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永;李强;周传德;周宇;丁健;曹玉娇;张思娅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146名单纯性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经皮穿刺乙醇硬化法治疗的患者为A组,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囊肿大小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经连续置换法治疗后,囊肿直径的变化优于经皮穿刺乙醇硬化法,囊肿直径分别由治疗前的(8.76士3.05、9.00士3.09)cm减小至治疗后3个月的(4.45士1.50、4.97±1.60)cm、6个月的(2.47±0.270、2.95±0.56)cm、12个月的(1.39±0.23、1.76±0.42)cm以及>12个月的(0.65±0.14、1.02±0.29)cm,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4.3%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置换法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简单、安全,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会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均采用斜卧位配合Syberwand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187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F20经皮肾通道,一期平均手术时间(85.2±34.8)min,一期结石取净166例取净率88.7%,9例二期手术结石取净.11例有少量碎石残留,术后1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残留结石全部击碎,半个月后复查基本消失.均未发生胸腹腔脏器损伤,1例因术中出血改为肾实质切开取石及止血,术后恢复良好.5例术后活动性出血,经保守治疗3例成功止血,2例行介入栓塞成功止血.术后住院时间(8.4士1.8)d.结论 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高效.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闭克明;陆剑君;卢国平;杨杰;廖科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肾脏假性肿瘤误诊的原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脏假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患者中有2例误诊为肾肿瘤,进行了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1例为炎性假瘤,1例为肾脓肿;另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诊断肾盂血肿,1例肾包膜下血肿,1例炎性假瘤,1例Bertin肾柱.结论 肾脏假性肿瘤与肾肿瘤鉴别诊断有难度,许多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缺乏必要的认识.高质量的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细致的评估、对肾脏假性肿瘤特点的熟悉有助于提高肾假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陈全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采用ESWL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的3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1个可能导致排石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成功率80.1%(314/3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病程和术后服用坦索罗辛等因素在排石成功和排石失败的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直径≥10mm,结石位于输尿管中、下段和病程≥60 d为排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625、1.973、1.754、1.483,P均<0.05),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OR=0.542,P<0.05).结论 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结石位置、结石直径和病程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
作者:朱科;李昕;李炜;龙家才;罗兵;刘三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小肾癌检出率的增加以及泌尿外科医生对肾脏热缺血损伤认识的提升,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腹腔镜下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正常肾单位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作者重点阐述该技术的各项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
作者:殷长军;邵鹏飞;秦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巨大肾积水易误诊为肾囊肿的常见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4例不同病因所致巨大肾积水误诊为肾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术中确诊为肾积水,行相应治疗.结论 巨大肾积水有时不易与肾囊肿相鉴别,术前应进行详细检查,如不能完全鉴别需术中探查,避免术后形成尿瘘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作者:杜俊华;李小虎;张贤生;廖贵益;方卫华;梁朝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外科取精术在无精子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诊断为无精子症的患者中,经睾丸体积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生殖系统超声等检查后,选择符合条件者198例,在局麻下行外科取精术,对获得组织显微镜下检查,统计分析取精结果.获得的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术(ICSI)及胚胎移植术(ET),统计评估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其中78例附睾中存在精子(39.4%),23例睾丸中存在精子(11.6%).睾丸体积正常的取精成功率明显高于睾丸体积偏小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正常的取精成功率明显高于FSH增高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2例外科取精术获得精子的患者进行ICSI治疗,附睾取精组与睾丸取精组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科取精术操作简单且创伤较小,能准确鉴别诊断梗阻性无精子症(OA)及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对无精子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部分无精子症患者提供了生育自己生物学子代的机会,也是针对无精子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孙邕;马兆文;黄淑娟;许祖宝;赵淑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OO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 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0.05);BOO组的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OO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 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志刚;张飞;马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miR-152在前列腺癌、前列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aqMan 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8例前列腺癌和8例前列腺正常组织的样本中miR-152的表达水平.运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及侵袭实验评估miR-152对前列腺细胞系PC-3和DU145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miR-15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体外实验中上调miR-152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 miR-152在前列腺癌中可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袁军;朱辰;赵虎;曹强;秦超;邵鹏飞;华立新;殷长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十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建议,对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全切的患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3个治疗组:(1)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灌注化疗;(2)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3)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168例膀胱癌(T2N0M0)患者,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5%(63/68)无复发及转移,7.45%(5/68)分别在术后6、8、12、18、20个月复发,2.94%(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1.76%(8 /6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17%(38/48)无复发及转移,20.83%(10/48)在术后1~28个月复发,4.17%(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2.50%(6/4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3%(23/52)无复发及转移,55.77%(29/52)在术后1~24个月复发,15.38%(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13.46%(7/52)非膀胱癌导致死亡.3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3组疗效按癌性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与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均低于膀胱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分组治疗后非膀胱癌导致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 N0 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十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十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国辉;王金萍;郑清友;李志辉;关亚伟;张勇;朱立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二次电切)治疗单发广基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收集并随机分组的46例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其中21例作为实验组于首次电切后4~6周行二次电切,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及确切的临床分期.