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流量吸氧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冉启胜;冷艾泠;陈地友;曹晖;王舒楠;陈金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氧吸入疗法, 冠状血管造影术,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摘要: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与正常呼吸状态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差异,探讨高流量吸氧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32例患者采用Philips 256 CT行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71例给予高流量吸氧,61例正常呼吸。采用AW 4.4工作站行后处理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比较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给予高流量吸氧患者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呼吸者(P<0.05),但两组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可以在降低患者受辐射剂量的同时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干供血的肺隔离症的CT血管成像特征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 PS)是由体循环供血无正常肺功能的肺组织。通常由胸内降主动脉的异常分支供血,仅10%~15%为腹主动脉和腹腔动脉发出的异常分支[1],由腹腔干的异常分支供血更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例由腹腔干异常分支供血的PS 患者的资料,总结腹腔干供血的肺隔离症的CT 血管成像(CTA)特征。

    作者:田丽;郝娟娟;张静玉;冯志勇;杜亚南;张泽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PET/CT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辅助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作为一种代谢/解剖于一身的高级显像手段,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地定量显示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核心脏病学已成为放射性核素显像中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PET 显像已先后用于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及心脏受体功能等研究[1]。在国外,核素心肌显像,包括PET 或PET/CT 显像,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2]。82Rb、13N-NH3、15O-H2O 等传统PET 心肌灌注显像剂由于半衰期较短等因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18F 由于物理半衰期适中,可以采用配送的方式送达使用科室,所以18F 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作者:汪娇;李剑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心病的共性及差异,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49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15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评价493段冠状动脉血管,其中29段血管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结果不符;以CAG作为“金标准”,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5.4%、91.0%和95.7%。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对斑块性质做出评价,但对小血管狭窄的评估不及CAG。

    作者:王明友;张忠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IV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两组在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 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 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 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作者:王晓梅;王永德;陈卫强;张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流量吸氧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高流量吸氧与正常呼吸状态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差异,探讨高流量吸氧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32例患者采用Philips 256 CT行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71例给予高流量吸氧,61例正常呼吸。采用AW 4.4工作站行后处理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比较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和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给予高流量吸氧患者的前瞻性心电门控完成扫描比例及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呼吸者(P<0.05),但两组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吸氧可以在降低患者受辐射剂量的同时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冉启胜;冷艾泠;陈地友;曹晖;王舒楠;陈金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局限性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率CT征象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病理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肺局限性磨玻璃结节(GGN)的高分辨率CT(HRCT)征象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病理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121例GGN患者,按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22例)、浸润前病变(PIL)组(21例)、微浸润癌组(26例)和浸润癌组(52例),总结患者肺GGN的影像、病理及预后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GGN间的差异。结果 GGN的大径、边缘、空泡征、实性成分、形状及是否有血管穿行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45~31.068, P<0.05)。浸润癌组的大径、边缘与良性组、PIL组、微浸润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良性组空泡征与PIL组、微浸润癌组、浸润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形状在浸润癌与微浸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是否有血管穿行在良性组与浸润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仅1例浸润癌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当GGN的大径≥16.35 mm、出现毛刺征或分叶征提示浸润癌;当GGN内部出现空泡征则提示其为恶性;GGN内部含有实性成分或其形状不规则,可以鉴别浸润癌与微浸润癌;GGN内部有血管穿行可以用于鉴别浸润癌与良性病灶;GGN的预后好,仅0.83%病例出现远处转移。

    作者:潘峰;刘卓;袁飞;王俊;孙昆昆;杜湘珂;洪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手动脉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血流敏感散相(FSD)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技术在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1.5T成像系统进行手动脉NCE-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对手动脉(划分为腕部、掌部和指部3个血管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血管边缘锐利度进行测量。将NCE-MRA和CE-MRA的图像质量和测量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2例患者24只手均成功完成NCE-MRA和动态CE-MRA检查。72个血管节段中,NCE-MRA有69个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具有诊断意义,明显高于CE-MRA(96%比83%,P<0.05)。此外,NCE-MRA在手动脉各个部位的图像质量以及SNR、CNR和血管锐利度均优于CE-MRA(P<0.05)。结论 NCE-MRA能清楚地显示手动脉的各个分支,图像质量优于动态CE-MRA,对手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冯飞;王丽;陈汉威;戚玉龙;刘德祥;黄益;唐郁宽;张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稿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致力于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为从业人员建立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医学影像学学术交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主编:蔡祖龙,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本书共24章,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例CT值<20 HU,7例CT值20~60 HU,4例CT值>60 HU;囊肿位于前、后纵隔各4例,均在左侧;中纵隔6例,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后纵隔囊肿恶变为腺癌。结论纵隔支气管囊肿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好发于右侧,而前、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有左侧发病倾向,CT图像上类圆形无强化的均匀软组织密度或水样密度囊肿为其典型表现。

