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英;龙琰;沈彦民
目的:研究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和损伤特点。方法:采用水平气动式撞击机分别以4.77 m/s±0.53 m/s(A组)、9.16 m/s±0.65 m/s(B组)和13.95 m/s±0.67 m/s(C组)的速度撞击兔左侧面中部(n=6)。观察致伤后动物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颌面部软组织、脑组织进行损伤的大体和光、电镜观察,测定致伤后6 h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和脑含水量,同时记录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和头颅冲击加速度。结果:形态学改变低速和中速致伤组(A和B组)主要以局部损伤为主,高速致伤组(C组)则同时合并颅脑损伤。兔致伤后6 h血清中LPO、SOD值以及脑含水量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而NO值明显低于A、B组(P<0.05)。头颅加速度和颅内压峰值C组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致伤瞬间头颅冲击加速度响应和脑内压力变化是造成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
作者:薄斌;周树夏;张明;何黎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全国第二届口腔科精密铸造技术研讨会,第10届亚太地区齿科技工士协议会,首届“贺利氏杯”展评决赛暨颁奖会于2000年10月10日在郑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医学院校及解放军医院的代表210人,以及参加亚太地区齿科技工士协议会的台湾省、日本、韩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173篇,其中43篇在会议上进行了报告。这些论文展现了目前我国修复工艺学在口腔精密铸造技术的新研究成果。会议期间,“贺利氏杯”的现场精彩制作表演,给与会代表们一个极好的学习提高机会,深受广大代表们的欢迎和好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寻求一种能方便、简捷、有效地获取患者DNA的方法,以用于检测患者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4种方法获取患者DNA,即静脉血中用酚-氯仿法抽提,指尖血血痕中用Chelex-100法抽提,颊粘膜拭子中用Chelex-100法抽提及直接用干燥血痕作为PCR扩增的DNA模板。对同一个体分别用4种来源的DNA检测其IL-1基因多态性,比较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颊粘膜拭子抽提DNA作基因多态性分析特异性高、敏感性强,优于静脉血酚-氯仿法抽提DNA,且取颊粘膜拭子无创、方便。Chelex-100法抽提DNA比酚-氯仿法更简单、快速。结论:颊粘膜拭子结合Chelex-100法抽提DNA适于对牙周炎患者作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段海燕;章锦才;黄萍;张蕴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科常见的粘膜病之一,周期性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作者采用转移因子联合板兰根治疗15例女性复发性口疮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15例均选择女性复发性口疮患者,每月复发1次,持续时间约10 d,其中20~40岁4例,40~50岁9例,60岁以上2例。采用转移因子注射剂3U,48 h肌注1次,口服板兰根冲剂10 g,每日3次,10 d为1疗程。口疮史在5年以上者追作者单位:652300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医院口腔科加2个疗程。本组15例中8例停药后2年未复发,疗效评定为治愈;6例停药后半年未复发,评定为显效;1例停药后3月未复发,且复发时溃疡面减小,深度变浅,症状减轻,评定为有效。讨论 用转移因子能促进机体淋巴细胞分化增殖,获得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板兰根能控制口腔中一些病毒的感染,从而增加机体的综合抵抗力。用转移因子联合板兰根治疗女性周期性复发性口疮,复发率低,复发间隙期延长,解除或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范丽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根管治疗是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方法之一,进行根管治疗需要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1]}。发达国家对牙髓根尖周病主要采用根管治疗术。目前我国仍多种治疗方法并存,牙髓治疗失败率较高。本文就近年收集的162例牙髓治疗失败患牙进行病因分析、再处理及临床疗效观察。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1996~1998年间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148例、162颗牙髓治疗失败患牙(纵折除外)。出现下述任何一项即为牙髓治疗失败:①治疗后6~24个月出现骨质破坏或骨质破坏区扩大;②瘘管未消失;③治疗6个月后仍诉疼痛和肿胀。患牙原治疗情况及牙位分布见表1。1.2 方法再处理:①充分揭开髓顶,清理髓腔、根管。对曾行干髓术者,彻底清除干髓剂及根管内残余牙髓等;曾行塑化治疗者,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辅助清除髓室和根管内塑化物等;曾行根管治疗者,用氯仿溶解、去除原充填物。②利用镍钛根管器械(Profile 系列)及超声根管治疗仪(Odontoson M ,丹麦)进行常规法或逐步后退法(弯曲根管)预备根管。③用Spreader侧压器进行不加热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牙髓治疗失败患牙经再处理后,充填成功牙每3个月复查1次,作临床检查及X线片复查,随访2年。
