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喹诺酮在治疗腹内感染中的应用

刘明亮;郭慧元

关键词:氟喹诺酮, β-内酰胺, 腹内感染
摘要:腹腔内感染能够导致严重疾患甚至死亡,而氟喹诺酮类是临床上对付这类感染的常用药物.6项非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腹腔内感染的临床成功率为77%~94%.10项随机对照试验对氟喹诺酮与其他常用疗法(主要是β-内酰胺类)治疗腹内感染进行了研究,除在其中2项随机对照研究中氟喹诺酮组的临床成功率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余8项研究中2个治疗组的临床成功率、细菌清除率、死亡率以及因毒性而撤出研究的患者比例基本相当.总之,氟喹诺酮类是临床上对付腹内感染的一类有效而且相对安全的抗菌剂.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相关文献
  • 新霉素A、B及其衍生物抗HIV作用的研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ey virus,HIV)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故研制高效、低毒的抗HIV药物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新霉素A、B及其衍生物作用于HIV的3个不同途径,包括:(1)与HIV RNA上的TAR和RRE结合;(2)与gp120-gp41竞争性地和CD4,CXCR4CCR5结合;(3)作用于HIV的171-met ψ-RNA.此外,还针对这3个不同途径分别阐述了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新霉素及其衍生物抗HIV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抗HIV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及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作者:顾觉奋;陈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替考拉宁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

    本文综述了近年临床上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的研究状况,其中包括其化学结构、产生菌的发现和高产菌株的不同选育方法、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前体物质的添加对替考拉宁各个单组分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替考拉宁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艳锋;王明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质量分析方法

    本文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作一简单概述,并分别对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化学发光法、荧光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以及极具推广价值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作者:张静霞;唐克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氟喹诺酮在治疗厌氧菌感染中的应用

    自氟喹诺酮类问世以来,人们从未停止用这类药物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可行性研究.虽然新氟喹诺酮类对厌氧菌的体外活性已经得到改善,但目前临床上尚未确定其相应的敏感性临界值.药效学分析和新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新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上可以被用于治疗几类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咬伤、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腔内感染和盆腔感染等.但在实施喹诺酮疗法期间可能出现二次感染(如艰难梭菌性腹泄),也可能导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增加.此外,随着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拟杆菌属的耐药性也随之不断增加.因此,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应该对新氟喹诺酮类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可行性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菊仙;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吉米沙星的皮肤不良反应

    许多抗生素类药物都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研究者们在吉米沙星的初期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了此迹象.随后进行的研究及分析结果均表明,吉米沙星引发的皮肤反应为轻、中度自限性斑丘疹,并且常见于疗程>7d(非批准疗程)的患者.采用5 d和7 d疗程分别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AECB)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时,吉米沙星引起的药疹发生率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当,而且低于其他常用于社区感染的抗生素类药物,如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和头孢类抗生素.与吉米沙星治疗相关的药疹无交叉或亚临床致敏作用,也不会引起任何系统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等.本文对吉米沙星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本品短程疗法对付AECB和CAP提供佐证.

    作者:柴芸;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解读美国肝病研究协会2007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此指南[LDk A S F,Mcmahon B J.Hepatology,2007,45(2):507-539]用于协助内科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提供者识别、诊断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指南中推荐的乙型肝炎治疗方案分别获得了下列数据的支持:(1)对2006-02以前在Medline收集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献和2003-2005年间的会议摘要进行正规审查和分析后获得的结果; (2)美国医师协会卫生实践评估手册(Manual for Assessing Health Practices and Designing Practice Guidelines);(3)指导方针:包括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关于建立和使用防治指南及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对指南的政策说明;(4)该指南的著者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的经验.此外,该指南还包括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0年和2006年召开的有关乙型肝炎应对会议、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于2002年召开的乙型肝炎国际协商会议和亚太地区有关应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共识(2005新版).该指南中列出了针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优选方案,并指出这些方案并非是一层不变的.其中某些特定的推荐方案是以已发表的相关信息为基础的.该指南将会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发表而被定期更新.

    作者:徐雨;姚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氟喹诺酮在治疗腹内感染中的应用

    腹腔内感染能够导致严重疾患甚至死亡,而氟喹诺酮类是临床上对付这类感染的常用药物.6项非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腹腔内感染的临床成功率为77%~94%.10项随机对照试验对氟喹诺酮与其他常用疗法(主要是β-内酰胺类)治疗腹内感染进行了研究,除在其中2项随机对照研究中氟喹诺酮组的临床成功率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余8项研究中2个治疗组的临床成功率、细菌清除率、死亡率以及因毒性而撤出研究的患者比例基本相当.总之,氟喹诺酮类是临床上对付腹内感染的一类有效而且相对安全的抗菌剂.

    作者: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与氟喹诺酮疗法相关的血糖异常

    本文对17 108例在接受氟喹诺酮类或头孢曲松治疗后72 h内出现血糖异常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头孢曲松组出现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1%(76/7 540),0.93%(11/1179),0(0/545)和0.18%(14/7 844),其中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的血糖异常发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8).氟喹诺酮组的总体发生率(0.94%,87/9 264)高于头孢曲松组.在101例出现血糖异常的病例中,低血糖和高血糖分别为9例(9%)和92例(91%).总之,氟喹诺酮疗法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和接受磺酰脲治疗的患者,临床医师务必对此有所了解.

    作者:章怡彬;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主办: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