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六种防龋制剂对牙釉质脱矿作用的研究

吴红昆;周学东;张萍;张静仪;李晓红;张婉丽

关键词:人工龋, 氟, 微量元素, 脱钙
摘要:目的:比较6种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对牙釉质脱钙的影响,观察早期龋形成过程中釉质脱钙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牛牙84颗,分为7组.实验区分别用含有相等氟离子的氟化锶、氟化亚锡、氟钼酸铵、氟化锌、氟化镧、氟化钠及去离子水处理,所有样本浸泡于乳酸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经过对不同浸泡时间酸蚀凝胶中钙含量的观测,各组样本48小时以前釉质脱钙量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48小时以后酸蚀凝胶中钙含量趋于恒定.结果:氟化亚锡抑制釉质脱钙的能力强,氟化钠弱.结论:酸蚀凝胶法形成人工龋时间约在48小时左右;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能有效地抑制釉质脱钙,其机理可能是氟与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六种防龋制剂对牙釉质脱矿作用的研究

    目的:比较6种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对牙釉质脱钙的影响,观察早期龋形成过程中釉质脱钙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牛牙84颗,分为7组.实验区分别用含有相等氟离子的氟化锶、氟化亚锡、氟钼酸铵、氟化锌、氟化镧、氟化钠及去离子水处理,所有样本浸泡于乳酸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经过对不同浸泡时间酸蚀凝胶中钙含量的观测,各组样本48小时以前釉质脱钙量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48小时以后酸蚀凝胶中钙含量趋于恒定.结果:氟化亚锡抑制釉质脱钙的能力强,氟化钠弱.结论:酸蚀凝胶法形成人工龋时间约在48小时左右;含氟及微量元素的防龋制剂能有效地抑制釉质脱钙,其机理可能是氟与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

    作者:吴红昆;周学东;张萍;张静仪;李晓红;张婉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金瓷修复体与VITA成品比色板色度差

    目的:掌握VITA成品比色板及金瓷修复体的色度规律,合理、客观使用VITA成品比色板.方法:随机抽取由同一位技师采用YKH-1 Ni-Cr烤瓷合金、VITA VMK68系列瓷粉制作的92件前牙金瓷修复体,对其颜色及所选VITA成品比色板比色片颜色用美能达CR-100型色度计,CIE1976L*a*b*系统进行测试.结果:金瓷修复体的明度值均高于所选比色片的明度值.二者色相一致,彩度值不相同,存在肉眼能区分的颜色差异.结论:使用VITA成品比色板指导临床配色、选色时,应选择较同名牙或相邻牙明亮度低、色彩偏淡的比色片作为指导制作金瓷修复体的色标.

    作者:杨宏军;孙剑;王忠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固定功能矫治器前伸大鼠下颌后颞下颌关节窝新骨形成的定量评价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下颌持续前伸对颞下颌关节窝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模拟临床固定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制取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组织切片,采用Leica Q550IW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在下颌持续性前伸条件下,其颞下颌关节窝后份有明显的新骨沉积.第3天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新骨沉积无明显差异,从第7天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在第21天时达到高峰,接近30天,二者间的差别趋小.结论:前伸大鼠下颌后,颞下颌关节窝有新骨形成,并可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赵志河;Urban Hgg;Rabie ABM;沈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的研绘

    目的:了解中国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和峰期特征,绘制适用于正畸临床诊断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方法:数据为从1995年5月由国家教委、卫生部等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普查资料中获得,32524名四川省城乡7~19岁汉族中小学生的身高资料.结果:绘制适合中国人的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年增长量曲线.分析了生长发育期男女学生身高增龄变化、性别差异,青春高峰期出现的时间、特征等.结论:标准生长曲线为正畸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叶凌;陈扬熙;娄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作者: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田卫东;李声伟;潘剑;高振南;郑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23例为实验组,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记录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GBI)、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量(AL).NO的含量由检测唾液亚硝酸盐的含量来代表.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的唾液NO的含量.结果:对照组唾液NO的含量为28.806±6.604 μm/L,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唾液NO的含量为55.361±13.319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PD、AL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桂珍;孙伟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Tricine-SDS-PAGE法分析腮腺唾液蛋白

    多种口腔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唾液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发生改变[1].唾液蛋白作为唾液的主要有机成分,与唾液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2].因此研究唾液蛋白对于了解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常用的唾液蛋白的分离方法.传统的SDS-PAGE系统由Laemmli建立,该系统对分子量在20 kD以下的蛋白分离欠佳[3],需通过繁琐的操作制备梯度凝胶.而腮腺唾液的主要成分富脯蛋白和富组蛋白的分子量为10~40 kD和3~5 kD,故分析腮腺唾液蛋白需要对Laemmli的方法进行改进.既往研究发现经SDS-PAGE电泳后,唾液富脯蛋白难以着色.但可去除乙酸脱色液中的其他有机溶剂成分,使富脯蛋白发生变色效应呈紫红色,与其它蛋白区分[4].

