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尔加;吴亚菲
目的:探讨Millard法修复唇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30只(30天龄)日本纯种幼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人工造裂组(10只)和Millard法修补裂组(10只).术后20周(30周龄)处死全部动物并行头颅测量.结果:Millard法修复唇裂后上颌骨的前后向较造裂组及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受限,同时上颌高度、后牙弓宽度及面后份宽呈代偿性增长,鼻中隔向裂隙侧偏曲.结论:Millard法修复唇裂有抑制上颌骨生长的作用.
作者:石冰;龙洁;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作者: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先天性单侧Ⅰ度唇裂和个别浅Ⅱ度唇裂患者鼻部和唇上部的畸形并不明显,但裂隙两侧的唇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短缩.作者近10年来对23例这类患者采用了上唇下部2/3对偶三角瓣法进行修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开威;陈杏燕;张帆;卢忠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对测量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作体外释放实验、离体牙根周释药实验及自行设计的体内释药实验,求1、3、7、10天的甲硝唑释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与离体牙、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在不同的时间均有极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离体牙与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离体牙,将释放介质生理盐水控制在37℃,pH7.4,测定甲硝唑释放度的方法更接近于体内情况,是一种测定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竹平;王铎;高静;张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属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1992~1994年与口腔科协同治愈2例较大的颈动脉体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焕;杨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牙龈的炎症性肥大、增生、临床牙冠过短、基牙龈下龋坏等都会影响修复治疗,需进行龈切除及龈成形术,以便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作者应用脉冲Nd:YAG激光进行冠桥修复前的牙龈外科处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它具有操作轻便准确、出血少、可立即取印模、术后反应轻微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任煜光;李若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起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拴丝弹性牵引辅以颅颌绷带及克氏针钻骨定位加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论: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人与不同实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差异.方法:用HHF35对人和动物涎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并进行比较.结果:人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啮齿类动物外,人和其它动物粘液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高于浆液腺中者.结论: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与动物种类和涎腺分泌物性能有关.
作者:马文波;何志秀;卢勇;蔡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明确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具有促进牙周膜细胞附着的功能.方法:采集健康的牙龈组织和牙周膜,体外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从因正畸需拔除的健康牙体表面获得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分别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体表面附着的影响.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均对牙骨质基质提取物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佳作用时间为2小时,合适浓度为10 μg/ml.且牙骨质基质提取物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附着的作用高于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论:牙骨质基质提取物能够促进牙周膜细胞在牙根表面上的附着.
作者:隋文;洪咏龙;肖明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血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们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①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②只有Ⅱ型菌毛能间接引起肉眼可见的血链球菌34的凝集反应,抗Ⅱ型菌毛抗体能抑制凝集反应,抗Ⅰ型菌毛抗体无此抑制作用.结论:Ⅰ型和Ⅱ型菌毛均有粘附性能;Ⅱ型菌毛有凝集性能,Ⅰ型菌毛无凝集性能;本课题所采用的菌毛分离法未破坏菌毛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天佳;李文;岳松龄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牙列缺损后可出现散在间隙,影响与对颌牙的咬合关系,并降低牙列的稳定性,引起食物嵌塞.作者利用种植支抗先关闭牙列间隙,然后再将支抗种植体改为牙种植体,行种植义齿修复散在间隙的邻近牙列缺损一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吕丹;梁星;高卫民;李幸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具核梭杆菌的内毒素(LPS)对重组人成骨蛋白-1(rhOP-1)诱导牙髓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盐比色测定(MTT)、酶动力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技术.结果:在较低浓度LPS作用时,可协同增加rhOP-1对牙髓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但对骨钙素(BGP)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LPS则起抑制作用.结论:提示适度的LPS在牙髓对龋病的防御反应过程中起着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苏勤;何国华;张郁;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阐明细胞增殖与凋亡在牙齿发生、发育过程中的机制,探讨牙齿发育的机理.方法:选用纯系SD大鼠建立牙齿发育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技术,观察分析纯系SD大鼠牙胚发育不同阶段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在牙齿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增殖及凋亡的阳性细胞均出现在细胞增殖生长中心处.钟状晚期及牙体组织形成后,已分化的外釉上皮细胞、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中也可见,但以牙乳头及星网层细胞中多见.结论: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同时出现在生长中心部位,说明二者在牙齿发育中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牙齿的形态形成.
作者:赵书芳;金岩;李松;赵皿;杨宪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99m锝腮腺动态显像对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应用99m锝对临床诊断为舍格伦综合征的52例患者进行腮腺动态显像,将所得的结果应用计算机ROI程序进行定量分析和动态曲线分析.结果:腮腺外形较正常大者46例(88.4%),肿大腮腺轮廓清晰28例(53.85%),轮廓模糊18例(34.62%).腮腺功能正常7例(13.46%),轻度受损15例(28.84%),中度受损17例(32.69%),重度受损13例(25%).舍格伦综合征首先是腮腺分泌功能受损,并存在于多数患者45例(86.53%),而摄取功能受累较晚,存在于少数较重患者5例(9.6%).结论:99m锝动态显像是一种检查唾液腺功能很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李宁毅;左书耀;樊功为;王国明;牛星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牙周病的病因与红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方法:测定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RBC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的功能状态.结果: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SOD活性、C3bR、RFER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RFIR和RBCICR则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牙周病患者体循环红细胞免疫状态低下或继发性低下,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而清除能力下降,致牙周组织受损,可能是牙周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赵淑贤;朱进才;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23例为实验组,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记录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GBI)、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量(AL).NO的含量由检测唾液亚硝酸盐的含量来代表.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的唾液NO的含量.结果:对照组唾液NO的含量为28.806±6.604 μm/L,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唾液NO的含量为55.361±13.319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PD、AL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桂珍;孙伟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田卫东;李声伟;潘剑;高振南;郑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颌面外伤的创面常被细菌、尘土或异物污染.创面的处理尤为重要.随着创伤外科的发展及清创的彻底性,伤后感染率已大为降低,尤其是破伤风的发生率更低.四川省人民医院颌面外科于1994年9月收治1例伤后10天出现迟发性破伤风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明平;李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防龋涂膜(varnish)作为一种局部应用的防龋方法,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的防龋效果.本研究观察含氟涂膜涂布恒牙后1年的防龋效果.
作者:范旭;万呼春;Dogon L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方法:通过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大量高活性兔关节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连续培养,观察软骨基质的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为多角形,透射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系统及线粒体,胞膜下及胞浆中有较多分泌泡;连续培养10天时,培养瓶底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蕃红-O染色显示白色结节含大量氨基葡聚糖阳性物质,20天时形成火山口样结构,也被蕃红-O染成深红色.结论:软骨细胞在体外也具有很强的基质形成能力并能形成软骨样组织,因而可以用于进行软骨体外再造.
作者:陈富林;毛天球;冯雪;杨维东;吴军正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