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会阴区梅毒致排尿困难1例

李玉丹

关键词:会阴区, 梅毒, 阴囊皮肤, 排尿困难, 坏死, 病例报告, 白色, 福利院, 阴茎, 压迫, 收养, 弃婴, 尿液, 急诊, 端部, 查体, 波动, 包皮
摘要:病例报告男,1岁4个月,弃婴,为福利院收养,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余,于2001年6月12日7 PM急诊收住我院.查体:阴茎明显肿胀约6 cm×4 cm×3 cm大小,触之有波动感,伴明显压痛,压迫时有尿液外溢,包皮前端部分坏死,阴囊皮肤约1 cm×1 cm破溃,呈灰白色,肛周约3 cm×2 cm大小灰白色坏死灶.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肉瘤6例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前列腺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收治前列腺肉瘤6例,均经病理证实.3例行前列腺切除及乙状结肠造瘘术,2例行前列腺切除术及膀胱造瘘术,1例只做活检而未进行其它治疗.3例术后给予放疗.结果 5例均在1年内死亡,1例失访.结论明确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作者:徐永刚;杜双宽;朱昌法;程永毅;杜仲尚;赵永军;赵俊杰;杜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去势术的对比分析

    双侧睾丸切除术又称去势术,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的一种较有效地非前列腺切除疗法.传统去势术多采用经阴囊皮肤切口途径,而阴囊血肿及感染又是传统去势术的常见并发症,为了减少去势术后阴囊血肿及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多年来采用自行设计的耻骨联合上横切口行去势术,深感此手术方法优于传统法,报告如下.

    作者:刘加升;张雷;马元华;许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改良Duckett包皮瓣修复阴茎型尿道下裂46例

    临床资料 1994年1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改良Duckett包皮瓣修复阴茎型尿道下裂46例,均为男性,年龄4~11岁.

    作者:黄洪才;谢平迅;张朝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阴茎浅静脉栓塞症12例

    阴茎浅静脉栓塞症是指阴茎皮下可见的小静脉由于血栓形成致受累段静脉迂曲、扩张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法.同时就病理和鉴别诊断作简要的阐述.

    作者:侯成甲;乔西民;王靖;徐晓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人多囊肾62例治疗分析

    临床资料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收住成人多囊肾62例,其中44例行囊肿去顶减压术,男34例,女28例,年龄26~60(平均45.5)岁.临床表现,反复腰痛58例,高血压26例,血尿22例,腹部胀痛6例,腰腹部肿块35例,尿路感染9例,肾绞痛10例,合并泌尿系结石6例,合并多囊肝16例.

    作者:王田;刘乔保;肖明辉;扬晓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年轻人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调查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持续短暂,不能满意性交.E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健康男性中,完全性ED的患病率,40岁为5%而70岁则增加至15%,后者是前者的3倍;在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抽烟等情况的男性中,ED的患病率更高[1].

    作者:康新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膀胱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泌尿系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据美国1998年的资料显示约60000患者患膀胱肿瘤,其中70%~80%为恶性肿瘤[1].

    作者:袁晓奕;杨为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撬剥技术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应用

    临床资料 2000年7月~2001年12月我院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应用撬剥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39例.年龄51~85(平均6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年3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线细、夜尿次数增多.

    作者:卫华;侯俊明;马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28例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2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4例行病变段输尿管切除、输尿管再吻合,1例孤立肾输尿管癌行输尿管切除肾造瘘.结果术后病检:移行上皮癌17例,混合癌11例.所有病例随访1年,23例行根治性手术者,4例发生膀胱癌,3例死于肺转移(T3期移行上皮癌),1例腰肋部淋巴结转移.1例孤立肾肾造瘘者,死于肾外伤.其余19例均健在.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以血尿,肾区疼痛,肾积水为主要症状.对局限性输尿管癌(Tis-T2期)合并对侧肾脏功能异常者,可行病变段输尿管切除再吻合,术后需严密随访.

