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

侯志明;赵玉书;邓燕

关键词:反(牙合), 下颌前突, 头帽颏兜, 下颌位置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使用头帽颏兜,双侧共施加700~1000 g的矫治力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患者136例,通过治疗前后模型,计算每一患者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分析4个年龄组患者的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疗程及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速度.结果:C1、C2、C3组患者(3~11岁)疗效明显,C1组患者(3~5岁)疗程短.结论:应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疗效明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后牙固定桥支持骨组织应力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Ⅲ.不同类型固定桥桥体下皮质骨应力的分析比较

    目的:比较下颌后牙固定桥不同类型桥体下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设计临床上常用的3种类型桥体:改良鞍式、改良盖嵴式和盖嵴式桥体,其与桥体下粘膜接触的面积比分别约为1∶2/3∶1/3.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出2种载荷的桥体下皮质骨单元的大主应力(εmax)和小主应力(εmin)值.结果:3种桥体下皮质骨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但接触面积较大者其皮质骨应力较小,应力大值分别相差约5%~7%.结论:不同组织接触面积的桥体,对桥体下骨组织应力的影响不大.

    作者:唐亮;陈光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三种口腔疾病患者粘膜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检测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微量需氧革兰氏阴性螺杆菌.目前认为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密切相关[1,2].

    作者:张程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口腔癌变模型中端粒酶的研究

    目的:分析能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的端粒酶在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PCR基础上的端粒DNA重复序列扩增法和ELISA酶免疫技术,测定颊囊癌变组织端粒酶动态变化.结果:在诱癌过程中,颊囊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随组织病理学改变向恶性转化而增高,与自身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其升高在诱癌后期明显.结论:端粒酶激活是肿瘤形成的早期分子标志,也是端粒长度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毛祖彝;高志;徐平平;左晖;何永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使用头帽颏兜,双侧共施加700~1000 g的矫治力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患者136例,通过治疗前后模型,计算每一患者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分析4个年龄组患者的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距离、疗程及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变化的速度.结果:C1、C2、C3组患者(3~11岁)疗效明显,C1组患者(3~5岁)疗程短.结论:应用头帽颏兜治疗早期骨型前牙反(牙合)疗效明显.

    作者:侯志明;赵玉书;邓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王大章教授受聘为澳门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曲安缩松封闭治疗致面部凹陷一例报告

    患者邢某某,女,18岁,两侧颞下颌关节弹响1年.1月前开口受限,左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并有被阻挡感.在当地医院诊治,给予曲安缩松40 mg进行左侧颞下颌关节封闭,4 d封闭1次,同时理疗.4次后开口受限明显改善,之后患者发现左侧面部凹陷,特来就诊.

    作者:徐葆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单侧唇裂手术设计的几何学解析

    目的:探讨Millard法与Tennison-Randall法在单侧唇裂修复手术中蕴藏的几何学原理.方法:对两法的手术设计进行详细的几何学解析.结果:Millard法的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将能使裂隙两侧唇峰点旋转下降的轴心点距唇峰点较远;而Tennison-Randall法则是在垂直方向上,将能使裂隙侧唇峰点旋转下降的轴心点形成的位置较低.结论:Millard法的设计更符合对唇裂修复的生理性原则,而Tennison-Randall法更符合修复唇裂的几何学条件,并认为这是两法能长期并存而未被相互取代的内在机制.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口腔癌的端粒行为异常研究

    目的:探讨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端粒长度动态变化.方法:应用Southern杂交技术分析金黄地鼠颊囊癌变组织端粒DNA序列长度.结果:金黄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癌变侧颊囊粘膜组织端粒长度较自身正常对照侧明显缩短,尤以诱癌后期缩短速率快.结论:端粒长度缩短在癌变早期显著.

    作者:高志;毛祖彝;何永文;徐平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者角朊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KC)和细胞因子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正常及OSF组织培养出KC(NM-KC和OSF-KC),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内皮素(ET)和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水平.结果:OSF-KC分泌ET和TGFβ1水平均高于NM-KC(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性刺激导致的KC活化及其分泌的ET和TGFβ1的改变可能在OSF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三维CT成像诊断髁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获得高质量颞颌关节三维CT影像的方法,评价其对髁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髁突骨折患者,采用3种扫描方式(横断、冠状、螺旋),2种扫描范围(横断位:眶耳平面上方1 cm至下颌升支中份或颏下点.冠状位:乳突至下颌升支前缘或颏前点.)和2种层厚(2.5 mm、5.0 mm)扫描,以勾画法删除层面影像中的颈椎、茎突、枕骨和部分乳突,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完成三维重建.结果:2.5 mm薄层横断扫描获得的三维重建影像质量佳,勾画删除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消除颈椎等对骨折观察的影响.14例患者检出髁突骨折21侧,骨折部位、髁突移位情况显示理想.结论:薄层横断扫描配合勾画删除技术,可获得高质量三维重建影像,准确、直观地显示髁突骨折情况.

