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勤;何国华;张郁;李强
现已知抑癌基因p16的编码产物P16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的活化而使细胞停滞在G1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1,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是DNA聚合酶σ的辅助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启动有重要意义[3].目前PCNA常作为反映细胞增殖水平的可靠指标.本文研究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及白斑(leukoplakia, LK)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以了解P16蛋白表达对口腔粘膜增殖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口腔粘膜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
作者:姜育红;何国斌;石爱梅;赵红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首届全国口腔微生物名称讨论会于1999年4月17日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刘正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几大院校的著名口腔微生物学专家学者就口腔微生物分类及命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口腔微生物分类及命名具有很多特殊性,但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口腔微生物名称,这既不利于国内外学术交流,也不利于教学,所以统一我国口腔微生物的名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首届规范口腔微生物名称专家小组,通过了<口腔微生物名称>(第一版),首次讨论并规范了口腔常见微生物名称.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对测量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作体外释放实验、离体牙根周释药实验及自行设计的体内释药实验,求1、3、7、10天的甲硝唑释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与离体牙、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在不同的时间均有极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离体牙与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离体牙,将释放介质生理盐水控制在37℃,pH7.4,测定甲硝唑释放度的方法更接近于体内情况,是一种测定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竹平;王铎;高静;张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采用机械搅拌法提取的粘性放线菌Ⅰ型、Ⅱ型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方法:首先制备出抗Ⅰ型菌毛抗血清和抗Ⅱ型菌毛抗血清,鉴定两种菌毛纯化物纯度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法分别测定两种菌毛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并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两种菌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含量较低.两种菌毛均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多.两种菌毛中,非极性氨基酸百分含量高,碱性氨基酸百分含量低.结论:本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性能的关系.
作者:李文;刘天佳;章崇杰;岳松龄;赵崇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尹某某,女,23岁.因左上后牙持续性疼痛3天就诊.检查:远中面洞,深而大,可见髓室底,探痛(-),叩痛(+),龈不红肿.诊断为:急性根尖周炎.处理:根管扩大,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干燥,置樟脑酚棉捻.第2天上午复诊,自述治疗当天下午疼痛加重.检查:左侧面部轻度弥漫性肿胀,压痛不明显,开口正常.叩痛(++),龈不红肿,去放置的樟脑酚棉捻,见棉捻松软,未闻及异味.处理:再次冲洗根管并干燥,窝洞内置干棉球,口服螺旋霉素和甲硝唑.第5天复诊,自述治疗后患牙症状缓解较快,现仍有轻度不适.检查见面部肿胀消失,叩痛(+),龈不红肿.处理:冲洗并干燥根管,再次置樟脑酚棉球.第6天复诊,自述前一天晚上患牙发生明显疼痛,并出现面部肿胀,且左眼发红,视物稍模糊.检查:左眼球结膜轻度充血,面部及口内情况基本同第2天复诊时.处理:冲洗并干燥根管,未发现异物及异味,疑与樟脑酚有关,置丁香油棉球于窝洞.约20分后,左眼球结膜充血明显好转,视物清楚,疼痛缓解.患者在两次症状加重过程中,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异常变化.
作者:蒲志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防龋涂膜(varnish)作为一种局部应用的防龋方法,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的防龋效果.本研究观察含氟涂膜涂布恒牙后1年的防龋效果.
作者:范旭;万呼春;Dogon L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起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拴丝弹性牵引辅以颅颌绷带及克氏针钻骨定位加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论: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链球菌特异DNA片段探针制备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及运用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斑点杂交来检测口腔链球菌同源序列.结果:S34sr,S34非1和ATCC10556的DNA含有同源序列,另有两株血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斑点杂交结果为弱阳性,其它30余株细胞杂交结果阳性.结论:血链球菌ATCC10556菌株中的nif基因为血链球菌的特异基因,该基因在血链球菌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尚待深入探讨.