作者:林正梅;程斌;凌均;陈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甲氧凝胶作为牙周炎基础治疗辅助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13例,每例患者口内至少有两个部位真性牙周袋≥4mm,共统计210个牙位点。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用甲氧凝胶,标准组用甲硝唑棒,对照组用空白凝胶。采用牙周袋局部上药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2周。临床观察PD、PAL、GI、BOP、PLI等指标。结果:甲氧凝胶组和甲硝唑棒组各临床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但甲氧凝胶组和甲硝唑棒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甲氧凝胶作为牙周炎基础治疗辅助措施是有效的。
作者:杨禾;王晓敏;徐艳;章锦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重建情况下相关口颌肌肉和韧带的约束反力变化规律,为Herbst矫治器临床应用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在已建立的下颌骨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附加Herbst矫治器,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Herbst矫治器系统的三维正交各向同性有限元模型,根据临床和相关文献设计重建的类型,通过计算机计算相关口颌肌肉和韧带的约束反力。结果:不同重建时嚼肌浅层(SM)、翼内肌(MP)、颞下颌韧带浅层(STL)、颞下韧带深层(DTL)、翼外肌下头(ILP)、翼外肌上头(SLP)所受的力始终为零;颞肌中束(MT)、颞肌后束(PT)、茎突下颌韧带(StL)、蝶下颌韧带(SpL)受力随着下颌水平前伸距离的增大、垂直向移位距离的减少而增大;颞肌前束(AT)和嚼肌深层(DM)随着下颌水平前伸距离的增大、垂直向移位距离的减少而减小。相关口颌肌肉所受约束反力的数值相差大的为茎突下颌韧带,其次为蝶下颌韧带和颞肌后束,再次为颞肌前束,其余相差不大。约束反力大值为32.48 kg,小值为0 kg,力值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结论: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颞肌后束和颞肌前束在Herbst所引起的下颌骨功能改建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的5组重建类型(下颌水平前伸3~7 mm,垂直打开4~2 mm)均在临床选择之列,佳组合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及畸形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宋锦;赵志河;陈君楷;胡林华;蒋文涛;樊瑜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牙菌斑是人类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牙菌斑成分是影响牙菌斑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脂肪酸是菌斑内重要的有机成分,具有减少细菌定植、干扰细菌代谢以及非毒性、非免疫性抵抗微生物的能力+{[1]}。研究表明,不同年龄人牙釉质对龋敏感性无明显差异+{[2]},不同年龄人牙菌斑糖代谢的活性相似+{[3]},但也有发现菌斑中溶菌酶活性具有年龄差异的报道+{[4]}。本实验对老年人和青年人牙菌斑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脂肪酸与老年龋病发生的可能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仪器、试剂和条件实验仪器、试剂和实验条件见参考文献[5]。1.2 样品的收集与预处理选择无牙周、口腔粘膜及唾液腺疾患,无活动龋坏的志愿者20名,老年组年龄大于60岁,青年组年龄20~25岁,每组10名。菌斑采集前2周全口洁牙,采集前24 h禁止口腔卫生。收集时间均在上午8:00~10:00。收集前不进早餐,清水漱口,冲掉食物残渣。纱球隔湿,无菌挖器收集所有牙颊、舌面的菌斑,即刻放入清洁的安培瓶内,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收集1人2~3次集合菌斑为1份测试样品。电子天平称取菌斑,每份干重约10~15 mg。将样品放入磨口带塞玻璃管内,进行甲酯化+{[6]}。2 结 果2.1 定性分析两组牙菌斑脂肪酸成分相似(图1),均含有C-{14:0},C-{15:0},C-{16:1},C-{18:0},C-{18:1},C-{18:2},C-{20:0},C-{22:0}酸。老年组有9/10样品检出C-{20:0},C-{22:0},C-{14:0}酸,而青年组只有少数样品(3/10)检出这些组份。2.2 定量分析两组菌斑脂肪酸含量,老年组为42.84 μg/mg±7.75 μg/mg(30.59~57.23 μg/mg),青年组为35.17 μg/mg±7.723 μg/mg(22.64~49.84 μg/mg),两组比较经t检验,P>0.05,未见显著性差异。图2显示C-{16:0},C-{18:1}酸均为两组含量多的脂肪酸。该结果按菌斑干重计算。
作者:李继遥;周学东;张萍;戴朝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DO的成骨方式和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标本取自6只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X线能谱仪测定新骨Ca/P原子个数比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骨组织生成,其骨质密度和钙、磷元素含量随牵张后固定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正常骨组织。结论:山羊下颌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作者:胡静;李继华;王大章;廖运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合适的渗透陶瓷表面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的表面处理为影响因素,将陶瓷片分为4组,采用水平推式剪切强度试验法,所得试验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考察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与常规Bis-GMA类树脂粘接剂间的结合强度。结果:HF加硅烷、喷砂加硅烷组粘接抗剪强度24 h略增加,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模拟口腔环境下30 d后,抗剪强度下降十分明显,而热学硅涂层加硅烷组24 h后增加明显,与其它组对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后抗剪强度略有下降。结论:热学硅涂层加硅烷是渗透陶瓷粘接面的较好的处理方法。
