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劈裂磨牙的修复方法

夏钦再;韩燕

关键词:劈裂牙, 磨牙, 牙髓失活术, 牙周治疗, 临床治疗, 患牙, 功能特点, 根管治疗, 位能, 磨耗, 解剖, 复位
摘要:磨牙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在长期磨耗过程中常造成锐而陡的尖、嵴,因此在有过大或异常力时易引起牙冠劈裂.而已行牙髓失活术的患牙,牙冠劈裂更易发生.作者经过近10年临床治疗发现,只要劈裂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及牙周治疗,且劈裂部位能很好复位者,患牙仍有保留可能[1].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其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佳荷载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采用正常的头颅骨,通过螺旋CT扫描的方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4种不同负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计算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佳荷载方式.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不同的加载所产生的牙周的应力分布不同.在上颌第一磨牙颊面中心附近施加远中力并结合抗衡力矩(Mt/F=10, Mr/F=6)可以在牙周膜的远中面获得平均分布的低压应力,它能使牙齿倾向于整体移动.结论正确的荷载方式可消除旋转和倾斜,使上颌第一磨牙整体远中移动.

    作者:李志华;陈扬熙;刘剑;吴建勇;朱玉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常(牙合)人群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比较正常(牙合)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结果.方法应用面部软组织数字化立体摄影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对标准正常(牙合)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牙合)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项目与对应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具备相关性.结论(牙合)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结果能够部分的反映其下硬组织的情况.

    作者:郭宏铭;罗颂椒;白玉兴;王邦康;周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劈裂磨牙的修复方法

    磨牙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在长期磨耗过程中常造成锐而陡的尖、嵴,因此在有过大或异常力时易引起牙冠劈裂.而已行牙髓失活术的患牙,牙冠劈裂更易发生.作者经过近10年临床治疗发现,只要劈裂牙经完善根管治疗及牙周治疗,且劈裂部位能很好复位者,患牙仍有保留可能[1].

    作者:夏钦再;韩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舌癌组织中p53和c-myc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端粒酶和原癌基因c-myc和p53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相互作用,分析它们与舌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端粒末端重复放大技术(TRAP)分别检测c-myc和p53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舌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低分化的舌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c-myc在低分化1级舌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p53在舌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端粒酶在舌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c-myc 和p53在舌癌发生过程中对端粒酶的激活发挥重要影响.

    作者:方泽强;李慧增;王常勇;杨军;周树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磷酸盐包埋材料抗压强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3种不同磷酸盐包埋材料经焙烧后抗压强度的差异.方法选用3种包埋材料:Heravest Speed,GILVEST ⅡS,X-20 Chrome Investment,将3种包埋材料的粉液按厂商推荐比例混合调拌,灌注成型.经900 ℃焙烧后在室温下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实验标本的抗压强度.结果不同品牌的磷酸盐包埋材料抗压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实验条件下,X-20 Chrome Investment包埋材料使用专用液调拌的标本抗压强度值高.

    作者:李振春;郝凤渝;熊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拔牙区骨改建对邻牙移动速度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拔牙创的骨改建进程及矫治力对牙齿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矫治力和牙齿移动时机,缩短矫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3月后拔除另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分别以0.30、0.60、1.36 N的力牵上颌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分别在施力前及施力后的第1、3、5、7、10、14天拍摄X线片,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测量牙齿移动距离,以置入的拔髓针校正放大率.结果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的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的速度.②无论向新鲜拔牙区移动还是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0.30 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在各时间点与0.60 N、1.36 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0.60 N与1.36 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基本上从第5天开始差别不大.③加力后牙齿移动周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瞬时运动;迟滞期;后期移动阶段.大约在第14天时,由于矫治力衰减,牙齿停止移动.结论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快,而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速度慢.②在矫治过程中,中等力较为合适;即使使用较大的力,也不一定引起较大的牙齿移动.

