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锦楠;李娇红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CPM锻炼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早期行CPM锻炼分为观察组:术后3 d CPM康复锻炼及其它常规康复锻炼,共65例;对照组:术后没有行CPM锻炼而只是通过常规的主动活动锻炼,或术后1周后才开始行CPM锻炼,共57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l).结果: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观察组7例,对照组17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24±8.69)、(27.35±8.71)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59);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31±5.01)、(24.28±4.5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983).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CPM锻炼并不增加隐性失血量.
作者:徐丽丽;万永鲜;胥方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的受伤机制、手术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三踝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5例三踝骨折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月,平均14.7月.无1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月,平均4.5月.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20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4%.结论:准确的分型、精确的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早期合理的踝关节功能锻炼是临床治疗三踝骨折的佳方法.
作者:许万堂;袁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6例.全身麻醉,采用头高脚低两腿分开位,气腹压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五孔法,脐下10 cm处为观察孔,从中间入路解剖.结果:45例取得成功.手术时间100~160 min,术后7~12 d出院,1例因胃结肠静脉干出血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术后随访2~12月无肿瘤复发,无并发症.但手术难度大,学习时间长,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推广.
作者:王家兴;林龙英;李捷;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是一种在人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而心室肌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离子通道.IKur参与心房复极的Ⅰ相和Ⅱ相,通过影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而影响心房的正常节律和频率,它的电活动异常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和维持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对IKur的分子结构、功能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关于IKur在房颤电重构中的作用机制、参与的分子、信号途径等方面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IKur与房颤的关系研究仍是研究热点.
作者:宾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川南地区常见过敏性疾病相关过敏原的阳性率.方法:应用德国摩拉生物共振仪对351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回顾性分析常见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各类过敏原阳性率及其分布差异.结果:川南地区过敏性疾病常见的过敏原有螨虫昆虫、酒精、真菌、环境化学物质、香料和草药、海鲜等,占前十位的是螨虫昆虫14.3%、酒精12.5%、真菌11.9%、环境化学物质10.2%、香料和草药9.3%、海鲜8.1%、食品添加剂6.7%、织物染料洗涤剂4.9%、花粉4.6%、动物皮毛3.8%.与其它地区相比,川南地区尘螨昆虫、酒精、真菌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本地区气候特点和酒文化有密切关系.结论:螨虫昆虫、酒精、真菌、环境化学物质等是川南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能找到的主要过敏原.应用摩拉生物系统明确过敏原,减少过敏原的接触,对防治过敏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作用.
作者:程锦楠;李娇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以及大黄素对其调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成模10周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胃黏膜细胞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与大黄素组大鼠于造模后均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症状,成模10周时,体重减轻(P<0.05);血糖浓度显著增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胃黏膜GRP78、Caspase1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显著增多(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大黄素组GRP78、Caspase12蛋白阳性表达的胃黏膜细胞显著减少(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途径可能介导了糖尿病大鼠胃黏膜损伤,大黄素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从而实现对胃黏膜的修复.
作者:赵宏贤;胥建辉;邹礼乐;刘广益;陈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高危妊娠管理中门诊系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比较实施以孕妇学校培训和个体化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健康教育与常规产前检查及健康教育对2组高危妊娠管理的影响及孕产妇满意度.结果:高危妊娠的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有较大差别,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3.431,P<0.05).观察组重度高危例数明显下降(x2=4.27,P< 0.05).孕产妇满意度提高,医患纠纷明显降低.结论:在产科门诊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是加强高危妊娠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减少高危妊娠不良结局,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惠英;潘旅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是为了国外同行用短时间(英语为母语者一般仅需若干秒钟)了解该文主要内容,以便阅读者判断是否阅读全文,以及方便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等.国人在构思英文语句时难免受汉语语法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如句子冗长重复、主谓关系不清等,以致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的甚至要仔细分析,才能大致弄懂意思.
作者:陈振华;邹雨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根据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气、虚、痰、瘀”的病机特点,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消瘿散结治疗原则,自拟扶正消瘿方,对缓解患者颈前胀满、忧郁烦躁、吞咽不利、声音嘶哑等主要症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独到之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韩瑚;李俊贤;谢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恐怖三联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恐怖三联症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20例.2组均于术后第2d、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关节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PNF组增加等张训练、收缩-放松、动态反转和稳定性反转等PNF技术.4个月后,用关节活动度和Mayo评分对恐怖三联症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4个月后,PNF治疗组的关节活动度和Mayo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对恐怖三联症术后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丽;郭声敏;LEE Lai Yee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生存质量状况及慢性扁桃体炎发病情况,并探讨该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泸州医学院随机抽取350名本科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使用中文版SF-36(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量表采集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样本中大学生总体生存质量得分为73.76±12.83,躯体健康总评分为81.72±13.20,精神健康总评分为65.79±16.03,抽取样本中慢性扁桃体炎的患病率为23.51%,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学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大学生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较高,躯体健康状况优于精神健康状况,慢性扁桃体炎对大学生人群生存质量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作者:孙千尧;孙永东;刘强;黄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的心理情绪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心理状况,监测并观察麻醉前及麻醉后心率波动范围,比较上述指标在2组患者中的差异,分析2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1 d SAS和S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大出血、骨水泥漏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麻醉前及麻醉完全苏醒后心率波动范围的差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可避免术前及术后患者心率波动范围过大,维持心率稳定.
