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旎;李勇;汪文涛
目的 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非刺激性全唾液(WUS)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采集5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和5名健康者的WUS,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将二者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通过软件对2组样品的双向胶上的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7个差异点,经质谱鉴定明确了13个点的蛋白类型,其中737、725、692、986为同一种蛋白,716、535为相同蛋白,分别是血清白蛋白、β-纤维蛋白、重组N-叶apo型人血清转铁蛋白2型晶体B链、免疫球蛋白α-1链C区、人血清白蛋白GA复合物、Rca-Rhogdi复合物的B链、PR02044、理论蛋白以及未命名蛋白,而且它们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全唾液中的表达均上调.结论 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者WUS中的蛋白图谱时,发现至少9种与疾病相关的差异蛋白.这种蛋白组学技术也许能更好地理解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制.
作者:武影;束蓉;刘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用体外研究的方法探索激光龋齿检测仪评价乳牙去腐净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患邻面中龋的乳磨牙8颗为研究对象,测量去腐前后激光龋齿检测仪读数,利用龋蚀检测液、硬组织硬度仪和偏光显微镜对腐质是否去净进行评判,分析激光龋齿检测仪读数与其相关性,探索激光龋齿检测仪在评价去腐洁净度中的应用.结果 去腐后色素沉着处牙本质硬度为(46.99±12.44) HV;健康位点备洞后洞缘的牙本质硬度为(67.39±16.59) HV,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腐前DIAGNOdent读数与去腐后色素沉着处DIAGNOdent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去腐后无色素沉着处DIAGNOdent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去腐后无论是色素沉着处还是无色素沉着处,均未见细菌侵入.结论 激光龋齿检测仪不能区分脱矿染色的牙本质与细菌侵入的牙本质,不适用于评价腐质去除程度.
作者:陈江浩;秦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讨论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POPO纤维桩粘接固位力的影响.方法 取50根POPO纤维桩,根据表面不同处理方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根.A组:不处理;B组:硅烷化处理60s;C组:酸蚀处理30s;D组:酸蚀处理60 s;E组:酸蚀处理120 s.选取45颗离体前磨牙截冠后随机分到5个实验组,树脂粘接纤维桩于根管内,包埋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拉力测试.扫描电镜(SEM)观察处理后POPO纤维桩的表面形态.结果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时纤维桩粘接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粘接力大,为(207.33±7.58)N.D组和E组间粘接固位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D组和C组间粘接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SEM观察处理后纤维桩的表面树脂基质粗糙度及纤维暴露数量有明显改变.结论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增强了POPO纤维桩的粘接固位力.
作者:张晓;陶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纯钛试件应用等离子镀膜法镀制纳米渗氮类金刚石(N-DLC)薄膜后的细菌黏附变化,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指导.方法 采用等离子镀膜机,在纯钛试件表面沉积N -DLC薄膜、TiN薄膜、阳极氧化膜以及空白对照,然后将其黏附于树脂基托表面,实际使用6个月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色假丝酵母菌黏附试件情况;粗糙度检测仪对比检测试件粗糙度变化.结果 白色假丝酵母菌在N-DLC膜表面附着数量比其他组试件明显少(P<0.05),且菌体生长不良,处于抑制状态;阳极氧化膜和空白对照试件表面黏附菌量多,且菌体生长旺盛.N-DLC膜表面粗糙度在戴用前后变化小(P<0.05).结论 纯钛表面镀制N-DLC膜在口腔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明显降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黏附量,从而降低罹患义齿性口炎的风险.
作者:尹路;肖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预烧结温度和成型压力对预烧结氧化锆陶瓷可加工性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将纳米氧化锆粉体在不同的等静压力下成型,并烧结到不同的温度.然后采用精密线切割机进行切削,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切削面的形貌.结果 初烧结温度对3摩尔氧化钇稳定氧化锆陶瓷(3Y-TZP)影响较大,初烧结温度在800~900℃之间时,切削件的表面光滑、边缘完整性好.成型压力对3Y-TZP预烧结瓷坯可切削性能的影响较小,但过高的成型压力并不利于切削,可导致切削面的质量下降.结论 初烧结温度在800~900℃、成型压力在200~300 MPa之间时,预烧结氧化锆瓷坯的可加工性能良好.
作者:黄慧;李静;张富强;孙静;高濂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楔状缺损充填治疗后,侧向(牙合)力作用对充填材料的应力分布影响.方法 建立含楔状缺损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的缺损部分用模拟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充填;对模型施加不同方向的载荷,对充填体部分进行应力分析.结果 当(牙合)力方向与牙体长轴平行时,充填体受到的应力较小.当(牙合)力方向与受力牙尖斜面垂直时,充填体受到的应力明显增大,随着(牙合)力方向偏移角度增加,此区域应力集中情况更加明显.结论 临床上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之后,应当对牙体进行适当的调磨,降低牙尖斜度以降低牙体受到的侧向力,以降低充填材料的应力负荷.
