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真
目的采用体外微核法评价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nHA-PA66的基因毒性.方法以V79细胞作为实验细胞,采用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nHA-PA66粉剂及混合物的浸提液作为实验组,丝裂霉素C为阳性对照组,用MTT 法检测各组的细胞毒性,以V79细胞中所形成的微核数作为标准评价材料的基因毒性.结果实验组的MTT值在各个时间段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形成的微核数(粉剂组:6.1±1.1/1 000;混合物组:5.7±0.6/1 000)与阴性对照组(5.3±0.8/1 00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123.9±8/1 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显示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nHA-PA66无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生物相容性好.
作者:叶玲;苏勤;周学东;谭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医用膜修复硬腭裂隙的可行性及评价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68例腭裂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例患者在软腭及悬雍垂裂修复的同时剖开硬腭裂隙,植入可吸收医用膜修复;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腭裂修复术.结果实验组所有患者其软腭及悬雍垂创口愈合良好,无穿孔与裂开;硬腭部创口一期愈合30例,二期愈合3例,1例遗留永久性的口鼻瘘,3例存在口腔前庭瘘.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出血量及口腔前庭瘘发生率减少,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出血、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术后体温多波动在37.5 ℃以下,且逐渐降低,7 d后复查血常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异常.结论可吸收医用膜用于硬腭裂隙修复,临床效果肯定且手术操作简单、可行,同时因避免了常规腭裂修复术时在硬腭部掀起粘骨膜瓣的缺点,可减少对颌骨发育的影响.
作者:李万山;魏世成;郑谦;张小君;宁秋;熊成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倒敞法预备中等弯曲度根管(弯曲度为30 °~60 °)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11月~2003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就诊,需作根管治疗患者的48颗下颌第一磨牙为研究对象.患牙近中根弯曲度按Schineider法计算为30 °~60 °.其中实验组27颗患牙采用倒敞法预备根管,对照组21颗患牙采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比较两组预备方法在根管预备中及预备后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结果①实验组初尖锉测量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04,P<0.05),②实验组主尖试充测量达到根管工作长度的例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759,P<0.05).结论在中等弯曲根管预备中,倒敞法优于逐步后退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锦波;刘天佳;李继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婴儿口腔早期定植细菌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12例健康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和1、3、6、9、12个月的口腔样本,选择适当稀释度接种于BA、MSA、BHI培养基,经需氧、微需氧及厌氧条件培养后行细菌形态学及生化鉴定.结果婴儿口腔中检出率高的细菌为S.salivarius,其次为S.mitis;乳牙萌出后S.sanguis,S.gordonii和S.mutans有一定的检出;Veillonella spp.在出生后1月的新生儿口腔即有一定的检出,A.odontolyticus在3个月时开始有8.3%的检出;L.acidophilus在婴儿口腔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检出水平;少数有部分乳牙萌出的婴儿口腔中检出L.buccalis与Capnocytophaga spp.的存在.结论 S.salivarius与S.mitis是新生儿及婴儿口腔的优势细菌,Veillonella是早、常检出的厌氧菌,A.odontolyticus是早检出的放线菌,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口腔中检出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
作者:邹静;周学东;李少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颈部转移较为常见,手术中常需联合颈淋巴清扫术以阻断此传播途径,减少复发.颈部转移性鳞癌的根治性颈清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作为经典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作者:王慧明;陈超;刘建华;朱慧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唾液腺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正常唾液腺和唾液腺肿瘤存档石蜡标本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及细胞核,呈棕黄色.在正常唾液腺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为100%(4/4).在良性和恶性唾液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0/13)和40.9%(9/22),良恶性之间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4.6%(11/13)和45.5%(10/22),良恶性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腺肿瘤中P16与nm2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发生中可能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达下降可能有利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形成.
