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偿献血者ALT单项不合格非病理性原因调查分析

何玲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单项不合格, 非病理性原因
摘要:ALT不合格是血站实验室检测结果中非特异性并且导致血液报废率高的指标.献血者初次ALT单项不合格的血液予以报废,连续两次ALT单项不合格的则予以淘汰,为减少献血者因饮酒、肥胖、疲劳、运动、服药、高脂饮食造成非病理性淘汰,有效地保留献血者并为进行特殊人群采血前ALT快速检测收集数据,笔者对本站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调查.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按照CLSI EP15-A指南验证BN Prospec特定蛋白仪测定免疫球蛋白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目的 利用CLSI EP15-A指南对德灵公司生产的BN Prospec特定蛋白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进行验证.方法 精密度验证试验对2个不同水平的质控品每个每天测定3次,共测定5天,分别计算其批内不精密度和天间不精密度,然后与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进行比较,若小于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则认为该仪器的精密度符合厂家声明的精密度;正确度验证试验使用卫生部临检中心发放的室间质控品作为参考物质,对2个不同水平的室间质控品5天内每个每批测定2次求均值,计算相对偏倚.若相对偏倚在参考物质允许的偏倚范围内,结果为可接受.结果 BNProspec特定蛋白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批内和天间不精密度均达到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2个室间质控品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均小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的允许偏倚范围内.结论 BN Prospec特定蛋白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达到厂家声明的性能.

    作者:莫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嗜肺巴斯德菌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嗜肺巴斯德菌的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嗜肺巴斯德菌16S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嗜肺巴斯德菌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和稳定性.对2008~2011年采集的1 680份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嗜肺巴斯德菌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对多杀巴斯德菌、产气巴斯德菌、支气管鲍特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达22拷贝.标准曲线显示备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斜率为-3.488,PCR效率为100%.荧光定量PCR检测1 680份样本,检出137份嗜肺巴斯德菌阳性.该方法可直接从样本中特异性地检出嗜肺巴斯德菌.结论 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稳定的特性,适用于嗜肺巴斯德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高正琴;岳秉飞;贺争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结合珠蛋白在鳞癌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 分析鳞癌患者、非鳞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结合珠蛋白( Haptoglobin,Hp)含量的差异,探讨结合珠蛋白在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筛选鳞癌血清分子学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52例鳞癌患者、48例非鳞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血清中结合珠蛋白含量.通过SPSS V10.1软件分析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 鳞癌患者血清Hp平均含量为300.58 ng/ml,明显高于非鳞癌患者血清Hp含量233.40 ng/ml(t=6.25,P<0.01)和健康人血清Hp含量182.41 ng/ml(t=18.9,P<0.01).鳞癌患者血清Hp含量随疾病的发展呈现增高趋势,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p与癌症分期呈正相关(r=0.49,P<0.01).但四种类型的鳞癌(肺鳞癌、鼻咽鳞癌、宫颈鳞癌、食管鳞癌)之间相比,血清H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对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冰;邱红;朱月蓉;楼小伟;何玉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红细胞保存的氧化损伤及对策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其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红细胞的代谢速度取决于保存温度,由于血液在0℃以下时红细胞周围有冰晶形成,易刺破红细胞膜或损伤红细胞内部结构而引起溶血,因此目前通常在4℃条件下保存红细胞[1].固定温度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红细胞过氧化反应增强,保存损伤作用增加,衰老红细胞使血流不畅,细胞破裂后释放毒性物质,临床输注后易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血栓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使外伤病人的死亡率增加等[2].血液过氧化作用是造成血液损坏的主要原因.

    作者:廖红;陈海珊;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临床检验样本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探索目标人群检验样本生物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方法 建立血清/DNA检验样本标准化冻存库和冻存管理流程体系,建立样本对应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软件管理平台.结果 初步建立了3 000多位健康或/和亚健康目标人群连续两年血清和DNA样本冻存库和样本对应生物信息数据库;特殊疾病人群的血清/DNA样本冻存库和对应样本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的建立.结论 临床检验样本生物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立是科学高效使用宝贵生物学资源的良好途径和有力保证.