作者:马宏伟;王青;刘政君;王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文报道1例外胚层发育不全病例,并分析外胚层发育不全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遗传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作者:全旎;李勇;汪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2种Replace实体种植体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Replace内、外连接方式种植体-基台内部的应力状态.方法 测量2种种植体各部件的数据和利用螺旋CT扫描下颌骨截面形态,分别建立2种种植体的三维骨内模型,对模型采用轴向加载(200 N)、30°侧向加载(100N),分析2种种植体-基台内部的应力分布趋势.结果 无论轴向加载还是侧向加载,2种种植体的应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体颈部狭窄处,且侧向加载时的应力值均高于轴向加载.Replace Select种植体内部的应力值均高于Replace External Hex种植体.结论 临床修复时应避免种植体受到过大的力,尤其是侧向力,以防出现种植体破坏现象,使用Replace Select种植体时更应注意.
作者:兰晶;徐欣;姜广水;管延锦;黄海云;梁晋;马晓妮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以电化学方法比较3种整铸支架活动义齿常用金属试件的耐腐蚀性.方法 将钴铬合金、含钛镍铬合金、纯钛3种试件置于pH为6.8的人工唾液中,通过电化学线性扫描技术获得Tafel曲线,比较腐蚀电位、腐蚀电流;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观测腐蚀前后试件的表面物相结构;以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金属表面形貌的改变和差异.结果 含钛镍铬、钴铬合金记录到典型的Tafel曲线,而纯钛未能获得.含钛镍铬合金的腐蚀电位值明显负于钴铬合金,腐蚀电流更大(P<0.05).XRD结果:三者的腐蚀前后衍射图皆一致,没有物质结构改变.扫描电镜显示:腐蚀前后,含钛镍铬和钴铬合金表面形貌均有极大的差异,含钛镍铬合金腐蚀前后形貌差异明显较后者大;纯钛没有腐蚀表现.结论 含钛镍铬合金的腐蚀倾向大,钴铬合金较小,纯钛稳定.
作者:李惠玲;杜华丽;高明英;陈婵娟;林映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上颌骨复合性损伤的病例特点,总结临床急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评价不同方法治疗上颌骨复合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失败原因.方法 对152例上颌骨复合性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1.32%)患者在抢救治疗中死亡,150例生存患者的治愈率为62.67% (94/150).上颌骨闭合性骨折的治愈率高于开放性骨折(P<0.05),内固定手术的治愈率高于保守治疗(P<0.05),Ⅰ期手术治愈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P<0.01).结论 上颌骨复合性损伤患者急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和窒息,治疗效果受治疗时间、手术进路、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及早施行坚强内固定并注意保护和恢复受损脏器组织的功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军生;姜莉铖;张巍峰;牛怀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钴铬(Co-Cr)、镍铬(Ni-Cr)、镍铬铍(Ni-Cr-Be)3种非贵金属烤瓷合金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方法 铸造Co-Cr、Ni-Cr、Ni-Cr-Be 3种烤瓷合金的试件各5个,采用动电位极化法绘制合金的电极化曲线,测定合金的自腐蚀电位(Ecorr)、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钝化区间以及过钝化电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合金的显微组织,能谱扫描分析第二相成分.结果 Co-Cr合金的钝化膜完整、均匀、致密,耐蚀性好;Ni-Cr合金局部的氧化膜致密性差,耐蚀性次之;Ni-Cr-Be合金中存在贫Cr、Mo的Ni-Be共晶相,耐蚀性差.结论 临床上应避免使用含Be的牙科烤瓷合金,Co-Cr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优异,在牙科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吴芝凯;许胜;黎为;腾劲;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总结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明确探究透明质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问题后,电子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荷兰医学文摘、欧洲灰色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0月3日;同时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杂志.2位评价者独立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0.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GRADE标准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结果 终纳入研究的文献为10篇,偏倚风险评价显示均为中等偏倚风险.与阴性对照相比较,透明质酸钠能明显改善患者短期及长期的大张口度(P<0.05),并在短期内明显改善临床总体评价(P<0.05),但长期效果不明显(P>0.05),对短期和长期关节内疼痛缓解情况无显著效果(P>0.05);同糖皮质激素相比,透明质酸钠在短期临床总体评价和注射后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后者(P<0.05),但在缓解关节区疼痛和改善大张口度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透明质酸钠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时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作者:李春洁;张一帆;贾源源;吕俊;李龙江;史宗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Ⅲ类磁力矫治器建立青春期恒河猴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颅面部形态学及颅面骨缝的组织学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用生长发育期雄性恒河猴6只,实验组45、90d各2只,对照组45、90d各1只.实验组配戴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用矫治器.采用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其颅颌面的形态学变化.选用颅面部6条骨缝作为观察对象,应用活体荧光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颌位均出现明显近远中移位,90d组的变化较45 d组更为明显,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荧光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各骨缝均表现为明显的骨沉积,尤其是颧颌缝、腭横缝、翼腭缝、颧颞缝为明显.结论 Ⅲ类磁力矫治器可以引起上下颌骨以及牙齿位置的变化,并可使颅面骨缝内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方向发生变化,导致骨缝两侧新骨的大量沉积.
