向右分流信号 ,三尖瓣少-中量返流信号.
作者:刘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已经证明,舒张功能是评价左室功能的重要方面.晚近, 左室局域舒张功能引起人们的关注[1],认为左室局域舒张功能异常早于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和心电图等的异常改变,因此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脏疾病的有力证据 [1,2 ].
作者:王世宏;王金锐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