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禹占;张春梅;麻慧琴;蔡雪琴
一般资料:本组4 8例中.年龄小43岁.大55岁.病程短12d.长 43d.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36例.首次发病12例.全部病例均有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淋漓不止或突然大量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生黄芪、茜草炭、地榆炭各30g.党参、乌贼骨、仙鹤草、大生地各20g.当归、生白芍、蒲黄炭各15g.生甘草10g.水煎服.d剂.10剂1个疗程.
作者:徐连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邱佳信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创始人,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面,特别是在消化道肿瘤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本人有幸作为邱教授的学生,常有机会侍诊于左右,聆听先生教诲,今将近年来门诊诊治的16例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做一总结.
作者:杨金祖;邱佳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针药配合治疗倍耳氏麻痹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针刺(太阳、阳白、下关等穴)结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牵正散化裁治疗本病118例.结果:总有效率99.2%.提示:本疗法具有祛风通络,益气化痰等功效.
作者:王康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依照“辨证论治”原则,以易黄汤加减变化,治疗带下病收效显著,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武;徐如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医认为,女子不能受孕,主要是由于肾气不足,精亏血少,胞宫虚寒,以及肝郁气滞,冲任气血失调等所致.严格地讲,除了“绝对不孕”之外,在绝经期前育龄的不孕妇女都有治疗成功的希望.
作者:朱天民;孙宏;朱慧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资料:实验组52例中,年龄43~50岁34例,50~55岁18例;绝经前期1 2例,绝经期18例,绝经后期22例.对照组38例中,年龄44~56岁;绝经前期12例,绝经期12例,绝经后期14例.全部病例均经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作者:潘寄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用药常顾此失彼,难求万全之治.其治无成法,临证宜深析病机,探病所、寻病因、识标本、观进退、以意消息之.兹举数案如下.
作者:张俊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26例中均为已婚妇女,其中28~30岁2例,31~40岁11例,41~50岁13例.病程长3年半,短1年.治疗前后均经市级以上医院检查确诊.肌瘤大3.0cm×4.0cm×5.5cm,小1.2cm×1.0cm×0.8cm. 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川芎、赤芍、蒲黄各10g,五灵脂、没药各9g,小茴香、肉桂各3g,干姜6g.随症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各25g;血虚加熟地、阿胶各20g;血瘀加三棱、莪术各9g;月经量多加藕节、侧柏叶各10g;带下量多色黄加黄柏15g,金银花20g;食欲不振加鸡内金9g.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经期停服,10剂为1疗程.
作者:勇华;吕家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资料:60例中,年龄小18岁,大60岁;未婚6例,已婚54例,妊娠3例;病程短4d,长5年.以阴痒为主要症状,奇痒22例,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的55例,分泌物黄色粘稠或泡沫状27例,乳白色、质稀或豆腐渣样18例;伴有外阴或阴道充血54例,其中抓痕、苔癣样硬化10例,糜烂6例,大阴唇或小阴唇呈灰白色6例.53例阴道分泌物镜检发现:滴虫7例,霉菌9例,脓球46例.
作者:马春芬;胡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关于炙甘草汤中的组方原则问题<伤寒论>第182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可见本方是为针对脉结代心动悸而设,方中重用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显然以滋阴养血凉血为主,甘草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三十枚益气为辅,佐以桂枝、生姜通阳,以清酒煎煮,能通利血脉,全方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效.
作者:李兴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阴道干燥症王某,35岁.1998年3月18日初诊.患者1992年结婚,性功能正常.1996年9月起,罹阴道干燥症,心情烦躁,厌恶性生活,罕有快感及高潮,性交后则头晕,已1年6个月,刻诊:月经12岁初潮,近半年来月经延后,40多天一行,有时须注射黄体酮或服调经中药乃行,末次月经1998年2月28日,色黯,量少,质稠;经前乳房胀痛1周,急躁易怒,经前益甚,白带很少,无臭,排卵期白带亦很少,身热,畏见阳光,手心发热多汗,口干喜饮糖水,头昏且胀,心烦不寐,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质正常,苔黄薄而燥,脉尚平和,并无弦象.舍脉从证,辨证为肝郁化火伤阴.
作者:丁禹占;张春梅;麻慧琴;蔡雪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年龄小1 5岁.大年龄59岁.其中青春期妇女9例.育龄期妇女17例.更年期妇女1~2例.出血时间6d至1个月20例.1~2个月14例.3个月以上者4例.全部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及子宫B超确诊.排除器质性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
作者:王丽;王柱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结合随师应诊的临床心得,简明地阐述了六味地黄丸在调周法中的作用.说明在妇科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中采用补肾调周法以培元固本的重要价值及其在临床上的实用意义.
作者:史颖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产后发热,不管兼挟哪个证型均可用甘温除热为基本法辨证加减施治,现举2例.例1 王某,33岁.产后发热1周余,伴稀水样便,日5~10余次,稍有下坠感,纳差、怕冷,发热时高体温达39.5℃.WBC5.5×109/L,N80%,粪便镜检无脓、白细胞,予抗生素静滴已5d,效不佳,一医用补益、收敛、消积之法,服药后大便次数稍减少,体温在38~39℃之间,二医用清热解毒,攻下导滞之法,1剂药后,夜大便10多次,体温又剧升,家属恐慌,余诊:患者痛苦貌,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苔黄厚,脉沉细数.
作者:李渭阳;赵亚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根据刺血疗法的有关理论,结合作者临床体会,分别从刺血疗法的概念、源流与发展、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该疗法的有关问题,作者认为经络辨证是刺血疗法所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
作者:张争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在对中医形神观研究原基础上,参合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恶性肿瘤应把心理治疗放在重要位置上,亦即中医所说的“治神为本”.兹就此问题略述如下.
作者:贾召;杨晨光;魏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女子以肝为先天”首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他是宗<内经>旨意,总结前人经验和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来的.它是对女性心身特点的集中概括.这种观点得到了同代王九峰、费伯雄、陈莲舫.近代的宋南山,以及现代秦伯未等人的倡和.本文是笔者试图从中医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医妇科的特点,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作者:成兴昌;史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资料:2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未婚3例,已婚20例;未育5例,已生育18例.年龄19~20岁2例,21~30岁5例,31~40岁15例,41岁以上1例.病程长8年,短6个月.本组病例均作性激素测定:泌乳素PRL在230mul/L~400mul/L之间者7例,401mul/L~800mul/L者12例,在800mul/L以上者3例.23例均核作磁共振检查,发现有垂体微腺瘤者4例.
作者:周爱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资料:4 6例患者均为原发性痛经.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年龄小1 2岁.大48岁.其中青春期未婚者28例.已婚未孕9例.上环后6例.更年期3例治疗方法:丹参注射液2m1.取八髎穴(即上、次、中、下髎左右共八穴合称.正当骶后孔中.)用5mll次性注射器1具.抽取药物.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尖斜向脊柱方面.当患者感到酸沉得气时.回抽注射器无回血后.缓慢注药.每穴0.5ml.于月经前2d~5d开始.至月经来潮第1d为1个周期.每日1次.每次4穴.八穴交替运用.连续2~4个周期.
作者:尚校琪;李秀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配合推拿治疗重症周炎的疗效.方法:采用10%当归液加维生素穴位注射,并配合推拿治疗重症肩周炎60例.结果:组合组在治愈率、愈显率方面均优于单纯穴位注射组和推拿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综合疗法具有疗效协同或相加的作用,有缩短疗程的作用.
作者:戴自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