作者:潘亚萍;赵彦艳;孙开来;章锦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作者: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6种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对牙釉质脱钙的影响,观察早期龋形成过程中釉质脱钙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牛牙84颗,分为7组.实验区分别用含有相等氟离子的氟化锶、氟化亚锡、氟钼酸铵、氟化锌、氟化镧、氟化钠及去离子水处理,所有样本浸泡于乳酸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经过对不同浸泡时间酸蚀凝胶中钙含量的观测,各组样本48小时以前釉质脱钙量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48小时以后酸蚀凝胶中钙含量趋于恒定.结果:氟化亚锡抑制釉质脱钙的能力强,氟化钠弱.结论:酸蚀凝胶法形成人工龋时间约在48小时左右;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能有效地抑制釉质脱钙,其机理可能是氟与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
作者:吴红昆;周学东;张萍;张静仪;李晓红;张婉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以牙源性、腺源性感染常见,而外伤性、血源性和医源性感染少见.作者就1985年~1997年诊治的198例间隙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特别对儿童感染的病源牙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瞿百玲;任志伟;王海龙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方法:通过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大量高活性兔关节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连续培养,观察软骨基质的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为多角形,透射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系统及线粒体,胞膜下及胞浆中有较多分泌泡;连续培养10天时,培养瓶底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蕃红-O染色显示白色结节含大量氨基葡聚糖阳性物质,20天时形成火山口样结构,也被蕃红-O染成深红色.结论:软骨细胞在体外也具有很强的基质形成能力并能形成软骨样组织,因而可以用于进行软骨体外再造.
作者:陈富林;毛天球;冯雪;杨维东;吴军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先天性单侧Ⅰ度唇裂和个别浅Ⅱ度唇裂患者鼻部和唇上部的畸形并不明显,但裂隙两侧的唇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短缩.作者近10年来对23例这类患者采用了上唇下部2/3对偶三角瓣法进行修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开威;陈杏燕;张帆;卢忠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血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们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①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②只有Ⅱ型菌毛能间接引起肉眼可见的血链球菌34的凝集反应,抗Ⅱ型菌毛抗体能抑制凝集反应,抗Ⅰ型菌毛抗体无此抑制作用.结论:Ⅰ型和Ⅱ型菌毛均有粘附性能;Ⅱ型菌毛有凝集性能,Ⅰ型菌毛无凝集性能;本课题所采用的菌毛分离法未破坏菌毛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天佳;李文;岳松龄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瘤)和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5例Warthin's瘤,20例正常腮腺组织的EB病毒DNA整合情况.结果:62例单发Warthin's瘤中19例检出EB病毒DNA整合,13例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中9例检测出EB病毒DNA整合.2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3例EB病毒DNA整合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与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有关.
作者:王大仁;邓春富;谭学新;王玉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中国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和峰期特征,绘制适用于正畸临床诊断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方法:数据为从1995年5月由国家教委、卫生部等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普查资料中获得,32524名四川省城乡7~19岁汉族中小学生的身高资料.结果:绘制适合中国人的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年增长量曲线.分析了生长发育期男女学生身高增龄变化、性别差异,青春高峰期出现的时间、特征等.结论:标准生长曲线为正畸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叶凌;陈扬熙;娄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多种口腔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唾液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发生改变[1].唾液蛋白作为唾液的主要有机成分,与唾液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2].因此研究唾液蛋白对于了解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常用的唾液蛋白的分离方法.传统的SDS-PAGE系统由Laemmli建立,该系统对分子量在20 kD以下的蛋白分离欠佳[3],需通过繁琐的操作制备梯度凝胶.而腮腺唾液的主要成分富脯蛋白和富组蛋白的分子量为10~40 kD和3~5 kD,故分析腮腺唾液蛋白需要对Laemmli的方法进行改进.既往研究发现经SDS-PAGE电泳后,唾液富脯蛋白难以着色.但可去除乙酸脱色液中的其他有机溶剂成分,使富脯蛋白发生变色效应呈紫红色,与其它蛋白区分[4].
作者:郭颖;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吴琦;王伯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23例为实验组,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记录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GBI)、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量(AL).NO的含量由检测唾液亚硝酸盐的含量来代表.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的唾液NO的含量.结果:对照组唾液NO的含量为28.806±6.604 μm/L,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唾液NO的含量为55.361±13.319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PD、AL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桂珍;孙伟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illard法修复唇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30只(30天龄)日本纯种幼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人工造裂组(10只)和Millard法修补裂组(10只).术后20周(30周龄)处死全部动物并行头颅测量.结果:Millard法修复唇裂后上颌骨的前后向较造裂组及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受限,同时上颌高度、后牙弓宽度及面后份宽呈代偿性增长,鼻中隔向裂隙侧偏曲.结论:Millard法修复唇裂有抑制上颌骨生长的作用.
作者:石冰;龙洁;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