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革;罗帝林;侯瑜;梁焕莲;杨茂洪;黄春元;黄飚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例均为年轻女性.5例CT表现为胰腺区巨大囊实性肿块,其中肿瘤位于胰尾3例、胰体1例、胰头1例, 1例肿块内伴有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实性成分动脉期呈轻度增强,门静脉期肿块囊壁及实性成分均增强明显,囊性部分增强前后均呈低密度,其中1例伴有胰管轻度扩张,5例均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1例肿块MRI表现T1WI、T2WI高低混杂信号,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包膜完整,增强扫描肿块实性成分明显增强,囊变坏死区无增强.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
作者:王华斌;李苏建;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获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VR),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重建.结果:2例假性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1例位于肾动脉,1例位于小腿动脉.瘤体直径2.5~6cm.肿瘤呈类圆形,边缘毛糙.1例肿瘤边缘血栓形成.1例瘤体完全血栓机化.3例用MPVR技术良好显示母血管开口大小.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的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动脉受损部位以及母血管开口大小,对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效果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付启;李亚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录CT阳性征象和出血部位,并与DSA、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阳性者16例,包括对比剂外溢11例、肠道粘膜局部异常强化3例、小肠肿瘤和胃窦部动静脉畸形各1例,敏感性为80.0%,假阴性9例.DSA检查阳性11例,包括对比剂外溢8例、空肠和回肠血管发育不良各1例、胃窦部动静脉畸形1例,敏感性为55.0%,假阴性9例.MSCT阳性者,出血定位准确率达100%,与DSA及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快速准确,对DSA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孙昊;薛华丹;刘炜;王怡宁;孔令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孕妇,32岁.孕2产1,孕35周.超声检查: 胎儿头、颈及脊柱正常.双顶径86mm,股骨长67mm,胎心率142次/min.胃泡及膀胱存在.胎儿左上腹腔内腹主动脉前方见囊腔,壁较厚不光滑,透声尚好,囊腔大小48mm×43 mm(图1).囊腔与所见内脏无关,未见有蠕动征象,羊水适量.超声诊断:(1)晚期妊娠,单活胎;(2)胎儿腹腔内囊肿(肠系膜囊肿可能性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胎儿腹腔囊肿穿刺引流术.家属不接受,3d后催产一活女婴,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 腹腔囊肿,大小约47mm×44mm,其内充满细密点状及间隔带状回声(图2).
作者:郭建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例简介例1 女,29岁.因左颈部肿物1月余就诊.体检所见: 左颈部扪及一肿物,其边界较规整,活动度差,触压时患者有酸胀感且伴有肢体远端放射性痛感.二维超声见: 于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见一49mm×46mm×31mm实质性稍低回声团块,有包膜,边界清晰、较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左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均受压向前移位,包块下缘曲侧似可见与神经干相连.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块内部有短杆及星点状血流信号,动脉频谱阻力指数较高(0.65),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血流未见明显改变(图1,2).超声诊断: 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实性占位病变,提示神经源性肿瘤.
作者:牛振英;吕琪;刘志娟;吕琨;王秀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高度疑诊为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并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相对照.结果:21例累及51处肺动脉及其分支,21例均可较准确、全面地显示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王星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膀胱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的血流分布特征,探讨其在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38个临床确诊并预行经尿道切除或膀胱全切的膀胱肿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造影前后肿瘤血流显示强度的变化,分析肿瘤的血流分布特点以及造影增强过程中时相变化与病理分期、分级和肿瘤大小的相关性.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膀胱肿瘤血流显示率为100%;肿瘤<1.0cm组与>1.0cm组其血流分级有明显差异(P<0.01).肿瘤病理分级与分期与血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高的T2、T3期肿瘤开始增强、达峰时间较T1期为早,而且增强持续时间短,二者之间三个参数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病理分级高的(Ⅱ、Ⅲ级)开始增强、达峰时间存在较早现象,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强持续时间短,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著提高膀胱肿瘤的血流显示率,但其血流分布特征尚不能预计膀胱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
作者:王文;米成嵘;解玉君;王福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材料和方法:根据治疗体位用真空袋将患者固定,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依据CR图像勾画肺屏蔽范围,验证肺挡块的准确性,模拟全身照射肺屏蔽治疗.结果: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可准确地确定肺屏蔽范围,减少治疗误差.结论:在CR下模拟定位全身照射,方法简便,操作快捷,利于全身照射的规范化治疗.
作者:翟福山;郭永芹;孟辉;马晓辉;韩春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出血的HR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搜集经证实肺出血22例,回顾性分析HRCT表现及特征.结果:肺出血HRCT表现为腺泡结节影5例、小叶磨玻璃影8例、叶段融合阴影8例,粟粒结节及纤维条索影1例.结论:肺出血的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及临床能明确诊断.
作者:邵振国;李占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和总结500例颈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7-01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的500例颈椎病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其中10例行食管吞钡检查,284例行MRI检查.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例150例,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例56例,CT表现同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64例,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椎动脉型颈椎病例78例,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小,分隔;食管型颈椎病例10例;混合型颈椎病例142例.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水平.