    作者:沈训泽;王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量子点成像技术在宫颈癌及卵巢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宫颈癌及卵巢癌都是目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呈日益年轻化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有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宫颈癌新发病例50万,约有2313万妇女死于该病,其中80%的新发病例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1/3[1]。卵巢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0万,占全部女性癌症的4%,死亡率为3%,在各种妇科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率中占首位,70%~80%的卵巢癌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2]。因此,提高宫颈癌及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改善治疗手段对于两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称连;许恒毅;聂丽菊;陈进聪;傅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结果中针对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简要列出主要的、有意义的或新发现的研究结果,指出临床与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针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应用,肯定经过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获得的某些结论,但不能超出研究结果的范围而过度推论,同时指出这些结论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参考文献,英文缩略语首次出现需注明中文全称。中文摘要以35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对应。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8F-FDG PET/CT对偶发甲状腺局灶性高代谢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PET/CT偶发甲状腺局灶性FDG高代谢灶摄取程度对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PET/CT意外探测到甲状腺局灶性高代谢灶的病例,依据病理及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理性摄取组18例、良性病变组16例和恶性病变组6例,比较各组病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分析SUVmax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生理性摄取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的SUVmax分别为3.7±1.1、4.9±2.3、9.5±4.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70, P<0.01);恶性病变组的SUVmax明显高于生理性摄取组和良性病变组(P<0.05),生理性摄取组和良性病变组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SUVmax为8.5时,对甲状腺恶性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7.2%。结论18F-FDG PET/CT在甲状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但其对生理性摄取和良性病变的鉴别价值不大。

    作者:高海峰;陈红娟;张燕齐;乔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资料与方法对34例心血管健康人群进行多时相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测量不同时相颈内动脉、颈动脉球和颈总动脉的横截面,结合不同时相颈动脉横截面积以及脉压计算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结果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与年龄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73、-0.74、-0.64, P<0.01)。结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可靠地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在心血管健康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弹性降低。

    作者:王子军;王庆军;郭勇;陆伟;张云;李小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特征性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世界上第二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1]。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6000万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患者,约840万人因此而失明,预计到2020年,青光眼的患病和失明人数将分别增长到8000万和1120万[2]。因青光眼导致的视功能损害不可逆,其早期检测和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青光眼诊断方法以眼压、视野与视盘改变为依据,但这些检查具有主观性和变异性等不足,因此眼科医师需寻求更为客观、定量的诊断标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一种非接触性、高分辨率的生物组织结构显像技术,可以对角膜、巩膜、虹膜、房角及视网膜进行高分辨率的活体断层成像,本文对OCT 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美丹;何文静;曾思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口服低张小肠造影研究新进展

    小肠冗长纡曲、易重叠、蠕动快,小肠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传统的X 线小肠造影仅能显示肠黏膜、腔内病变及肠管形态改变,对小肠疾病检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胶囊内镜能直观显示小肠黏膜,因价格昂贵、不能取活检组织、不能在内镜下治疗以及易在肠腔狭窄处嵌顿而使临床应用受限[1]。CT 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 CTE)通过引入足够对比剂、充分扩张肠管,利用多层螺旋增强CT 快速、薄层扫描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来清晰勾勒肠壁、肠腔及肠管外病变,能对病变范围、性质和分期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将小肠疾病的诊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文就多层螺旋CT 口服低张小肠造影(MSCTE)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操;王世界;唐光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房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房性期前收缩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利用M型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73例孕16~40周临床发现有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胎儿房性期前收缩32例,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征并进行追踪随访。结果32例胎儿房性期前收缩中,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4例,偶发18例,其中2例合并肌部室间隔缺损。32例胎儿除2例失访外,随访30例胎儿房性期前收缩在分娩前或出生后心率恢复正常,频繁发作的胎儿房性期前收缩产前消失率明显低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胎儿(P<0.05),2例肌部缺损于出生后闭合。结论 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作为产前检查胎儿心律失常的可靠无创影像技术,具有直观、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李岩;李建玲;刘罡;常凤玲;翟慧萍;王清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会阴超声评估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

    目的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盆底康复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选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31例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研究组Dr及Ds均小于对照组(P<0.05),θr、θs及θ均大于对照组(P<0.05);②在肌电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Dr、Ds依次增大(P<0.05),θr依次减小(P<0.05)。结论自然分娩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损伤,肌电刺激盆底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够客观地评估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

    作者:胡婷;夏飞;徐红;王娟;顾欣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宝石CT能谱佳单能量图像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CT能谱模式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宝石CT能谱提高下肢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地连续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采用CT能谱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照组2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两组图像中的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并计算对比噪声比,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采用5分制独立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的CT值及对比噪声比均大于对照组(t=8.7、7.9、12.6、17.2, P<0.01),背景噪声小于对照组(t=1.5, P<0.01)。医师1、医师2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0分、90分和111分、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6、-8.0,P<0.01)。结论下肢动脉造影中使用CT能谱佳千电子伏的单能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混合能量模式的图像质量。

    作者:夏巍;宋旭升;尹肖睿;李瑞雪;吴晶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已出版

    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春洪教授主编的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图解丛书》一书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3个分册,分别是《脊柱四肢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颅脑与头颈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胸腹部影像图解—正常解剖、常见变异、常见病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