作者:洪梅;程勇;曾莉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替硝唑片中亚硝酸根的含量.方法:采用IonpacAS 11-HC型分离柱(4 mm×250 mm);淋洗液:氢氧化钾溶液(20mmoL/L);电导检测法.结果:亚硝酸根进样量在0.001~0.05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适用于替硝唑片中亚硝酸根的含量测定.
作者:凌小云;余敏灵;陈文秋;陈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行20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4例(44眼).结果:术后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4眼(100%);玻璃体切割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1月眼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1月佳矫正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1眼(47.7%);术后2d视力较术前提高25眼(56.8%);术后3d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61.4%);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32眼(72.7%);对术后视力<0.1与≥0.1的病例分析发现,视力的好坏与手术时间的长短存在关系(t=2.959,P=0.005);高度近视眼与非近视眼术后1月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8,P=0.033),且非近视眼较高度近视眼手术效果好.结论:20G玻璃体切割术仍然是一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术后眼压控制理想.
作者:田敏;吕红彬;何跃;欧阳科;李友谊;周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拍片方式比较鼻咽癌常规照射中心矢状面共线和完全共线两种衔接方式的剂量分布.方法:剂量胶片置于6 cm厚的固体水模中间,射野分别采用中心矢状面共线衔接和完全共线衔接两种方式布野.90°和270°射野y-设定为7.3cm,各出束200 MU拍片,0度颈切野Y+设定为7.4 cm为出束400 MU后再拍片,测量胶片的剂量曲线分布.结果:完全共线衔接方式拍片,中间的剂量跌落区宽度为2~3 mm;中心矢状面共线衔接方式拍片,中间剂量跌落区宽度为1~2 mm.结论:临床鼻咽癌常规放疗可采用矢状面共线方式衔接,并适当重叠照射.
作者:孙小扬;杨波;庞皓文;罗惠群;吴虹;吴敬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并建立颈动脉血栓模型.方法:采用FeCl3致颈动脉损伤,造成血栓形成,激光多普勒记录血栓形成曲线,HE染色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FeCl3损伤后,约137~366 s形成稳定血栓.结论:利用此方法所造颈动脉血栓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适用于抗血栓药物筛选.
作者:任美萍;李蓉;陈妮;罗茂;高驰丹;吴剑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四肢骨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四肢骨折术后8周病人进行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经培训过的骨科专科护士给予心理干预,2组均于术后8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生活质量测评.结果:骨折术后8周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经培训过的骨科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四肢骨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爱平;李桂荣;陈红;年兰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近年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早期介入冠脉支架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逐年增加,治疗后,典型室壁瘤的心电图改变是ST段弓背抬高≥0.2mV持续2周,新的心电学指标:碎裂QRS波(fQRS)作为诊断室壁瘤标准之一.方法:回顾性分析515例患者,行PCI术后随机分为A组碎裂QRS波阳性合并ST段抬高,B组碎裂QRS波阳性合并无ST段抬高,观察在PCI术后室壁瘤形成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A组行PCI术后诊断室壁瘤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79.5%,79.6%,76.0%,78.0%.B组行PCI术后诊断室壁瘤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13.1%、31.0%、8.9%、40.7%.行PCI术后室壁瘤fQRS阳性A组比B组明显增高(P< 0.001).结论:在有室壁瘤诊断的其它证据时,fQRS作为PCI术后形成室壁瘤诊断的心电图新指标,fQRS合并ST段抬高对室壁瘤诊断有较高预测价值.
作者:李惠荣;许明;李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指由各种损伤因素引起的肾脏病理过程,组织学表现为肾间质内的成纤维细胞显著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RIF是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预后很差;因此,深入了解RIF的形成机制,对指导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叶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认为是RIF的重要原因,不过新近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EMT与肾间质纤维化无关,而是与周细胞-间叶细胞转分化以及间质微血管稀疏化密切相关,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胰母细胞瘤是小儿胰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1-2].1977年,Dhebri等[3]首先提出了胰母细胞瘤(pancreatoblastoma)的概念,在此之前,这些肿瘤被描述为“婴幼儿胰腺癌”或“胰腺少年腺癌”[4].胰母细胞瘤好发于1~8岁的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5岁.也有其他年龄组患者的报道,包括新生儿和老年人.男女之比为1.14∶1,Chung等[5]提出胰母细胞瘤多发生于亚裔患者,其中日本入居多.自1957年起,国内外报道约200例,多为独立个案,很难统计其确切的发病数.胰母细胞瘤发病率极低,小于1%,仅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0.5%.正是由于胰母细胞瘤的罕见性,它的诊断与治疗给肿瘤科和外科医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黄崇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