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β-防御素-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的建立

蔡绍晖;余懋群;杨晓鹃;杜军;黄宁;王伯瑶

关键词:人类β-防御素-2, 基因重组, 植物转基因
摘要:目的运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探索构建表达人类β-防御素-2 (hBD-2) 的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可能性及技术路线.方法将C端带myc和6xHis双标记的重组hBD-2 基因插入植物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1304中, 构建C端带myc和6xHis双标记的重组hBD-2植物真核表达载体rpCAMBIA1304/hBD-2/His.利用此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经卡那霉素进行抗性基因筛选和PCR检测,确定根癌农杆菌的阳性克隆.重组hBD-2通过转化阳性的根癌农杆菌被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经潮霉素进行抗性基因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结果酶切分析、PCR验证和DNA测序等证据表明: C端带myc和6xHis双标记的重组hBD-2已被正确地插入pCAMBIA1304载体中, 并位于CaMV 35S与Nos终止子之间,提示重组hBD-2/Hi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rpCAMBIA1304/hBD-2/His已被成功构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和PCR检测显示:rpCAMBIA1304/hBD-2/His已成功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阳性克隆菌株已获得. 潮霉素抗性筛选结果提示:hBD-2基因被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hBD-2遗传表达植株奠定了基础.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例

    例1 男,23岁.反复晕厥3+年.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增厚,左室后壁增厚,二者比例2.7.左心造影示左室肌肥厚,心腔狭窄,尤其主动脉瓣下明显.于1988年7月手术,术中见左室、右房增大,右室前壁心外膜有直径约1 cm增厚斑块,术前测左室平均压 9.6 kPa (72mmHg),主动脉平均压10.4 kPa(78mmHg).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切口探查见室间隔增厚,向左室腔凸出,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狭窄.直视下切除部分增厚室间隔,长约2 cm,宽约1 cm,厚约0.5 cm.停机拔管后测左室压5.1 kPa(38mmHg),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张劲;萧锡俊;赵峰;田子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外作用. 方法将8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氟伐他汀组(20mg/d持续12周,n=56, 继以40 mg/d至24周, n=47)及辛伐他汀组(10 mg/d持续12周, n=25).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 C-反应蛋白(CRP)平均变化幅度. 结果氟伐他汀治疗12周及24周后、辛伐他汀治疗12周后,ET-1及FINS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00~0.032),ISI及NO水平均有明显增高(P=0.001~0.042).前述各指标变化幅度组间对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氟伐他汀治疗12周及24周后,CRP水平轻度下降(P>0.05),辛伐他汀治疗 12周后CRP水平轻度上升(P>0.05). 结论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均能增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善内皮功能.这些调脂外作用与调脂治疗强度无关.

    作者:鲁跃华;陈爱武;周传堃;李珂;葛正庆;陈琴;霍垚;杨建南;钱少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培养条件的优化

    目的了解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培养条件的优化组合. 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制订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制备对策,按照对策以可控制因素的优化组合制备5批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并分别用于试生产. 结果 5批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比随机选择的5批近期凭经验制备的传统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病毒滴度明显提高 (≥0.69±0.35 LgCCID50/1.0 ml, P<0.05),用该毒种试生产的冻干成品疫苗滴度合格,并通过疫苗稳定性试验.结论经正交试验优化的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培养条件,能提高麻疹疫苗工作种子批病毒滴度和稳定性.

    作者:陈恬;陈品全;贾文祥;刘瑛;蒋仁举;彭维;史冬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维生素A酸、锌等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干细胞并传至第4代,诱导前24 h加10 ng/ml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分裂,再以含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的有血清培养液作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诱导后第12 d的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检测.结果诱导后第12 d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而且呈NSE及NF阳性表达,GFAP阴性.结论经维生素A酸、锌及大鼠损伤脊髓提取液的联合作用可以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唐云安;王瑞淑;张成;刘玉清;徐培渝;黄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柱切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沙丁胺醇浓度