    作者:袁晓;曹惠菊;罗颂椒;翁思恩;李达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H值对磁性固位体耐蚀性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工唾液的酸碱度在偏酸性的条件下,3种磁性固位体外包裹容器的耐腐蚀能力的改变.方法将3种磁性固位体浸泡于人工唾液中,介质pH值分为5.6和7.0两组,实验温度36.5 ℃,时间6个月.采用恒电位法测定极化曲线实验、浸泡实验及扫描电镜方法,分析材料的耐腐蚀能力.结果 pH值下降,磁性固位体外包裹容器--不锈钢中铁离子的溶出量提高近10倍.表明在偏酸性的环境中,3种材料的腐蚀速度都加快.结论磁性固位体的耐酸性能力相对较差,这将影响他们的使用寿命.

    作者:胡滨;张富强;郑元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一种自制的简易舌系带显露器

    舌系带延长术是一种常见的颌面外科门诊手术.手术虽操作简单,但因患儿年龄普遍较小,配合性差,常引起操作的不便.作者自制了一种简易的小工具,用于清晰的暴露舌系带,效果良好.现将该工具的具体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牙本质涎磷蛋白反义核酸对牙胚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在牙胚发育和矿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胎龄为17 d Balb/C胎鼠上颌第一磨牙,分为2组,对照组牙胚置于无血清BGJb半固定培养基中培养;DSPP反义核酸组牙胚置于含有30 μmol/L,长15 bp的DSPP反义寡核苷酸的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牙胚体外培养10 d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组牙胚牙尖处成牙本质细胞中均含有大量的细胞器,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且DSPP反义核酸组成牙本质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更为明显;胞外基质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胶原纤维聚集成束,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牙尖基质带平均厚度为3 μm ;DSPP反义核酸组胶原纤维粗细不等,排列紊乱,牙尖基质带平均厚度为2.5 μm.结论 DSPP可能通过控制成牙本质细胞正常的分泌功能、胶原纤维的正常形态和排列在牙胚生长、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蓉;肖明振;赵守亮;徐平西;张春宝;汪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四川省兴文县中小学生患氟牙症、龋病的情况调查

    为了解四川省兴文县中、小学生患氟牙症、龋病的情况,作者于1983年、2000年先后2次调查了四川省兴文县相同地区的中、小学生氟牙症、龋病的患病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正伦;敖忠邦;张平;王松;万力;严晋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邻牙向拔牙区移动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5组,拔除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分别在矫治器加力前两天和处死前两天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腹腔注射;制备硬组织切片,采用骨硬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向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拔牙区移动牙齿时的骨改建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骨改建同时包括吸收和形成两个过程;②近中牙槽骨面(压力侧)骨吸收较远中(张力侧)活跃,而远中牙槽骨面(张力侧)骨形成则较近中(压力侧)活跃;③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均在拔牙后1周存在一个峰值.结论①拔牙后宜早期移动牙齿,以便充分利用拔牙创的骨改建优势;②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1周左右.

    作者:袁晓;罗颂椒;沈刚;陈振琦;朱庆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Fas与Fas L表达的相互关系

    目的初步探讨Fas和Fas L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前损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选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中度异常增生、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与原位癌、鳞状细胞癌标本,共6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酶标链亲和素生物素法(LsAB)染色并进行光镜下观察.结果多数口腔鳞癌显示Fas表达的下调和Fas L表达的上调,同样的结果见于口腔癌前损害黏膜组织.结论 Fas和Fas L的表达参与了口腔癌变过程,且可能是癌细胞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Fas/Fas L系统有望成为判定口腔癌前损害预后的生物标志.

    作者:曾昕;陈谦明;聂敏海;周红梅;林梅;李秉琦;罗刚;赵曼;宣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分组对照研究nm23-H1基因在20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m23-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N1期、转移仅累及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nm23-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P<0.01);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P<0.05).结论 nm23-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作者:杨湛;温玉明;普苹;付红梅;汤炀;李继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填悬突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在Ⅱ类和Ⅴ类窝洞的充填中常出现充填体悬突.充填悬突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重要医源性因素.本研究探讨了充填悬突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旨在提醒临床医生在窝洞充填中坚决杜绝悬突出现.