与未接受二次电切患者(对照组)进行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肿瘤体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1例行二次电切的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有肿瘤残余8例(38.1%),3例(14.3%)临床分期升高.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4士6.2)个月,对照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54.55%(12/17)、88.89%(16/18)、68%(17/25);疾病进展率:70.59%(12/17);实验组1年、3年、总复发率分别是:15.79%(3/19)、42.86%(6/14)、38.10%(8/21);疾病进展率:37.5%(3/8).二组相比,1年、3年、总复发率(x2=6.60,P<0.05;P<0.01;x2=4.11,P<0.05);疾病进展率(P=0.026)、无复发生存率(x2=7.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次电切可以降低T1G3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残留率,并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率、疾病进展率及改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王世先;张遵俊;郭昭建;范先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Cx43在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探讨Cx43与逼尿肌不稳定(DI)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及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构建Cx43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不稳定逼尿肌细胞(转染组),空载体做对照转染(空载组).利用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SLDT)技术观察Cx43表达降低后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改变.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细胞中Cx43表达显著增高(P<0.01),转染反义Cx43组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较空载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 抑制Cx 43表达可明显降低不稳定逼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Cx43表达增高可能是不稳定逼尿肌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封建立;孙道冬;颜加强;蒙明森;康元上;刘元丰;孙丹宁;宋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脂肪肉瘤是成人较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而原发于精索的脂肪肉瘤极为罕见.我院于2012年12月11日收治1例精索脂肪肉瘤,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86岁,以“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7月,伴局部疼痛7d”收入河南宏力医院.专科查体:左侧阴囊明显增大,可触及睾丸,睾丸上方触及质软肿物,无明显压痛;另在左侧腹股沟区触及大小约4 cm×4 cm肿物,质地较硬,有活动度,无明显压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闫学川;于文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开放性手术相比较,它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但PCNL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周围器官损伤、疼痛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个人体会,对这些常见的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作者:陈亮;李建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是细胞中调控凋亡的重要因子,在多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影响细胞功能,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IAPs家族成员的结构、功能及其作为泌尿系统肿瘤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骁驰;杨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输尿管软镜结合多波长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及肾结石的体会.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对46例输尿管上段及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结合钬激光与U-100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治疗,评价输尿管软镜结合多波长激光的碎石疗效.结果 46例结石寻及率100%,一次碎石成功率97.82%(45/46),1例肾下盏结石带光纤软镜无法弯曲到位而中止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 min.6例因合并息肉行钬激光电灼术,3例合并下段输尿管狭窄行钬激光内切开.术后2周拔出双J管,残石排尽率84.4%(38/45).结论 输尿管软镜下碎石技术可明显提高输尿管上段结石及2 cm以下肾结石寻及率和碎石成功率,钬激光与U-100激光联合使用可提高结石的粉碎率,还可处理合并息肉及轻度输尿管狭窄.
作者:胡晓华;朱文静;彭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3岁.因“右上腹及腰部疼痛4年余”入院.体格检查:腹部平软,右上腹扪及包块,质地中等,压痛,界限不清.辅助检查:腹部正位片示:右上腹区斑片状高密度影.超声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囊性病灶并囊内多发高回声团,畸胎瘤可能.MRI示:肝肾间隙见127 mm×110 mm×100 mm巨大圆形占位性病变,呈短T1高信号,其内可见多个长T1低信号影(图1),多考虑寄生虫病.后行右侧腹膜后占位探查术:取平卧位,右肋下缘平行切口20 cm,探查可见肝肾间隙内13 cm×8 cm×7 cm巨大囊性占位,与后腹膜粘连严重,分离后破裂,可见大量粪便样组织,暗灰色黏液及毛发等流出.术后病理检查示:(右腹膜后)成熟畸胎瘤(图2).免疫组化:SMA(+),HMB45(-),Melan-A(-).
作者:袁慧星;张志成;詹鹰;宋晓东;杨为民;刘继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人工合成CK2选择性抑制剂四溴肉桂(TBCA),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 CK2选择性抑制剂TBCA应用到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Alamar blue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意义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低剂量(<25 μmol) TBCA干预下未发现细胞聚集和分离,而在高剂量(> 50μmol)则可观察到细胞明显分离,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P<0.05),半抑制浓度值(IC50)为25μmol.TBC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停滞在G2/M期细胞周期.结论 TB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
作者:尧凯;高晓燕;黄必军;李再尚;周芳坚;李本义;韩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局麻下分期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1例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采用一期在局麻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待肾功能恢复及肾造瘘管引流液变清后,二期在局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在局麻下一期穿刺及二期取石,其中一次取石42例,二次取石9例,没有三次及以上取石.残石7例,结石清除率为86.3%.出院时复查生化血肌酐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麻下分期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佳男;许贤林;薛冬;范敏;周萃星;庄乾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中的相关文献,检索199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发表的新辅助化疗有关的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预设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共12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总样本量3 296例,新辅助治疗组1 649例,对照组1 647例,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新辅助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风险优势比OR 0.85(95% CI 0.73~0.98,P=0.03).将12个纳入研究按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单用铂剂组显示新辅助化疗并没有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而以铂剂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OR 0.79,95% CI 0.67~0.92,P=0.000 4).结论 新辅助化疗,尤其是以铂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李金贵;马利;熊兵红;程勇;张才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