作者:龚莉;陈照立;胡佳;贺红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MMP-2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与中央区细胞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并分别与颈淋巴结转移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口腔癌原发灶均有MMP-2表达,在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P<0.01),呈条带状分布;口腔癌前沿区细胞MMP-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而中央区MMP-2表达强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口腔癌生长前沿区细胞MMP-2表达明显强于中央区,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来奎;李怡宁;江宏兵;何志秀;易新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鳞癌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表型,以探讨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选择未经任何非手术治疗的初发口腔鳞癌患者标本34例作为实验组,30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的CD1a,HLA-DR和CD83抗原,观察两种组织中的DC表达3种抗原的状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CD83++DC,但均有CD1a++DC,其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低于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口腔鳞癌组中有27例癌实质内的DC表达HLA-DR抗原,其HLA-DR的阳性表达率为79.41%.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的DC,其浸润程度下降并存在功能成熟障碍.
作者:王志勇;李声伟;胡勤刚;田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考察nm23-h1 导入腺样囊性癌细胞(ACC-M)后对其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nm23-h1转染ACC-M细胞,体外培养并用G418培养基筛选,体外观察转染组生长情况,并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ABC法染色Ki67单克隆抗体;将nm23-h1阳性表达的ACC-M植入10只裸鼠皮下,同时以未转染的ACC-M作对照,观察肿瘤大小.4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Ki67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对转染组和非转染组的移植瘤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体外培养转染组细胞生长较未转染组慢,这种趋势随着转染组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更加明显,Ki67呈阳性表达,未转染组Ki67呈部分阳性表达;转染组ACC-M体内移植瘤早期(2周)生长缓慢,2周后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与之一致.组织切片显示瘤体Ki67,nm23-h1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nm23-h1的导入可能对ACC-M细胞增殖具有短时间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文;温玉明;王力红;杨湛;张瑞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链球菌合成的生态调节因子--对氨基苯甲酸(PABA)对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PABA影响细菌粘附的机制.方法在不同PABA浓度(10+{-9}g/L、10+{-7} g/L、10+{-4}g/L)的改良Carlsson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变形链球菌,并采用微生物粘着碳氢化合物法测试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低浓度的PABA可增强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当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则可降低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结论PABA可能通过降低细菌非特异性疏水作用而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粘附.
作者:李艳红;周学东;肖晓蓉;李继遥;柳茜;李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口腔白斑病的诊断确定性因子[1~6]1994年,流行病学家、临床学家及病理学家在瑞典的乌普萨拉(Uppsala)对口腔白斑病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再次进行了修订,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决议将口腔白斑病定义为:口腔白斑病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病可转化为癌.根据检查环境和诊断手段的差异,可将口腔白斑病的诊断分为暂时性(provisional)和肯定(definitive)诊断两个阶段.如果一种白色的黏膜损害在临床上不能诊断为任何其他的疾病,即可作出暂时性诊断的结论;假如暂时性诊断中的白色损害被怀疑与某种因素有关,而这种因素又有消除的可能,但消除后损害持续存在的病例;或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给予鉴定即为肯定性诊断.
作者:陈谦明;李秉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Fcγ受体ⅡA基因多态性和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SSP), 对63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03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的Fcγ受体ⅡA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FcγRⅡA-R/R131基因型在重度慢性牙周炎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2 5),而在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组、重度慢性牙周炎组与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12 5).结论 FcγRⅡA-R/R131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其可能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有关.