    目的采用柱切换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沙丁胺醇浓度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采用Ultrasphere CN色谱柱(250×4.6 mm,5 μm)和Kromasil C18(20×4 mm, 5 μm)预处理柱,分析和预处理柱均以pH 2.8、0.025 mol/L 磷酸盐缓冲液∶乙腈∶甲醇(95∶4∶1)为流动相, 吗啡作内标.血浆样品加入含二苯基硼酸-2-氨基乙脂的缓冲液(pH 9.0)后,用含四辛基溴化铵的氯仿萃取, 再用0.08 mol/L醋酸300 μl反萃, 取酸液100 μl进样, 预处理柱0.7~1.5 min流出组份进入分析柱分析,224 nm波长下检测, 按内标法定量.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5~32 μg/L,低定量限为0.5 μg/L,沙丁胺醇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6 min,日内RSD小于5%,日间RSD小于8%,萃取回收率大于80%,方法回收率在96%~107%.结论本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等特点,适用于沙丁胺醇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研究用.

    作者:秦永平;邹远高;梁茂植;余勤;黄英;李铜铃;许小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移植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脂肪来源的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从成年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出基质细胞,在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以维持在未分化状态稳定增殖,体外扩增可超过10多代.β-巯基乙醇可诱导这种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微丝,在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60%~85%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脂肪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干细胞.

    作者:杨立业;郑佳坤;刘相名;惠国桢;费俭;郭礼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鳞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鳞癌组织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mRNA的表达及与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用35S标记的FGF-BP探针,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35例原发性鳞癌、8例转移性鳞癌及7例正常鳞状上皮组织FGF-BP mRNA的表达.样本组织中微血管采用特异性识别血管内皮细胞的抗von Willebrand Factor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结果正常肌肉、喉、舌及淋巴结组织中未发现FGF-BP mRNA的表达,而鳞癌组织中FGF-BP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鳞癌组织浸润边缘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FGF-BP表达阳性的鳞癌组织中平均微血管计数较FGF-BP阴性的鳞癌显著增高(P<0.01).结论 FGF-BP的表达与鳞癌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提示FGF-BP可能是鳞癌组织微血管形成的重要分子.

    作者:李为民;陈文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方法选择脑出血48例,脑梗死34例,正常对照组24例.患者分别在发病24 h内及3周时采集血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标准进行. 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24 h内及3周时血清和脑脊液NS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出血组较梗死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血清、脑脊液中NSE高于轻、中度者(P<0.01). 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清、脑脊液NSE明显升高,病情严重者血清、脑脊液NSE增高更为显著.

    作者:卢红;刘麦仙;张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环孢素A对正常及自发性糖尿病仓鼠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短期影响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胰岛α、β细胞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Kanatsuna及knudsen柱细胞表面灌注系统,动态观察低浓度(25~100 ng/ml)CsA对正常及自发性糖尿病(DM)中国短尾黑线仓鼠离体胰岛α、β细胞分泌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 DM仓鼠胰岛β细胞无论在静态时或16.7 mmol/L D-葡萄糖(G)刺激下胰岛素(Ins)的分泌量均较正常仓鼠明显降低(P<0.05),而静态胰高糖素(Glc)分泌量则较正常仓鼠明显增高(P<0.05).将小剂量(25~100 ng/ml)CsA加入胰岛细胞中培养24 h后,培养液Ins和Glc含量与对照组(未加Cs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sA处理24 h后的正常仓鼠胰岛β细胞对16.7 mmol/L D-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减弱.结论 DM仓鼠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异常有关.小剂量(25~100 ng/ml)CsA对正常及DM仓鼠离体胰岛α、β细胞分泌功能无明显直接影响.胰岛细胞与CsA作用24 h后β细胞储备功能降低.CsA在体外对Ins释放的影响,除剂量因素外,还与作用时间有关.

