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孙长伏;钟鸣;王兆元;王玉新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 神经内分泌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9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因的临床分析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以牙源性、腺源性感染常见,而外伤性、血源性和医源性感染少见.作者就1985年~1997年诊治的198例间隙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特别对儿童感染的病源牙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瞿百玲;任志伟;王海龙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固定功能矫治器前伸大鼠下颌后髁突适应性生长改建特征的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性前伸大鼠下颌条件下髁突后部的适应性生长改建特征.方法:模拟临床固定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制取相应的组织切片,采用Leica Q550IW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精确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各层细胞面积随生长发育过程而变化,除生发层外,各层变化基本稳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纤维层面积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层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能体现生长改建活跃程度的生发层及移行层有较剧烈的变动.结论:大鼠下颌持续性前伸引发了髁突软骨内各细胞层面积的变化,从而引起髁突从软骨到骨的改建,为临床上采用固定功能矫治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赵志河;Rabie ABM;Urban Hgg;沈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腮腺腺淋巴瘤中EB病毒整合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瘤)和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5例Warthin's瘤,20例正常腮腺组织的EB病毒DNA整合情况.结果:62例单发Warthin's瘤中19例检出EB病毒DNA整合,13例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中9例检测出EB病毒DNA整合.2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3例EB病毒DNA整合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与双侧或单侧多发Warthin's瘤有关.

    作者:王大仁;邓春富;谭学新;王玉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的研绘

    目的:了解中国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和峰期特征,绘制适用于正畸临床诊断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方法:数据为从1995年5月由国家教委、卫生部等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普查资料中获得,32524名四川省城乡7~19岁汉族中小学生的身高资料.结果:绘制适合中国人的正畸临床用身高标准生长曲线及年增长量曲线.分析了生长发育期男女学生身高增龄变化、性别差异,青春高峰期出现的时间、特征等.结论:标准生长曲线为正畸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叶凌;陈扬熙;娄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涎腺恶性淋巴瘤14例临床分析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imphoma, ML)可发生在有淋巴网状组织的任何部位,并以颈部淋巴结受累者多,原发于涎腺的ML,国内外报道较少[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于1984年8月至1995年10月收治14例经病理确诊的涎腺ML.现结合临床病理检查分析如下.

    作者:寿柏泉;孟昭业;杨震;石群立;郑葆春;周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牙骨质基质提取物促进牙周细胞在牙根表面附着的研究

    目的:明确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具有促进牙周膜细胞附着的功能.方法:采集健康的牙龈组织和牙周膜,体外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从因正畸需拔除的健康牙体表面获得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分别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的牙骨质基质提取物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牙体表面附着的影响.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均对牙骨质基质提取物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佳作用时间为2小时,合适浓度为10 μg/ml.且牙骨质基质提取物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附着的作用高于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论:牙骨质基质提取物能够促进牙周膜细胞在牙根表面上的附着.

    作者:隋文;洪咏龙;肖明振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口腔微生物名称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其与牙周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炎患者23例为实验组,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记录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GBI)、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丧失量(AL).NO的含量由检测唾液亚硝酸盐的含量来代表.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的唾液NO的含量.结果:对照组唾液NO的含量为28.806±6.604 μm/L,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唾液NO的含量为55.361±13.319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与PD、AL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唾液NO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桂珍;孙伟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后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起收治的21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牙槽突骨折采用颌间拴丝或牙弓夹板,髁突颈骨折采用颌间牵引固定;下颌骨骨折中有80例采用切开复位,断端选用钛合金微型夹板或钢丝结扎固定,其余的采用颌间结扎、颌间拴丝弹性牵引辅以颅颌绷带及克氏针钻骨定位加自凝塑胶外固定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总成功率为95.4%.结论: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是各种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金瓷修复体与VITA成品比色板色度差

    目的:掌握VITA成品比色板及金瓷修复体的色度规律,合理、客观使用VITA成品比色板.方法:随机抽取由同一位技师采用YKH-1 Ni-Cr烤瓷合金、VITA VMK68系列瓷粉制作的92件前牙金瓷修复体,对其颜色及所选VITA成品比色板比色片颜色用美能达CR-100型色度计,CIE1976L*a*b*系统进行测试.结果:金瓷修复体的明度值均高于所选比色片的明度值.二者色相一致,彩度值不相同,存在肉眼能区分的颜色差异.结论:使用VITA成品比色板指导临床配色、选色时,应选择较同名牙或相邻牙明亮度低、色彩偏淡的比色片作为指导制作金瓷修复体的色标.