作者:唐燕;章锦才;张蕴惠;庞若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群临床牙冠中心高度的分布规律并结合(牙合)曲线的规律对全程式化预成序列托槽的粘接高度进行探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的成都地区18~35岁正常(牙合)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9例.测量样本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分析正常(牙合)人群的临床牙冠中心高度的分布规律;测量下颌临床牙冠中心点连线和Spee曲线的曲度并通过相关分析检测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群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呈正态分布且标准差较小(<0.5 mm);②不同性别间各同名牙临床牙冠中心高度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下颌临床牙冠中心点连线与Spee曲线的曲度具有高度相关性(γ0.986,P<0.000 1).结论①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群各同名牙临床牙冠中心高度的差异较小;②男女间各同名牙临床牙冠中心高度无显著性差异;③提供了一套适合成都地区人群的全程式化预成序列托槽矫治器临床粘接高度参考值;④一般情况下,应该按照临床牙冠中心点的高度粘接全程式化预成序列托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该对托槽粘接高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作者:陈嵩;陈扬熙;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横纹肌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选择1981~200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治疗的横纹肌肉瘤患者共74例,按WHO(1972)的横纹肌肉瘤TNM分期和国际横纹肌肉瘤协作组(1988)对该瘤的临床分期进行分期,探讨横纹肌肉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74例患者中,有34例行扩大切除术,18例行局部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不同剂量的放疗,另有22例患者因病变范围广或是儿童而只接受了放疗或者放、化疗联合治疗.随访病例的5年生存率随病期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肿瘤复发和手术切除边缘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采用扩大切除术加术后放疗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复发有明显效果;晚期或儿童患者采用局部切除联合放、化疗对于提高5年生存率有良好效果.
作者:冯戈;王大章;郑光勇;何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细胞基质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40只大白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用地高辛标记cRNA 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术后不同病变时期髁突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聚合体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正常髁突的增殖层深层、肥大层和钙化层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聚合体mRNA表达.术后1周蛋白多糖聚合体开始下调,至2周达低谷,6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Ⅱ型胶原4周后开始持续下降,其表达下降程度较蛋白多糖聚合体显著,8周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关节盘前移位后髁突软骨的基质基因表达发生有序、协调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适应性改建的启动.
作者:冯剑颖;张凯;谷志远;柴田·考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透明质酸钠颞下颌关节上腔注射和上下腔注射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纳入29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86例采用颞下颌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另一组108例采用上下腔注射.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上下腔注射组患者开口度平均增加6.29 mm,上腔注射组平均增加3.82 mm,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上下腔注射组患者关节疼痛平均缓解44%,关节上腔注射组平均缓解3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9).结论透明质酸钠注射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确有疗效,其中关节上下腔同时注射较单纯上腔注射可更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改善张口度,该趋势在骨关节炎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更为明显.
作者:李晓东;史宗道;田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逆转措施提高综合治疗中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5~2000年40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P-gp单克隆抗体JSB-1的检测,同时对其中10例进行了GST-π的检测.结果 JSB-1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与分化程度相关,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均高于低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GST-π表达阳性率为90%(9/10).两种抗体的表达在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亦无相关性.结论 JSB-1及GST-π与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产生耐药的机制有关,为开展其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靶标.
作者:何嘉;王大章;郑光勇;冯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4┬多为单根,而双根罕见,作者2003年3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艳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不同制作方法制备根管桩并以不同粘接材料粘接于根管内,测量并比较桩固位力的差别,为临床上选择获得桩大固位力的制作方法和粘接剂提供依据.方法将完整的人上前牙90颗分为间接法、直接法、预成桩3组,每组设平行3组,分别于釉牙骨质界处水平截断,并机械预备根管,然后包埋在塑料圈内,用万能实验机测量并记录桩脱位时所受的拉力.结果预成桩和直接桩的固位力明显高于间接桩的固位力(P<0.05),但预成桩与直接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arapost cement的固位力明显高于HY-Bond和磷酸锌粘固剂的固位力 (P<0.05),但磷酸锌粘固剂与HY-Bon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制作方法及不同粘接剂对桩的固位力有显著性影响,且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
作者:马红梅;李振春;李慧;陈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非咀嚼性磨损是由异常机械摩擦造成的牙体硬组织损耗.目前,相关流行病学报道很少.作者对切牙切缘非咀嚼性磨损的分布特点作了初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殿华;甄文芳;李丙恒;尹英玉;王立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