作者:买小军;王学琦;卢万春;刘小红;朵桂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低剂量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0例(73个病灶)进行低剂量MD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乳腺癌在平扫和增强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诊断意义.结果: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MDCT平扫显示率分别为71.8%和20.6%,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见显示.以病灶增强不均匀和增强程度大于25Hu为诊断乳腺癌的依据,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75.5%和79.5%.低剂量MD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其中综合形态征象的诊断准确率平扫为68.4%,增强为 87.7%.结论:乳腺疾病低剂量MDCT扫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病灶增强特征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综合观察增强扫描的形态征象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功杰;周娟;盛复庚;杨扬;乔鹏岗;陆虹;邢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 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 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侵袭性小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红;马景旭;王皓;石洁;郝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薄层增强靶扫描对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CT表现,其中胰头癌12例,胆总管下端癌8例,共同管或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 结果:CT薄层增强靶扫描发现胰头区软组织肿块12例、胆总管下端及共同管偏心性狭窄截断或结节灶18例、胆管扩张20例、胰管扩张6例、双管征4例和十二指肠改变3例. 结论:CT薄层增强靶扫描是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可靠而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李浩;王琼;段群峰;孙宪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乳腺MR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病理学表现对照分析,探讨MR对于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总结术前行MR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共236例,采用盲法由放射科医生根据BI-RADS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终评估,由病理科医生分析MR误诊病例的病理学特征,探讨MR误诊的病理学基础.结果:236例乳腺病变(恶性152例,良性84例)中MR诊断错误25例,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8.6%,诊断准确率为89.4%;其中漏诊7例,包括导管内癌1例,粘液腺癌1例,浸润性筛状癌1例,髓样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MR误诊为恶性者18例,包括慢性炎症2例,脂肪坏死1例,腺病或增生6例,纤维腺瘤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结论:术前MR检查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MR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对低;分化好的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MR容易漏诊;慢性炎症、脂肪坏死、表现复杂的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癌鉴别有一定困难.
作者:张静;蔡幼铨;程流泉;安宁豫;张爱莲;刘梅;李席如;郭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副肿瘤天疱疮伴发疾病的临床与CT征象.材料和方法:分析10例副肿瘤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10例副肿瘤天疱疮中,经病理证实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8例、腹膜后炎性假瘤1例、右肾上腺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CT表现为纵隔单发肿块3例、腹盆部单发肿块6例、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经临床诊断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6例,CT表现为空气潴留6例、马赛克征5例、多发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CT肺功能异常6例.结论:副肿瘤天疱疮多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也常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卡斯尔门病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宋伟;徐颖;金征宇;王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MRI的特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结果:15例中11例位于侧脑室,4例位于四脑室.术前准确定位15例,准确定性10例.MRI示病灶呈分叶状11例,类圆形4例,病灶边界清晰;平扫时肿瘤信号均匀15例.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到重度均匀增强9例,不均匀增强6例;瘤内可见较粗大血管影4例.囊变、坏死2例.无宽基底及脑膜尾征.脑积水4例,瘤周脑实质轻度水肿6例.结论:大多数脑室内脑膜瘤有MRI特征,MRI为影像诊断首选.
作者:吕永革;罗帝林;侯瑜;梁焕莲;杨茂洪;黄春元;黄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脓肿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临床和病理确诊的20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癌和11例肝脓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肝脏恶性肿瘤与肝脓肿的造影表现特征.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比较两类病变造影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和增强持续时间.结果:肝脓肿超声造影异常灌注区范围显著大于灰阶超声显示病变区(P<0.01),而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异常灌注区范围与灰阶超声显示病变区范围无显著差异(P>0.01);肝脓肿超声造影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显著小于肝脏恶性肿瘤(P<0.01). 结论:肝脓肿和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不同表现特征在两类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兵生;蔡金萍;黎晓林;张华;李卓;张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0岁.外院诊断肝多发囊肿,于2007-12-07日来我院就诊.查体: 一般状态佳,血压13/9kPa,心率75次/min,触诊肝脏剑下4cm,肋下3cm.
作者:马文;毛莉;隋晓春;郭玲玲;张圆;王路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肝性脑病的MRI及其波谱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例慢性肝性脑病行MRI及1H-MRS STEAM法检查,观察慢性肝性脑病MRI图像表现及波谱图像主要代谢峰Cho、mI、Glx、NAA、Lip/Lac的变化.结果:4例肝性脑病MRI图像出现苍白球及邻近区域对称性短T1等T2信号影,1例出现基底核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影,1例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改变,2例无明显改变.波谱图像上均表现为Cho、mI降低,Glx升高、NAA、Lip/Lac改变不明显.结论:慢性肝性脑病MRI具有表现特点,波谱能准确、较早反映脑内代谢变化.
作者:张金华;孟宪平;冯东侠;张怡璐;姜岐涛;陆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血色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血色病的MRI和CT表现.结果:T2WI肝脏呈低信号6例;脾脏呈低信号5例,信号正常1例;胰腺呈低信号2例.T1WI肝脏呈低信号6例;脾脏呈低信号5例,正常1例;胰腺呈低信号1例,信号正常5例;合并肝囊肿1例.结论:MRI较CT表现更具有特征性,MRI T2WI呈低信号是诊断本病的特异性征像.
作者:雷军强;王晓慧;陈勇;张兴强;辛仲宏;郭顺林;薛敬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