作者:于海洋;巢永烈;廖运茂;王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国内常见市售含氟牙膏对完整釉质及脱矿釉质的作用。方法:测定市售的3种含氟牙膏的氟含量,并选取釉质完好的牛牙及人工龋脱矿的牛牙,用3种含氟牙膏和不含氟牙膏刷洗釉面后,乳酸处理1 min,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溶出的钙量。结果:含氟牙膏组和不含氟牙膏组均能使完整釉质的溶钙量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含氟牙膏组和不含氟牙膏组均能使人工龋脱矿釉质的溶钙量明显下降,并且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含氟牙膏可以增强完整釉质及人工龋脱矿釉质的抗酸溶钙能力,且效果与其氟浓度相关,氟浓度为52.63 μmol/L时可显著提高牙齿抗酸力。
作者:陈舟;罗宗莲;杨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口腔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制,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并确定VEGF-C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及病变上皮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也有表达。但鳞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鳞癌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管增殖有利于颈淋巴道转移的发生,VEGF-C检测可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温玉明;于大海;王昌美;李龙江;王晓毅;唐休发;付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个体化唇裂修复法与旋转推进法及下三角瓣法在设计原理上的相关性及差异。方法:对3种术式在健患侧唇上所做的切口设计、定点方法进行平面几何学的比较分析,并对3种术式针对不同畸形特点的唇裂病例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结果:个体化唇裂修复法较旋转推进法和下三角瓣法的设计具有更宽的适应证和较强的应变功能。结论: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法较旋转推进法及下三角瓣法的设计更趋合理。
作者:石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结合临床实际,建立一个正畸治疗中软组织侧貌改变的矫治预测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方法:自主开发侧貌预测软件HOPS-400,以所建系统对2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功能矫治的软组织头影测量预测结果和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二者的一致程度。结果:在95%可信限内,3种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方法(Burstone,Holdway,Bishara)中的30项指标有19项一致;尤其是9项角度测量指标有7项一致;18项线距测量结果有10项一致;3项线距比指标也有2项一致。结论:预测结果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继祥;罗颂椒;黄宁;余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双颌前突患者牙、颌以及软组织的特征。方法:对60例广东省双颌前突容患者的头影测量描图,将测量值与北京正常值相比较,总结广东省前突面型患者的特征。结果:同北京正常相比较,广东省双颌前突患者下颌骨位置相对后缩,向后下 旋转。切牙过度唇倾,下唇较厚,颏厚小于正常值,颏部特征不明显,中面部相对突出。结论:只有根据广东双颌前突的特征,在矫治过程中注重颌骨位置的调整,严格控制后牙支抗,内收切牙,才有助于患者面貌的改善。
作者:张君孝;乔鸣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替硝唑棒对牙周炎病原菌的抗菌作用。 方法:选择41例牙周炎患者,局部应用替硝唑棒和甲硝唑棒前后采集龈下细菌并分离、培养,测定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梭杆菌、优杆菌等牙周病原菌的检出变化。结果:替硝唑棒对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梭杆菌和普氏菌的清除率均高于甲硝唑棒。替硝唑棒和甲硝唑棒使用前后,龈下优势牙周病原菌的检出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但替硝唑棒的抗菌效果优于甲硝唑棒。结论:局部应用替硝唑棒对牙周病原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作者:王海龙;罗杰;苏文泰;何琴;黄心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郑 重 声 明近期发现一些不法商贩打着我院名义,利用我院编写的学习资料,复制我院李新春院长、席建成书记主讲的隐形义齿教学录像带蒙骗用户,推销假冒伪劣隐形义齿设备和材料,已导致多起上告事件并引起经济纠纷。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我院合法权益,郑重申明如下:一、我院从未委派任何人上门推销任何产品。