    作者:王煜;李秀钧;赵桂芝;邓尚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雌二醇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雌二醇(E2)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预测及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方法 51例高危患者分为OHSS组(n=11)和非OHSS组(n=40),测定高危患者hCG注射日、取卵日血清VEGF和E2水平以及取卵日卵泡液VEGF水平,并与同期30例非高危对照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OHSS组在注射hCG前,血清VEGF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注射后OHSS组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取卵日卵泡液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均显著高于血清各组VEGF水平(P<0.001).OHSS组患者注射hCG后E2水平较注射前明显升高 ( P<0.01 ),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OHSS者E2水平在注射hCG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取卵日OHSS组血清和卵泡液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VEGF可能在OHS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在hCG注射日对OHSS无预测作用,但在hCG注射后可作为预测OHSS的标记物,如结合连续测定E2浓度,则有助于预测.

    作者:王庆一;杨桂艳;杨嫦玉;湛冰;杨如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川西平原中小学生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川西地区风湿热及风心病流行情况.方法按照全国统一方案对5~18岁学生进行风湿热发病监测及风心病患病率调查.结果川西平原地区风湿热发病率为12.87/10万.城市与农村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2.74/10万及12.94/10万),男女间无明显差异.该病以9~15岁多发,主要见于秋冬季,且全部病例均患有关节炎,其中83.3%合并心脏损害.风心病患病率为11‰.结论对川西地区中小学生进行风湿热发病监测及社区控制是必要和有效的.

    作者:陈晓平;章茂顺;黄德嘉;黄明慧;熊运文;解曼蓉;寿裕蓉;李明龙;吴诚;曾焕琼;李秀蓉;郑明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种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以及扩增后的CD34+细胞的造血功能.方法用FL、SCF、TPO、IL-3、TL-6组合成不同的实验组,对脐血中分离纯化的CD34+细胞经6 d的短期体外扩增,扩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析,LTC-IC、祖细胞集落群计数,从而求得较好的细胞因子组合组.结果 CD34+细胞扩增倍数为3.1~8.6倍,16份脐血CD34+细胞数达到10×106以上的细胞总数;扩增的CD34+细胞再造血功能与原始CD34+细胞无显著差异.FL是扩增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因子,同时还证实TPO与其他细胞因子组合有扩增CD34+细胞的作用,但单独使用TPO稍长时间会使CD34+细胞过多向巨核细胞分化.结论 FST36细胞因子组合能使部份单位体积的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达一定数量,为干细胞移植于成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与方法.

    作者:唐瑟;李运星;王嵋景;杨崇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检测p53基因点突变

    目的探讨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检测p53基因点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作SSCP分析,检测20例结肠癌肿瘤标本p53基因第7外显子PCR扩增产物, 并与传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进行比较, 后用DNA序列测定判断其准确性. 结果 20例结肠癌标本中, 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出5例标本(Ca4, Ca6, Ca7, Ca8, Ca14)有突变, 而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仅检出4例标本(Ca4, Ca6, Ca7, Ca14)有突变, 测序证实经毛细管电泳所检出的5例标本均存在点突变. 结论对于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更加快速、简便、敏感的方法, 可应用于临床筛查基因点突变.

    作者:刘戟;敬慧娥;茹钦华;邓应平;罗国安;黄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9例原发性急性妊娠脂肪肝报告

    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是妊娠末3月出现的、病因不明、以严重肝功能障碍为主的急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一,病死率极高,现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9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傅明健;杨正兵;向丹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异丁司特缓释片在正常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异丁司特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9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20 mg异丁司特缓释片或20 mg异丁司特缓释胶囊后,血浆中异丁司特浓度的变化.结果经3P87药动学程序处理, 以异丁司特计其AUC0→∞分别为(740.12 ng*h)/ml和(724.04 ng*h)/ml,tmax分别为5.37 h和5.11 h,Cmax分别为46.98 ng/ml和46.29 ng/ml,T1/2分别为7.4 h和7.0 h,MRT0→∞分别为14.78 h和14.39 h.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异丁司特制剂的AUC、 tmax、Cmax、T1/2及MRT0→∞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单侧t检验AUC、 tmax、Cmax及T1/2的90%置信区间位于有效置信区间范围内.以异丁司特缓释胶囊为标准参比制剂, 异丁司特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6%. 结论异丁司特缓释片和异丁司特缓释胶囊为生物等效制剂.