    作者:吴汉江;罗建光;朱兆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钠和醋酸强的松龙对兔颞下颌关节影响的扫描电镜研究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透明质酸钠和醋酸强的松龙对免颞下颌关节表面的作用.方法:在20只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右侧颞下颌关节下腔分别注射透明质酸钠和醋酸强的松龙.术后第1、3、7、14 d分批处死各组白兔,将标本处理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醋酸强的松龙使髁突表面和关节盘下腔面的表面凝胶样物质分布不均匀,出现部分区域表面凝胶样物质减少甚至消失,部分区域凝胶样物质聚集成团;而透明质酸钠不改变关节表面凝胶样物质的分布.结论:醋酸强的松龙可破坏颞下颌关节表面的超微结构,透明质酸钠对颞下颌关节表面的超微结构无损害作用.

    作者:苏彤;龙星;李宏礼;张国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氮芥术中动脉内给药对口腔癌术后伤口愈合及近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中动脉内化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实验组11例口腔癌(9例舌癌,2例口底癌)患者行联合根治术及皮瓣修复术,氮芥术中舌动脉内给药(浓度为1 mg/ml,剂量为5 mg),对照组16例口腔癌(13例舌癌,3例口底癌)患者仅行手术,并同期行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反应并作近期随访.结果:实验组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反应,11例皮瓣全部存活,近期随访(3~12月),实验组局部复发率为9.1%(1/11),对照组为18.8%(3/16).结论:术中一次性动脉内化疗不影响皮瓣存活,临床不良反应小,可望减少局部复发,是一种治疗口腔鳞癌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何悦;郭伟;张陈平;竺涵光;张志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上颌骨内神经鞘瘤一例

    头颈部神经鞘瘤多发于脑神经,且多位于颈部等软组织内.笔者诊治1例来源于腭神经的上颌骨内神经鞘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恒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预测方程

    目的:为口腔正畸临床混合牙列间隙分析提供简捷、便利的诊断依据.方法:在模型上测量牙冠近远中径,对测量值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下切牙与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建立了汉族人群上、下颌尖牙双尖牙近远中径预测方程.

    作者:彭惠;王昕;陈开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撞击部位对下颌骨不同结构受力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颌骨骨折可以发生在非外力作用部位,但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折危险性与撞击作用部位有何种相关关系,尚未见报道.作者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下颌骨不同部位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状态.

    作者:薄斌;周树夏;曹建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口底粘膜下脂肪瘤一例

    患者李某某,女,60岁,农民.发现口底无痛性包块5个月,于1998年12月20日来院诊治.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颜面部对称,张口不受限.

    作者:徐金玉;赵东林;周必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内分泌因素影响牙槽骨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明确内分泌因素对牙槽骨修复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并探讨牙槽骨吸收修复机制.方法:24只狗的牙槽骨二壁骨袋模型,随机分成4组,采用组织学检查、酶组织化学和全自动图像分析等技术定量分析去除卵巢、诱发实验性糖尿病及提高甲状腺素水平情况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ALP和ACP活性变化.结果:甲状腺素组除6个月组ACP活性较高外,ALP与ACP活性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组和卵巢切除组仅ALP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酶的活性与骨形态结构变化相吻合.结论:牙槽骨修复受全身内分泌因素的调控,且与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酶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李德懿;刘瑷如;汪铮;胡庆沈;叶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口腔医学信息学

    目的:口腔医学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由现代口腔医学(牙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本文着重讲述了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基本含义、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与内容,口腔医学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历史.

    作者:魏世成;王翰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方法和特点.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经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22例,介绍典型病例治疗过程,着重讨论拔牙时机、术前后正畸治疗特点及术式选择.结果:本研究22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好,面形及功能均获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是改正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术式选择及合理的正畸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昕;李小兵;陈开云;胡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U14细胞接种昆明小鼠舌体后癌周淋巴管的改变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

    目的:建立小鼠舌体移植瘤颈淋巴结转移模型,探讨癌周淋巴管的病理改变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将U14的腹水瘤细胞移植于昆明小鼠舌体内,分期分批切取舌体组织,改良5′-核苷酸酶组化染色法显示癌周淋巴管.结果:小鼠舌体接种U14肿瘤细胞后颈淋巴结转移率可达70%;U14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腔的方式主要有2种,即通过正常管壁开放间隙和造成管壁缺损进入淋巴管腔.结论:随着移植瘤的生长,瘤周淋巴管不断扩张,管壁结构出现不完整,有利于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腔进而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宣鸣;温玉明;王昌美;李晓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