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新;焦岩涛;王大章;胡波;陈刚
目的:探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使用头帽颏兜,双侧共施加700~1000 g的矫治力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患者136例,通过治疗前后模型,计算每一患者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分析4个年龄组患者的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疗程及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速度.结果:C1、C2、C3组患者(3~11岁)疗效明显,C1组患者(3~5岁)疗程短.结论:应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疗效明显.
作者:侯志明;赵玉书;邓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明确内分泌因素对牙槽骨修复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并探讨牙槽骨吸收修复机制.方法:24只狗的牙槽骨二壁骨袋模型,随机分成4组,采用组织学检查、酶组织化学和全自动图像分析等技术定量分析去除卵巢、诱发实验性糖尿病及提高甲状腺素水平情况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ALP和ACP活性变化.结果:甲状腺素组除6个月组ACP活性较高外,ALP与ACP活性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组和卵巢切除组仅ALP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酶的活性与骨形态结构变化相吻合.结论:牙槽骨修复受全身内分泌因素的调控,且与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酶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李德懿;刘瑷如;汪铮;胡庆沈;叶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illard法与Tennison-Randall法在单侧唇裂修复手术中蕴藏的几何学原理.方法:对两法的手术设计进行详细的几何学解析.结果:Millard法的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将能使裂隙两侧唇峰点旋转下降的轴心点距唇峰点较远;而Tennison-Randall法则是在垂直方向上,将能使裂隙侧唇峰点旋转下降的轴心点形成的位置较低.结论:Millard法的设计更符合对唇裂修复的生理性原则,而Tennison-Randall法更符合修复唇裂的几何学条件,并认为这是两法能长期并存而未被相互取代的内在机制.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在送别难忘的1999年,喜迎新千年曙光到来之际,特向关心、支持、爱护和帮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的各级领导、广大读者、作者和编审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和诚挚的新年祝福.
作者:王大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口腔颌面部淋巴结核以发生在颌下淋巴结群和颈部淋巴结群为多见,而发生于腮腺淋巴结群者较少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1987~1997年共收治9例,术前诊断为腮腺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淋巴结核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缪键;陈星;刘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舌下腺囊肿通常可分为舌下型、颌下型、舌下-颌下型.单纯颌下型常因舌下区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容易误诊为其他囊肿,因未作舌下腺手术而反复发作.本文收集1993~1998年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舌下腺囊肿64例,对首发于颌下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误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郑谦;魏世成;刘勇;陈列;毛祖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低血清培养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人髁突软骨细胞Ⅰ、Ⅱ、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及mRNA狭缝杂交的方法.结果:IGF-Ⅰ对3种前胶原的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bFGF、TGF-β均呈不同程度地抑制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0.352及0.658倍,同时TGF-β显著增加了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结论:IGF-Ⅰ具有稳定软骨细胞表型的作用,bFGF、TGF-β可抑制软骨细胞终末分化.
作者:李唐新;焦岩涛;王大章;胡波;陈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方法和特点.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经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22例,介绍典型病例治疗过程,着重讨论拔牙时机、术前后正畸治疗特点及术式选择.结果:本研究22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好,面形及功能均获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是改正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术式选择及合理的正畸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昕;李小兵;陈开云;胡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急性多发性牙周脓肿现已少见,传统的应急方法是切开引流术[1],缓解急性症状后再行龈上洁治术及龈下刮治术(以下统称洁治术).笔者自1995年7月起对该病的治疗以洁治术为首选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观察.
作者:魏远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下颌骨骨折可以发生在非外力作用部位,但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折危险性与撞击作用部位有何种相关关系,尚未见报道.作者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下颌骨不同部位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状态.
作者:薄斌;周树夏;曹建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瘤内注射治疗115例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7 d注射1次,3~5次为1个疗程.结果:115例患者平均疗程21 d,治疗完成后经6~24个月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达96.52%,有效率为100%.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联合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安全、简便,疗效高,疗程短.
作者:寿柏泉;孟昭业;杨震;张森林;许建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口腔正畸临床混合牙列间隙分析提供简捷、便利的诊断依据.方法:在模型上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对测量值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下切牙与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建立了汉族人群上、下颌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预测方程.
作者:彭惠;王昕;陈开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KC)和细胞因子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正常及OSF组织培养出KC(NM-KC和OSF-KC),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内皮素(ET)和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水平.结果:OSF-KC分泌ET和TGFβ1水平均高于NM-KC(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性刺激导致的KC活化及其分泌的ET和TGFβ1的改变可能在OSF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下颌后牙固定桥不同类型桥体下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设计临床上常用的3种类型桥体:改良鞍式、改良盖嵴式和盖嵴式桥体,其与桥体下粘膜接触的面积比分别约为1∶2/3∶1/3.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出2种载荷的桥体下皮质骨单元的大主应力(εmax)和小主应力(εmin)值.结果:3种桥体下皮质骨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但接触面积较大者其皮质骨应力较小,应力大值分别相差约5%~7%.结论:不同组织接触面积的桥体,对桥体下骨组织应力的影响不大.
作者:唐亮;陈光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口腔医学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由现代口腔医学(牙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本文着重讲述了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基本含义、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与内容,口腔医学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历史.
作者:魏世成;王翰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动脉内化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实验组11例口腔癌(9例舌癌,2例口底癌)患者行联合根治术及皮瓣修复术,氮芥术中舌动脉内给药(浓度为1 mg/ml,剂量为5 mg),对照组16例口腔癌(13例舌癌,3例口底癌)患者仅行手术,并同期行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作近期随访.结果:实验组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反应,11例皮瓣全部存活,近期随访(3~12月),实验组局部复发率为9.1%(1/11),对照组为18.8%(3/16).结论:术中一次性动脉内化疗不影响皮瓣存活,临床不良反应小,可望减少局部复发,是一种治疗口腔鳞癌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何悦;郭伟;张陈平;竺涵光;张志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李某某,女,60岁,农民.发现口底无痛性包块5个月,于1998年12月20日来院诊治.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颜面部对称,张口不受限.
作者:徐金玉;赵东林;周必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邢某某,女,18岁,两侧颞下颌关节弹响1年.1月前开口受限,左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并有被阻挡感.在当地医院诊治,给予曲安缩松40 mg进行左侧颞下颌关节封闭,4 d封闭1次,同时理疗.4次后开口受限明显改善,之后患者发现左侧面部凹陷,特来就诊.
作者:徐葆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