    作者:张凌;温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腔鳞癌患者颈淋巴结cN0的处理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及对cN0患者的治疗原则.方法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1980~2001年住院的1 024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腔鳞癌患者颈淋巴结的总体转移率为36.62%,其中舌癌转移率高为42.82%,颊癌和下牙龈癌相近分别为31.93%和32.76%,口底癌转移率低为25.00%;cN0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0.94%.口腔鳞癌的隐匿性转移与原发灶的部位、T分期等密切相关.结论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和临床分期等综合考虑分析,判断颈淋巴结情况,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康非吾;吴正华;黄欣;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药蜂房对口腔常驻菌形成人工致龋生物膜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蜂房对口腔常驻菌形成人工致龋生物膜的影响,探讨其防龋应用前景.方法在体外模型中的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实验组定时给予含4 g/L蜂房提取物的蔗糖溶液处理生物膜,观察其pH的动态变化,以及生物膜表面微结构与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以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分别作为阳性与阴性对照.结果①实验组培养室内pH值呈先下降,再逐步恢复正常的波浪形变化.②蜂房的加入能抑制变链对羟磷灰石片的黏附.③蜂房的加入可使生物膜表面胞外基质的量减少.结论蜂房作为一种潜在的防龋药物可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正蔚;李继遥;周学东;刘天佳;肖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合并颌骨骨折行同期手术的临床观察

    颅脑损伤合并颌骨骨折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颅脑血肿的程度[1].临床上对这类伤员的抢救原则按生命、器官、功能的顺序进行.但当颅脑血肿与颌骨骨折同期发生并危及生命时,实施同期手术的必然性和风险性也就同时出现[2~5].作者对实施同期手术的11例颅脑损伤合并颌骨骨折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实施同期手术的临床适应证.

    作者:沈海平;周建国;沈燕;庞飞;步中琦;朱亚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原核表达

    目的探讨从人舌癌组织中克隆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片段cDNA表达载体在原核细胞中的功能表达,为进一步研究VEGF-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以RT-PCR法从舌鳞癌组织中克隆的VEGF-C基因功能片段cDNA与表达载体pBK-CMV构建表达质粒,转化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 进行检测.结果从人舌癌组织总RNA中克隆到约1.1 kb大小的VEGF-C基因cDNA,与Genbank公布的人VEGF-C基因cDNA序列有99.6%同源性,以之构建出的重组质粒pBK-VEGF-C转染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检测到稳定表达的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与VEGF-C多抗具有强阳性免疫印迹反应.结论证实克隆得到VEGF-C基因功能片段cDNA可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VEGF-C在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功能效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者:潘剑;温玉明;华成舸;李珉;王刚;王昌美;李龙江;陈绍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移植修复裸露硬腭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目的将构建的口腔黏膜异体移植修复腭裂术后遗留的裸露硬腭处,观察其对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的防治效果.方法分离提取SD乳鼠硬腭黏膜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以自制藻酸钠薄膜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的口腔黏膜.3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1个正常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实验组均行左侧硬腭黏膜骨膜瓣切除,Ⅰ组切除后任其裸露(裸露组),Ⅱ组、Ⅲ组分别行藻酸钠薄膜修复(材料组)和组织工程化的口腔黏膜修复(黏膜组).术后9周(12周龄)处死动物,体视显微镜下测量左右侧硬腭骨宽度,比较各组的非对称率.结果裸露组与材料组左右侧硬腭骨宽度非对称率无差异;黏膜组非对称率小于裸露组和材料组.结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移植修复裸露硬腭对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作者:石冰;宋庆高;黄旭;李盛;鲁勇;杨维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与低功率CO2激光联合治疗口咽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评价

    发生于口咽部的血管瘤较为多见[1].作者对口咽部血管瘤638例患者采用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联合低功率CO2激光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