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祥;丁寅;徐如生;邹邦新
目的:观察各类药物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杀伤情况。方法:在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12 h后,以MTT法对细胞活性改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①MTT法测定:根据各药物组IC50差异,对EC杀伤程度按强弱排列依次为:鱼肝油酸钠、长春新碱、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平阳霉素。②各药物浓度组均发现细胞收缩现象且随浓度增加而愈明显。电镜下显示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消失。③根据电镜下对明、暗细胞及破碎细胞半定量分析,各组对EC杀伤程度基本与MTT法测定结果一致。④硬化治疗药物在造成瘤腔内皮细胞损伤时,也导致细胞连接结构破坏,细胞间隙增大,药物可通过细胞间隙,直接导致基底膜结构的损伤。结论: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药敏试验可作为评价和筛选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药物的手段之一。
作者:郭军;吴汉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索静脉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周围神经修复的效果。方法:将切取的静脉段的管壁内外翻转成为内翻静脉,然后移植修复8mm的兔下牙槽神经缺损。术后20周,采用神经电生理、组织形态学检查与常规静脉移植方法相比较。结果:术后20周,内翻静脉移植在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及髓鞘厚度上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内翻静脉移植能促进神经再生,是一种疗效较好、方法简便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
作者:陈鹏;李宏礼;张国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曲唇挡的设计原理、制作、适应证和功能。方法:①介绍多曲唇挡的设计原理和制作。②通过对两例使用多曲唇挡典型病例的介绍,总结多曲唇挡的适应证和功能。结果:多曲唇挡可以起到缺隙保持器、Frnkel矫治器和增强支抗或推磨牙向后等作用。结论:多曲唇挡适应范围广,可以24 h戴用,制作简便,并可预成,患者戴用舒适、隐蔽。
作者:赵志河;吕丹;周力;赵美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粘接性树脂mode Ⅰ破坏韧性试验方法。方法:以粘接性树脂的种类、试验片规格、试验速度作为影响因素,采用双臂牵张试验方法,所得试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来考察破坏韧性与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从而对破坏韧性试验方法进行论证。结果:在龟裂进展过程中,破坏韧性值GIC(大负荷时破坏韧性值)和 GIR(龟裂进展中每时点破坏韧性值)呈平稳一致的趋势,与试验片的龟裂进展量无关;粘接性树脂的破坏韧性值与试验片的宽度、厚度、初期龟裂长度及试验速度无显著相关性,与粘接层厚度有显著相关性。粘接性树脂SB的破坏韧性值随粘接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粘接性树脂PV的粘接层厚度为100μm和200μm时,破坏韧性值几乎相同;粘接层厚度为20 μm时,破坏韧性值呈下降趋势。结论:破坏韧性值不受试验片规格大小的影响,但受粘接层厚度大小的影响,modeⅠ破坏韧性试验方法是有效评价口腔用粘接性树脂粘接性能的新方法。
作者:艾红军;赵永康;永井正洋;宫入裕夫;安田登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甲硝唑的广泛应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也陆续有文献报道。近几年来,作者在治疗口腔疾病时使用甲硝唑棒、甲硝唑粉剂、0.5%甲硝唑冲洗液和0.5%甲硝唑液含漱液,局部用药效果较好,但有数例出现不良反应,现将较典型的2例报道如下。病例一,史某某,女,35岁,医院职工。因左下后牙肿痛就诊,查见│8前倾阻生,远中被龈片覆盖,龈片充血、水肿,舌侧龈肿胀,│8叩痛Ⅰ°~Ⅱ°,口内余牙及粘膜未见异常。遂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龈袋,龈袋内上2%碘甘油,给予利菌沙、甲硝唑口服。患者口服甲硝唑后胃纳欠佳,自行停服甲硝唑,改为用0.5%甲硝唑液10 ml含漱,每2 h 1次,每次含漱3~5 min。2 d后自觉│8症状好转,但全舌变黑,复诊。查:│8冠周龈及口内颊、腭粘膜色泽正常,│8无叩痛,全舌舌苔增厚,发黑,棉签擦之不脱色,味觉正常。舌苔涂片检查发现霉菌。诊断:甲硝唑不良反应。嘱停用0.5%甲硝唑液含漱,同时用2%苏打水含漱。2 d后舌体色泽恢复正常。
作者:王延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测定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的咀嚼效能,掌握其口腔咀嚼功能状况,为UCLP患者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炒花生米作为测试物,用吸光度法测定28例UCLP患者和43例正常者的咀嚼效能,结合模型检查和临床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UCLP患者的咀嚼效能明显低于正常者,约为后者的53.97%;②UCLP患者的咀嚼效能无性别差异;③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同的咀嚼次数对咀嚼效能测试结果无影响;④不同的牙颌错位对咀嚼效能的影响不一样。结论:UCLP患者的临床正畸治疗不仅应注重增进其颜貌美观,更应注重提高其口腔咀嚼功能。
作者:周继祥;段玉贵;许方清;余小波;李瑞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铸模温度对牙用Ti-Zr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结构的影响。方法:在3种铸模温度下(室温,300℃,600℃)进行牙用Ti_Zr合金的铸造。对牙用Ti-Zr合金的铸件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反应层的厚度及显微硬度进行测试;采用SEM观察及元素线分析对铸件的表面反应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铸模温度的提高,Ti-Zr合金铸件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表面反应层的厚度增加,硬度值增大。Ti-Zr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结构可分为3层,主要元素为O,Si,Al,Zr,且随着铸模温度的提高,Si的渗透深度及渗透量均有所增加。结论:为了减少Ti-Zr合金铸件表面反应层的厚度,应尽量降低铸模温度,同时应选择无Si的包埋材料。