若有人上门推销请务必来电核实,以免上当受骗。非我院产品无法保证售后所有服务。二、我院研制的KW-A型隐形义齿设备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98208950.3),生产许可证号(豫药监字155028号),计量许可证号(豫量监字第02000155号)。生产销售手续齐全并受国家法律保护,仿制必究。三、我院是美国VALPLAST国际公司认定的中国大陆唯一的隐形义齿技术培训基地。公司创办人、隐形义齿发明者阿尔帕*纳吉先生,在其81岁高龄时曾亲临我院举办全国学习班。该材料已在中国国家医药总局注册(注册号:国药器监(进)字96第0099号)。他发明的材料弹性好、色泽鲜艳、透明、有血丝分布、密度高、易抛光、不变色。其包装特征是:1.外层包装袋印有VALPLAST字样,并为一次性防伪封口,打开后无法重新封口。2.内层为真空包装,破口后无法重封,内有一白底蓝色英文字信誉卡。3.材料铝筒封口处有VALPLAST字样和日期号码。由于材料为美国原装进口,品质优良,成本绝对高于仿制品,全国统一定价:70元/大筒,40元/小筒,购十送一,包装袋和信誉卡一起收回后可更换一小筒原装料。若销售低于此价,即为仿制品。四、我院设备注压机上部正中有一圆形红色标记,仪表后方有一长方形标志,所售设备均配有:1.美国VALPLAST原装材料;2.意大利注瓷冠桥材料;3.日本聚碳酸树脂材料;4.变色龙超硬石膏;5.抛光系统一套;6.加盖我院红色公章说明书一份,包装箱上有我院标记。五、为确保隐形义齿的制作质量,每套设备配一份考试卷并编有号码,盖有公章,要求用户必须答完后寄回我院存档,以备保修查询。六、为便于用户鉴别、对比、参照和临床讲解,每套设备配有一个标准模型,并用VALPLAST原装材料制作一个隐形义齿,此可作为识别我院设备和材料标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口腔专用局部注射麻醉剂“碧兰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家口腔专科医院及主要综合医院口腔科。在碧兰麻的临床应用中,医生经常提出许多问题,经归纳后答复如下。1.碧兰麻是商品名称,其主要成分为:盐酸阿替卡因4%,肾上腺素1∶10万。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同属酰胺类局部注射麻醉剂。2.碧兰麻具有麻醉起效时间快(约2~3 min),对组织渗透性强(常规采用粘膜下浸润方法即可对上、下颌后牙行拔牙、牙体预备及牙髓治疗术),麻醉效能高(小剂量注射即可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毒副作用小的特点。3.如果患者对利多卡因没有过敏史,那么,对阿替卡因肯定不过敏。常规应用碧兰麻无需做皮试。4.碧兰麻含肾上腺素1∶10万,故对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应慎用,但不是禁用,医生可根据被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另外,碧兰麻常规用量较小且一般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所以,实际注射到体内的肾上腺素量甚微。但注射时仍应注意速度要慢,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5.使用碧兰麻通常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即可,在对多个牙齿治疗时采用一针传导阻滞麻醉方法更简单。但此时应注意回吸血,避免碧兰麻注射到血管内。注射速度,每支碧兰麻大约需要1 min。6.下颌后牙行拔牙术时,只采用粘膜局部浸润注射方法也能达到理想麻效。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有个别患者拔牙后,可能出现拔牙槽充血不全,这是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此时,为避免干槽症的出现,拔牙后应搔刮拔牙创,使拔牙槽充血完全,再压迫止血。7.进口的碧兰麻均经过国内药品检验所检验合格,购买时,请您向销售单位索取检验报告书及《进口药品注册证》。8.碧兰麻规格为1.7ml/支,50支/筒。常规下,单根牙局部注射0.8 ml,多根牙注射1.5~1.7 ml即可。9.根据国家物价局规定,碧兰麻的销售价格是:零售价455元/筒(即9.1元/支),批发价409.6元/筒(即8.192元/支)。目前,国药集团连锁营销部为碧兰麻在全国的总代理商,垂询电话:010-67259072,010-87266194,010-67262913。若有临床问题,欢迎您与碧兰公司北京办事处联系:010-64657011/2/3,E-mail:info@pierre.rolland.com.cn。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Herbst矫治器在不同的重建状态下前导下颌,对髁突软骨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颞下颌关节—下颌骨—Herbst矫治器系统的三维正交各向同性有限元模型上,根据临床和相关文献设计重建的类型,在髁突的矢状向及冠状向上分别选取相应节点,计算相应的大主应力与小主应力值。结果:不同重建时,髁突软骨表面同一部位的应力值相差不大,在相同重建时,髁突软骨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力值相差较大。在每一种重建组合中,矢状向髁突软骨后方有较大范围的张应力区,而髁突前斜面有较大范围的压应力区。冠状向髁突软骨表面的内、外侧斜面都主要为压应力区。结论:本文设计的5组重建类型(下颌水平前伸3~7mm,垂直打开4~2mm)在髁突表面的应力分布相差不大,均在生理承受范围内。
作者:胡林华;赵志河;宋锦;陈君楷;胡林华;樊瑜波;蒋文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介绍采用两阶段手术方法治疗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初步结果。方法:对37例患儿采用两阶段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了石膏模型进行测量。结果:除2例软腭裂修复术后有伤口裂开外,余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软腭裂修复后,硬腭裂逐渐缩窄。结论:早期软腭裂修复是可行的,它为采用兰氏手术修复硬腭裂创造了条件。
作者:徐慧芬;廖小宜;郑谦;乔鞠;石冰;田薇;何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