    作者:许建业;吴海峰;梁大用;吴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3例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认识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理学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3例,其中2例经手术、1例经膀胱镜下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小细胞癌.1例T4M1经化疗三月后死亡,1例T3aM0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予以化疗,一年后死于心梗,1例T4M0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予以放疗,仍在随访中,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系高度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辅以术后放疗,化疗疗效尚不肯定.

    作者:肖恒军;刘继红;周四维;庄乾元;陈南强;叶章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及去势术联合89Sr和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

    目的评价姑息性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及去势术联合89Sr和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PCa)的疗效.方法对8例晚期PCa患者行姑息性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TUEVP)及睾丸切除术后,给予89Sr锶(89 Sr)和服用缓退瘤或磷酸雌二醇氮芥治疗,随访了2~4年.结果病人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下降50%,平均大尿流率(Qmax)由(5.4±2.1)ml/s增加到(15.3±3.0)ml/s.血清PSA由治疗前的平均53.4μg/L降至89 Sr治疗后第3个月末的平均3.6μg/L.随访8例中,生存6例,死亡2例.转移性骨痛缓减率达100%,6例生存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明显缩小或消失,5例生存已超过3.5年,1例超过3年.结论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晚期PCa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是治疗晚期PCa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邹建华;陈照祥;潘慈康;陈明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通关胶囊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了解中药通关胶囊对前列腺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去势7d后随机分组,分别每日皮下注射睾酮或保列治及不同剂量的中药通关胶囊药粉灌胃,给药30 d时放血处死.取相同部位前列腺组织,以免疫组化定量技术对Ki-67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各给药组前列腺体质量及体积明显低于睾酮组,P<0.01.通关胶囊高、中、低剂量及保列治组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睾酮组,P<0.01.Ki-67的表达主要位于腺上皮细胞的胞核,腺体基底细胞及间质组织表达较少.结论中药通关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机理之一是该药明显抑制了前列腺组织中Ki-67的表达,进而抑制了前列腺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蜀武;邵继春;常德贵;于军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膀胱癌组织中p16与HPV的相关表达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中抑癌基因p16及高危性人乳头瘤病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人膀胱癌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LSAB法检测p16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DNA.结果 抑癌基因p16阳性表达率为52.5%(21/40),HPV-DNA阳性表达率为55.0%(22/40),9例标本p16与HPV-DNA同时表达阳性.结论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其阳性表达率下降.HPV在病理分级低恶性的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说明HPV所致的膀胱癌大多数其分化程度较高.在病理分化较好、临床分期早期的同一膀胱癌的9份标本中,HPV-DNA与p16蛋白可同时表达阳性.抑癌基因p16与人乳头瘤病毒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范治璐;于彤;刘用楫;黄俊梓;高泽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西安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成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肾上腺偶发瘤27例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7例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例中,B超诊断21例,占77.8%,CT及MRI检查发现6例.27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健康查体时应常规作肾上腺B超,对肾上腺偶发瘤直径>2.0 cm者应手术治疗,而直径<0.2 cm者可定期随访.

    作者:王荣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路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早是将输尿管造口于乙状结肠或腹壁,前者易发生上行性感染及高氯血性中毒,后者易发生尿液渗漏及造口狭窄,疗效很不满意.

    作者:梅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PSA联合直肠指诊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直肠指诊(DRE)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SA、DRE的结果.结果经病理学确诊14例为前列腺癌,其中PSA值为4.0~9.9μg/L时有5例前列腺癌(5/13),PSA值≥10μg/L有5例前列腺癌(5/7);而DRE可疑者有6例前列腺癌(6/41).如果单独用PSA或DRE对前列腺癌进行筛选,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漏诊率分别为28.6%(4/14)、57.1%(8/14),联合使用这两种方法仅有2例漏诊.结论 PSA联合DRE是临床上筛选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毅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针式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现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