作者:张玉梅;郭天文;李佐臣;李长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腮腺唾液富组蛋白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内毒素的中和作用。方法:采用改良Westphal热酚水法提取并纯化牙龈卟啉菌(47-A株)和具核梭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内毒素,用鲎试验试管法观察HRP-5对这两株细菌的内毒素的中和作用。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 HRP-5(10μg/ml)能轻度抑制大肠杆菌、牙龈卟啉菌及具核梭杆菌的内毒素(1 ng/ml)的鲎活性。结论:相同浓度的HRP-5对需氧的大肠杆菌和专性厌氧的牙龈卟啉菌及具核梭杆菌的内毒素,具有相同的中和作用,提示富组蛋白可能在维护牙周健康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罗海燕;杨美薷;王伯瑶;黄宁;唐彬;吴琦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作者总结258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术,全部采用气管插管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点滴麻醉。经初步观察,认为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用于老年患者有许多优点,特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河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58~1990年收治的2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全部在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下施行联合根治术,其中初老期40~49岁84例,50~59岁107例,老年期60~69岁61例,高龄期70岁以上6例。
作者:赵强;潘红;姜国城;李新明;何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自从本世纪有了Edgwise技术及Begg技术之后的几十年里,渐渐演化成两大系列,后人一直在对两种技术改进、完善、简化,并努力使操作更加简练,效能更高,能够概括容纳两种技术长处,摒弃其不足之处也创造出多种托槽及矫治技术。经作者改进创新出一种更能体现高效、简练、兼容两大系列宗旨的固定托槽矫治技术,即分离式托槽—完全直丝弓技术,介绍如下。分离式托槽(图1)把现行托槽的固位装置即基板及功能工作装置即槽沟部分分离开来,将基板固定在牙齿上,槽沟再另外装配在基板上,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更换不同功能的槽沟。
作者:李雁芳;吴贵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8岁以上单侧完全性腭裂患者同期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可行性及植骨效果。方法:对38例同期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腭裂患者作回顾性研究。患者年龄8~24岁,平均年龄为14.7岁。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和创口愈合情况。术后随访12月以上,对随访的X线片进行植骨效果的客观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比单纯改良兰氏腭裂修复手术多37 min,没有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好,无创口感染和植入骨暴露,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89.5%,与单纯齿槽嵴裂植骨相近。结论:大龄腭裂患者的同期腭裂修复和齿槽嵴裂植骨是安全和可行的。
作者:毛驰;马莲;李晓京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计算机合成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关节镜手术经计算机辅助系统合成关节镜全景图像;其中,10例进行术后即刻关节全景图像的合成,以评价术后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全景关节镜图像均全面显示了关节腔整体形态、多种病理表现和关节各面之间的关系。结论:该系统能提高关节镜综合诊断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颞下颌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交流和推广。
作者:杨驰;邱蔚六;王旭东;蔡协艺;哈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上颌牙弓生长发育的因素。方法:对20例未手术腭裂患者的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并与20名正常成人作对照分析。结果:大年龄未手术腭裂患者与正常成人在尖牙区宽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上颌深度及后牙区的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腭裂组,畸形的存在主要是在切牙区及尖牙区,对后牙区横向和垂直向的影响较小。