    作者:胡梅;谈春荣;邵淑君;田宗梅;李莉;侯军林;张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DR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8月胃癌新鲜癌组织标本53例(实验组)、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MDR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化疗的指导意义.结果 MDR1基因在正常胃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57±0.27和0.20±0.10(t=8.13,P<0.001).MDR1基因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3.47;P=0.007,0.002),而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1.41,0.54,1.16;P=0.16,0.60,0.25).结论 MDR1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多药耐药产生的基础,MDR1基因的检测对制定化疗方案和选择化疗药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秀学;赵颖;杜汉芳;高波;吴玉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湖南省株洲市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调查

    目的 了解湖南省株洲市第一医院患者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分布,为梅毒的全面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株洲市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门诊普通患者及术前拟输血患者共29 328例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确证.结果 29 328例标本中,男性阳性结果为426例,女性阳性结果为310例,总阳性率为2.51%.在各年龄组均发现有梅毒感染.其中20~40岁组阳性率高,占55.43%.在感染科室当中,外科患者阳性感染率高,其次是妇产科.结论 患者血清梅毒抗体在临床科室占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因此对患者,尤其是术前患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可以及时阻断梅毒的传播,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并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

    作者:唐满玲;顾敏;彭俊;李见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患者的肝抗原IgG谱及肝功能检测研究

    目的 研究血吸虫病患者是否有肝自身免疫性抗体存在.方法 收集来自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0例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抗原IgG谱,同时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肝功能,并综合分析其结果.结果 100例血吸虫病患者肝抗原IgG谱显示,LKM-1,LC-1及SLA/LP均为阴性,但有21例血吸虫病患者AMA-M2阳性;对AMA-M2阳性和阴性患者血清肝功能进行比较发现,血清ALT,AST,ALP及γ-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t值分别为7.115,6.685,7.219和8.398.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可以出现肝自身免疫性抗体,且AMA-M2阳性患者往往伴随肝功能损伤.

    作者:张家均;王娴默;雷鸿斌;黄娥;雷选斌;郭辉;董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风疹病毒E1蛋白原核可溶性表达、纯化及血清学诊断研究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风疹病毒E1蛋白在原核系统内可溶性表达,亲和纯化后,评价该重组蛋白在风疹病毒患者血清学诊断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将PCR扩增得到的风疹病毒E1核酸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NusA中,利用原核系统表达融合蛋白NusA-E1,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其抗原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NusA-E1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进行表达,亲和纯化后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结果均证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活性.结论 融合蛋白NusA-E1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可溶性形式表达,高纯度的重组融合蛋白NusA-E1抗原性强,临床上可以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检测风疹病毒抗体.

    作者:孙卫国;李邦印;王卫;张灵霞;李国利;程小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补肾清透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载量及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补肾清透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补肾清透方治疗,疗程48周,对照组不接受药物治疗.两组分别在开始和第48周时抽血检查HBV DNA,HBV-M和肝功能.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毒标志物HBV DNA,HBsAg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36.7%(11/30),HBeAb阳转率为16.7%(5/3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肝功能指标ALT,AST和GGT下降,A/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补肾清透方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栽量,提高乙肝病毒标志物转化率,改善肝功能.

    作者:刘心亮;熊益群;周大桥;童光东;贺劲松;徐绍钢;穆桂萍;刘文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icroRNA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肺癌的关系

    microRNA是一类长约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mRNA的3'UTR结合,抑制mRNA翻译或增加其稳定性而发挥作用.肺癌是目前全世界病死率高的癌症之一,虽然对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5年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miRNA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在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姜波;王玉明;段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无偿献血筛查中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反馈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

    结合无偿献血后服务工作实践,对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的献血者反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

    作者:魏兰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LISA检测假阴性样本的分析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型肝炎袁面抗原(HBsAg)为假阴性的样本,以微粒子酶免发光法(MEIA)来检测并进行确认,提供一个处理ELISA检测HBsAg产生假阴性的方法.方法 选定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7年8月~2008年10月ELISA测定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样本3 831例,收集其中单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和/或乙型肝炎e抗体及抗-HBc同为阳性而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均为阴性的样本,符合条件的76例样本入选,所有入选的样本均用MEIA法进行HBsAg检测,并对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确认.结果 76例样本中,经MEIA法检测HBsAg为阳性的样本49例,占64.5%;经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确认为阳性的样本3-3例,占43.4%.结论 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样本的漏检率很高,需用更好的检测手段来确认.

