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贵;屈晓玲;杜秋
由于卡介苗的接种和抗痨药物的广泛应用,结核病已明显减少,鼻咽结核在临床上更为少见.但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等原因,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各类结核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尤其是鼻咽结核部位隐蔽,临床诊治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黎星科;曾明华;魏云虎;怀世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分娩者的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0年来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5~1999年为20.13%,2000~2004年上升至39.67%,1999年以前,剖宫产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为第1位,难产为第2位;1999年以后,社会、精神因素跃为首位,胎儿宫内窘迫次之.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加所致,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手术率的关键是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作者:罗俐;罗岳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监测我院烧伤病房一定时期内连续分离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烧伤病房送检的325份脓液及分泌物标本中分析出的101株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并用K-B法监测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致病菌总数为101株,检出阳性率为31%.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Nb)有38株,占38%;葡萄球菌属41株,占40%.致病菌前几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4株,占14%;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12%;不动杆菌属8株,占8%.各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由于各种耐药机制导致多种耐药菌株的产生,故临床微生物工作者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为烧伤病人的治疗提供合理的用药依据.
作者:朱应红;尹亚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剖宫产手术紧急,麻醉方法要求起效快,以便能迅速解除胎儿宫内窘迫,又可用于术后止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探索出一点穿刺两点给药硬膜外麻醉方法,该麻醉法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对循环干扰相对较小,可用于术后镇痛.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应用此法130余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刚;何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疗糜烂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糜烂性食管炎42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 bid,夜间睡前服雷尼替丁300mg,疗程8周.治疗前后由专人行胃镜检查,并观察记录食管炎和返流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症状评价: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胃镜评价:显效3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97.6%.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糜烂性食管炎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糜烂性食管炎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钟刚;朱国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微穿刺造瘘取石术(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经皮肾穿刺建立通道,经该通道在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结果:12例采用PCNL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1例Ⅰ期取石,1例Ⅱ期取石,输尿管结石取尽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可靠.
作者:代庆德;谭锐;段小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54岁,体重55kg.2002年1月19日因车祸致右肩胛骨骨折,右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受伤前体健,无特殊疾病史、无手术麻醉史.
作者:张朝贵;屈晓玲;杜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选择适用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二种检测技术的佳方案,以及调查产ESBLS细菌对常用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共136株经初筛试验,用复合纸片法做表型确证试验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双纸片协同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及其差异.结果:确证法检测ESBLS菌阳性率为44.2%,双纸片法阳性率为30.4%,P<0.05.产ESBLS细菌对19种常用抗菌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以及三代头孢抗菌素耐药率均较高,都在90.0%以上,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低,耐药率为零.结论:复合纸片表型确证试验法是适合临床检测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首选方法,对提高ESBLS菌株阳性的检出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孝成;游先辉;郑其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术后复发和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镜直视下,运用射频电极对食道癌术后复发病灶和晚期食道癌所致管腔狭窄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食道管腔狭窄明显缓解.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对晚期食道癌是一种较理想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胥雄阳;张仕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脊柱MR特殊扫描成像技术和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37例全脊柱扫描图像,进行MRI图像的回顾分析.MRI机为PHILIPS公司Intera 1.5T Nova超导型磁共振机,使用相控阵脊柱线圈,选用Total Spine序列矢状面T1W/TSE/MT、T2W/TSE/MT成像.结果:图像清晰、病变显示较好29例,图像、病变显示一般6例,图像、病灶显示较差2例.结论: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特殊技术,能显示全段脊柱、脊髓影像,对多发病变的搜寻及其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傅家庆;杨述根;陈东;韩福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其健康状况及健康意识对一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2000年第四次大规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却令人担忧.
作者:陈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旨在探讨取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施行自体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整形手术.结果:削除瘢痕移植自体刃厚皮区及供皮区瘢痕皮存活均良好,随访发现:植皮区平整,皮肤色素均匀,皮下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基本无局部收缩变形;供皮区表皮较厚,外观平整,无瘙痒.结论:自体刃厚皮片与瘢痕皮互换移植是治疗增生性瘢痕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郭杏;郭力;李越钢;何晓川;廖毅;熊爱兵;刘正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局部射频透热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局部,在肿瘤组织内产生42.5℃以上高热,促使肿瘤细胞坏死,是治疗恶性肿瘤新的、有效的、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为肿瘤的绿色疗法,它与化疗药物协同能使抗癌疗效明显增强.
作者:刘安敏;贾涛;韩兴萍;谭燕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放疗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它在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提高肿瘤的放疗敏感性一直是医学上的热点和难点.放疗可以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其中诱导凋亡是放疗的一种重要原理.
作者:曹新梅;任德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洗胃配合血液灌流(HP)治疗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洗胃机洗胃留置胃管洗胃并行血液灌流治疗30例为治疗组,常规洗胃机洗胃未血液灌流30例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阿托品用量、清醒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阿托品用量、清醒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3.3%,比对照组(23.3%)明显降低(P<0.01).结论:留置胃管洗胃配合血液灌流能减少有机磷吸收、有效清除体内有机磷,此种疗法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显著.
作者:韩丽英;吴鹏强;赵柱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人工肝血浆置换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而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渡过危险期以获得康复[1].
作者:胥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住院的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高压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7.14±1.33),优于对照组(10.67±1.72),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压氧组有效率为86%,对照组有效率为67%,高压氧组比对照组更有效(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效果确切.
作者:陈丹;杨元碧;刘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ASOPP)患者在ICU内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1995年7月至2005年6月连续10年两个不同时期的ASOPP合并ARF 162例的治疗模式、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2000年前5年分别由急诊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常规治疗78例,2000年7月后转入ICU进行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84例.结果:两个不同时期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8.33%、91.16%、病死率分别为16.66%和8.33%.结论:ICU内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和方法能减少病死率,值得有条件的医院采纳.
作者:雷霆;张应宏;臧泽林;尚娟;张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医源性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其中由导尿和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有相当的比例,而这种感染又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不但延长住院时间,也增加病人费用.
作者:廖雅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发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34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脑内转移瘤,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发肿瘤以肺癌多见(61.8%),40岁以上32例(94.1%).结果:转移瘤均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好发于额顶叶.病灶直径在3cm以上者25例(78.1%).平扫呈等或稍低、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表现为两种形式:当肿瘤为实质性,呈均匀强化,占58.8%;当转移瘤内出现坏死囊变,则呈环形强化,表现薄壁或不规整厚壁强化.转移瘤主要需与胶质瘤、脑膜瘤和脑脓肿等鉴别.结论:掌握本病的CT表现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对单发脑内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裴礼模;薛杭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