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评述氟喹诺酮类药物新的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和特殊的耐受性。左氧氟沙星的口服吸收高(99%~100%),口服500mg后比司帕沙星(400mg)或环丙沙星(500mg,每日2次)达到更高的初始浓度,24h后下降缓慢。口服250mg后的C_(max)范围从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1.2、1.71和2.17 mg/L,到左氧氟沙星的2.48mg/L(P<0.01)。环丙沙星的AUC低为4.6h·mg/L,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分别为15、17.9和19.7h·mg/L(P<0.01)。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含有多价阳离子的物质具有相互作用,并且当与含铁化合物共同使用时,生物利用度降低50%(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所受的影响比左氧氟沙星或gemifloxacin更大)。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中,与茶碱相互作用明显的是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而左氧氟沙星无此相互作用的报道。司帕沙星与心脏的QT间期延长有关,并有高光毒性。正在观察莫西沙星的QT间期作用。左氧氟沙星无QT间期延长,且光毒性非常低,使其成为安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作者:仲兆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呼吸机相关肺炎作为一种特殊的重症院内肺炎,仍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的致死原因。初抗生素经验治疗有40%被验证是不合适的,主要是抗菌谱未正确覆盖病原谱,因此导致的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治疗正确者。所以,选择合理的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后至关重要。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依照不同的地区、医院、病房及患者群体、诊断取材技术及抗生素使用等而有所差异,但细菌仍占优势(约70%~8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0%~70%。影响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学变迁的主要因素是机械通气时间和抗生素应用史。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选择依据包括:推测的致病原,下呼吸道分泌物检查资料,患者临床状况,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单药或联合治疗等。治疗原则上应实行“有针对性全面覆盖推测病原菌”方针或称为“猛击策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评价仍未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若仅从临床反应和微生物学反应两方面评价,二者常表现出不一致,临床医生更重视临床反应,若致病菌被清除,而临床无改善或恶化仍视为治疗失败。经验性治疗失败的原因有:肺炎的误诊,初致病菌持续存在,二重感染性肺炎,器官功能不全,药物毒性反应等,应采取的对策是:试用“决策分析”方法来寻求治疗失败的下一步对策,即在尚存在不肯定因素状况下,通过对合理治疗计划的系统分析,决定需采取的必要诊断手段,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及预测,以寻找到佳治疗方案。
作者:蔡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用生物转化法生产D-氨基酸已经成为国内外半合成抗生素行业的支柱之一。此外,D-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还是甜味剂、拟除虫菊脂、多肽激素等诸多产品的重要中间体。介绍D-氨基酸生物转化中N-氨甲酰基-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的一些生化性质、结构特征及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莉霞;范俊虎;袁静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抗病毒治疗是清除HBV,彻底治愈乙肝的根本方法。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但由于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存在耐药及停药后反跳等缺点,故开发高效低毒的药物势在必行,基因治疗可能为难治性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者:杨春;肖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莫西沙星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性的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链球菌的MIC_(90)为0.12~0.5mg/L,活性与曲伐沙星相当,是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4~64倍;对喹诺酮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MIC_(90)为0.06mg/L,活性与曲伐沙星相当,是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4~16倍。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总体讲相当于或稍逊于环丙沙星。对砂眼衣原体的MIC_(90)为0.03~0.125mg/L,活性是环丙沙星的16~64倍。对侵肺军团菌的MIC_(90)为0.015mg/L,活性是环丙沙星的8倍。临床研究表明,它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窦炎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有很好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作者:刘九雨;郭惠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靶向给药具有许多优点,现已成为药剂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靶向制剂的类型和在药物领域中的应用及应用前景。
作者:余岚;朱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诱导耐药作用和内在耐药作用的日益盛行,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红霉素耐药率不断上升,药物化学家正力致于开发寻找更好的对耐药菌有效的抗生素。第三代大环内酯酮类抗生素ABT-773将是继telithromycin后又一对付临床耐药菌的有效药物。ABT-773由美国Abbott公司开发,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概述了ABT-773的合成、药效学及药物动力学。
作者:张建民;杨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在DNA重组技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酵母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作为真核表达系统,具有严格调控外源蛋白的表达,加工修饰表达产物,表达量高,营养要求低等优点;在该表达系统中,主要有3种表达宿主菌,其载体包括整合型载体和自我复制型游离载体,其转化和表达比大肠埃希氏菌系统复杂;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产物可分泌至胞外,从而获得较高表达量和利于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作者:唐元家;余柏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阳离子抗菌肽是一类具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按结构特征可分为α-螺旋肽和β-折叠肽,不同来源或同一抗菌肽的不同结构形式生物活性差别较大,部分抗菌肽之间或抗菌肽与抗生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特别是近发现一些抗菌肽具有抗内毒素活性。阳离子抗菌肽的结构特征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α-螺旋肽通过其两亲性的α-螺旋上的正电荷与细菌细胞膜磷脂分子的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而结合在细菌膜上,并借助于疏水段分子中连接结构的柔性插入到细胞膜中,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使抗菌肽分子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离子通道,使细菌失去膜势,不能保持正常的渗透压而死亡。一般认为β-折叠肽也是和细胞膜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发挥作用。抗菌肽和细胞膜结合及形成离子通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阳离子抗菌肽的结构、浓度,环境pH、温度,介质的离子强度。阳离子抗菌肽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因此在食品、农业,特别是在医药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极可能发展成为一类全新的抗生素。
作者:文加才;秦永忠;宋爱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gemifloxacin是由韩国LG公司研制,美国史克公司开发的新的广谱高效喹诺酮类抗菌药,它对肺炎链球菌的MIC_(90)为0.03 mg/L,其活性是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的4~8倍,是环丙沙星的30~60倍;对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外)的MIC_(90)为0.03~2mg/L,其活性是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的2~4倍,是环丙沙星的8~32倍。临床研究表明,它对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合剂的疗效相当,而优于曲伐沙星;对尿道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率为98.7%。由于gemifloxacin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轻微,极有可能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喹诺酮类药物的更新换代品种。
作者:陈胜昔;郭惠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