    作者:曹树正;王文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熔解曲线法用于肺癌APC基因甲基化模式的研究

    目的 以熔解曲线法测定4株肺癌细胞株和肺癌病人AP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模式.方法 以脐血淋巴细胞DNA及其转甲基后的DNA经化学修饰、克隆测序的质粒,作为完全非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标准品.设计通用引物,采用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的荧光定量PCR法扩增包含21个CpG位点的APC基因启动子区的目的序列,以熔解曲线法通过与完全非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标准品的Tm值比较,确定四株肺癌细胞株(NCI-H446,NCI-H460,SPCA1,NCI-H520)在该区段的甲基化模式,并通过克隆测序验证.同时测定两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结果 四株肺癌细胞株中,NCI-H446,SPCA1和NCI-H520的Tm值与完全非甲基化标准品的Tm值相同,而NCI-H460的Tm值有两个,分别与完全非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标准品的Tm值吻合,并经克隆测序验证.两例肺癌患者癌组织的Tm值位于完全非甲基化和完全甲基化标准品的Tm值之间.结论 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肺腺癌细胞株SPCA1和肺鳞癌细胞株NCI-H520的APC基因启动子区为完全未甲基化型,而大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模式为等位基因杂合型.两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APC基因启动子均为部分甲基化型.熔解曲线法是简单、经济和实用的甲基化模式检测方法.

    作者:高丽;潘世扬;陈丹;张丽霞;谢而付;徐建;黄佩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D-二聚体质控品制备方法学研究

    目的 研制稳定的D-二聚体质控品,用于实验室内部D-二聚体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原料制备D-二聚体质控品.分别用肝素、枸橼酸钠和EDTA-K2抗凝的三种不同抗凝血为原料,都使用尿激酶为裂解酶,分别制备得到D-二聚体,比较其效价水平.②选择合适的纤维蛋白裂解酶来制备D-二聚体质控品.将EDTA-K2抗凝血作为原料,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纤维蛋白裂解酶-链激酶、尿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比较其裂解效果.③选择稳定的D-二聚体质控品介质组分.三种候选介质组分别在4℃和37℃保存条件下连续检测5天,以确定其稳定性.④对研制的D-二聚体质控品进行37℃,4℃和-35℃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⑤用研制的D-二聚体质控品对不同批号及不同检测系统D-二聚体试剂盒进行检测,以建立实验室内部D-二聚体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 ①相同条件下,肝素、枸橼酸钠和EDTAK2三种不同抗凝血制备D-二聚体质控品的水平分别是24 mg/L,75 mg/L和100 mg/L.因此选择效价高的EDTA-K2抗凝血浆作为制备D-二聚体质控品的原料.②用链激酶、尿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裂解纤维蛋白,分别得D-二聚体60mg/L,110 mg/L和50 mg/L.因此选择尿激酶作为制备D-二聚体质控品的裂解酶.③由25 mmol/L pH7.4磷酸缓冲液(PBS),60 g/L蔗糖,20 g/L聚乙二醇2万衍生物,10 g/L小牛血清清蛋白(BSA),0.5 g/L叠氮钠(NaN3)组成的D-二聚体质控品的介质组分稳定.④7.0mg/L浓度质控品,在37℃下,至少稳定5天,4℃可以保存4个月,-35℃冷冻保存到目前试验阶段已10个月.⑤用不同批号试剂盒检测系列浓度质控品,实际测定值与预期值的相关系数r≥0.95.不同检测系统对D-二聚体质控品的测定差异较大,因此,实验室内部研制的D-二聚体质控品不适用于室间质控.结论 实验室内部的D-二聚体质控品可用健康人EDTA-K2抗凝血浆为原料,用尿激酶降解后,由25 mmol/LpH7.4磷酸缓冲液(PBS),60 g/L蔗糖,20 g/L聚乙二醇2万衍生物,10 g/L小牛血清清蛋白(BSA),0.5 g/L叠氮钠(NaN3)作为介质组分,定标制备.该质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实验室内部D-二聚体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弥补因缺乏D-二聚体国际和国家标准品带来的测试结果缺少可靠性控制的问题.