    作者:李铜铃;庞怡诺;王志霄;贾玉蓉;程强;孙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体带软骨肋骨移植颞颌关节区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自体带软骨肋骨游离移植颞颌关节成形术后的组织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月龄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分成4组:A、B、C组各6只,均去除左侧颞颌关节盘,髁状突并下颌支,A、B组切除长度1.0 cm, C组2.0 cm. 游离移植的植入体均长2 cm, A、B组模拟自体带软骨肋骨移植关节成形术,A组肋软骨长4 mm,B组1 mm.C组肋软骨长4 mm,但移植体固定于下颌升支部分切除后的深面软组织上.D组4只为健康对照.术后4、6周分批处死,行双颞颌关节区X线头影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X线片显示A组患侧下颌骨高度小于健侧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B、C两组患侧下颌骨高度明显小于健侧(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A、B两组肋骨与升支骨有骨小梁联接,软骨增殖细胞接近软骨末端关节面,关节面有平行排列的致密胶原纤维覆盖,C组移植体软骨部肥大,在软骨头表面也有新生的软骨,但生长中心保留了骨-软骨结合部固有的组织学特点.结论虽然自体带软骨肋骨移植颞颌关节区后均发生了改建性生长.但只有良好骨间固定者肋软骨才发生适应性改建,肋软骨长度较短者软骨增殖能力较差.

    作者:徐保华;史宗道;曾祖龙;郭春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参皂甙Rg3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Rg3)抑制裸鼠原位种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移植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雌性裸鼠15只,随机分为Rg3组、环磷酰胺(CTX)组和对照组,分别用Rg3、CTX及对照剂连续灌胃56 d,处死后病理标本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Rg3组瘤重(0.84±0.26 g)低于对照组(1.20±0.24 g,P=0.05),CTX组瘤重(0.75±0.23 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Rg3组的微血管密度(16.68±8.0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g3抑制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移植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陈大富;赵扬冰;白绍槐;史宗道;张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石棉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探讨石棉理化特性在致突变/致癌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棉悬液和浸泡过滤液对V79细胞的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石棉悬液和石棉浸泡过滤液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平均灰度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P53蛋白异常表达.出现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胞核有明显的P53蛋白异常表达.结论 P53蛋白异常累积与石棉暴露有关,且对分裂期细胞P53表达的影响更大.

    作者:刘灵奕;胡渝华;庞定国;彭文珍;刘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研究

    目的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现象及其存在的时间窗.方法 86只SD大鼠随机分为PC、PC+MCAO及SS+MCAO三组,分别给予10 min大脑中动脉缺血预处理(PC)、PC+2 h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假手术(SS)+2 h MCAO,其中后两组又据PC与MCAO间隔不同分为1 d,3 d,7 d,14 d,21 d,28 d 6个亚组, MCAO后24 h处死,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含水量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单纯PC不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形成; MCAO前1~28 d给予PC组神经功能缺损均轻于SS组(P<0.01),其中3 d组明显; MCAO前1~14 d给予PC者较SS组梗死体积缩小(P<0.05),尤以3 d及7 d组明显,分别减小53.7%和49.9%(P<0.01); MCAO前3 d给予PC组脑含水量低于SS组(P<0.05).结论 10 min大脑中动脉预缺血不会引起神经损害但已足以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缺血耐受作用出现于PC后1 d,其后14 d内给予MCAO均可使梗死体积减小,而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至少可达4周.

    作者:郝玉曼;罗祖明;周东;高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新生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细丝蛋白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细丝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变化,探讨细丝蛋白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不同时段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丝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分布及其表达量.结果细丝蛋白在正常时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附近,缺血0.5 h时其分布变化不明显,再灌注0.5 h后,细丝蛋白开始向胞浆转移,并出现在细胞顶部和肾小管腔内,再灌注2 h这种改变明显并伴肾小管结构的破坏;从再灌注24 h起开始进入恢复阶段,细丝蛋白逐渐重新回到基底部,再灌注120 h后恢复阶段基本结束,肾小管结构正常.结论细丝蛋白在缺血再灌注时分布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出现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整合素的改变之前.

    作者:余波;姚裕家;袁粒星;李炜如;杨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