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作武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对所观察的180例随机分为2组.针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针刺三阴交、中极、长强、腰俞穴,采用泻法,留针20min.对照组给予小腹部热敷20min,去痛片2片口服,车前子煎剂250ml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63.33%.提示:本针刺法具有温通经脉,消瘀化滞,通隆镇痛的效果.
作者:席作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传染性软疣的疗效.方法:选择细号单头火针,依据发病部位,顺时针转体分别治疗.局部用碘络酮消毒.酒精灯加热针尖至白热化,疾速垂直点刺疣体中心部位.结果:62例总有效率98.4%.提示:本方法对传染性软疣有抗病毒,消灼疣体的功效.
作者:聂苗;刘小芬;薛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采用从少针、浅刺到透穴、沿神经走行方向进针方法,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等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9%.提示:针刺局部能激发舒通经络之气,促进面神经麻痹的恢复.
作者:李晓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用三棱针于疱疹底部边缘与皮肤接触处稍上平刺向对方穿透并逐个挑破,然后用闪罐拔取疱疹部位,使之拔出患部液体,然后用TDP照射30min.结果:全部治愈.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抗病毒,促进疱疹枯萎吸收的功效.
作者:孔祥歧;孔伟;褚夫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黄芪是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1995年,我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书中标明: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
作者:吕志平;刘晓燕;马俊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痹证是中医内科顽证之一,顽痹更是缠绵难愈,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则累及心脏,关节变形,肌肉萎废为主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人系门诊病例,其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大者70岁,小者16岁,病程长者8年,短者4个月,临床均以胃镜报告为标准.
作者:兰艳霞;兰明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灸,扣刺拔罐并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穴,采用针刺艾灸,选肺俞、大椎、风市、血海穴,采用梅花针扣刺并用拔罐,综合治疗荨麻疹4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3.5%.提示:针灸扣刺拔罐综合治疗本病有调和营卫宣热,祛风消疹的功效.
作者:石奕丽;何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分析了当前在针刺内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未能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内在机制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认为经络学说的核心是经穴一脏腑相关,其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一脏腑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是对针刺的研究工作更容易、更顺利的开展,同时本文也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作者:陆松鹤;蔡锋雷;黄裕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薄层扫描法测定维C银翘片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方法:0.1%CMC-Na硅胶G板,氯仿-甲醇(8:2)为展开剂,碘显色定位后,242nm波长处扫描测定.结果:线性范围1.108-5.540μg,平均回收率为98.9%,RSD=1.2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精密度高,适用于该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控制.
作者:冯一凡;高安成;刘建峰;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现代系统理论是由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新的横断的学科,它对于认识中药方剂组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系统性的有机整体、系统量质系统开放三个方面揭示方剂组成的内在规律,配伍不同,作用不同;比例不同,药效有异;系统开放,引进新质,与当代药学接轨.
作者:赵彩茸;朱富华;党秋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太子参为石竹科孩儿参的块根,市场上掺杂的伪品有同科的石生蝇子草,百合科宝铎草、禾本科淡竹叶、百部科百部及其他植物相似块根充太子参出售,结合多年库房管理经验,现将其简易的性状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郭琰;孙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小6个月,大65岁;病程短2d,长12年;合伴胃脘痛6例,月经不调4例,水肿1例,恶心纳差5例(多见于病程短者).
作者:姚希梅;梁春辉;刘丽娟;隋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一般资料 160例病人中,男79例,女81例,年龄大76岁,小42岁,病程长16年,短1个月,均经临床确诊.
作者:韩庆玺;王淑霞;郭之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痿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疗法.笔者在拟定凉润通降法基础上,相对固定处方,随证增减药味,融贯辨病与辨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梅建强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祖国医学认为,舌苔禀脾胃之气而生,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因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影响到胃气,反应于舌苔上.
作者:王吉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张东岳主任医师,教授,河南省著名肛肠专业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6年,其治疗便秘分五型论治,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小者19岁,大者62岁;病程短者30d,长者17年;临床表现为解粘液脓血便伴肛门坠胀或里急后重,脐周或左下腹阵发性绞痛.
作者:裴建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家父张海福,出身中医世家,197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汉中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中医师承教育导师.
作者:张波;李雅莉;张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临床资料其中女69例,男19例;20~30岁34例,31~49岁36例,50~69岁18例;年龄小20岁,大69岁;病程3个月内者18例,3月~半年29例,半年~1年26例,1年以上者15例.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7期