    作者:顾敏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两种肠系膜淋巴液处理方法的确立及探讨

    目的 为研究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系膜淋巴液在“肠-淋巴”途径中的作用,建立淋巴液的两种处理方法.方法SPF级SD健康雄性大鼠,体重280~320 g,随机分为:肠道缺血再灌注引流(I/R+D)组和普通引流(N+D)组(η=10).I/R+D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复灌120min,同时引流肠系膜淋巴液180 min;N+D组开腹后只引沆淋巴液180 min.收集肠系膜淋巴液.两组的淋巴液处理:①用蛋白酶K水解法降解其中蛋白质,并测定水解前后淋巴液中蛋白含量;②内毒素去除柱除去淋巴液中内毒素,并检测过柱前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结果 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及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32和-9.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用蛋白酶K水解后能降解淋巴液中大部分蛋白质,处理前后蛋白含量:N+D组(24.35±1.37)vs(2.94±0.33) g/L,I/R+D组(34.89±1.68) g/L vs(3.72±0.51) g/L,其水解效率都在87%以上;内毒素去除柱能除去淋巴液中大部分内毒素,处理前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N+D组(0.0095±0.005 3)EU/ml vs(0.002 1±0.000 5)EU/ml,I/R+D组(0.032 1±0.013 1)EU/ml vs(0.003 0±0.000 3)EU/ml,其去除效率I/R+D组达到90%.结论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和内毒素水平显著增高;蛋白酶K能够降解淋巴液中87%以上的蛋白质,内毒素去除柱能够通过亲和的方法去除淋巴液中大部分内毒素,为进一步研究“肠-淋巴”途径中淋巴液成分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及思路.

    作者:张睿;何桂珍;王玉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OPRM1基因PCR产物和测序产物三种纯化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简便、效果好的OPRM1基因PCR产物和测序产物纯化方法,建立稳定的DNA测序技术平台.方法 采用乙醇/醋酸钠、过柱和SAP-Exonuclease Ⅰ结合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 3种纯化方法,对50份OPRM1基因PCR产物和测序产物进行纯化效果的比较.结果 SAP-Exonuclease Ⅰ法对PCR反应产物进行纯化的回收率显著高于乙醇/醋酸钠和过柱法,分别为0.86±0.01,0.48±0.08,0.65±0.01(t=32.5,P<0.001;t=86.1,P<0.001);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法对测序产物进行纯化成功率显著高于乙醇/醋酸钠和过柱法,分别为100%,62%和84%(x2=23.46,P<0.001;x2 =8.70,P=0.003).结论 SAP-Exonuclease Ⅰ结合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是一种快速、简便、效果好的测序纯化方法.

    作者:李少英;马晓燕;张双全;张慧敏;黎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方法的优化

    目的 对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该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收率.方法 脐血40份,每份40 ml,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0份.常规组脐血与NS1∶1混合稀释后,直接通过Ficoll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优化组通过先将脐血洗涤一次,加入等量NS充分吹打混匀,200目筛网过滤,保持细胞悬液和Ficoll分离液1:1的体积比进行分离操作.对每份分离得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通过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计数.结果 常规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1份界面不清晰,同时均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优化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份界面不清晰,仅有极少的红细胞混入.两种方法收集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数比较,优化组多于常规组(P<0.01).结论 通过对密度梯度离心法的步骤进行优化,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果.

    作者:任思坡;吴秀娟;罗小虎;李全双;韩光宇;谭昆;拾莉;耿跃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浓度与全血血小板浓度和红细胞比容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血小板浓度与全血血小板浓度、红细胞比容(HCT)相关性.方法 随机收集162例门诊体检志愿者静脉血标本,以EDTA-K2,枸橼酸钠抗凝.枸橼酸钠抗凝血800 r/min(离心半径19 cm)离心5 min,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应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血小板浓度(X1)和HCT(X2),PRP血小板浓度(Y).以HCT 0.35为界,将数据分为正常组和低值组.结果 所得数据采用多元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总=1.309 51X1 +744.294 5X2-262.068(R2 =0.897 8);Y正常组=1.380 208X1 +855.884 8X2-323.374(R2=0.892 9);Y低值组=1.088 972X1 +465.228 8X2-123.101(R2=0.961 1).结论 全血血小板浓度、红细胞比容与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浓度相关显著,由全血血小板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可初步推算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浓度.

    作者:李祖兰;任军伟;丛玉隆;白洁;邓新立;马长生;陈兴明;杨亮程;王海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紫外线照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urvivin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分离并培养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特异性表面标志.利用普通紫外线距离细胞20 cm分别照射2 min,5 min后,RT-PCR法检测其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gel-pro analyzer软件比较未经照射、照射2 min、照射5 min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量,应用SPSS13.0软件,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经紫外线照射2 min组与未经照射组比较t值为2.0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经紫外线照射5 min组与未经照射组比较t值为7.2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紫外线照射5 min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提高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urvivinmRNA的表达量,提示紫外线照射可能通过提高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表达而延长间充质干细胞的寿命.

    作者:周雅丽;白海;马丽;马得炳;张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