作者:汪涌;张志勇;王国民;袁文化;李青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Frances Schetti-Klein氏综合征又称为多发性面部异常综合征、第一弓综合征、Jreacher-Colims氏综合征和France Schetti-Zwahlen综合征,临床上罕见。1999年4月,某产妇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经剖腹产生出一该综合征男婴,报告如下。患儿,男,1天,足月第一胎,体重3160 g,身长50 cm,坐长34 cm。出生后哭声有力,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于右肋下0.5 cm,质软;肛门及外生殖器发育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专科检查(图1,2):双侧外眦角向外下倾斜,下睑睫毛缺如,内眦间距较宽,约为单眼睑裂长度的2倍。鼻额角消失,鼻背隆起。左侧鼻翼塌陷,鼻孔宽大扁平,鼻小柱偏向右侧,左上唇裂达鼻底下2 mm。双侧面横裂,左侧16 mm,右侧10 mm。上腭部正中裂开,向前达相当于│Ⅲ处牙槽嵴,鼻中隔游离,口腔与双侧鼻腔相通。面侧影呈鱼头样面貌,上颌明显前突,下颌颏部后缩。双侧耳廓外形较小,反向生长,向后敞开,背面向前,耳屏缺如,双耳廓前方可见约0.1 cm×0.1 cm的瘘管口,未见明显分泌物,双侧外耳道均闭锁。追问其母病史,自述曾有一次人工流产史,否认孕期患病及服药史,近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临床诊断:Frances Schetti-Klein氏综合征。
作者:焦建军;陈振东;冯海芹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总结采用平阳霉素瘤腔内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1282例的情况。结果: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疗效好,有效率分别为93.87%、84.90%,葡萄酒色斑差。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可作为海绵状、草莓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昌美;高庆红;付风华;温玉明;代晓明;龚浩;陆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采用联合根治术及各种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治疗,其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由于病变及手术所造成的气道解剖异常,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阻塞、气管插管困难、术中气管导管移位及滑脱。减少失血是此类手术麻醉的难点。作者选取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近年此类手术病例中,资料完整的398例,进行分析总结。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398例,男272例,女126例;年龄16~74岁,平均51.5岁,体重37~78 kg,平均55.67 kg。ASAⅠ~Ⅱ,有舌癌155例,颊癌118例,口底癌47例,牙龈癌44例,软腭癌15例,上颌窦癌11例,骨肉瘤等8例。398例均行颌颈联合根治术,其中271例伴皮瓣修复术。术前心电图异常47例,其中心肌缺血15例,房性早搏15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1例。
作者:苏秀森;王心怡;孟加林;廖琼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MPs家族成员与外周神经肿瘤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对BMP-2,3,4,5在人良、恶性神经鞘瘤中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显示BMP-2,3,4,5 mRNA在外周神经的良恶性神经鞘瘤中均有分布。良性肿瘤中,呈栅栏状排列,肿瘤细胞聚集的区域BMPs表达升高;恶性肿瘤中BMPs的表达高于良性肿瘤。结论:确定了BMPs在外周神经肿瘤中的表达和分布,揭示部分BMPs可能参与了外周神经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金岩;吕红兵;李媛;Tipoe GL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测定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双侧后牙的ICP位咬合面积,籍以分析其口腔功能状况。方法:以软蜡片对22例唇腭裂修补术后未经正畸治疗的UCLP患者作牙尖交错位咬合记录,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上颌后牙大咬合面积,并与24例正常者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正常者其上颌后牙大咬合面积无性别差异,也无左右侧差异;②UCLP患者上颌后牙大咬合面积明显低于正常者;③UCLP患者上颌后牙大咬合面积无性别差异,也无裂隙侧与非裂隙侧差异;④UCLP患者上颌后牙大咬合面积降低,在牙弓中段双尖牙区明显。结论:UCLP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咬合接触状况,是UCLP患者咀嚼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应为正畸临床所重视。
作者:周继祥;段玉贵;黄隆庆;余小波;李瑞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腺性唇炎临床上较少见,且病因不明。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口腔科1990年4月至1999年7月手术治疗腺性唇炎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21例为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口腔科门诊患者,其中20例来自农村,口腔卫生差。病变多为弥漫性肿大,触诊有散在小结节,挤压有粘液溢出。发病于下唇粘膜14例,上唇粘膜5例,上、下唇粘膜同时发病2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23~60岁,平均23.7岁;病史2~21年。男性患者多好吸烟、嚼烟。2例有糖尿病史。
作者:朱新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IL-1β含量的变化,探讨IL-1β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制成的骨质疏松模型,通过给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施加向近中移动的力,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膜组织中有一定量的IL-1β的表达,当大鼠牙齿受到外力作用时表达加强,骨质疏松时表达更强,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染色均为强阳性。结论:IL-1β不但参与牙周骨组织的吸收,还可能与张力状态下新骨的形成有关。
作者:杨美祥;丁寅;徐如生;邹邦新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