作者:赵宁;徐芸;陈扬熙;沈刚;许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不同内冠金属材料的烤瓷熔附金属(PFM)全冠修复后龈沟液(GCF)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测定,探讨内冠金属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30颗牙分为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铂合金组,每组10颗,分别进行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和金铂合金PFM全冠修复.在修复前及修复后6、12个月时对受试牙进行临床检查,检测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GCD),并进行龈沟内取样,检测龈沟内GCF量和sICAM-1、IL-1β水平.结果 镍铬合金组修复后6、12个月时,GI、GCD和GCF各项指标与修复前及钴铬合金组、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合金组修复后12个月时,GI、GCD和GCF指标与修复前及金铂合金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铂合金组在整个实验期间其各项指标与修复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贵金属烤瓷全冠对牙周组织有不利影响.
作者:袁堂霞;张彦表;吴正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文报道1例左下颌骨恶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吕迪;陈宇;杨名仲;刘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BME-10X型胶原/羟磷灰石人工骨引导比格犬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 选取18月龄雄性比格犬4只,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结束1周后,选取下颌第3、4前磨牙,同颌对侧同名牙随机纳入实验组或者对照组,制造牙周缺损,实验组植入BME-10X型胶原/羟磷灰石人工骨,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1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获得了较多的组织再生,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牙槽骨的高度分别为(3.01 ±0.14)、(1.32±0.11) m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牙周膜组织的高度分别为(3.12±0.19)、(1.35±0.12) m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牙骨质的高度分别为(3.30±0.15)、(2.70±0.12) mm,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牙周组织的牙周膜纤维深入到新生的骨组织和牙骨质中,其结构特征与生理状态时的结构特征无明显差异.结论 BME-10X型胶原/羟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有较强的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
作者:陈斌;吴文蕾;张其清;黄晓峰;陈湘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口腔黏膜炎(0M)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行HSCT的166例患者中发生OM的7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OM的愈合率为95.77%,平均愈合时间为移植后(17.61±8.36)d.患者性别、年龄、HLA配型及预处理方案对OM愈合时间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性别、年龄、HLA配型及预处理方案对OM愈合时间无明显影响.通过及时有效的口腔处理,可降低OM发生率,即使重度OM也可良好愈合.
作者:赵玮;孙于谦;高承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 (MKK4)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口腔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MKK4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75例石蜡包埋口腔鳞癌组织中,MKK4蛋白的表达在48例转移组高于27例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48例淋巴结转移灶MKK4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原发灶(P<0.05).MKK4蛋白表达与OSCC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8例新鲜口腔鳞癌组织中,MKK4 mRNA的表达量在16例转移组高于2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在6例淋巴结转移灶高于16例转移组原发灶(P<0.05).结论 MKK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上调与口腔鳞癌转移相关;MKK4蛋白及其mRNA可能在口腔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促进的作用.
作者:蒋宁宁;巫家晓;卿海云;曹阳;杨亦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含无水乙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作为阴性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光密度值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1/4M1C、1/2MIC、MIC、2MIC等不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不同实验浓度的溴化呋喃酮均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随着溴化呋喃酮浓度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的光密度值逐渐减小.1/4MIC组、1/2MIC组和MIC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疏松,2MIC组仅见散在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体,未见生物膜结构形成.结论 溴化呋喃酮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溴化呋喃酮的应用可能为牙周病的抗菌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张利平;王爽;周向葛;徐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初次到牙科就诊的儿童其不合作行为与儿童气质、龋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以期制定个性化的牙科治疗方案,预防和应对初诊儿童的牙科不合作行为.方法 从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初次到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儿童中随机抽取195名3~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对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牙科行为进行评估分级.家长填写《NYLS 3~7岁儿童气质家长评定问卷》.结果 195名儿童中,牙科恐惧及焦虑(DFA)儿童114名(58.46%),牙科行为管理问题(DBMP)儿童66名(33.85%);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DBMP逐渐下降;性别与儿童DFA/DBMP无关;龋病越严重的儿童越易发生DFA/DBMP.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DFA/DB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气质维度中,DFA儿童的反应阈高于非DFA儿童,DBMP儿童的节律性低于非DBMP儿童.结论 应将患龋严重的儿童作为重点人群,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特点采取不同行为管理方法,降低初诊儿童DFA/DBMP的发生.
作者:阳婵;邹红梅;邹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