    作者:杨宏军;孙剑;王忠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美国牙周专科医师及研究生培养简介

    据美国牙周医师协会(AAP)报道,全美牙周专科医生大约6000人,有牙周病学专业的大学30多所,每年约250位牙周病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这些学生一般是在取得牙医学博士(DDS)学位后,再进入牙周专科医生培训项目.学制一般三年.学费各学校不等,约每年$5000~30000.少数学校或医院可免学费而且提供助学金.通常学生可选择获取牙周专科结业证书或者加上硕士学位,后者则需要做较多的科研工作,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

    作者:毛尔加;吴亚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链球菌特异DNA片段探针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链球菌特异DNA片段探针制备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及运用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斑点杂交来检测口腔链球菌同源序列.结果:S34sr,S34非1和ATCC10556的DNA含有同源序列,另有两株血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斑点杂交结果为弱阳性,其它30余株细胞杂交结果阳性.结论:血链球菌ATCC10556菌株中的nif基因为血链球菌的特异基因,该基因在血链球菌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尚待深入探讨.

    作者:潘亚萍;赵彦艳;孙开来;章锦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并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作者: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钛合金粉浆涂塑底层冠用耐火代型材料的常温性能测试

    目的:测试自行研制的耐火代型材料的主要常温性能、凝固时间和常温抗压强度.方法:采用自制维氏针,测出粉液比分别为8∶1、7.5∶1、6.5∶1、6∶1时调拌耐火代型材料的凝固时间;并制作自然干燥1、2、8、24、72小时及在1000℃反复烧结4次的抗压测试样本,测试各组试件常温下的抗压强度值.结果:①凝固时间为16.25分(7.5∶1,常温),粉液比减小凝固时间延长(P<0.01).②常温抗压强度为25.32 MPa(干燥24小时),随时间的延长常温抗压强度增大(P<0.01),残留强度为24 MPa.结论:自行研制的钛合金粉浆涂塑底层冠用耐火代型材料(基础型)的主要常温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钛合金粉浆涂塑底层冠的应用要求.

    作者:邝先昊;廖运茂;巢永烈;王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田卫东;李声伟;潘剑;高振南;郑晓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的观察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形成基质能力.方法:通过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大量高活性兔关节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连续培养,观察软骨基质的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为多角形,透射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系统及线粒体,胞膜下及胞浆中有较多分泌泡;连续培养10天时,培养瓶底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蕃红-O染色显示白色结节含大量氨基葡聚糖阳性物质,20天时形成火山口样结构,也被蕃红-O染成深红色.结论:软骨细胞在体外也具有很强的基质形成能力并能形成软骨样组织,因而可以用于进行软骨体外再造.

    作者:陈富林;毛天球;冯雪;杨维东;吴军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

    作者:孙长伏;钟鸣;王兆元;王玉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内毒素对重组人成骨蛋白-1诱导人牙髓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具核梭杆菌的内毒素(LPS)对重组人成骨蛋白-1(rhOP-1)诱导牙髓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盐比色测定(MTT)、酶动力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技术.结果:在较低浓度LPS作用时,可协同增加rhOP-1对牙髓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但对骨钙素(BGP)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LPS则起抑制作用.结论:提示适度的LPS在牙髓对龋病的防御反应过程中起着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苏勤;何国华;张郁;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细胞增殖与凋亡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

    目的:阐明细胞增殖与凋亡在牙齿发生、发育过程中的机制,探讨牙齿发育的机理.方法:选用纯系SD大鼠建立牙齿发育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技术,观察分析纯系SD大鼠牙胚发育不同阶段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在牙齿发育的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增殖及凋亡的阳性细胞均出现在细胞增殖生长中心处.钟状晚期及牙体组织形成后,已分化的外釉上皮细胞、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中也可见,但以牙乳头及星网层细胞中多见.结论:牙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与凋亡同时出现在生长中心部位,说明二者在牙齿发育中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牙齿的形态形成.

    作者:赵书芳;金岩;李松;赵皿;杨宪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属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1992~1994年与口腔科协同治愈2例较大的颈动脉体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焕;杨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