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吴琦;王伯瑶
目的:明确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具有促进牙周膜细胞附着的功能.方法:采集健康的牙龈组织和牙周膜,体外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从因正畸需拔除的健康牙体表面获得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分别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体表面附着的影响.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均对牙骨质基质提取物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佳作用时间为2小时,合适浓度为10 μg/ml.且牙骨质基质提取物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附着的作用高于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论:牙骨质基质提取物能够促进牙周膜细胞在牙根表面上的附着.
作者:隋文;洪咏龙;肖明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起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拴丝弹性牵引辅以颅颌绷带及克氏针钻骨定位加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论: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人与不同实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差异.方法:用HHF35对人和动物涎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并进行比较.结果:人和动物涎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除啮齿类动物外,人和其它动物粘液腺中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高于浆液腺中者.结论: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平均体积比与动物种类和涎腺分泌物性能有关.
作者:马文波;何志秀;卢勇;蔡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多种口腔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唾液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发生改变[1].唾液蛋白作为唾液的主要有机成分,与唾液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2].因此研究唾液蛋白对于了解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常用的唾液蛋白的分离方法.传统的SDS-PAGE系统由Laemmli建立,该系统对分子量在20 kD以下的蛋白分离欠佳[3],需通过繁琐的操作制备梯度凝胶.而腮腺唾液的主要成分富脯蛋白和富组蛋白的分子量为10~40 kD和3~5 kD,故分析腮腺唾液蛋白需要对Laemmli的方法进行改进.既往研究发现经SDS-PAGE电泳后,唾液富脯蛋白难以着色.但可去除乙酸脱色液中的其他有机溶剂成分,使富脯蛋白发生变色效应呈紫红色,与其它蛋白区分[4].
作者:郭颖;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吴琦;王伯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链球菌特异DNA片段探针制备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及运用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斑点杂交来检测口腔链球菌同源序列.结果:S34sr,S34非1和ATCC10556的DNA含有同源序列,另有两株血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斑点杂交结果为弱阳性,其它30余株细胞杂交结果阳性.结论:血链球菌ATCC10556菌株中的nif基因为血链球菌的特异基因,该基因在血链球菌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尚待深入探讨.
作者:潘亚萍;赵彦艳;孙开来;章锦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血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们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①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②只有Ⅱ型菌毛能间接引起肉眼可见的血链球菌34的凝集反应,抗Ⅱ型菌毛抗体能抑制凝集反应,抗Ⅰ型菌毛抗体无此抑制作用.结论:Ⅰ型和Ⅱ型菌毛均有粘附性能;Ⅱ型菌毛有凝集性能,Ⅰ型菌毛无凝集性能;本课题所采用的菌毛分离法未破坏菌毛的生物活性.
作者:刘天佳;李文;岳松龄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阐明细胞增殖与凋亡在牙齿发生、发育过程中的机制,探讨牙齿发育的机理.方法:选用纯系SD大鼠建立牙齿发育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技术,观察分析纯系SD大鼠牙胚发育不同阶段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在牙齿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增殖及凋亡的阳性细胞均出现在细胞增殖生长中心处.钟状晚期及牙体组织形成后,已分化的外釉上皮细胞、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中也可见,但以牙乳头及星网层细胞中多见.结论: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同时出现在生长中心部位,说明二者在牙齿发育中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牙齿的形态形成.
作者:赵书芳;金岩;李松;赵皿;杨宪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作者: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田卫东;李声伟;潘剑;高振南;郑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前伸大鼠下颌条件下髁突后部的适应性生长改建特征.方法:模拟临床固定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制取相应的组织切片,采用Leica Q550IW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精确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各层细胞面积随生长发育过程而变化,除生发层外,各层变化基本稳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纤维层面积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层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能体现生长改建活跃程度的生发层及移行层有较剧烈的变动.结论:大鼠下颌持续性前伸引发了髁突软骨内各细胞层面积的变化,从而引起髁突从软骨到骨的改建,为临床上采用固定功能矫治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赵志河;Rabie ABM;Urban Hgg;沈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菌斑作为龋病病因的始动因素,已经得到公认.为了更深入研究菌斑、氧自由基与龋病发病的关系,作者对菌斑中氧自由基进行检测.
作者:阎鹏;黄力子;王成龙;王多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
作者:孙长伏;钟鸣;王兆元;王玉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中国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和峰期特征,绘制适用于正畸临床诊断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方法:数据为从1995年5月由国家教委、卫生部等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普查资料中获得,32524名四川省城乡7~19岁汉族中小学生的身高资料.结果:绘制适合中国人的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年增长量曲线.分析了生长发育期男女学生身高增龄变化、性别差异,青春高峰期出现的时间、特征等.结论:标准生长曲线为正畸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叶凌;陈扬熙;娄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患儿男,()岁,因舌体右侧包块5年余伴红、肿、痛10天入院.查体见舌体右侧有一5 cm×4 cm大小包块,表面舌粘膜色泽较正常区略红,舌乳头不明显,压痛(+),触压时有黄白色液体从舌盲孔溢出.包块无波动感,质地较韧.穿刺抽出黄白色液体,镜检见大量脓细胞.
作者:陈列;吴兰雁;何志秀;陈安勇;马文波;周志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illard法修复唇裂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30只(30天龄)日本纯种幼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人工造裂组(10只)和Millard法修补裂组(10只).术后20周(30周龄)处死全部动物并行头颅测量.结果:Millard法修复唇裂后上颌骨的前后向较造裂组及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受限,同时上颌高度、后牙弓宽度及面后份宽呈代偿性增长,鼻中隔向裂隙侧偏曲.结论:Millard法修复唇裂有抑制上颌骨生长的作用.
作者:石冰;龙洁;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测试自行研制的耐火代型材料的主要常温性能、凝固时间和常温抗压强度.方法:采用自制维氏针,测出粉液比分别为8∶1、7.5∶1、6.5∶1、6∶1时调拌耐火代型材料的凝固时间;并制作自然干燥1、2、8、24、72小时及在1000℃反复烧结4次的抗压测试样本,测试各组试件常温下的抗压强度值.结果:①凝固时间为16.25分(7.5∶1,常温),粉液比减小凝固时间延长(P<0.01).②常温抗压强度为25.32 MPa(干燥24小时),随时间的延长常温抗压强度增大(P<0.01),残留强度为24 MPa.结论:自行研制的钛合金粉浆涂塑底层冠用耐火代型材料(基础型)的主要常温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钛合金粉浆涂塑底层冠的应用要求.
作者:邝先昊;廖运茂;巢永烈;王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先天性单侧Ⅰ度唇裂和个别浅Ⅱ度唇裂患者鼻部和唇上部的畸形并不明显,但裂隙两侧的唇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短缩.作者近10年来对23例这类患者采用了上唇下部2/3对偶三角瓣法进行修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开威;陈杏燕;张帆;卢忠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牙周病的病因与红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方法:测定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RBC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的功能状态.结果:牙周病患者体循环中SOD活性、C3bR、RFER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RFIR和RBCICR则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牙周病患者体循环红细胞免疫状态低下或继发性低下,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而清除能力下降,致牙周组织受损,可能是牙周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赵淑贤;朱进才;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imphoma, ML)可发生在有淋巴网状组织的任何部位,并以颈部淋巴结受累者多,原发于涎腺的ML,国内外报道较少[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于1984年8月至1995年10月收治14例经病理确诊的涎腺ML.现结合临床病理检查分析如下.
作者:寿柏泉;孟昭业;杨震;石群立;郑葆春;周楠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