    作者:郭颖;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吴琦;王伯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白斑P16蛋白及PCNA表达的研究

    现已知抑癌基因p16的编码产物P16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的活化而使细胞停滞在G1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1,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是DNA聚合酶σ的辅助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启动有重要意义[3].目前PCNA常作为反映细胞增殖水平的可靠指标.本文研究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及白斑(leukoplakia, LK)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以了解P16蛋白表达对口腔粘膜增殖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口腔粘膜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

    作者:姜育红;何国斌;石爱梅;赵红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起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拴丝弹性牵引辅以颅颌绷带及克氏针钻骨定位加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论: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舌畸胎瘤一例报道

    患儿男,()岁,因舌体右侧包块5年余伴红、肿、痛10天入院.查体见舌体右侧有一5 cm×4 cm大小包块,表面舌粘膜色泽较正常区略红,舌乳头不明显,压痛(+),触压时有黄白色液体从舌盲孔溢出.包块无波动感,质地较韧.穿刺抽出黄白色液体,镜检见大量脓细胞.

    作者:陈列;吴兰雁;何志秀;陈安勇;马文波;周志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和常用实验动物正常涎腺中肌上皮细胞定量组织学研究

    目的:了解人与不同实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差异.方法:用HHF35对人和动物涎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并进行比较.结果:人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啮齿类动物外,人和其它动物粘液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高于浆液腺中者.结论: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与动物种类和涎腺分泌物性能有关.

    作者:马文波;何志秀;卢勇;蔡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的观察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方法:通过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大量高活性兔关节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连续培养,观察软骨基质的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为多角形,透射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系统及线粒体,胞膜下及胞浆中有较多分泌泡;连续培养10天时,培养瓶底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蕃红-O染色显示白色结节含大量氨基葡聚糖阳性物质,20天时形成火山口样结构,也被蕃红-O染成深红色.结论:软骨细胞在体外也具有很强的基质形成能力并能形成软骨样组织,因而可以用于进行软骨体外再造.

    作者:陈富林;毛天球;冯雪;杨维东;吴军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粘性放线菌菌毛生物性能的研究Ⅲ.粘性放线菌菌毛粘附与凝集活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血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们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①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②只有Ⅱ型菌毛能间接引起肉眼可见的血链球菌34的凝集反应,抗Ⅱ型菌毛抗体能抑制凝集反应,抗Ⅰ型菌毛抗体无此抑制作用.结论:Ⅰ型和Ⅱ型菌毛均有粘附性能;Ⅱ型菌毛有凝集性能,Ⅰ型菌毛无凝集性能;本课题所采用的菌毛分离法未破坏菌毛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天佳;李文;岳松龄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牙周病患者循环红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牙周病的病因与红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方法:测定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RBC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的功能状态.结果: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SOD活性、C3bR、RFER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RFIR和RBCICR则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牙周病患者体循环红细胞免疫状态低下或继发性低下,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而清除能力下降,致牙周组织受损,可能是牙周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赵淑贤;朱进才;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99m锝腮腺动态显像对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99m锝腮腺动态显像对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应用99m锝对临床诊断为舍格伦综合征的52例患者进行腮腺动态显像,将所得的结果应用计算机ROI程序进行定量分析和动态曲线分析.结果:腮腺外形较正常大者46例(88.4%),肿大腮腺轮廓清晰28例(53.85%),轮廓模糊18例(34.62%).腮腺功能正常7例(13.46%),轻度受损15例(28.84%),中度受损17例(32.69%),重度受损13例(25%).舍格伦综合征首先是腮腺分泌功能受损,并存在于多数患者45例(86.53%),而摄取功能受累较晚,存在于少数较重患者5例(9.6%).结论:99m锝动态显像是一种检查唾液腺功能很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李宁毅;左书耀;樊功为;王国明;牛星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Millard法修复唇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Millard法修复唇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30只(30天龄)日本纯种幼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人工造裂组(10只)和Millard法修补裂组(10只).术后20周(30周龄)处死全部动物并行头颅测量.结果:Millard法修复唇裂后上颌骨的前后向较造裂组及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受限,同时上颌高度、后牙弓宽度及面后份宽呈代偿性增长,鼻中隔向裂隙侧偏曲.结论:Millard法修复唇裂有抑制上颌骨生长的作用.

    作者:石冰;龙洁;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上唇下三分之二对偶三角瓣法修复不完全单侧唇裂

    先天性单侧Ⅰ度唇裂和个别浅Ⅱ度唇裂患者鼻部和唇上部的畸形并不明显,但裂隙两侧的唇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短缩.作者近10年来对23例这类患者采用了上唇下部2/3对偶三角瓣法进行修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开威;陈杏燕;张帆;卢忠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腮腺腺淋巴瘤中EB病毒整合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瘤)和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5例Warthin's瘤,20例正常腮腺组织的EB病毒DNA整合情况.结果:62例单发Warthin's瘤中19例检出EB病毒DNA整合,13例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中9例检测出EB病毒DNA整合.2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3例EB病毒DNA整合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与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有关.

    作者:王大仁;邓春富;谭学新;王玉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粘性放线菌菌毛生物性能的研究Ⅱ.粘性放线菌菌毛化学组成的分析

    目的:了解采用机械搅拌法提取的粘性放线菌Ⅰ型、Ⅱ型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方法:首先制备出抗Ⅰ型菌毛抗血清和抗Ⅱ型菌毛抗血清,鉴定两种菌毛纯化物纯度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法分别测定两种菌毛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并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两种菌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含量较低.两种菌毛均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多.两种菌毛中,非极性氨基酸百分含量高,碱性氨基酸百分含量低.结论:本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性能的关系.

    作者:李文;刘天佳;章崇杰;岳松龄;赵崇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